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旅游工作生活一种怎样体验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0-12-29 10:31

伊斯兰旅游

我也来回答一下吧,去过黎巴嫩,伊朗和土耳其这三个中东国家。

想先说黎巴嫩

中东旅游工作生活一种怎样体验

幸亏我提前在小本子里抄下了贝鲁特的阿拉伯名字于是我就没下车又回到了贝鲁特,我一路上并不敢多拍照片,一下车我就很担心安全问题因为有不少难民,被载去一个很靠近贝卡山谷(靠近叙利亚)的小镇,一路上全都是checkpoint,那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镇上的人也不说英文,我第一天因为没注意地名的阿拉伯和法语发音,只记得我忐忐忑忑的心理和两边起伏寂寥的山谷,搭错车了。

黎巴嫩内战已经过去20多年,走在贝鲁特的滨海长廊,看着日落下的老人儿童、穿着紧身衣的年轻姑娘,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混乱好像都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中。

然而,一转身,那些战争的影子就无处不在:残破的楼房、满街跑的需要送修的车辆、车站人们谨慎堤防的表情、各处checkpoint拿着枪的警察和在街边卖花乞丐的叙利亚小孩。

04:路边的垃圾

城市垃圾的处理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尴尬地问我:你看到那些垃圾了吗,(至今黎巴嫩还基本属于“无政府状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Lebanon Garbage Crisis',我在AUB(贝鲁特美国大学)里遇到两个大学生,我不禁有些心酸,于是用印度的“脏乱差”来逗他们,)。

第二个感受:恐惧和混乱的对面是狂欢。

(此处作者引用了霍布斯的《利维坦》:在没有了政府的“自然状态”下,人生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solitary, poor, nasty, brutish and short))。

也许是因为知道自己下一秒就可能死去,生活在和平社会的人们也许会以为发生战争的地方除了灾难就是眼泪,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一种“世界末日最后的狂欢”的精神状态,抓紧一切时间来社交、party、享受物质,...。

Outsiders looking at Beirut only through newspaper photographs and 60-second television news clips might have thought life in the city was one massacre after another, from sunrise to sunset. It wasn't. In fact, the explosions of violence, while often indiscriminate, were usually sporadic and unsustained—sometimes a few hours, maybe a few days, rarely more than a week. The minute a cease-fire took effect in one neighbourhood, the storekeepers cranked up their steel shutters and life immediately mushroomed back onto the streets, aspeople grabbed for any crumb of normality they could—even if they knew it would last only an hour or a day.。

...

Beirut's wealthiest flocked to Goodies to buy all their food. A gaggle of Mercedes-Benzes could always be found parked outside.Legend has it that one day a disheveled young man entered Goodies, walked up to the cash register with a rifle, and demanded all the money. Within seconds three different women drew pistols out of their Gucci handbags, pumped a flurry of bullets into the thief, and then continued pushing their shopping carts down the bountiful aisles.。

就连广告都充满黑色幽默:“Beirut was the slick advertisement in between the hairdresser ads and the wedding announcements of a popular English-language Beirut weekly, Monday Morning, offering shatter-resistant window coating 'to protect yourself and the people around you from the danger of flying glass.' The ad went on to warn:'Anytime, anyplace, an explosion can happen.'。

这样的“狂欢状态”在如今的黎巴嫩感觉仍然很明显。

每个在中东生活的人,我是一个人去的黎巴嫩,都让我一定要去体验一下贝鲁特的夜生活,都知道贝鲁特精彩的夜生活,听闻我要去黎巴嫩后,贝鲁特的Party中东闻名,黎巴嫩的姑娘性感又热烈,无论是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亚洲人,在穿着袍带着头巾的中东,他们脸上那一种眯着眼睛像是吸了鸦片般的沉浸感,答主坐标在迪拜,最不能让我忘记的是,当时的我并没去夜店,担心安全问题,所以晚上尽量少出门。

还有贝鲁特的色彩和街头艺术。

就从一个残破的楼房转到一处安静的小区,沿着一段楼梯走,再走一走,古典充满格调的楼房,某天在一个叫做Gemmayze的区域闲逛,可能就看到一处罗马古迹或是一座清真寺,人们将楼梯们涂成很多颜色,阳台上种着玫瑰。

贝鲁特是一个很难用一言两语来形容的城市,混乱与狂欢并存,古典和现代同在,西方和东方交融。

还有黎巴嫩的其他城市,同样很美。

手机里的像素不好,同步到电脑里的手机照片怎么这么丑/(ㄒoㄒ)/~~,既不清晰构图也不好,改天有心情了把相机里的照片找出来Po一Po吧,艾玛,还有很多是在车里拍的。

然后,就说伊朗吧

伊朗是去年年初的时候去的,和朋友们一起。

—以上为所写

期间答主去了德国出差,(其实期间也尝试着写,没想到我“休息”了两月哇哈哈哈,又顺便请了年假在巴黎见了朋友浪了一会儿,然后扭到脚韧带撕裂休生养息了一个多月,但总有些卡,放在草稿箱一直未完成,)。

然后,就进入正题吧

伊朗是去年年初的时候去的,和朋友们一起。

最大的感受:这是一个伊斯兰国家,波斯只是它的一段老历史。

这片地区便算是一直处于伊斯兰政权之下了,萨珊王朝就被伊斯兰的哈里发打败,世界之王,伟大的王”的居鲁士大帝,说起伊朗,想起的先是说出“我,波斯的名声太大,花案繁复的波斯地毯,再加上人类(我)矫情的Nostalgia心思,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的认知浪漫化,居鲁士,然后是身穿彩衣的鬈发波斯商人,流光溢彩的玻璃,很容易忘记,早在公元7世纪,自此,至今,算起来也有1000多年了。

(相机的照片太大居然传不上来,那我就还是用手机里的吧~~)。

能经历1000多年的风霜雨雪留存至今的东西并不多,”唐朝正好也是1000多年前,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此番不辞劳苦是因为曾有一名日本学者断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但古代战火频繁政权更新不迭,又是古代贸易路线的重要关节点,木结构建筑比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容易腐朽损坏多了,1000多年是什么概念呢,讲到梁思成林徽因如何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一座保存完好的唐代木制建筑,以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岁月对其的考验并不少,很多明显的表象的东西在时间的推移中不知不觉就消逝了,当然,尤其伊朗地处亚欧大陆中心。

也不知道这些遗址之后的命运如何,遗址的管理也不怎么好,所以去到伊朗的时候,主要去了4个城市,波斯波利斯附近的摩崖浮雕损坏得很是厉害但并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当时心里很是伤感,只在设拉子(Shiraz)的郊区几处遗址感受了一下波斯遗风,扑面而来的其实是伊斯兰印象,穹顶清真寺,穆斯林小白帽,黑袍黑头巾,我和朋友呆了8天,又想着中东局势,叙利亚被毁掉的古迹。

波斯的人物雕刻挺有意思的,几乎全是侧面描写,即使有些人物身体是正面,头部仍是侧面。

最上面是神,最下边应该是卫兵或朝贡者,波斯信仰拜火教,拜火教的主神是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意为“智慧之主”),是人和雄鹰的结合体,下面这个图片的结构很有意思,然后是帝王,接下来应该是贵族。

去到了一个地方,对比各地的清真寺是个很有意思的活动,这两地的清真寺都很有代表性,伊斯兰去到了波斯,伊朗和土耳其我是一起去的,去伊朗的朋友不要错过,就变成了这一个地方的样子,又想到西安的中国式大清真寺,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远比图片壮观好看,也变成了波斯的伊斯兰,期间观察它们的结构、穹顶、宣礼塔等的不同,真真觉得好玩,同一样东西。

第二个感受:要谨慎政客的宣传,切忌随波逐流,丧失独立思考的精神,沦为政治的傀儡。

去看游行,恰好遇上37周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纪念日,在伊朗的最后一天,街上有大型游行,我和另一位朋友看到新闻,立马决定放弃当天的行程。

街上有很多带着一种“无业游民”的感觉的年轻男性,开始有穿着很“虔诚”的妇女让我们把头巾好好带好,地铁上很拥挤,甚至还有年轻姑娘说你们又不是当地人不用带,我们一向把围巾当做头巾随意搭在头上意思一下算了,精力无处可以发泄充满攻击性的感觉,当天的情况其实蛮紧张,之前也一直没问题,但是那天,不要把头发露出来。

一大群教育程度低、没有工作又充满力量的年轻男性,这样一场集体的仇恨狂欢除了能煽动群众情绪以为其所用,像是一场政府通过培养对外仇恨而转移国内矛盾的伎俩,这群年轻人有工作吗,自由塔那边那么多年轻男性,大约也能让群众将对现状的种种不满归咎于美国和以色列的头上吧,整场游行,一派流氓腔调,猥琐嬉笑,还企图围住我们三个姑娘,我忍不住想,在位者如何按捺他们的蠢蠢欲动。

身处现场,耳边响着那些昂扬的口号,看着那些懵懂的脸,我不禁想:原来人也可以被环境如此改造而不自知,而我脑袋里,又有多少东西是别人灌输给我的“真相。

-

  • 阐述旅游策划十大要点
  • 魅力三亚城市旅游介绍动态PPT模板
  • 夏天太热厦门人出游今年反季节旅游流行
  • 南极旅游如何选择邮轮
  • 越南玩带美元合适还是人民币越南旅游消费水平
  • 中国最具影响力10旅行社企业发布排名第一
  • 韩国首尔十大旅游景点
  • 甘肃旅游业发展综述
  • 陕西铜川五大著名旅游景点去过几个
  • 枕山临溪千年古城长汀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之一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