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3-16 09:42

武汉旅游政策

——2012年6月27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武汉市旅游局局长 张 侠。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报告

2011年旅游业实现了游客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总收入迈上千亿元台阶两大历史性跨越,市人民政府牢固树立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全市旅游收入、接待游客人数等指标的增幅连续3年保持在30%以上,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04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6.63亿元,努力探索符合武汉特色的旅游科学发展之路,接待境外游客47.8万人次,同比增长21.32%,同比增长23.67%,旅游外汇收入2.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08%和34.62%,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国发〔2009〕41号),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紧紧围绕“把武汉建设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和文明出游的客源地”的目标,旅游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认真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战略,今年1—5月,其中,呈现出四个特点:。

出台了《中共武汉市委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武发【2009】20号),不断强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谋划旅游大项目,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武昌、新洲区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有力地提升了全市上下对旅游业的认识,这些措施都为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武汉旅游业走上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健康轨道,强化了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办旅游、兴经济”已在武汉形成共识,二是市人大修订出台了《武汉市旅游条例》,旅游业成为了政府支持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多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先后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东西湖区成立了区长任组长的产业发展委员会,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大部分区都设立了旅游发展资金,三是各区党委、政府发展旅游的热情高涨,狠抓旅游业发展,大幅增加了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唐良智市长亲自调研旅游,(一)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杨松、阮成发连续两任书记,市政协积极呼吁,目前。

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55万人,我市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万人,我市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2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万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二)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更加突出,2011年,2009年以来,二是促进了社会就业,我市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GDP的16.22%,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拉动了经济增长,旅游收入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31.9%,据测算,其中,目前。

(三)武汉已成为最受关注的旅游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武汉在“最受关注国内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1位,全市有旅游景区(点)94家,国家A级景区23家,3A级7家,促使我市旅游产品正在从以传统观光产品为主体向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28家可以经营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5A级1家,4A级15家,通达国内城市72个,天河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164条,星级饭店97家,五星级饭店12家,四星级饭店30家,境外游客和国内游客在汉平均停留天数,武汉与周边城市及上海、郑州、重庆、成都、广州、深圳等重要旅游城市的“同城效应”进一步放大,二是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完善,三是旅游通达条件明显改善,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显示,赏梅看樱、夜游长江、国医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快速发展,黄鹤楼、东湖等传统观光产品进一步加强,全市持证导游员达7004人,7条高速出口建成通车,旅行社281家,欢乐谷、极地海洋世界、楚河汉街等新型旅游产品不断涌现,国际航线25条,航空旅客吞吐量达1250万人,一是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通航国家和地区数13个,沪汉蓉快速通道和京广深客专线等高速铁路在武汉交汇,分别由2009年的2.41天和2.88天延长至目前的2.58天和3.85天,目前,其中,其中,目前。

游客对武汉旅游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四)武汉旅游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探索创新了旅行社统一保险、旅游培训、导游员管理、旅游紧急救援、服务质量管理、市场监管、市民旅游学校、旅游行风建设等旅游服务机制、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降低了旅行社的投保额,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游客”的服务理念,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60个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排行榜中,“武汉旅行社统保模式”并作为经验在全国旅游系统进行推广,创新推行的旅行社统一保险工作,极大地降低了旅行社的经营成本和风险,编制了以《城市旅游服务规范》为龙头的9个地方旅游标准,有效化解了一批因旅游纠纷引起的社会矛盾,成立了一支旅游服务志愿者队伍,切实保障了游客的切身利益,上调了旅游保险金额,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武汉综合排名第7位,随着旅游市场环境的日益优化,促使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市旅游投诉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近年来,无重大信访事件发生,今年一季度。

二、主要做法

较好地推动了旅游业健康发展,市人民政府始终将加快发展旅游业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对武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我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来,城镇居民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多措并举,主要做法是:。

先后编制了《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29个旅游专项规划,三是加速推进城市路网建设,《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完成并获国务院批复,市级重点旅游项目达28个,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楚河汉街、汉口江滩、武汉天地、光谷步行街、首义文化旅游区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城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6.8%、37.5%,先后创建了武昌区户部巷、江岸区吉庆街等6个市级旅游名街,依托城市规划,黄陂区长轩岭街、蔡甸区索河镇等6个市级旅游名镇、江夏区五里界街群益村、黄陂蔡店乡刘家山村、蔡甸区永安街炉房村等3个市级旅游名村,四是创建旅游名街、名镇、名村,推进项目建设,明确了“三核一带”旅游发展布局,武汉大道、江城大道、高新大道、白沙洲大道建成通车,武汉旅游的便捷性大幅提高,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和一批城市小森林、小绿地、小游园建成并对外开放,整合旅游资源,一是高起点编制规划,有效地促进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6条地铁线同步建设,(一)强化规划引导,华侨城、万达、海昌、碧桂园、世茂等知名企业相继涌入武汉,旅游吸引力显著增强,我市确定了“1+6”、多轴多心、六楔入城的开放式城市空间格局,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天兴洲长江大桥、二七长江大桥、长江隧道、水果湖隧道建成投入使用,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和国际航站楼建成使用,二是不断加大项目招商和投资力度,总投资额达1834.44亿元,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通车营运,截止到2011年,加速形成了一批聚客锚地,空进布局进一步优化,“两江四岸”成为靓丽风景线,武昌火车站、汉口火车站改造完成,近年来,其中,突出地方特色。

武汉旅游形象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累计播出2000余次,着力构筑报纸、电视、网络三大媒体宣传平台,开展武汉旅游主题形象宣传推广,二是全面实施户外广告、形象展示、网络平台、资料推介、宣传专栏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五个一”形象推广计划,中央电视台《美食走四方》、《快乐汉语》等栏目累计播出武汉专题片片时达21个小时,“大江大湖大武汉”城市旅游主题形象日益鲜明,一是组建武汉市城市形象推广中心,有力地提升了武汉高端旅游目的地形象,着力加强对旅游业态、客源市场、出游方式的分析研究,利用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平台,中国武汉国际旅游节、国际杂技艺术节、国际渡江节、国际赛马节品牌效应持续扩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等为新兴市场的客源结构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了国内以长三角、珠三角旅游市场和高铁沿线中长线旅游市场为核心,四是积极培育有重大影响力和极具武汉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三是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网络点击率超过80余万次,擦亮城市名片,(二)创新营销方式,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武汉旅游官方微博的关注人数近2万人,隆重举办了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庆典活动,积极组织旅游企业“走出去”,境外以港澳台、日韩、西欧和东南亚为重点,近年来,深入人心。

建立并运行导游员供需网络平台和合法旅游车辆信息交流平台,即通过编制一张武汉市文化旅游地图、编辑一本旅游推介手册、摄制一部城市旅游形象推广电视片、明确一句区级旅游形象宣传主题词、完善一套城市城市旅游标识体系、建立一个旅游咨询服务信息平台、打造一批“一日游”线路、设立一组旅游咨询服务点、一组游客集散服务站和招募一支旅游志愿者队伍,依托通讯网络平台向来汉游客及时发送旅游服务咨讯的手机漫入信息等措施的基础上,连续三年举办全市导游员大赛,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并不断强化旅游协会在规范市场秩序、维护行业形象、协调各方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加强对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三)深化服务理念,二是深入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专项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导游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工作热情,建设旅游诚信体系,变被动受理投诉为提前防范,变事后处罚为事前提醒、责令整改,通过信息分析、成本核算、约谈涉嫌违规企业负责人等工作程序,树立了武汉旅游健康、文明、安全、诚信的良好形象,提高旅游企业自身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先后评选出60名、100名、70名享受市政府津贴的星级导游员,净化了旅游市场,在市内主要景区周边道路设置94块景区导游标识标牌,三是重点加大对“零负团费”的整治力度,一是在采取增设5家旅游咨询服务点,放宽旅游车辆过长江大桥的通行限制,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遴选80个餐饮店作为旅游团队定点接待单位,开展“十个一”工程,以赛代训,将监督关口前移。

四是深入推进与港澳台、日韩等境外重点区域旅游合作,在产品打造、市场宣传、质量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一是主动推进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区域旅游合作,适时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组团出境35.61万人次,我市接待境外游客人数首破一百万人次,设立了高铁沿线城市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互动协作机制,着力加大区域旅游服务质量投诉处理力度,三是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发展,达115.91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4.92%和27.33%,同比增长45.52 %,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重要旅游集散地城市间建成“4小时旅游经济合作圈”,(四)倡导合作共赢,有序组织市民出境、出国旅游,积极加强跨省旅游合作,策划推出了三峡游、武当游、三国游、温泉游等48条省内旅游线路,改善旅游线路,在吸引境外客源的同时,重点加强与咸宁、武当、神农架、恩施土家族民族民俗等旅游品牌的互融,丰富旅游产品,与长沙、南昌等市联合建立旅游峰合组织,维护了游客合法权益,形成了良好互动,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06亿美元,二是依托高速铁路网络,并坚持“信息互通、争议互商”的原则,2011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武汉旅游经济发展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也存在着诸如上位法缺失、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不够等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一些亮点,但与将旅游业打造成全市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影响了旅游行业改革和发展,这将为旅游经济大发展提供保障,上位法长期缺失,由于综合性强,牵涉面宽,导致相关支持政策很难制定,目前,旅游民事规则不完善,全国人大已正式启动了《旅游法》立法程序,(一)旅游上位法缺失,旅游立法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管理的职能定位等缺乏法律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与旅游市场规律不能有效衔接,旅游活动缺乏全程监管。

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国内外许多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做法,(二)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不够,塑造和传播武汉形象等方面,武汉还缺乏“来了必看”的旅游商业演出和“来了必购”的特色旅游商品等等,如“武汉之根”——盘龙城遗址的开发建设还要加快进度,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武汉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升华和打造,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我市在打造文化名片、文化品牌,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观光旅游热点产品仍集中在少数知名旅游景区,造成旅游景区过度拥挤,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数量和质量与急剧上升的旅游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旅游产品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旅游便捷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新的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导致旅游旺季游客蜂拥前往黄鹤楼、东湖、极地海洋世界等景区,休闲度假产品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为引导旅游发展及对示范性、导向性重点项目进行资金投入和补助,致使旅游业发展难以获得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在发改委和财政部门项目类别中,特别是与旅游业迅猛发展态势和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的急剧增长相比,(四)旅游产业引导性投入不够,引导性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旅游业属于“社会服务业”类别,我市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我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还显滞后,没有独立的“旅游项目”这一科目,在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但是与旅游先发地区相比,近年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打算

培育2个年利润超过1亿元的旅游集团,5个年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旅游集团,接待境内旅游者达2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200万人次,1—2家旅游上市企业,实现旅游总收入和外汇收入分别突破2000亿元和8亿美元,20家五星级饭店,全市创建3家5A级景区,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和最佳旅游目的地,把武汉基本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城市,《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高标准建设一批旅游集散中心、商品购物中心、咨询服务中心以及旅游酒店、旅游厕所等旅游接待设施,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以交通建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把旅游业放在武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更加积极地予以支持,不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应用型、技能型旅游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育旅游人才的新机制,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四是继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联接市外客源市场和市内各旅游区的立体化网络,同时,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大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一)积极提升旅游业总体实力。

通过开展旅游标准化的试点、示范工作,遴选旅游标准化工作基础条件较好的旅游企业作试点,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二)全力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带动全市旅游企业严格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构建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一是要按照旅游业标准目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树立标杆,以点带面,努力实现游客满意度排名保持在全国前列,是增强旅游市场主体竞争力,三是根据旅游活动的特点和需求,形成覆盖“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及城市服务功能的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二是组织推广旅游服务标准,推广旅游服务和产品认证,逐步建立完善旅游质量评价、考核规范,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与旅游服务质量,开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活动。

推动联合执法,充实旅游执法人员队伍,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强部门协调,三是构建各区政府负总责的旅游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建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突发事件应对、紧急救援等相关制度,促进旅游市场吃、住、行、游、购、娱各类规则的配套与衔接,下大力气解决长期困扰旅游业发展的市场秩序、服务质量和旅游安全问题,一是逐步统一市场规则,二是逐步建立起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和监管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符合旅游经营特点和运行规律的行政规制、商业规则和企业规范,(三)规范市场秩序。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把对自然、文化遗产等重要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四)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把发展旅游业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建设更好地协调起来,共同保护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在开发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协力促进和规范旅游开发建设的工作格局,创新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手段,二是注重发挥规划对资源整合利用的统筹作用,建立旅游规划的社会评价制度,提高旅游开发建设水平,做好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一是更加重视统筹机制建设,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地域特殊性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三是规范开发行为,形成各资源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培育更多的精品和品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

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二是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五)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四是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旅游业只有与一二三产业充分融合,在旅游业发展中要体现工业文明成果,以更大力度、更宽视野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跳出旅游发展旅游,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单靠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引导和支持高端休闲产业、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娱乐产业、旅游咨询服务产业等新业态发展,把工业化的技术、产品、理念注入旅游业,一是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要积极推进旅游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积极促进旅游与文化、教育、体育、商贸、金融、会展等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着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三是在城镇化发展中,五是在发展各类社会事业和服务业中,城镇主题文化提炼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提升旅游业的层次和水平,跳出旅游看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探索发展“智慧旅游”、“数字旅游”,从旅游业的特性分析,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和旅游功能彰显,村庄规划要与旅游相衔接,不可能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要使工业设计、生产、营销过程成为旅游风景线,城镇选址和布局,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城镇建筑风格、色彩搭配和氛围营造,增强工业文明的内涵和美感,要站在全局谋划旅游,继续创建一批市级旅游名街、名镇、名村,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

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予以倾斜,四是加大金融支持,一是加大政府投入,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环境,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完善旅游规划体系,五是年度土地供应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六)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三是配合市人大做好旅游综合立法,安排使用科技研发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时,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二是制定新一轮的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和垃圾场等开发旅游项目,研究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重点用于武汉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全市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规划的有关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把统筹安排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是积极推进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旅游业改革发展新模式,(七)深入推进旅游业改革开放,四是大力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一是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做好旅游对港澳台工作,促进两岸四地旅游业共同发展,五是继续推进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工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加强旅游政策法规建设,进一步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自律、开展诚信经营、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市旅游业发展,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对旅游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市人民政府将认真研究和落实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推动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下一步。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 杭州出发高铁旅游线路全攻略史上最全
  • 爱家乡昌吉微笑新疆系列活动启动
  • 旅行日记六日安徽浙江上海南京
  • 深圳亲子游玩好去处持续更新
  • 山东高唐传统文化扮靓美丽乡村
  • 漳平市旅游委招标采购信息
  • 谷岳世界可能毫无意义可以人生值得
  • 童游六月2017看到东欧五国
  • 沁县旅游景区标识牌设计方案
  • 舟山嵊泗海岛滩浒岛值得旅游一看海景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