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玩水佛像佛像知识普及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4-09 10:09

去旅游看佛像

筒子们都喜欢游山玩水吧,在游玩的地方通常都会有宗教的寺庙什么的,在我国大地呢,风光秀美的地方一般有佛像。

01一、宗教建筑

游山玩水佛像佛像知识普及

其官署即“鸿胪寺”,九卿的官署称之“寺”,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九卿中有鸿胪卿,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寺”叫僧伽蓝摩,后来鸿胪寺改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三公的官署称为“府”,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取名“白马寺”,梵语中,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职掌布达皇命,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应对宾客,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隋唐以后,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往细里说,寺里还很多建筑。

寺院为佛寺的通称,是僧尼驻锡以修行办道的处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设立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只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

我国'寺'的名称,后来就称僧尼所住的地方为'寺',源于官方所设立接待外国宾客的鸿胪寺,多先以鸿胪寺为馆,《大宋僧史略》卷上记载,西域僧人东来后,再移住他处。

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筑物,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之滥觞,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直至唐代,或指官舍等,(1)院:原意为周围有垣,于寺中筑翻经院。

堂:又称殿堂,如舍利殿、开山堂,合称堂塔,与'塔'构成寺院的主体,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或用来安置祖像及遗骨,如念佛堂、讲堂、禅堂等,殿堂和塔庙,例如普贤殿、地藏殿,殿宇的意思,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斋堂、茶堂等,或供法会、修行、讲经说法等用途者,至于形状。

除了特殊的情况以外,大部份都为正方形、长方形。

僧伽蓝:略称'伽蓝','众园'的意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

精舍:意为智德精炼者的舍宅。

兰若:意译无诤、空闲处,安静而适于修行的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

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风俗,因而得名。

而称寺院为丛林,丛林:众多僧人和合居住于一处修学办道,就好像树林一般丛聚,因此,以'林'做比喻。

宫中行佛事的场所,道场:修习佛法的场所,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的场所为道场,隋炀帝尝下诏,明令天下的寺改称为道场,此外,称为内道场,或内寺。

律寺:又作律院,专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讲寺:又作讲院,指专研天台、华严二宗为主的寺院,讲院者,以讲明诸经的旨意为务。

我国自古即设有讲堂,佛陀在世时已设有讲堂,讲堂:供作讲经说法的建筑,于印度,以利说法。

莲社:为念佛修行的结社,源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所创的结社念佛。

2、

如文庙——孔子庙,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也可按制建立“家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人死曰鬼”,庙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武庙——关羽庙,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汉代以后,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

3、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吏民为立祠堂,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这点与庙有些相似,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4、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5、

庵:又作'菴',如“老学庵”、“影梅庵”,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即所谓“结草为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后世特称比丘尼的住处为庵、庵寺,原为出家及隐遁者所居住的草菴。

寺、庙、祠、观、庵是佛教的还是道教的呢,佛教与道教区别在哪呢。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道教是一种宗教,而道教的思想基础就是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创始人,道家指的是一种学术思想,庄子是道家思想集大成者,修行的目的在于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道教主要经典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南华经》),都是使得精神上能够拜托对于物质的上的依赖,道教讲究天人合一,是中国本土宗教,佛教寻求大彻大悟,建于东汉时期,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其根本理念是类似的,而更好的领悟自然,其中。

佛教讲究需要几世才能修行出菩萨,佛教主要修练的是来生,转世能够摆脱凡世,就是希望在这次人生经历中好好修炼,而。

道教中更希望今生就能够修炼得道成仙,而更是需要个人里领悟能力和机缘巧合等等因素,此外寺庙里住和尚、方丈…道观里住老道,道教中成仙与修炼时间没有主要关系,道教讲究修今生。

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对佛教接触多一些,对道教也一些接触,作为中国人,特别是我们南方人,但是在观看这些佛像什么的,大都只是一个粗略感觉,一些模糊印象。

今天呢,就来作了总结、作个介绍吧。

我们大都知道释迦牟尼、如来佛祖、观音、文殊、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等,那玉皇太帝、王母娘娘、八仙什么的呢,灵官呢,详细的呢,来,且听下文分解。

02二、宗教正在修行人员。

佛教界职称:住持、居士、法师、方丈、和尚、长老...之含义与区别。

【住持】

”禅宗兴起后寺院主管僧人称为住持,“百丈以禅宗寖盛,并无住持一职,佛教僧职,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又称方丈、住职,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禅宗兴盛,光严住持,始奉其师为住持,据说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几百年间只有师徒之间以佛法相授受,以维持寺院秩序,道教也称道观中的负责人为住持,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圆觉经》卷上云:“一切如来,直到唐代,门徒日众,……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而尊之曰长老”。

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又称寺主或院主。

【居士】

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居士:梵文Gr-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Vais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

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不论信不信佛教,在印度,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示现在家相化度众生,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

【法师】

被称为三藏法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但是法师不一定是长老,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竟都称他为法师了,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长老可以称之为法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法师,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还有较高的学位,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大概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师’两字的意义,一般称呼寺院的住持为长老,梵文drma-bnaka,但在今天中国民间,凡见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弥,不管对方有讲经资格与否。

“长老”“者,指德长年老之谓,在佛教中,故名长老,《要解》云:“德腊俱尊,”所以以下即从德、腊二方面加以剖析,【长老】:一般指世间的德高望重的长者。

【方丈】

方丈是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的称谓,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佛寺住持的居处称为方丈,方丈,亦可称“住持”,天心方丈,广义的方丈除指住持居处外,在道教中,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亦曰堂头、正堂,这是方丈一词的狭义,他们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这一俗称,同时有老师的职责,讲人心方寸,还包括其附属设施如寝室、茶堂、衣钵寮等。

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如《维摩诘经》载,即处于方丈,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故名,”《西游记》第四四回:“打扫干净方丈,非私寝之室也,《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怀海所制《禅门规式》:“既为化主,”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其卧室一丈见方,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怀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后,禅寺比附此说,安寝一宿,但能广容大众,至唐代,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静室,(常正) (来自《俗语佛源》)。

例如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顗被称为智者大师、慧思为南岳大师、吉藏为嘉祥大师,在中国起初只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释迦被尊称为‘三界之大师’,大师:梵文 Sastr 意为大师范、大导师,但以后大师两字专用作追赠死去的高僧的谥号了。

佛法的传播,不是靠一代两代人能够完成,僧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

僧:梵文 Samgha,中国人称‘僧’,有的出家谦称自己为‘小僧’、‘贫僧’,据说‘名僧’两字的意义多指坏的方面,不用‘名僧’,僧伽是一群依佛法的出家人所组织的一个宗教团体,意为众、大众、团契,实欠妥当,再者,也是不对的,佛教界惯用‘高僧’,为‘贫’,是由僧伽简称而来,称僧伽为‘小’,详称僧伽,因为一个人不能成为僧伽(至少应有四人)。

每一种成就就叫作一个'果位'' 阿果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叫'阿罗汉',佛教称,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佛教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生死轮回'之苦,获得这一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简称罗汉,故取得的成就也有高低之分,是第三等,就可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

【和尚】

和尚本是一个尊称,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现在一般对出家人的尊称为:“法师”,它的意思就是“师”,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

【尼姑】

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现在的尊称应为:“法师”,佛教称谓为:比丘尼,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世俗中称呼出家女众,是很不礼貌的称呼,“尼姑”,表示尊其佛法造诣高深,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

比丘尼

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又作苾刍尼、■刍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译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尼、除女、薰女等,略称尼或尼僧。

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而被允许出家受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比丘尼的出家,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后至百济受具足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司马达等之女善信等人从高丽僧惠便出家,她誓守八敬法,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升平元年二月(357),在日本,是其滥觞。

开士:

《释氏要览》云:'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即菩萨,以菩萨明解一切真理,号开士,'可知开士也是高僧的尊号,能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故有此尊称,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

开山 :本指开山建寺而言,故称开山,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静处。

长者: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

03一、佛教

释迦牟尼、普贤、文殊、如来佛祖、观音、十八罗汉、四大天王、韦驮等等。

04(一)释迦牟尼(如来佛祖)。

汉地尊称他为佛祖,梵文意思为“释迦族之圣者”),佛教创始人,即“佛教祖师”,释迦牟尼,被世人尊为神明,亦称如来佛祖,被后世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Siddhāttha Go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

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释迦牟尼在19岁时,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35岁时,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随即在印度北部,他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

释迦牟尼(在福建狮岩)。

释迦牟尼(在广东长潭旅游度假区)。

05(二)普贤菩萨

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梵名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曾译为遍吉菩萨,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

普贤菩萨是礼德和大行愿的象征,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普贤菩萨,《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世称为十大愿王,象征真理,《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

密教由金刚萨埵所开创,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日本真言宗的许多信徒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摩诃萨的化身之一,另一说。

普贤菩萨(在福建狮岩)。

06(三)文殊菩萨

梵名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小孩学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

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祖怙恃之一,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象征所具无上智慧,为智慧之象征,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左手持青莲花,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

或谓其为实在人物,或谓其为已成之佛,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谓,生时屋宅化如莲花,彼佛即今之文殊师利法王子,此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如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过去久远劫有龙种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盘,由其母之右胁出生,后至释迦牟尼佛所出家学道。

亦有说文殊菩萨为诸佛菩萨之父母者,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此外,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文殊菩萨(在福建狮岩)。

07(四)弥勒佛(南无阿逸多菩萨)。

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弥勒菩萨摩诃萨,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表示“量大福大”,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弥勒佛,梵文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别称惧留孙佛。

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生于兜率天内院,译曰慈氏,名无能胜,名阿逸多,由彼多修慈心,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梅怛丽,初过去之弥勒,弥勒为名,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译曰无能胜,梅怛丽药,据季羡林先生考证 “弥勒”是从吐火罗文音译过来的简称,后来随释迦出家,菩萨之姓也,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降生、出家、成道、说法,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新称弥帝隶,迷谛隶,每怛哩,昧怛[口*履]曳,为一生补处菩萨,实际上其仍为菩萨),此言慈氏,故称为慈氏,故言慈氏,其王名儴佉的,修慈最胜,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或言阿逸多为姓,梅低梨,犹立是名也(所以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弥勒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成为佛弟子,始自梵文Maitreya,追其根源,梅旦丽耶,多入慈定,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之后因缘成熟时,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乃至成佛。

他是一生补处的菩萨,福建狮岩的定光古寺对“弥勒菩萨”作了相应介绍:弥勒菩萨,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右手执莲花,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左手放在膝上,弥勒菩萨在民间的形象是袒露大腹的和尚,授记为菩萨,是指菩萨可弥补佛陀位置的意思,所谓补处,又称为慈氏、无能胜等,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的教化,笑容可掬,手掌张开,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

弥勒佛(在福建狮岩)。

08(五)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观世音菩萨,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他在无量国土中,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中国每略称为观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经上说,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

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对不同的众生,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而且,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极为普及,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所谓“家家阿弥陀,浙江的舟山群岛。

观音菩萨(在福建双髻山的通宝寺)。

观音菩萨(在福建狮岩)。

09(五)四大金刚

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四大天王为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是四大天王的俗称,四大金刚,山有四山头,各住一山各护一天下(四大部洲,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位于第一重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因此又称天王殿,他们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净土宗禅宗佛寺的第一重殿两侧,根据佛教经典,须弥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

而广东长潭旅游区高台庵中四大天王是放置在大门里的四个方位,四大天王一般也按各寺庙的位置就东南西北相应方位放置,福建狮岩的均庆院中四大天王放在释迦牟尼佛像的四个方向。

汉译”持国“,护持人民的财富,护持北俱卢洲人民,手持宝剑,汉译增长国“,福建狮岩的定光古寺对“四大天王”作了相应介绍:四大天王,率领鸠口茶(雍形鬼)、薛荔(饿鬼)诸神将,手中宝剑用来保护佛法,保护东方胜身洲人民,手持琵琶,南方天王毗琉璃,北方天王毗沙门,率领诸龙及富单那(臭饿鬼),如有人不信佛教,西方天王毗留博叉,塑像着白色,塑像着青色,塑像着红色,塑像着绿色,保护南阎浮堤洲人民,汉译”广目“,令其皈依,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能护持国土,保护西牛货洲人民,并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能令他人善根增长,东方天王提多罗吒,汉译”多闻“,亦称”护世四天王“,率领毗舍离、乾达婆诸神将,能以净目观察护持亿,手中宝伞,不受侵犯,手中缠绕一龙,又叫作四大金刚,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有各自的名称和形象,各守一方,即将其捉去,有大福德,是用来降服众魔的。

(1)东方持国天王

以乾闼婆、紧那罗、富单那、毗舍阇等为持国天王的部众,保护众生,“持国”意为慈悲为怀,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护持国土,手持琵琶或阮琴,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太紧则易断,故名持国天王,住须弥山白银埵,身为白色,穿甲胄,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他负责守护东胜神洲。

东方持国天王

(2)南方增长天王(梵文:Virū?haka,藏名:Hphags-skyes-po)。

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以鸠盘茶、薜荔多等为增长天王的部众,二、为的是保护佛法,护持佛法,增长善根,“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慧剑斩烦恼,住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胄,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赡部洲,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

(3)西方广目天王(梵文:Virūpāk?a,藏名:Mig-mi-bzan,Spyan-mi-bzan)。

以龙王等为广目天王的部众,故名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表内心不变之意,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护持人民,住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红色,穿甲胄,手缠一条龙或是蛇,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西方广目天王

(4)北方多闻天王(梵文:Vai?rava?a,藏名:Rnam-thos-kyi-bu Jambhala)。

“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夜叉与罗刹为多闻天王的部众,右持宝伞(或作宝幡),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毗沙门,以福、德闻于四方,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左手卧银鼠,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

北方多闻天王

10(六)十八罗汉(尊者)。

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十八罗汉的出现,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则盛行十八罗汉了,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至唐末,到宋代时。

高台庵正殿中十六罗汉(居右侧)。

高台庵正殿中十六罗汉(居左侧)。

从外至内就是序号一至九的尊者,从外至内就是序号十至十八的尊者,殿内左侧从外至内依次摆放着九位尊者,在灵岩禅寺大殿殿内右侧从外至内依次摆放着九位尊者。

1、宾头卢尊者

又名宾度罗跋罗堕阁尊者——坐鹿罗汉,端坐神鹿、若有所思,泰然自若、清高自赏。

他说回来是想导国王出家,皇宫前出现的一名骑鹿和尚,优陀延王亲自请他回转做官,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随他出家做和尚,宾度罗是名,但他忽然发心去做和尚,跋罗堕阁是印度十八姓中之一,结果国王就让位太子,国王出来接他入宫,问他是否回来做官,御林军认得是跋罗堕阁,他怕国王啰唆,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根据佛经宾头卢尊者是现在还没有涅槃还在世间的罗汉,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权倾一国,遂遁入深山修行,有一日,他用种种比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

宾头卢尊者

2、迦诺迦代蹉尊者

又有人问他:“何谓之高庆,心觉佛在,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他在演说及辩论时,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有人问他甚么叫做喜,”他说:“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高庆,例如诚如向佛,即感快乐,妖魔除尽、玉宇澄清 扬手欢庆、心花怒放,是欢喜罗汉,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一,常带笑容,或欢喜罗汉。

迦诺迦代蹉尊者

3、

诺迦跋哩陀尊者

又称举钵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

是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藉托钵福利世人,迦诺迦伐厘情阇尊者,予众生种植福德,并为他们讲说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

诺迦跋哩陀尊者

4、

苏频陀尊者

又称托塔罗汉

七层宝塔、佛法通灵 威而不怒、道行超群。

塔,故特造“塔”字,托塔罗汉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萨,佛教中的塔,中国是没有塔,于是塔也成为佛的象征,而罗汉则是“小乘”修成的果,菩萨和罗汉有分别:菩萨是“大乘”修成的果,由于塔是载佛骨的器具,是取梵文“塔婆”一词的第一音而制成的中国字,是载佛骨的东西,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

这罗汉名苏频陀,是佛祖释迦牟尼所收的最后的一位弟子。

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

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他为了纪念师傅,特地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

苏频陀尊者

5、诺距罗尊者

又称

静坐罗汉,清净修心、神态自若 安详瑞庆、进彼极乐。

这位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为一位战士,诺距罗可译作大力士,力大无比,後来出家为和尚,修成正果。

故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他的师父教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

诺距罗尊者

6、

跋陀罗尊者

又称

过江罗汉

身负经卷、东渡传经 跋山涉水、普渡众生。

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名叫跋陀罗,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

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

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跋陀罗尊者

7、迦理迦尊者

又称骑象罗汉

骑象轩昂、颂经朗朗心怀众生、目及四方。

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象的梵文名迦理,能耐劳又能致远,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

迦理迦本是一位驯象师,出家修行而成正果,故名骑象罗汉。

迦理迦尊者

8、伐

阇罗弗多罗尊者

又称

笑狮罗汉是佛教十八罗汉的第八位。

他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于钵剌拏洲,六种阿罗汉之五为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

他身体魁梧健壮,仪容庄严凛然,据说,由于他往生从不杀生,广绩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而且有五种不死的福力,故又称他为“金刚子”,深受人们的赞美,尊敬。

不一定受人欢迎,常常静坐终日,能畅说妙法 ; 但他难得说法,往往终日不语,他的师兄弟阿难诧异地问他:“尊者,畅说妙法呢,”尊者答到:“话说多了,你为何不开一次方便之门,却往往会令人反感,虽然他有如此神通,但勤修如故,端然不动,而且能言善辩,博学强记,通晓经书,尽管你句句值千金,我在寂静中可得法乐,希望大家也能如此,”。

尊者经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世人称他为“笑狮罗汉”。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9、戍博迦尊者

又称开心罗汉

开心见佛、各显神通 相互比莫、佛力无穷。

”他的弟弟不信,他立即对弟弟说:“你来做皇帝,他是中天竺国王之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你不信,他说:“我的心中只有佛,戍博迦尊者,盛言即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来长安的善无畏尊者,他的弟因而作乱,我去出家,看看吧!”。

说也奇怪,他打开衣服,弟弟看见他的心中果然有一佛,因此才相信他,不再作乱。

戍博迦尊者

10、

半托迦尊者

又称探手罗汉,安悠自在、呵欠伸腰 神志灵通、自得其乐。

半托迦尊者相传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半遮罗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罗国又有一药叉神名叫半遮罗,婆多与半遮罗的妻子同时怀孕,婆多生女,也渡婆多的女儿成道,据《可哩底母经》说:古印度王舍城内一山边有药叉神,半遮罗生子,於是指腹为婚。

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他被称为探手罗汉,此法是将一腿架於另一腿上,即单盘膝法,长呼一口气。

半托迦尊者

11、罗怙罗尊者

又称沉思罗汉

佛祖十大弟子之一

沉思罗汉那尊塑像俗称沉思罗汉,他的特征面相丰腴、蚕眉弯曲、秀目圆睁、敦厚凝重的风姿之中带有逸秀潇洒的气韵。

古印度认为日食月宜是由一颗能蔽日月的星所造成,罗怙罗多是印度一种星宿的名字,即以该蔽日月之星命名,故取名罗怙罗多,这位罗汉是在月食之时出世。

他的沉思,在沉思中能知人所不知,沉思罗汉沉思瞑想,在沉思中悟通一切趋凡脱俗,在行功时能行人所不能行,就是获取智慧与行动,以【密行】修为著名。

罗怙罗尊者

12、那迦犀那尊者

又称挖耳罗汉

闲逸自得、怡神通窍 横生妙趣、意味盎然。

那迦犀那即龙的军队的意思,这位罗汉住在印度半度坡山上,因论《耳根》而名闻印度,犀那译为军,有如龙的军队,那迦译作中文名龙,比喻法力强大,他也是一位论师。

所谓耳根,是由於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

所谓六根清净,耳根清净是其中之一,佛教中除不听各种淫邪声音之外,更不可听别人的秘密。

因他论耳根最到家,以示耳根清净,故取挖耳之形。

那迦犀那尊者

13、

因揭陀尊者

又称布袋罗汉

无量寿佛、乾坤宝袋 欢喜如意、其乐陶陶。

他捉蛇是为了方便行人免被蛇咬,他的布袋原是载蛇的袋,因揭陀相传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后拔去其毒牙而放生于深山,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

有人认为布袋罗汉是公元九0七年五代梁朝时的布袋和尚,但是布袋和尚于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在岳林寺磐石上说佛偈曰:“弥勒真弥勒,布袋和尚则是弥勒菩萨显灵,由此可见布袋罗汉是布袋罗汉,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他便失踪了。

因揭陀尊者

14、伐那婆斯尊者

又称芭蕉罗汉

悠闲隐逸、傲视太虚 仙风道骨、超脱凡尘。

雨下得正大,後图中的芭蕉树正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伐那婆期梵文为雨的意思,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相传他出生时。

又相传他喜在芭蕉下修行,故名芭蕉罗汉,他出家後修成罗汉果。

伐那婆斯尊者

15、阿氏多尊者

又称长

眉罗汉

巴林石雕长眉罗汉慈祥老者、得道高僧 通察大千,心领神会。

是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脱剃两条长眉毛,因为修行到老,仍然修不成正果,眉毛都脱落了,阿氏多是梵文无比端正的音译,这位罗汉的特征,原来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死後再转世为人。

他出世後,有人对他的父亲说道:。

“佛祖释迦牟尼也有两条长眉,你的儿子有长眉,是佛相,”。

因此他的父亲就送他入寺门出家,终於修成正果。

阿氏多尊者

16、注茶半托迦尊者。

又称

看门罗汉,威武标杆、警觉凝视 禅杖在握、勇炽邪魔。

注茶半托迦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亲信弟子之一,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

用这锡杖在人家门上摇动,佛祖说:“我赐给你一根锡杖,有缘的人,就是没缘的人,改到别家去好了!”,你以后去化缘,后来他回去问佛祖,不用打门,自会开门,如不开门。

原来这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

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舍。

注茶半托迦尊者

17、迦叶尊者

又称降龙罗汉

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以上十六位罗汉是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即是「迦叶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据《法住记》说,佛命他们常驻人间普渡众生。

故称他为「降龙尊者」,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立了大功。

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降龙罗汉乃佛祖座下弟子,却始终不能得成正果,立下不少奇功,得知七世尘缘未了,了结未了尘缘,降龙修炼几百年,在《济公外传》中,助佛祖降龙伏妖,便下凡普渡众生,法力无边,求教观音。

另一说法是第十七位罗汉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

18、弥勒尊者

又称伏虎罗汉

而伏虎罗汉是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位,最高佛道的释迦牟尼佛 (如来佛祖)座下处十八罗汉,在中国佛教领域,即是「弥勒尊者」,他是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的。

传说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庙外,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饭食分给这只老虎,经常有猛虎因肚子饿长哮,时间一长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称他为「伏虎罗汉」。

另一说法是第十八位罗汉是「四大声闻」中的「君屠钵叹」。

而灵岩禅寺供奉的是另外二个尊者,是庆友尊者、宝头罗尊者,看看图片哟。

庆友尊者

宝头罗尊者

11(七)韦驮(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韦驮菩萨,韦驮也分得一颗佛牙,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驮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韦驮奋起直追,一个捷疾鬼浑水摸鱼,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偷走一对佛牙舍利,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意为阴天,是佛教中护法金刚力士的代表之一,正准备回天堂,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相传释迦牟尼涅盘时,各自回去建塔供养,撒腿就跑,于是。

浙江临安天目山是韦驮菩萨的道场,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驮菩萨圣诞,相传。

韦驮菩萨(在福建狮岩)。

韦驮菩萨(在福建狮岩)。

12@@财神

若能称赞多宝如来名号,能使我们“具足财宝,财神有文财神、武财神、佛教财神、道教财神、民间财神的区别,财神同土地、城隍、灶王是我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他是多宝如来为利益百姓而示现的,《瑜伽焰口》说,称意所需”。

佛教财神大致有如下三种:。

我们称为武财神(深圳弘法寺里面有个伽蓝殿,就是供奉的武财神关公),1、汉传佛教中有伽蓝菩萨关公。

有一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中的财神(四会市六祖寺有个财神殿,掌管天下财宝,2、 佛教四大天王之中,供奉的就是这位多闻天王)。

3、藏传佛教中,有五路财神——黄财神、白财神、绿财神、红财神、黑财神。

在佛法中,多宝如来出现在《妙法莲华经》中,他的出现是为释迦牟尼世尊敷演法华妙义而作证明,他常是作为理上的自性心的一个含义,不妨每天念诵“南无多宝如来”圣号,多宝如来常做表法之意,如果您对多宝如来有强烈的信心。

佛和大菩萨都具有施予众生安乐的悲愿,在佛教中,在佛教中,把四天王中的北天王毗沙门当做财神来供养的,求药师佛、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是没有专门称呼财神的说法的,都是能满愿的,财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信仰而发展起来的,只是在一些特别的仪轨上,如果要求财,所以,只要虔诚和如法。

财神(在福建狮岩的财神宫)。

13@@药王

药王(在福建狮岩的药王宫)。

14(十七)钟鼓楼

寺庙一般都有钟鼓楼,晨钟暮鼓,钟楼在东方,鼓楼在西方。

盖钟楼虽渊源于印度祇园精舍无常堂之悬挂颇梨钟,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钓钟堂,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然印度及锡兰等地并无其制,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为七堂之一,古时与经楼相对,通常与鼓楼分居伽蓝之两翼,唯中国与日本别设之,此外,依寺塔记平康坊菩萨寺条载。

撞座以下称草间,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连结撞座,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尽当普集,比丘闻当集,手执犍稚,诸有如来弟子众者,露地击犍稚,诸欲闻法人,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怨,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下端有相对的二个莲华形撞座,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二部分,称为八叶,梵钟的外形一般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下缘称驹爪,又名六道,另外,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增一阿含经曰:阿难即升讲堂,除结无有余,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早晚叩钟,又钟声能令三恶道众生暂时息苦,度化众生,叩钟的时候唱念叩钟偈,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一句一叩,寓意地狱救苦,故寺院僧众不吝慈悲,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

福建狮岩定光古寺”钟楼、鼓楼“相应介绍:定光佛祖庙内钟楼、鼓楼遥遥相对,左钟楼右鼓楼,即”早上先高钟后击鼓,晚上先击鼓后敲钟“,是太阳升起的方位,是太阳下山的方位,却要注意生发之性,却要注意保持收敛心性,西侧为鼓楼,以均庆院为中心东侧为钟楼,庙内有”晨钟暮鼓“的规则,意象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即东方生发,西方收藏,代表着佛家修行是顺应自然的无为法则。

钟楼(在福建狮岩)

鼓楼(在福建狮岩)

15@@@灵官(道教)。

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都是这位王灵官,其中最有名的“王灵官”,灵官是道教最崇奉的护法尊神,道教有五百灵官的说法,很多道家宫观的第一各大殿中。

王灵官原名王恶,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准其阴随萨真人,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竟无过错可归咎于萨真人,以周思德能传灵官法,拜萨真人为师,“夫萨真君之法,王恶不服,萨真人乃以“善”易其名,王恶以慧眼观察无遗,《明史》的《礼志》称 “隆恩真君,改王恶为王善,封二真君,永乐中,后至闽中,因周思德而显,并且奏告天庭,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奏告于天庭,又皆林灵素辈所附会”,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改观曰显灵宫”,察有过错,湘阴浮梁之庙神,誓佐行持,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玉皇大帝即赐慧眼并金鞭,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1426-1435)改庙为大德观,成化初,而其法之所自,因其吞噬童男童女,飞符火焚,即可报复前仇,十二年间,录。

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官,进入道教的宫观,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镇守道观,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其作用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

灵官(在福建双髻山的灵官殿)。

  •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
  • 郴州十大旅游景点排行榜郴州好玩景点排名
  • 南非旅游美食攻略南非一直精彩
  • 青岛旅游景点介绍
  • 全国哪个城市旅游最好国内最佳旅游城市
  • 浙江全域旅游开启智慧模式
  • 山镇特色小镇建设SWOT分析
  • 文化旅游如何通过文创产品打造景区IP
  • 通化市
  • 航拍永城豫东门户汉兴之地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