焦虑症什么感受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4-21 10:21

焦虑症旅游

先做症状学描述:

焦虑障碍有以下两种形式,需要进行区分:。

焦虑症什么感受

问诊时反复跟我确认什么时候能做B超、CT等物理检查,并多次打断我要求尽快完成检查,一个病人,诊断为疑病障碍,他怀疑自己的植物神经消失了(就是字面意思),导致他感觉除了大脑和心脏还在工作以外,其他五脏六腑都丧失了功能。

似乎延迟满足的能力越来越稀缺,现代生活在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也大大增加了我们对及时反馈的诉求,任何的等待和不确定都加重了个体的紧张焦虑感。

2.延迟满足感的缺失

因为只要出现细微的不适,来消除不适感,焦虑症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抑郁症,就会紧张、焦虑、恐惧,这跟社会的快节奏不无关联,它大大削弱了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人们就就更倾向于立刻、马上得到,否则。

哪怕一点点饥饿感都会增加人体的不适,焦虑感就会明显上升,如果不能及时满足食欲,很大程度减弱了我们对饥饿的忍耐度,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的出现。

每次陪老婆逛街都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翻看一遍(刷知乎、看朋友圈和微博),不看就浑身不适,我自己就是手机重度使用者,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降低了人们对于获取信息速度的阈值,虽然被怼过好多次,但很难抵挡这种诱惑。

专注和投入是对抗焦虑的核心,对抗焦虑的很多办法,本质是训练个体的专注能力,其实就是要降低这种快节奏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做冥想,主动地削弱信息获取的数量和速度。

3.焦虑压倒一切的感觉

焦虑具有压倒一切(overwhelming)的特质,这使得焦虑的个体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也无法体验到当下的乐趣。

反而越焦虑,但越深入,焦虑者往往迫切地想要解决引起焦虑的因素。

焦虑其实是“良币被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全身心投入和享受,焦虑者大多数时间被后者支配,打个比方,而劣币就是迫不及待地寻找解决方法。

一个疑病症患者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想要从百科里找到证明自己不是艾滋病患的证据,他的解决办法是查百度,但他发现每次查完手机,只会让自己更加苦恼,这就是劣币。

4.为何人们容易出现焦虑感(进化心理学的观点)。

为什么你容易焦虑、烦躁、被激怒。

他指出焦虑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因此那些懂得焦虑、担心,或者“战斗或逃跑”反应的人群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美国心理学家舍恩提供了一种思路,反而不知道害怕的人应该都成为了猛兽的腹中餐,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需要捕猎,他们常常需要直接面对猛兽的威胁。

现代人多数是那些更为“焦虑”或者懂得“害怕”的人群的后代,因而焦虑可以称为一种“生存本能”。

但这种生存本能也有副作用,但人体内遗传下来的生存本能仍然支配着我们,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人们为了生存而去捕猎,大多数年代是和平发展为主题,让我们把很多微小的信号判断为是“危险的”,甚至是威胁生命的。

交感神经亢奋,甚至濒死感,这就是焦虑的过度担忧,它会让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心慌、胸闷、手脚出汗。

这就是焦虑谱系障碍共有的表现,都有类似表现,包括社交恐惧症、疑病症、惊恐发作。

5.焦虑症患者可能会有强烈的心理暗示。

神经症病人中不乏迷信者。

一个焦虑患者总担心家人会得重病,常去附近庙里烧香祈福,而且心理暗示极强,比如坚信“左眼跳灾、右眼跳财”,为了避免出现不好的事情,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照镜子观察眼皮,来决定当天是否出门办事。

疑病患者则会非常注重养生保健,轻微变化就会引起担忧,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甚至崇尚民间方术及秘诀,过分注意来自身体的各种感觉,也会十分关心脸色、舌苔、体重等指标。

6.焦虑者期望快速解决情绪问题

焦虑像个老谋深算的猎手,它会给人挖下陷阱,并且不断地引诱你落入圈套。

这恰好就是焦虑布下的陷阱,帮着它把陷阱挖得更深,来访者总是期望医生能够给出一招致胜的办法来缓解焦虑,它引诱你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断前进,但你会发现自己竟然成了焦虑的帮凶,自己却深陷泥潭。

疑病者如果能够放弃对于“疾病”的研究,焦虑者如果不再对“最終的答案”那么渴求,强迫者如果能够看清“重复”的无意义,这样的陷阱就能不攻自破。

7.焦虑者感觉: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焦虑者知道不应该总是担心“坏结果”,强迫者知道不应该陷入“无意义的重复”,疑病者知道自己对疾病的恐慌已经超过实际情况。

但就是“很难控制不去想”。

杜绝诱惑、想要自律最好的方法从来都是物理隔离,不要试图考验自己的自觉性。

最好的方法是短暂地把手机变成板砖(好喜欢禅定模式),最好的方法是脱离相应的场合,“手机依赖者”想要摆脱手机的束缚,吸烟酗酒者想要戒烟酒,适当减少无意义社交。

做完心电图结果没事,没过两天又要做超声心动图,继续要求做心脏核磁,一个疑病焦虑患者反复要做检查,看到阴性结果后仍无法打消疑虑,他的人生似乎被卡在了这个环节,他没有时间再关心妻子孩子,更没有精力继续在工作上实现自己,他总是想着“我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继续”。

在反复检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每次正常的检查结果只能让他得到短暂地宽慰,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之后只不过是继续重复,然而人生却停滞不前。

9.焦虑者有时会感受来自家庭的压力。

但母亲对她的要求也一直没有放松过,在那之后一直跟随母亲生活,母亲却要求女儿放弃恋情另谋佳婿,她深知母亲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才把她抚养成人,一个患有焦虑症的来访者谈到家庭,父母在她7岁时离异,所以从小就很争气,从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从优秀的大学再到留学国外,她成了周围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在她回国工作后,这让她彻底崩溃。

但Ta会变得不快乐,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变得很“懂事”,会被别人指责,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好,在外也会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不仅在家庭中,会体察“父亲”或“母亲”的情绪,做事说话谨小慎微,他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而往往忽略自己,但又无法从这个怪圈里跳脱出来。

在孩子小时候,等到孩子人到中年,他们会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有些家长还会通过“生病”来把孩子拴在身边,到了孩子成年后会通过干预其婚姻来施展控制,单亲妈妈或爸爸也会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维系已经破碎的家庭,另一方面,不能做除学习以外的事情。

10.焦虑者可以在症状之间不停地切换。

但Ta又开始担心抗抑郁药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Ta不再感到心悸不适,但Ta接着开始失眠……,这种担心也逐渐减退,但紧接着感到胃痛难忍,经过几天药物治疗后,一个住院的焦虑症患者在疾病初期表现为对心慌的恐惧,在家人悉心照料下,胃痛也悄然消失,通过一段时间冥想中的“观想法”训练。

焦虑促使人们不停地在症状之间切换,它们可以无缝衔接,让生活变得永无安宁。

11.严厉的超我

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神经症患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回报的爱,比如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

12.思维灵活度下降。

神经症患者的“思维灵活度”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受到焦虑的干扰,焦虑患者固着于Ta的担心,每天的生活除了担心,生活几近陷入停滞,强迫患者则常常陷入纠结,无法切入到正常生活的模式,整日被无休止的、琐碎的事情干扰着,就是去做各项检查,疑病患者在害怕得病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13.不敢面对真实

面对真实的自我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太多关于自身的假象,予以我们慰藉或逃避。

焦虑者不敢面对自己的焦急、紧张感,疑病者不敢面对一个不甚完美的身体,神经症患者一旦有一丁点儿症状表现,强迫者不敢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患者就立刻要求治疗师给他一个解释,所以一直在用放大镜审视自己的症状和感受,这样患者就可以挡开那些对他产生威胁甚至折磨的情绪,所以穷尽一切可能在对抗或摒弃焦虑,所以无时不刻处于被驱使的思维和行动当中。

都会让我们将真实的自我困束在牢笼里,才开启了人生中所有的创造性,在懒惰中随波逐流,我们在苦痛中作乐欺瞒自己,尼采在《疯狂的意义》中曾提到,注定会坍塌,只有当你敢于面对真实的那一刻,才能释放出那被遮掩的光芒,但假象毕竟是虚幻的,如果人们的认知和情感建立在此基础上,他人的目光和评价,现实的道德枷锁,伦常绑架,寻找消亡的归属。

14.不敢表达情绪

一位中年男性在半月前的一个夜晚突然感到心慌不适,伴随着胸前区憋闷感,多次就诊后排除了心脏疾病,之后转诊到我这里,明确诊断为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但这些情绪不会凭空消失,他虽然心里不愿意,而会推动身体产生“心慌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伴随“极度恐惧”甚至“濒死感”,但嘴上从来不会说半个“不”字,可他自己非常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可他自己的理智却在控制、压抑着情绪,他是个众人眼中的老好人,大家都认为他脾气好,干活勤快,每次有人提出过分的要求,这就导致他心中的怒气不断上涨。

15.试图掌控一切

孩子在家里上网课时控制不住地玩手机,因为总与孩子起冲突,一位中年男性在好友突然离世之后,他似乎进入了“中年危机”,表现出突然发作的心慌、恐惧感,他认为自己是受到了惊吓,然而事情远不止如此,他因为新冠疫情已经闲赋在家很久,收入虽然没有太受影响,但不可避免地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担忧,也让他恼火不已,也时常被妻子唠叨,在他看来一切都在朝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比如有人想要控制睡眠,有人想要控制家人,有人想要控制自己的事业,不允许出现大的失误,不然就是对我不尊重,我们拼命地试图控制自己、控制生活,希望“想睡就能睡着”,我们本能会抗拒“失控感”,因为它代表着“自我能力的下降”,比如孩子必须听话。

16.想要解决焦虑,反而越陷越深。

有时情绪问题会呈现“自指(self-reference)”现象。

但对这种“焦虑感”本身的不接纳反而会加重“疑病感”,疑病感其实属于“对疾病或健康的焦虑”,因为在我们认知中那些冲动是不好的、不允许的,但就是这种“反强迫”会让强迫症状更加显著,一些疑病者表面上是对某种疾病的过度担忧,但不少焦虑者会出现脸红、心慌、胸闷、气短等躯体不适,当你出现一个无法遏制的冲动(想法或行为),因此它不应该出现,焦虑症与恐惧症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明确地担心对象,恰恰是这些表现会像助燃剂一样让焦虑者变得更加焦虑,强迫症的“自指”体现地更加彻底,几乎与此同时会想要把它压制下去。

  • 冬天最好10地方旅游
  • 吉林省旅游地图吉林省旅游景点自驾游
  • 五本喜欢有关旅行
  • 青浦一天全攻略出发二日游公司电话
  • 沈阳长春哈尔滨日游
  • 英国签证需要面签
  • 焦虑症什么感受
  • 2016国庆黄金周旅游发展盘点报告
  • 干员带上博士旅行塞赫篇
  • 云南经典自驾游好去处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