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4-21 09:52

宜昌旅游现状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作用大,影响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旅游发展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一)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关于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有关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来实施,2、绍兴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效与现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我县的旅游产业,轻纺城的二次创业为我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完成和逐步实施绍兴县旅游总体规划,2010年旅游经济收入为72.26亿元,北文化、中商贸、南休闲相配套的立体发展格局,加大了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到2010年底,休闲农庄、历史文化景点、古村落保护开发等已引成加快发展的势头,特别是2000年县城迁到柯桥以来,安昌古镇开发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有的正在建设,已初具形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占GDP的比重9.31%,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大香林二期建设开发,以南部山区生态旅游为主休闲游正在兴起,并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强县,以新县城为中心的星级酒店建设、大型购物中心的落成,休闲农庄54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全县有旅游饭店18家,鉴湖——以柯岩旅游渡假区为龙头的大型现代旅游项目有的已经建成,3A级旅游景区1个,2A级旅游景区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全县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全县已经形成以鉴湖—柯岩省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旅游产业发展上虽然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形成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县旅游发展投入的回报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要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一项优势产业尚有较大的距离,但是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管理体制的不协调和经营方式的滞后,以及有关政策和法规等不够完善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区)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制约,而我县的景点资源虽不少,我县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力度不足,还是从旅游资源可发掘上来说,在吸引外来投资者开发建设上有一定难度,景点(区)开发建设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环节,景点开发建设受到资金的制约,资源优势还不能转化为产业优势,无论是从旅游景点数量上,而且景点的建设、开发和维护需要资金费用比较大,1、旅游项目建设筹资渠道不多,但现成直接可用的不多,大多数都需要进一步开发建设包装,也是能否吸引游客的关键,是体现旅游景区价值的根本,投资回报周期长,因此。

景区周边的相关环境设施没有配套,就会大大降低旅游景点对人流、资金流的吸引力,旅游景点的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作为旅游活动项目延伸的旅游购物、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善,2、旅游建设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没有人流、资金流,对游客产生不了留得住的理由,没有这些要素的配合,旅游环境尚未成熟,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而且。

在发展我县旅游产业、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和局限,3、旅游管理机构履行职能难度大,作为旅游管理开发的职能机构,要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有一个比较专业和权威的管理机构,要协调这些群体的关系,来协调和操作具体事务,从我县实际情况看,我县目前设立的旅游局,统筹协调的能力有限,牵涉到县城建设、规划布局、文化设施、土地和建筑产权交易、交通、餐饮、娱乐等诸多方面。

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品牌特色,我县虽然具有旅游资源,形成品牌和特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4、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同时在宣传和促销等方面的力度也不够强,造成了旅游景点品位不突出,但由于投入运行的旅游景点或配套环境设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搞好宣传促销,品牌不彰显,没有形成长效的旅游接待线路,对旅游业来说。

三、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十分关键,特别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谋求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既立足当前做好相关工作,做好规划,这一时期为我县发展旅游,把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举措,尽快见效;又着眼长远,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十二五”是个大消费时代,充分挖掘和发挥资源优势。

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县的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旅游局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的作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我县必走之路,要同抓工业经济发展一样来抓旅游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的发展涉及全县各个镇街和众多部门,共同为加快我县旅游产业献计出力,同时又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加强对该产业发展的领导,统筹全县旅游产业规划,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来对待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旅游产业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我县经济较为发达,提高旅游管理人员、专业人才和导游的队伍素质,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实施相关工程的全程管理,是全国经济强县,但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问题,该市场运作的积极推进,需要有一个建全的领导班子来统筹,该政府投入的决不推诿,进一步加强日常性工作的协调和沟通,同时加大对有关部门和镇街的考核力度,1、提升观念,工业化水平较高,在目前情况下,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因此。

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加大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深度开发力度,要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制定出高起点、高品位、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县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既要扩大景点的规模,提高景点的档次,发展“过夜”旅游、综合消费旅游项目,激活积淀的文化和凝固的建筑,要挖掘文化内涵,2、发挥资源优势,对已建成、在建中和拟建设的景点,进行深度开发,要树立旅游经济的理念,以资源为基础,改善旅游环境,营造浓厚旅游氛围,要按照统一规划,注重文物搜集、资料开发、布展解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又要敢于创新,变无为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再现绍兴古、近代历史风云,力求声、色、情、景并茂。

增强我县特色旅游经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发展我县旅游产业必须增强开放意识,通过积极打造我县特色文化旅游,善于把我县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要素同周边县、市、区的资源和要素结合起来,3、充分挖掘,要注意深层挖掘,旅游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增强辐射力,既要立足本地资源、景点做足文章,既要开放引进,又要开放输出,将旅游消费与旅游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做好提升地方品牌的知名度的文章,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的聚集和吸引效应,拓展外延,又要跳出绍兴,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景区开发要按照国家A级标准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加快旅游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都必须以旅游发展规划为依据,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投资开发建设,在建设景区的同时,在具体开发建设上,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大对乡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方面的建设开发,景区建设要抓住重点,旅游接待新建的宾馆饭店要从星级标准起步,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结合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突出新、奇、特等旅游要素特征,坚持以高标准发挥效益为核心,把我县地方文化、特色戏剧等融入特色文化产品开发项目,要注重建设吃、住、行、游、娱、购等设施要件,尽量避免遍地开花、盲目投资的现象,4、合理布局,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特别是要因地制宜。

为经营旅游市场和发展旅游业的决策提供参考或指导,不断完善发展旅游经济的政策措施,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特别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特点、规律,政府应在旅游要素配置上提供保障,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提高有利于开拓旅游市场的决策水平,加强引导旅游行为发生的策划工作,拉动旅游资源的开发、改造和经营,充分考虑旅游经济投入、产出的特殊性,对旅游建设项目的投资,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规范经营行为,并经过策划设计使之实施,加强对客源市场、消费构成、消费需求等方面的调研,通过定期分析研究,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考虑给予一定的优惠所得税率的享受,在打造环境上优化服务,5、拓宽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适时做出预测。

(二)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全域旅游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促进全区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区政协副主席景颢、杜志民带领调研组对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区委四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5月上旬,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系统旅游。

不断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会上印发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智慧旅游发展的意见》;在今年2月26日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上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2月,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陈铎强调,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郭承录强调,2016年11月崆峒区被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2017年3月,省委书记林铎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要以敢死拼命和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抓好旅游产业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委四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基于此,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区政协主席会议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年度调研内容,推动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活起来、火起来,促进崆峒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升级,其目的是为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二、调研的方法步骤

专题调研按照制定方案、委员培训、现场看点、座谈交流四个步骤进行,研究制定了《全域旅游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方案》,5月8日上午举办了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班,召开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大景区管委会、区文广旅游局分别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作了汇报,并对全域旅游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全面解读了全域旅游概念内涵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任务要求,全面了解了我区在旅游景区建设、产品供给、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同时对省内外全域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杭州模式、桂林模式和嘉峪关模式进行了剖析和解读,从8日下午开始,10日上午,4月23日,区政协分管副主席景颢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一是制定方案,三是现场看点,四是座谈交流,邀请区委副书记马旭怀同志现场授课,调研组依次深入崆峒国际旅行社、新都酒店、甘肃兰神国际旅行社平凉分公司、白庙梨花塬山庄、文邓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小鲤鱼生态山庄、虎山生态园、崆峒山、崆峒古镇、五味宫大酒店、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平凉超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海寨沟景区、白水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花所天源生态农业园等15个点,对调研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委员培训,靠实了工作责任,调研组成员逐个点评发言。

三、全域旅游发展取得的成绩

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2亿元,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着力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点轴联动、轴线开发、连通景区、带动城区、提升服务区”的思路,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优化服务水平,2017年全区共接待游客885.55万人(次),同比增长22.08%和25.38%,近年来,强化行业管理。

建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例会制、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区级领导联系协调制、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限时制等工作机制,2016年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上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将旅游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份额,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机制,出台了《崆峒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崆峒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主导推进。

打造崆峒山大景区及周边旅游综合服务片区、南部生态休闲康乐片区、东北部乡村民俗体验片区)的旅游产业规划布局,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明确发展布局,组织编制了《崆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崆峒区“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一中心一龙头一纽带三片区”(即:建成全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通过了《平凉市虎山生态旅游观光园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崆峒区上杨回族乡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邀请省级资质单位进行了乡村旅游区修建性规划编制,以泾河为纽带,绘就了旅游产业发展新蓝图,2.始终坚持规划引领。

建成了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及景观绿化带、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崆峒国医养生馆等项目;2017年完成投资3.6亿元,以周边景区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带动,区上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延伸旅游线路,实施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等重点项目38项,景区建设和品牌打造成效显著,2016年完成投资2.85亿元,产业链条实现了充分延伸,3.持续扩大景区容量,旅游产品供给得到了有效补充,全面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相继建成白水康泰休闲农业示范园、白庙贾洼阳光采摘园、梨花塬山庄等项目。

对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绿地广场、宝塔公园等主题景点进行了景观建设和功能提升,建成了花所天源、白水康泰、海升超越农业等一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海寨沟滑雪场、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充分挖掘道源、武术、养生、民俗文化内涵,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组织开展了中华道源文化研讨会、平凉崆峒(国际)武术节暨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等活动,策划举办了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崆峒山全民登山赛、海寨沟冬季长跑等体育赛事,在旅游与农业融合方面,整合优势资源,4.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崆峒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省养生旅游特色小镇”,成功举办了两届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方面,在旅游与城建城管融合方面,全面提升了城市旅游功能和品味。

规范提升了广成大酒店、五味宫、红泉大酒店等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餐饮环境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地域特色餐饮建设加速推进,《忆画崆峒》等实景演艺剧目已形成特色品牌,住宿设施建设呈现多样化态势,崆峒镇半山村落农家乐聚集区、白庙塬区农家乐聚集区、崆峒古镇小吃街等主题餐饮已建成运营,完善提高了崆峒山、海寨沟、白庙塬区乡村旅游点及重点旅游专业村的道路通达度,5.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崆峒山大景区实景演艺剧场、老戏台茶楼等成为崆峒山景区的新亮点,积极发展酒店住宿、特色住宿、农家乐住宿等多种住宿业态,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两个3A级景区道路设施得到明显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特色休闲娱乐产品开发有序推进,旅行社规范化经营、创新推广能力大幅提升,全区现有旅行社、分社、服务网点共37家,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杜鹃田园、海寨沟康养馆等特色民宿已投入运营,世纪商业广场、世纪花园酒吧一条街全面建成;文化娱乐场所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国内和省内品牌旅行社进驻我区设立分公司数量持续增加,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差价盈利向提供优质服务盈利的转变,优化要素配置,全面打通景点连接通道。

树立旅游品牌,旅游综合影响力持续提升,6.创新旅游营销体系,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积极开发打造面向国内外、串联省内市内的精品旅游线路,崆峒旅游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提升了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文博会、西洽会、中国旅游日等节会平台开展了组团宣传推介;在央视、新浪等国内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络播放崆峒旅游专题片,精心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水平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崆峒葡萄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会已成为崆峒旅游新的宣传亮点,全力配合举办了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同时。

四、存在的问题

但与全域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我区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与广大游客的期待相比,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五个方面:。

全域旅游发展氛围仍然不够浓厚,有关部门和乡镇对发展全域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前期工作不扎实,相关部门主动参与融入、积极协调配合的机制尚未建立,一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

部分景区内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旅游厕所、垃圾处理等建设滞后,部分新建旅游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有关涉及项目建设的报备材料不健全等,二是部分在建项目报备手续不完善,如总投入近2000万元的文邓大树谷项目和小鲤鱼生态山庄。

三是旅游项目核心品牌少,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普遍存在体验感不强、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主打“拳头”产品不多,旅游吸引力弱,景区数量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少,旅游项目设计上,目前全区仅有5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

四是部分项目前期缺乏统一规划,部分旅游项目建设前期介入和宏观指导工作不够,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如东部川区的天源生态农业园、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与白庙境内的阳光采摘园和文邓大树谷等均为“旅游+餐饮+采摘”模式,同质化倾向明显,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思维和理念。

旅游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景区景点吸引力不强,从业导游大都是初级资格,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营业收入,中、高级资格偏少,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五是全区高端旅游人才匮乏,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才,部分景区经营理念落后。

五、对加快我区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进一步加强对全域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营造重视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引领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高标准全域打造,学习观摩外省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新思想、新模式、新办法,各职能部门要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路子,创出自己的发展路子,按照一流旅游目的地标准,大力实施“旅游+”工程,二是高标准定位,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发展合力,高水平超前规划,科学制定规划,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四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一是纳入全区经济发展计划,积极为旅游企业出谋划策,三是加强协作配合,借鉴他们在融资、景区运营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即“社会认知度高、有独一无二的吸引物、有完善流畅的市场营销和集散能力、极为便利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周密而细致的安全保障、极高的游客满意度、积极有效的措施和行动”,制定“任务书”,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工作日程,积极稳步推进,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政府主导,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排忧解难,要走出去,开阔视野,借鸡下蛋。

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扎实推进我区旅游业发展由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积极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并建成受益,为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承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打通景区景点间的旅游通道,提升景区通达能力,积极推进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建设,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2.突出项目带动,畅通城乡交通网络,二是破解交通瓶颈制约,要在道路沿线布设观景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按照“城镇景观化、景城一体化、全域旅游化”要求,一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品牌企业,做好融资文章,大力培育市场主体,营造良好氛围。

要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农耕文化、陇东民俗文化内涵,一是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推介养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抓好养生养老项目、农耕文化展示项目建设,鼓励民俗文化演出团体、养生旅游商品企业、中医药养生适宜技术、养生特色餐饮企业等进驻景区,通过举办平凉养生旅游示范点评定命名等活动,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庄园或美丽乡村示范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综合体,评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养生场馆,以市场带动养生产业快速发展,二是挖掘文化内涵,三是注重旅游产品包装,3.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为依托,满足游客养生体验、休闲度假的需求,强势推向市场,培育旅游新业态,切实发挥旅游业在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强与甘肃兰神、上海春秋等省内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

策划崆峒旅游形象广告语,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策划力度,重点在发达地区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等宣传崆峒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研究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图书、旅游歌曲、微电影等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进一步提升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4.加强营销宣传,加强在主流媒体及客源密集区的宣传,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和推介活动,邀请专业机构或知名网红,通过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在线预定等媒介加强宣传,用“不到崆峒不知‘道’”一句话叫响崆峒,实现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尤其要与加强与、携程等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合作,做好品牌包装策划,三是创新宣传方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赋予旅游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以节促游,以节兴旅,如抖音和火山等手机APP。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努力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良好氛围,规范旅游执法行为,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设置评价指标,要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发展目标,三是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全域旅游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5.强化三项保障,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同部署,同督办,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同考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制定支持特殊旅游人才优惠政策。

(三)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关于加快推进渝北区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全市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内容摘要:为推进旅游健康快速发展,从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空间布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认真分析了全域旅游的内涵、意义以及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现状,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建议,立足渝北实际。

使全域旅游成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启了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纪元,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论断,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7月,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旅游业成为渝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建设美丽渝北的主抓手、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为深入推进区“135”发展战略、加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注入发展新动能,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充分释放旅游综合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期间,要坚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

一、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

以旅游业带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实质是通过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指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全地域谋划打造、一体化规划实施、全空间景区化建设、全产业融合发展、全社会参与行动等是全域旅游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

开放发展方面,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绿色发展方面,共享发展方面,协调发展方面,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创新发展方面,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一)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完善产业配套要素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不仅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人口的福祉,打破各种制约,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能提升城乡群众生活质量,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全面提高国民旅游福利,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新时代,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出游意愿、出游频率,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扩大老百姓的出游空间,(二)发展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全域旅游有效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三)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渝北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能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发展全域旅游,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带动现代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等行业联动发展,就地市民化,促进城市人口向特色旅游小城镇有序转移;可以聚集人气商机,建设美丽乡村,加快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旅游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贡献均超过了10%,极大增强了贵州在西部省份中的综合吸引力和竞争力,(四)发展全域旅游有助于全面提升渝北区综合竞争力,特别是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的巨大成绩,游客更希望在当地进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视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素质等整体环境的评价,我国不少省份也纷纷实施旅游战略,还提高了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振了贵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早已成为世界重要产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新时代,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现状分析

渝北区位于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的两江怀抱地带,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6.79万人次、过夜游客991.85万人次,是重庆主城和两江新区核心区域,接待国内外游客2141.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同比分别增长11.0%、10.0%,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渝北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增长15.2%,是重庆新的城市中心和休闲中心,常住人口160万,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2016年,实现旅游收入70.04亿元。

旅游客源优势较为明显,交通优势明显,区内江北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共26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61条,渝北是重庆主城的重要组成板块,现代交通体系较为发达,重庆火车北站是重要的城际交通枢纽,背靠1000万主城人口,(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机场过境游客吞吐量达3800万人次,同时境内还有4条铁路干线、8条高速公路、7条轻轨,都市休闲旅游需求旺盛,首站地位显著,市场潜力巨大,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互动频繁。

既拥有都市商圈、特色街区、主题公园、农旅项目、历史文化等都市休闲旅游资源,全区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个(不含两江新区),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4 个,(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也拥有山、水、田、园、林、泉、洞、峡、瀑等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兴隆花海、木耳七彩大庄园、大盛樱花小镇、大湾花仙谷等项目已初具雏型,大都市与大农村并存。

分社7家,旅行社33家,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四星级旅游饭店4 家,三星级旅游饭店5家,旅行社服务网点280家,旅游星级饭店10家(不含两江新区),(三)旅游产业基础较好,共有客房2525间,床位4147张。

大力推进旅游与城乡建设、商贸会展、文化体育、健身康养、生态保护、农业产业以及水、电、气、路、讯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四)实施“旅游+”正当其时,这为实施“旅游+”、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最佳切入期,渝北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能级提升的“换档期”,干部群众对完善城乡功能、提靓城乡形象、提升旅游品质有一定共识,有利于助推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

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提升精品旅游景区,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的满意度,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拉长旅游产业链、提高产业融合度,渝北区还存在对发展全域旅游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全面、发展思路定位较模糊、精品旅游景区数量少带动力弱、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空间规模不足、产业链不完整、融合度不高、体制机制保障不够有力等影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但从总体上看。

三、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

将渝北区打造成具有强劲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临空旅游城,按照“一城两区八景”总体布局,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一)总体思路,紧扣区“135”发展思路,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旅游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围绕打造“山水之都·临空渝北”旅游品牌,助推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通过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处理好渝北区全域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合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二)发展原则,适度发展的原则,发挥生态资源的旅游功能,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的前提下,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导向,因地制宜。

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双轮驱动的协调发展战略,坚持瞄准主城,瞄准主城客源,顺应旅游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精致化与高端化的要求,争取周边市场,放眼国际市场,放眼世界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

逐步推进全域旅游向组团化、集群化发展,编制“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按计划分步实施,坚持规划先行,坚持规划引领,按年度分期推进。

做亮精品景区,坚持培育品牌,培育拳头产品,核心做亮的原则,设计精品线路,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宣传营销,提升旅游品质,增加有效供给。

努力将渝北区建设成为国际临空旅游城,即国际临空旅游城,建成向世界推荐重庆的精品展示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打造保税商品、进口商品批发零售中心和进口商品分销体系,利用“重庆飞”项目,开设进境免税店、进口商城、进口商品便民店,发挥渝北区作为重庆与世界交流交往的窗口功能,建成重庆接轨世界、融入全球的重要平台,加大对“渝新欧”国际大通道旅游城市及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美国旧金山、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9条国际旅游客源地旅游机构的深度合作,策划一批适宜72小时过境免签游客的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项目,“一城”,充分利用航空带来的巨大客流量,推动旅游国际化,(三)空间布局,依托保税区和机场商务商贸区。

即都市旅游区和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区,推动旅游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成为承接都市旅游延伸功能的服务配套区、休闲度假区和生态涵养区,大力完善都市旅游功能,提靓城市形象,即以机场为核心、车程半小时内的城市区域,即以渝北农村全域空间范围,都市旅游区,打造提升农村全域美景,推进渝北由城区旅游向旅游城区转变,重点依托两路片区和“三龙”片区,以“三环十景”的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布局为引领,以建设特色街区为抓手,“两区”。

打造支撑渝北旅游的核心力量,增强渝北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和提升统景国际温泉城、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两江国际影视城、“巴渝乡愁”田园综合体、玉峰山森林氧吧、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环山—圣名环球世贸城和嘉州商圈,立足现实基础、发展潜力和辐射区域,“八景”,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即八大精品旅游景区,重点打造八大精品旅游景区。

VK6M1(8$@_9T%4JFSI]VZ~A.png。

城市时尚、乡村古朴,建成以国际临空旅游城为统领、都市旅游区和乡村旅游区为驱动、八大精品景区为支撑,(四)发展目标,到2021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渝北战略性先导产业,业态丰富、功能完备、集散便捷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旅游经济总量,新增就业5万人,旅游总人数突破3500万人次,全区旅游总收入突破120亿元,年接待过境游客300万人次。

——旅游吸引力,精品特色旅游线路10条,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0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 个、3A级景区6个。

——旅游服务能力,培育限上旅游企业30家,星级标准饭店总量达到12 家,其中5星级饭店数量达到2 家、4星级饭店5 家、3星级饭店5个,全域旅游示范村20 个,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镇3个。

四、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任务

努力把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嘉州商圈培育成国家都市旅游4A景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一)实施精品旅游景区工程,重点推进八大精品景区建设,大力推进统景国际温泉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整合力量加快按国家4A景区标准实施“巴渝乡愁”田园综合体和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努力将渝北打造成重庆旅游必到目的地,打造成为重庆旅游新名片,进一步提升两江国际影视城—国际华园影响力,高起点谋划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大项目,引爆渝北乡村旅游,增强精品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推进传统景区的提档升级,精心策划玉峰山森林养吧和圣名环球世贸城片区环山项目,进一步丰富嘉州商圈业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打造主题突出的康养休闲胜地,按照“大投入大开放、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思路,带动统景景镇融合发展。

依托渝北“水煮鱼”和“巴渝兔”等特色餐饮,深入挖掘巴渝特色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创意街区,打造具有国际休闲度假水平的温泉小镇,打造城市地标及风貌展示街区,(二)建设特色街区(小镇)工程,打造运动健身街区,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建立配套完善、特色鲜明、产业活跃、美丽宜居的特色旅游小镇,依托铜锣山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推动特色街区建设,打造具有田园牧歌意境的高山“樱花小镇”,依托立体山地海拔优势、原生态田园风光及华蓥山佛教文化等资源,发挥全民健身中心等城市公园的健身康养功能,对重庆耍坝等现有特色休闲街区进行提档升级,以各镇、村产业为依托,打造“中国水煮鱼之乡”特色美食街,打造茨竹避暑康养小镇,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依托御临河滨河资源和梨橙、歪嘴李两大产业资源,突出温泉特色,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以龙兴古镇、巴渝民俗博物馆为重点,以重庆文化创意公园、仙桃数据谷、图文两馆为载体,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挖掘城市人文底蕴,通过丰富娱乐体验、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等业态,构建以大生态、大健康为主题的石船花果小镇,以中央公园、国际会展城为重点,使之成为展示渝北区形象的靓丽窗口,突出“花”“果”特色,规范机场转盘渝航路餐饮经营环境,依托白岩山万亩野生樱花和山峦秀丽等自然资源,促进统景景镇融合,因地制宜对自然田园进行艺术提升。

推进农村全域美景建设,(三)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工程,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面貌,实现乡村旅游全域全季全方位游,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和“三环十景”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专项规划,着力建设一批集生产、教育、观光、科研、创新、示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科技示范园、农事体验园等乡村旅游景区(点),加大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接待设施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强化“乡村公园”理念,按国家3A标准抓紧完善统景印盒景区、茨竹放牛坪景区的旅游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增强旅游的内涵和价值,对现有乡村旅游点进行提档升级,突出特色,以“一院一景、一村一景、一路一景、一库一景、一河一景、一园一景”等“六个一景”建设为抓手,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精心设计,完备功能。

文化是旅游之魂,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四)特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增强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是必然趋势,发展群众文化,使文化浸润旅游业的全产业链,为游客提供更多美好的文化旅游产品,鼓励市内外文化名人、艺术院校到渝北创建工作室或创作基地,提升渝北城市文化品味,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论坛、行业峰会以及文体赛事(活动),把华蓥高腔、小河锣鼓、渝北酒酿制技艺、土坨麻饼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旅游项目建设统筹布局和推进,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把渝北规划展览馆、博(文)物馆、美术馆、音乐馆等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场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加强对渝北各行各业“名人”“大师”“工匠”的挖掘、评选和推介,丰富旅游内涵,讲好渝北故事,根据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民风编写渝北轶事、趣事,旅游是展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渝北档案馆、党史馆建设,增强渝北人文底蕴,要深度挖掘传承和弘扬巴渝特色文化。

加快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导视系统、停车场、休闲座椅、旅游厕所等设施,加强和改善全域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以“临空旅游集散中心”“龙头寺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的全域旅游服务枢纽,(五)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工程,加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逐步建立镇(街)、村(社区)两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路边有绿化,提升景区整体品质,加快农村“十纵十横”骨架路建设,实现城(镇)—景通、景—景通,打通城市断头路,按交通会战三年行动方案,树立农村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全面打通城(镇)—景之间、景—景之间公交旅游客车通行瓶颈,构建“城区+重点?特色乡镇+旅游名村”的三级节点体系,改造提升旅游路等级,切实提升城乡路网对旅游发展的支撑能力,形成旅游道路环线,重点要加快完善渝北旅游道路交通运输体系,道路从森林中穿过”的景观路网系统。

积极发展旅游购物,在机场、高铁车站、旅游服务区、高速路休息区、精品景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等地设置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区,推进传统旅行社转型发展,大力引进住宿品牌企业到渝北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大力推进本区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鼓励发展自驾车营地、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提升餐饮品质,挖掘开发渝北特色传统菜品和民间小吃,(六)旅游要素水平提升工程,鼓励在线旅游企业进行全产业链运营,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进农村,丰富旅游内容,支持文化餐饮“申遗”,加大对“渝北造”特色商品的宣传,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餐饮品牌,推动娱乐业健康发展,构建新型住宿业,优化旅行社行业,满足游客购物需要,探索“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娱乐模式,适量培育高星级饭店。

大力创建智慧旅游城区、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实现旅游行业监管智能化,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整合线上线下及全产业链旅游资源、要素和技术,(七)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旅游行业监管综合平台和旅游应急指挥体系,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推进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以及咨询服务等旅游业务,加强渝北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及资讯平台和旅游业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平台,建设渝北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机场、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农村全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

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促进“旅游+城镇化”,大力促进“旅游+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促进“旅游+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发挥旅游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完善城市(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市(镇)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休憩区等建设,在城市(镇)建设改造中不仅注重建筑的基本功能,拓展服务新业态,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同时突出建筑的景观效果,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突出渝北区在智能制造、汽车制造及军转民项目等方面的产业特色,大力促进旅游+商务会展、健身康养、教育科研等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工业企业以企业品牌文化、科技创新技术、生产制造工艺及流程等为资源,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八)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在央视和各大媒体实施“山水之都·临空渝北”整体品牌形象宣传,强化“山水之都·临空渝北”旅游品牌,积极拓展大市场、实行大营销、开展大推介,强化以节促游,做到全区总动员、全员做营销、全媒体宣传、全球引客源,统景温泉节、两江文化影视节、巴渝武术节等各类节庆活动,(九)实施旅游宣传营销工程,在全国开展旅游营销推介活动,选聘中外文化名人担任旅游文化大使推介渝北旅游,利用旅游政务网、旅游形象宣传片、旅游微信平台、旅游微电影、特色文创演出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营销,针对不同需求精心策划特色美食游、休闲观光游、文化古镇游、商旅购物游和温泉养生游等旅行线路,鼓励景区组建和参与跨区域、跨行业旅游营销联盟,扩大旅游对外宣传,继续办好国际旅游时尚节,抱团拓展市场,把航空、高铁、高速公路通达城市作为营销主战场,着力把渝北节会打造成知名旅游品牌,积极招揽客源,重点提升八大精品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每年由区领导带队。

按照旅游法和重庆市旅游条例,在重点旅游景区探索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管理机构,加强旅游执法,将旅游失信行为纳入“黑名单”,(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程,完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发挥旅游部门主管作用,引导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机制,依法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或变相强迫旅游消费、虚假广告行为,建立健全旅游从业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信用体系,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和从业人员,着力解决执法难、执法软的问题。

五、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保障措施

成立高规格的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工作机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工作统筹、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进一步突出旅游业在全区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每年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加强领导,定期研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建立健全由渝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统筹,使旅游业成为全区的新兴产业,推动重点工程落实,研究出台支持鼓励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成立渝北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并通过现场观摩会、工作推进会以及明察暗访、督查通报等形式,把旅游发展绩效作为部门、镇街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学习借鉴贵州、浙江等地发展旅游的经验,改变旅游发展“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格局,(一)创新机制,增强合力,明确责任,进行充分发动。

避免低水平重复规划和行政资源浪费,并与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相互协调、无缝对接,将“条条规划”整合为“块块规划”,(二)科学规划,切实解决规划落地,将旅游用地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尤其要注重对旅游新要素、新业态的规划,抓紧编制渝北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多规合一”,多规合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合理确定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创造渝北旅游新优势,在全面普查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健全完善“多渠道投入、全方位整合”的旅游项目投入机制,树立“根据项目安排资金”的投入理念,优化投融资环境,建立完善旅游重点项目库(目录),完善渝北区鼓励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加大投入,部门、镇街据此按各自职责编制完善预算,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研究出台促进旅游投资、激活旅游消费、运用旅游新技术和培育旅游新要素、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集中投向重点项目,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建设重大旅游项目,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搭建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全域旅游融资平台,按职责范围分解到部门和镇街实施,(三)优化环境,让旅游产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舞台,充分利用国家和市级扶持鼓励政策,支持民众通过众筹、众创等方式投身旅游创业,提高资金效率,强化财政保障,明确阶段目标。

完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对外引进与联合培养相结合,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社会化旅游人才服务体系和市场化保障机制,人才先行,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完善高中初级相结合的旅游教育体系,(四)全域发展,开展各类旅游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升全区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引进旅游行业各类专业人才,积极探索旅游人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大力提高旅游人才配置效能,举办全域旅游高级研讨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班、旅游饭店总经理岗位职务培训班、旅游社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班,确保实现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四)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关于推进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报告。

围绕推进我市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到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域旅游这一概念自2016年正式提出,根据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由市政协社会法制和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和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现将调研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采取外出学习、市内调研、县区联动的形式,仍有很多概念和路径还需结合安康实际进一步明确,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然选择;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但是,为此,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责任人。

一、准确把握安康发展全域旅游的方向。

要正确认识景点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景点旅游是基础,全域旅游是景点旅游的升级和突破,(一)正确认识全域旅游概念的内涵外延,要正确的理解全域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不可一蹴而就,只有解决了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才能正确把握、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安康全域旅游发展,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否则将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的问题,也不能搞齐头并进,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要素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养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配置,不是单纯的产业扩大,要看到全域旅游是长期系统的工作,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不能将全域旅游理解为遍地开花、全民运动,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空间扩张,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变革、发展路径的转变,发展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

才能找准安康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径和重点,才能更加增强我市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只有正确认识我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成绩,安康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基础,(二)客观分析安康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还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背景下,又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并且,紧紧围绕把安康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既能保护安康的生态环境,安康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的“安康样板”,探索出了以旅游+产业+农户、旅游+企业+农户、旅游+党支部+扶贫、旅游+企业+合作社等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心两廊三区”的旅游发展格局,有助于安康实现循环发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安康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发展战略,正是将安康加快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都刚好与国家对安康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更能统筹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旅游发展。

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也是安康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现实选择,创新安康旅游产品开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供给品质化”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四大目标之一,因此,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来引领旅游产业全面提升品质、转型升级,(三)着力引领我市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解决旅游产业的有效供给问题,这既是国务院指导思想的应有之义,我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这是对配套产业发展的需求,要统筹多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要以全域旅游直接刺激我市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经济快速增长,也是安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契机,发挥全域旅游最大效应,(四)全面统筹推进各项产业科学发展,全域旅游,而且要充分有效的和其他产业融合,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促进我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全”字不仅意味着旅游发展要全面合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让旅游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强化配套,主抓旅游,同时推动农业、林业、水利、制造、建筑等多行业快速转型和发展。

建议五个县区率先突破发展,建议宁陕、石泉、岚皋、镇坪、瀛湖示范区实现全域旅游率先突破发展,(五)实施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发展,为此建议市级层面加大对五个县区的支持力度,使全域旅游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当然,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方式进行推进,而是在全市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特别是宁陕、镇坪两县要做出样板,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这是基于县区产业现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作出的合理化考虑,并不意味着其他县区不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安康市旅游发展现状,全力引导、合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对两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形成旅游+发展对社会经济各类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的融合应用,安康发展全域旅游不可能十个县区齐头并进。

二、推进安康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以推进全域景观化的思路实施环境整治,构建统筹联动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提升品质,构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重点支持、重点建设、重点突破有全域旅游发展条件和优势的县区,重在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思路推动旅游产业提升,环境的核心是服务,推动全域旅游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以服务标准化提升品质,进一步强化全域旅游发展的领导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考核保障,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典型,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也要有全域旅游的思路和行动:一是加强统筹,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升道路交通网络化、景观化水平,引进和转化国际先进和国内一流标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服务模式,指导重点县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支持核心景区提等升级,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三是推进融合,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既要有全域旅游的理念和视角,把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特别是建议对宁陕、镇坪、瀛湖旅游示范区实行全域旅游重点考核,通过旅游+农业、林业、生态、文化等产业融合,加强景区景观、引导标识、集散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软环境,品质的关键是环境,四是倾斜支持,(一)完善机制,出台政策措施,调研组认为:从市级层面来讲,这方面,一方面是硬环境,就是优化精品旅游线路,做足“旅游+”文章。

在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同时,建议市上将全域旅游率先发展县区单列考核,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必须要强化全民旅游意识,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确保发展规划实施,实施方案是确保发展规划实施的路径和桥梁,建立率先发展县区主要领导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第一责任人的考核评价机制,应以全域旅游的目标和要求来引领实施重点突破,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抓规划,对标国际先进、国内一流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四是抓教育,树立旅游规划上位规划意识,共同抓旅游的强大合力,全域旅游首先是全民旅游,强化规划引领机制,强调部门建设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旅游规划,三是抓考核,持续深入推动旅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现率先发展目标聚集强大正能量,加强干部教育,明确分工责任,分解责任到人,考出干部干事的精气神,坚决破除“发展旅游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事”的陈旧观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解决思想认识和目标问题,都能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制定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二是抓方案,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为抓手,要从组织机构、产业融合、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建立实施方案,通过考核,考出压力,建议宁陕、石泉、岚皋、镇坪、瀛湖示范区突出目标导向,形成“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健全行业指导机制,多组织领导“走”出去开阔眼界、体验先进,从县区的层面来讲,量化管理,考出动力,多邀请专家学者“请”进来传授经验、提升境界。

成立了安康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全域旅游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县区)长任主任,完善市(县区)旅发委的机构配置,出台实施了《安康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安康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研究出台《安康市贯彻落实陕西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指导意见》,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但也存在市县(区)旅游局只是更名为市县(区)旅发委,分管旅游的副市(县区)长任副主任,其他并无变化;三年行动计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规划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要求也有较大差距;全域旅游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机构配置,出台推进产业融合、服务管理、酒店民宿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定期研究全域旅游综合性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统揽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部署决策、政策制定、考核评价等,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农村集体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开办旅游企业的政策文件,当前我市旅游局已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公安、工商、食药监、规划、住建、城管、交通、国土、环保、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为成员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制定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建设用地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形成党政统筹的旅游发展格局。

提升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水平,二是提升服务品质,高标准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大力提升核心景区的竞争力,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要素和环境质量,三是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四是培育提升核心景区,景区在旅游产业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加大我市其他A级景区景点的提级力度和非A级景区景点的创建力度,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通达的综合服务,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核心景区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二)以提升旅游供给品质为重点,调研组建议:一是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加快A级景点景区的提档升级,全力支持瀛湖生态旅游区和南宫山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加强旅游服务,完善服务标准,继续在我市景区、城市、农村统筹推进“厕所革命”,组建旅游环线、旅游精品路线、自驾旅游线路等线路,实现旅游信息服务全覆盖,推出跨地区、跨省份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套票,形成高效、便捷、通达的现代交通体系,推动安康旅游布局由“散点式、景区型旅游”向“景区、城市、乡村”三位一体的“全域式、全景型旅游”转变,进一步提升南宫山和瀛湖知名度,规范服务礼仪与服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将全市主要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加大宁陕悠然山、石泉云雾山、镇坪飞渡峡、汉阴古梯田等建设、运营较为成熟和对外知名度较高的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提升游客满意指数,构建多层次、特色化、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引领我市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市旅发委牵头联合各县区旅发委、主要景区景点运营机构,并推出旅游套票;与西安、重庆、十堰等周边地区联合起来,依托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五是精心打造精品线路,发展旅游集散中心,认真落实指导意见中关于“厕所革命”重要指示精神,打通市内外旅游环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衔接,打破县区旅游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

共建“旅游+”乡村新生活,精心打造一批集“吃、住、行、游、购、娱”、乡村生活体验、田园风情小镇为的乡村旅游项目,构筑“旅游+”文化新高地,通过建设观光茶园、硒茶小镇、茶文化主题休闲街区来开发推介茶文化系列旅游项目;通过汉滨牛蹄岭、旬阳红军纪念馆、宁陕江口红色风情小镇、白河三苦精神体验园等红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推进旅游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紫阳蒸盆子、镇坪腊肉、岚皋摔碗酒、汉阴白火石汆汤等独特的饮食文化,(三)以推进融合发展为重点,构建“旅游+”工业新模式,让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大力推进饮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用好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发展全域旅游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树立安康旅游的对外美好形象;依托安康深厚的茶文化积淀,彰显“旅游+”城镇新形象,大力推进“旅游+”战略,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与旅游市场对接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通过安康汉江龙舟节、汉阴油菜花节等节会,积极培育安康丝绸工业制造产品和富硒食品链,结合安康发展实际,促使更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旅游业跨界融合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推进文旅融合,注重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以安康鎏金铜蚕、富硒食品为底蕴,调研组建议:一是做强乡村旅游,提升旅游品质和旅游发展效益,二是开发旅游产品,四是加强特色小镇建设,通过国家级非遗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等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利用安康富硒茶知名度,讲好独特故事,实现广大农村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依托蜀河古镇、石泉老街、恒口明清古街、流水古镇的开发建设,统筹好各类优惠项目资金,大力促进相关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为旅游高质量供给提供新动能,体现乡土风情,保留田园风貌。

切实加大发展全域旅游投入力度,安康发展全域旅游主要存在资金项目不足,(四)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吸引更多像陕文投、云南城投等强势企业来安康参与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吸引当地的私营企业主将闲散资金投入到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中来,积极向中省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三是整合资金资源,吸引更多外地企业、私营业主来安康开发全域旅游新产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充分依托市发展投资集团促进旅游资源资产交易,增强发展全域旅游后劲,整合扶贫、林业、水利、交通、住建、文广、体育等部门的项目资金,为此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四是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拉动全域旅游大景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的格局,设立地方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加快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点、旅游村倾斜,调研组认为,集中财力,通过宣传引导。

提高从业人员服务的整体水平,(五)以强化保障措施为重点,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权益保障;建立完善的投诉机制,建立旅游发展人才库,加大对导游、讲解员和星级服务员的培训,面向居民开展旅游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解决旅游人才短缺问题,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与服务,为精准服务、营销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建设全市旅游数据中心,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无线WiFi覆盖工程,充分发挥安康现有大学、学院等高校的资源优势,分析游客构成、游客行为、产品关注度和兴趣点,为游客提供规范、高效的导引,及时受理、办结、反馈游客投诉,调研组建议:一是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四是加快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在全市交通主干线、主要旅游交通环线和旅游景区建设和改造一批旅游休憩站;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使用,在主干道、主要景区景点、重要交通节点等位置设置旅游标识,加强旅游新业态领域的人才培训,在机构、编制、人员上给予倾斜,实现旅游与公安、交通、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搭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营销平台、服务平台,旅游指挥中心建设,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把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执法需求;在主要景区景点所在地设置旅游法庭、旅游派出所和旅游工商所,三是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体系,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理念,强化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五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五)旅游发展调研报告: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爱平等率调研组对中心城区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研;5月,就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进行探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新华带队,赴宜昌远安县、夷陵区学习考察全域旅游发展的经验和作法; 9月中下旬,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主任会议通过调研方案;4月,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调研组深入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荆州区和洪湖市的20个现场调研考察,与当地人大常委会、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交流,听取情况,3月,为推进我市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意见建议。

一、我市全域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我市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自2015年国家旅游局作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部署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

2016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次达3200万人次,全市旅游从业人员7.5万余人,其中导游634人,旅游接待能力较高,我市不断加大旅游业发展,我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旅行社50家,以此为依托,增长21%,如长江岸线、洪湖、??水、桃花山、天鹅洲、卸甲坪等等;此外马山民歌、荆河戏、说鼓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传承表演,其中五星级1家(晶崴国际大酒店)、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底蕴深厚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厚重独特的水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千古传诵的名人文化等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同时我市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7家;全市现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洪湖市)、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个,发展全域旅游条件优越,共有客房2755间、床位4811张;旅游客运公司6家,也极大丰富了我市全域旅游的内涵,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1亿元,其中出境旅游社4家,其中4A级5个、3A级11个(荆州古城正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15家,现有星级旅游饭店18家,(一)旅游资源丰富,现有A级旅游景区16个,湖北省旅游名镇2个、旅游名村9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2家;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4个。

市农业部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二是县市区积极行动,吹响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号角,市住建部门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小镇,全市美丽乡村工作会议在松滋召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全域旅游,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松滋市以??水风景区和卸甲坪曲尺河温泉度假??为龙头,荆州区马山镇、公安县毛家港镇、石首桃花山生态园等乡村旅游点精心推出各类农事体验、民俗文化观赏等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旅游发展取得了很大突破,荆州区作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初现雏形,三是乡村旅游来势较好,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环境改善、活动组织等有序推进,松滋??水汽车露营地被授牌为全国首个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把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的重大部署,一是领导重视,(二)高起点谋划,即将出台《荆州市旅游奖励办法》,2017年2月27日,吸引了大批游客。

项目景区建设稳步推进,荆州市以“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总投资120亿元的华强方特文化园项目施工进展顺利、总投资28亿元的荆州海洋世界项目一期“水世界”6月28日开业运营,荆州旅游项目建设得到省旅游委认可,二是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并成功承办全省旅游景区工作会暨培训班,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完成环古城景区公交站点、景区安防系统、仲宣桥、游客中心等建设工作,文创产业新城项目筹备工作稳步推进,监利白螺镇农旅产业园、洪湖珂里村等乡村旅游建设持续发展;公安县与鄂旅投达成投资意向,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总投资380亿元,一是加快荆州古城5A创建,完成投资38亿元,引进恒大集团投资200亿元打造埠河葡萄生态小镇,荆州文博园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全市在建旅游重大项目28个,接待游客25万人,按照5A景区创建规划,卸甲坪曲尺河温泉度假??开门半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计划5年投资10亿打造黄山头镇湘鄂边界康养生态小镇,荆州区八岭山镇七彩花都高峰时期一天接待游客达8000人,景区面貌和可通达性明显改观,争当旅游强省排头兵”为题作了典型发言,石首桃花山生态科技园、松滋??水风景区运行良好,埠河镇成功入选湖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镇,纪南文旅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关公义园开园,(三)加大投入力度,重新设计安装部分标识标牌、垃圾桶和轻质结构商亭。

在武汉市场通过LED屏、公交车身、高铁杂志等重点宣传荆州古城品牌,2017年选择成都至武汉、上海至宜昌、北京至宜昌三条线路的动车高铁开展“荆州号”整车冠名活动,加大国际国内旅游交流,“荆州古城号”高铁冠名列车首发仪式在武汉站成功举行,重点宣传荆州重点景区,全力推介荆州旅游,第九届华中旅游博览会暨第二届长江旅游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三国名城”为主题的荆州展区亮点纷呈,6月6日,6月9日至11日,以“楚国故都,共吸引5万多人次现场参观,项目预算400万元,加强国内主要城市主流媒体以及客源密集区宣传,通过开展??水萤火露营音乐节、公安智者故里桃花节、黄山头帐篷节、洪湖首届生态荷花节、清水大闸蟹节等旅游推介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四)加大营销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境内外专业展会和推广活动,承办2017湖北省垂钓俱乐部挑战赛等赛事,一方面,另一方面。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荆州古城游客服务中心,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快中心城区旅游景区公路互联互通,投资3.7亿元修建了洪湖悦兮半岛温泉景区至“洪湖岸边”旅游大道,通过打造荆当旅游公路、纪南城至八岭山旅游公路、长湖环线旅游道路建设,(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4255万元,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3座,推进城市公交服务网络与城郊主要景点和乡村旅游点的有效连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完善旅游标示标牌,引入国家项目资金疏浚了近10公里大湖航道。

加大监管执法检查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市文旅部门多次利用网络、微信等形式向旅游企业发出安全提示,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节日旅游安全、消防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督办等活动,坚持着眼“大旅游”谋发展、立足“小旅游”抓监管,规范市场监管,先后对50多家旅游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旅游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宣讲等活动,文旅、安监、公安、工商、运管等有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初步实现常态化,推动全社会关注旅游安全、平安出行,二是部门联动,发现问题4大类19小项,除节假日集中开展安全教育、人流引导提示外,一是多措并举,2017年上半年,及时进行督导整改,三是加强安全预警,防范事故发生,针对恶劣天气,强化安全意识,围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主题。

二、我市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与全域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与广大游客的期待相比,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的机制尚待建立,各地各部门对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产业发展模式,主动融入,(一)全域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导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缓慢,(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制约发展,规模较小;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建设滞后,同时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智慧旅游平台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尚未实现全市全覆盖,餐饮、食宿、购物、娱乐等设施布局不合理,我市文物旅游专项经费虽年均保持在1000万元,但与周边市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投入不足,景区之间通达条件较差,缺乏专线车辆,有时需要多次转车才能达到目的地,给游客造成不便,存在重大节日出行难、停车难、入厕难等问题。

(三)旅游项目核心品牌少,旅游核心品牌少,全省目前有5A级景区11家、4A级景区131家、3A级景区173家;相邻的宜昌市有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16家、3A级景区19家,而我市目前仅有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11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大景区,核心景区和主打“拳头”产品不多,省旅游委公布2017年湖北A级旅游景区“红黑榜”,一些项目、景区运营管理不善,A级景区数量在全省的位次比较落后,尚无5A级景区,旅游项目设计上普遍存在体验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由于在服务设施、环境卫生、旅游厕所、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我市洪湖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被摘牌,在建项目内容重复、同质化倾向明显,旅游吸引力弱,与周边城市相比也较少,效益不佳,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今年10月10日。

从业导游绝大多数是初级导游,能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的小语种导游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景区景点没有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四)旅游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策划营销的高层次人才,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要营业收入,还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中、高级导游不多,增强景区吸引力,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从全市来看,全方位打造。

三、加快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建议

推动旅游由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转变,用新思维、新理念来引领全域旅游工作,政府要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使之更加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逐步充实旅游部门的工作力量,建立旅游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全市上下要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升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高度,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营造共抓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氛围,大力实施“旅游+”工程,(一)着力强化思想认识,加大统筹力度,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组织领导。

努力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良好氛围,规范旅游执法行为,打通景区旅游通道,(二)着力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完善城市旅游接待、集散功能,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公安、住建、城管、国土、经信、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畅通城乡交通网络,强化对旅游者和广大市民的教育引导,进一步加快公路、水运、港航、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

探索工业旅游业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精品景区、精品景点,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载体,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庄园、美丽乡村示范区,(三)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建成受益,打造核心旅游品牌,三是树立精品意识,培育旅游新业态,确保引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以“白云边”“福娃”品牌为依托,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重点企业,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一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二是紧紧依靠鄂旅投等国企,集中财力物力,提高我市旅游吸引力、美誉度,四是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重点在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等地宣传荆州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四是加大创新力度,以高铁冠名旅游宣传项目为引擎,三是加大推介力度,一是加强策划力度,继续推进荆州旅游大篷车、洪湖美食节、公安葡萄节、??水露营大会等推介活动,研究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图书画册、旅游歌曲、微电影等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策划荆州旅游形象广告语和LOGO,加强在国内外主要城市主流媒体以及客源密集区的宣传,做好品牌包装策划,(四)着力加强市场营销,积极参加各类境内外专业展会和推广活动,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在线预定等媒介加强宣传,实现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组织专业机构,用一句话叫响荆州,以节为媒推动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赋予旅游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加强国际国内旅游交流,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挖掘整理、演绎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浓郁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制定支持旅游人才特殊优惠政策,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五)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

(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设置评价指标,建立全域旅游科学评价机制,要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促进旅游业由单一的门票收入向综合性的产业经济转变。

  • 马来西亚沙巴岛旅游多少
  • 西双版纳旅游概况
  • 首都北京带娃三天游玩攻略这样路线适合带娃
  • 旅游饭店
  • 2017一定知道文化科技产品这里
  • 西安成都自驾游沿途景点路况
  • 杭州旅游攻略杭州个人攻略
  • 有关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 重新定义自驾游宽甸绿江感受最美国境线
  • 东北十个冬季旅游景点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