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4-10 10:25

青岛黑旅游

2018年5月24日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授权印发《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年)》,编者按:《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年)》列入《青岛市政府2018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2018年3月进行了风险评估,2018年2月召开专家论证会,2018年3月以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了公众参与,形成专家论证意见,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书,2018年4月2日,经青岛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合法性审查,青岛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前期研究起草的基础上,征求各区(市)政府、部门和单位意见,根据《青岛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形成风险评估报告,经市十六届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集体研究通过。

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

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

青岛市全域旅游规划纲要20182021

第三章 全域化空间格局…………………………………12。

第四章 全景式特色组团…………………………………15。

第五章 全方位公共服务…………………………………31。

第六章 全渠道营销体系…………………………………39。

第七章 全覆盖保障措施…………………………………43。

第一章 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转向依靠“质量”“品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旅游为民的发展思想,迈向青岛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推动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高质量服务驱动转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增强人民在旅游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破解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为立足点,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

按照市委市政府新一轮“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与建设美丽青岛三年行动计划相呼应,全面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与功能布局,将旅游业培育成青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产业、展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努力把青岛打造成为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的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合理配置各类旅游产业要素。

二、发展原则

(一)创新驱动原则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旅游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践行理念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与政策创新,全面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二)协调推进原则

综合实施“旅游+”融合创新战略,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旅游发展,全面推进区域内的产业融合、区域联动与经济均衡发展,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坚持产业协调、社会协调、空间协调与配套协调。

(三)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旅游业新格局,将绿色发展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在保护基础上挖掘资源潜力,使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旅游生产力。

(四)改革开放原则

释放旅游业发展活力,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为引领,着力消除限制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本地旅游品牌与旅游企业走出去,推动区域间旅游双向合作。

(五)共建共享原则

通过旅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充分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使旅游业成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

三、发展目标

推动实现“城旅一体、主客共享、全域发展、居旅相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构筑起“全方位拓展、全要素配套、全时空体验、全产业融合、全业态创新、全城市共建、全社会共享”的全新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把青岛打造成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

旅游业综合财税贡献率达到8%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接待海内外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640亿元,到2021年。

第二章 重点发展方向。

围绕“把青岛打造成为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的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重点突出滨海度假旅游、海洋休闲旅游、品质乡村旅游及融合创新旅游、输出服务旅游五大发展方向,立足青岛旅游业实际。

滨海度假旅游

充分挖掘青岛的滨海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主题开发、精细化运营滨海度假区和度假地,强化环境营造、功能分区和设施配套,促进产品体系的规模化、管理服务的系统化和度假目的地形象的品牌化发展。

(一)打造滨海旅游度假带。

重点打造疗养度假、养生度假、滨海度假、体验度假等系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完善滨海度假带,国际邮轮港、青岛湾老城区、历史文化记忆片区、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旅游带、世园都市生态新区、沙子口海滨、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鳌山湾生态新城、鳌山湾未来城、田横岛旅游度假区、红岛“文化旅游海岸”、胶州华红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区域的度假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全面提升凤凰岛、石老人两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田横岛、琅琊台、灵山湾、大沽河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以胶州湾群、灵山湾群、鳌山湾群为支撑。

(二)完善功能分区和设施配套。

推进实施海岸带功能优化调整和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市旅游休闲环境,推进街心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地等公共休憩区建设,结合度假区、度假地规划建设,提升海岸带的休闲功能和景观价值,进一步完善滨海步行道、大沽河堤顶路、环湾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的旅游服务功能,布局度假酒店、度假村、自驾车房车营地、青年旅馆、生态庄园酒店和别墅式酒店等接待设施。

海洋休闲旅游

升级海洋旅游装备,统筹优势海洋旅游资源,构筑多元化的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形成海上旅游、海岛休闲和滨海度假优势叠加、功能互补、客源共享的海洋旅游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壮大海上旅游

加快构建旅游交通码头和游艇基地体系,打造休闲海钓产业基地、省级海洋和内陆休闲垂钓示范基地,鼓励发展观光、娱乐、餐饮、婚庆、游钓等大众型海上游乐项目,大力发展帆船帆板、游艇、摩托艇、水上滑翔、沙滩运动等休闲项目,促进海上旅游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规范航行、停泊、租赁等海上旅游业务,建设具有国际知名游艇目的地和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帆船等水上运动基地,布局海洋休闲体育运动基地,形成海上交通集散网络,举办和承办省市级游钓比赛活动,以青岛旅游集团为主体,推进海岸线资源整合、码头建设和功能提升、航线开辟和运营。

大力发展邮轮旅游

打造中国北方邮轮中心城市和东北亚区域性邮轮母港,吸引和发展邮轮公司,培育专业化邮轮人才与企业,大力宣传青岛邮轮母港项目和邮轮旅游产品,提升邮轮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加快邮轮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邮轮服务标准体系和信息平台、打造邮轮综合服务区,建设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结合72小时过境免签、离境退税等政策,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开发邮轮母港航线和旅游产品,提升青岛至日韩邮轮旅游产品品质,同时重点对省内以及周边省市客源市场进行邮轮旅游普及性宣传,依托国家级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先行先试优势。

示范开发海岛旅游

推进大公岛、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等的海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配套发展海岛度假旅游,构筑岛、海、陆统筹联动的规划发展体系,建立海岛开发建设的引进和退出机制,完善码头、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田横岛的二次旅游开发,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有选择、分步骤地对海岛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开发海岛休闲度假、渔村民俗、环岛观光、生态休闲、地质科普、野营垂钓等产品,积极稳妥地实施海岛开发“示范工程”,突出特色和主题。

品质乡村旅游

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链条,持续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吸引力和综合价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和旅游精准扶贫,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项目,推动新业态新产品。

(一)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

实现乡村旅游全域空间联动,培育以点、休闲区、旅游街区、旅游小镇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系统,健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依托环城游憩休闲圈、远程度假休闲圈布局安排,实现分散发展格局向集聚片区发展格局转变。

(二)培育乡村旅游精品典型。

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小镇与特色旅游村,重点发展渔家风情、山林山岳、滨河生态、温泉养生、田园农耕、历史民俗等六大类产品,深入挖掘整合果蔬采摘、赶海拾贝、农(渔)事活动、民俗节日等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由浅层生态观光向深度体验与休闲度假转变,由低附加值形态向高附加值形态转变,积极培育乡村旅游节会活动。

(三)壮大乡村旅游发展主体。

助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培养农民“创客”队伍,突出农民参与主体与受益主体的地位,支持农民联户经营和公司化运营,推广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本土乡村旅游电商平台,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旅游业应有贡献。

全市培育形成40个旅游强镇、100个旅游特色村,扶持奖励旅游强镇(街道)、旅游特色村(社区)、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温泉小镇、森林小镇、葡萄小镇、樱桃小镇、玫瑰小镇、老酒小镇及航空小镇等各类特色旅游小镇,到2021年。

(四)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完善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完善乡村道路、交通集散、标识引导、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乡村旅游道路,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促进城乡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城乡公交网络向重要乡村点延伸,推进乡村旅游“厕所革命”,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四好农村路”迈入高质量发展。

融合创新旅游

培育复合型和融合型旅游项目与旅游企业,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关联度大的综合性产业作用,全面促进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文化、会展、体育、医药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不断衍生旅游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供给,全面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转变,构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拓展健康、金融、科教、航空等领域的合作渠道,打破封闭的自循环发展道路,配套扶持发展政策。

(一)工业旅游

挖掘啤酒、纺织、机车等工业文化内涵,壮大工业旅游产品规模,构筑起完善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立足青岛近现当代工业发展历史脉络,探索工业旅游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依托海尔、海信、青啤等品牌企业。

(二)文化旅游

拓展旅游功能,整合多元文化旅游资源,全面发展历史民俗文化、历史建筑文化、古遗迹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博物馆文化、军事文化、演艺文化、婚庆文化、影视文化及婚庆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植入现代运营方式。

(三)会展商务旅游

打造融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等于一体的会展商务旅游产品,完善会议旅游软硬件设施,创办常设青岛的旅游综合展会品牌,会展业和旅游业互补联动。

(四)节庆旅游

强化资源整合、策划包装与专业运作,延伸旅游服务和提升游客体验,推进青岛国际啤酒节等知名节会的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促进大泽山葡萄节、北宅樱桃采摘节、洋河慢生活节等乡村节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五)康养旅游

促进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培育一批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打造以康体、疗养、医疗、养生、养老为主题的康疗养生旅游产品体系,整合滨海、山地、森林、温泉等资源。

(六)研学旅游

创新提升现有海洋科普旅游活动,将青岛打造成为探索海洋的科研宝库、认识海洋的科普圣地、体验海洋的旅游乐园,建立海洋科普联盟,探索建立中小学生春秋假期制度, 对接内地游学联盟大会等平台,促进研学旅游发展,加强对蓝树谷·全国青少年社会职业体验中心、孔子六艺园等研学旅游基地的提档升级。

(七)体育旅游

形成品牌化和常态化的体育旅游产品,积极开展登山、钓鱼等参与性体育旅游活动,促进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帆船拉力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

(八)通航旅游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崂山风景名胜区阅海览城”国家通用航空示范项目、即墨省级高新区青岛市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西海岸通用机场、莱西航空文化产业小镇、平度旧店镇通用机场及胶州洋河镇通航产业园等系列通航项目建设,加快培育通用航空旅游新业态。

五、输出服务旅游

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目标,立足青岛争取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实现青岛旅游“走出去”的目标,发挥青岛在区域旅游中的引领作用,集聚优势旅游产业要素,打造输出服务旅游品牌,培育输出服务旅游动能,构建以青岛为主体的“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共用、合作共赢”的区域旅游新格局,培育壮大青岛龙头旅游企业,借助青岛在旅游资源开发、景区运营、酒店管理、接待服务、标准规范等方面优势,将青岛打造成为区域性输出服务旅游高地,扩大服务半径。

推进旅游企业品牌输出,打造“青啤梦工厂”和“青啤体验中心”,大力培育扶持本土旅游企业品牌,鼓励青啤博物馆积极“走出去”,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加盟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运作,推进企业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产业国际化,打造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式旅游开放格局,支持海景花园酒店、尚美生活集团连锁酒店、老船夫餐饮、朴宿文旅、N多寿司等一批餐旅企业管理输出和域外投资,依托资源和品牌优势,拓展青岛旅游服务半径。

第三章 全域化空间格局。

根据“三带一轴、三湾三城、组团式”新一轮城市空间布局,集约集聚、组团发展”的全新旅游产业格局,依托青岛“山、海、湾、河”旅游资源禀赋,三湾三山,整体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旅游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组团发展”新型发展空间,形成“城乡统筹、海陆联动,构筑“一带一轴,项目支撑、要素配套。

一、“一带”

即青岛滨海旅游带,打造世界一流的滨海度假黄金旅游海岸,重点布局发展各类高端滨海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大力拓展东、西海岸及胶州湾北部滨海旅游发展新空间,提升主城区传统滨海旅游品质。

二、“一轴”

建设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长廊,沿大沽河生态旅游轴带,辐射打造青岛北部休闲旅游聚集区,大力发展生态游、体育游、文化游、农业游和休闲度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三、“三湾”

打造中心城区、西部湾城、东部湾城三大城市旅游核心区,构筑三足鼎立的海湾型旅游中心格局,以胶州湾群、灵山湾群、鳌山湾群为依托,三湾联动,陆海统筹,其中:。

优化城市旅游功能,打造时尚美丽的滨海休闲旅游集群,中心城区:依托“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风貌,聚集高端要素,延续历史文脉。

西部湾城:依托凤凰岛、灵山湾、琅琊台三个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以蓝湾路和滨海大道为串联,重点布局度假酒店、影视演艺、节庆会展、休闲商贸等业态,打造西部滨海度假旅游集群。

东部湾城:依托“中国蓝谷”、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及温泉旅游资源,打造东部滨海度假旅游集群,重点布局度假酒店、海岛休闲、温泉养生、海洋科技旅游等业态,以滨海大道为串联。

四、“三山”

改善旅游生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建设,构筑青岛市全域旅游三大山林山地支撑区,美化景观环境,以崂山山系、大小珠山山系、大泽山山系三大山系为主。

五、“十五组团”

构筑支撑全域旅游发展的十五大旅游组团:,在“一带一轴、三湾三山”总体旅游空间布局框架下。

1.胶州湾东岸滨海旅游组团2.胶州湾北岸滨海旅游组团3.西海岸东部滨海旅游组团4.西海岸西部滨海旅游组团5.西海岸山地旅游组团6.即墨滨海旅游组团7.崂山风景区旅游组团8.崂山王哥庄健康城旅游组团9.世博园山地旅游组团10.城阳夏庄—惜福山地旅游组团11.胶州洋河山水田园旅游组团12.沽河生态中心旅游组团13.平度大泽山旅游组团14.莱西湖旅游组团15.莱西姜山湿地旅游组团。

+

第四章 全景式特色组团。

按照生态景观优良、资源丰富集聚、配套基础良好、基本要素齐备、功能相对集中、特色比较突出、辐射能力较强等基本要求,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培育出一批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在全域范围内规划发展十五个全景式旅游特色组团,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和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助力“三湾三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组合形成山+海+城、河+海+城、山+河+城等差异化旅游组团空间,以滨河组团辐射城郊,三湾三山”大旅游空间基础上,同时以滨海组团辐射内陆,依托不同组团的生态环境禀赋,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全面带动提升旅游产业化、社会化、共享化发展水平,形成海陆联动格局,空间关系:在“一带一轴,形成城乡统筹态势。

形成“全时体验型”的旅游产品组合与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大项目引进,在景区、度假区、乡村等核心旅游载体基础上,加快既有优势旅游项目建设,构筑起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培育为内生增长性良好的、相对独立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单元,形成海洋、文化、度假、健康、养生、工业、研学、节庆等不同形态旅游产品的交叉创新,同时,建立不同的文化与产业特色,组团内部:重点对其空间形态、产品组织、要素配置及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进行系统优化。

进一步提升旅游的快捷便利程度,构筑各组团之间的旅游大交通体系,优化提升相关旅游道路的综合服务网络,组团之间:在青岛市大交通体系下。

胶州湾东岸滨海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一、胶州湾东岸滨海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市南海滨风景区、邮轮港城及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核心,辐射整个胶州湾东岸老城区。

(二)组团特色

综合营造“山海湾城”现代城区旅游景观空间,深入挖掘近现代文化特色与“欧陆风情、时尚城区”核心内涵,历史文化街区等近现代城市景观,观象山、信号山、小鱼山、浮山等城市山林,引领休闲旅游消费潮流,着力打造时尚旅居生活方式,依托城市海滨风景。

(三)旅游产品

创新发展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海洋文化旅游、文艺休闲旅游、邮轮游艇、帆船帆板、婚纱摄影等新型特色旅游产品,依托海滨风景区、八大关、海底世界、老城记忆游览区、邮轮港城、欢乐滨海城、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极地海洋世界、石老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滨海旅游项目。

(四)发展目标

近期重点树立起时尚城区旅游品牌,将其发展成为时尚美丽的国际化滨海城市旅游休闲聚集区,中远期。

二、胶州湾北岸滨海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红岛经济区及城阳区、胶州市滨海区域为主,辐射整个胶州湾北岸新城区。

(二)组团特色

依托生态海滨岸线,引领生态旅游消费趋势,综合营造“河海城”生态城区旅游景观空间,紧紧围绕“现代生态文化”特色及“魅力城区、绿色新城”核心,大沽河、墨水河、祥茂河、白沙河、葫芦巷等城市河流及生态文化新城风貌,着力打造绿色旅居生活方式。

(三)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及展会旅游等旅游产品,依托红岛绿洲湿地公园、东方伊甸园、方特梦幻王国、大沽河省级旅游度假区及少海风景区、华红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等各类高端绿色生态休闲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四)发展目标

力争形成旅游规模集聚效应,将其发展成为现代滨海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期内重点提速各类生态度假型旅游大项目的开发建设,中远期。

三、西海岸东部滨海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为核心,辐射整个黄岛区东部滨海新城区。

(二)组团特色

塑造娱乐度假旅游消费热点,体现国际性滨海娱乐度假旅游活力,着力打造海岸度假娱乐生活方式,紧紧围绕“影视娱乐文化”特色及“活力新区”核心,综合营造“山海岛城”滨海城区旅游景观空间,依托滨海岸线及凤凰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灵山岛、竹岔岛等海岛资源、小珠山等山林山地及西海岸新城风貌。

(三)旅游产品

串联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唐岛湾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东方影都及珠山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灵山岛旅游度假区、竹岔岛、齐长城自然文化风景带、青岛新植物园(拟选址)等旅游项目,积极发展影视娱乐旅游、滨海度假旅游、海岛休闲旅游、康体运动旅游及山地禅修旅游等旅游产品,依托蓝湾路慢行系统。

(四)发展目标

中远期,规划期内重点增加各类娱乐旅游设施建设,奠定客源吸引力基础,将其发展成为富有活力的世界级高端滨海娱乐度假旅游目的地,树立起“度假天堂、活力新区”旅游形象。

四、西海岸西部滨海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古镇口湾、琅琊台湾及龙湾为主,辐射整个黄岛区西部滨海新城区。

(二)组团特色

彰显“古镇海疆”历史文化、美丽渔村与海岛特色,整合海岸线及斋堂岛等海岛资源,着力打造海洋休闲生活方式,打造市区居民周末休闲度假消费热点,依托琅琊台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军民融合、文化古镇、特色渔村等建设内容,营造“山海渔村”文化海岸旅游景观空间。

(三)旅游产品

串联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及琅琊台风景区、琅琊台国家级大遗址公园、琅琊台度假海岸、琅琊古港、龙湾温泉度假村及王家台后特色渔村、海军公园、斋堂岛、油画小镇等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渔村体验旅游、海岛休闲旅游及海洋度假旅游等海洋文化类旅游产品,依托蓝湾路慢行系统。

(四)发展目标

形成海洋文化型家庭周末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聚焦效应,重点开发各类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精品渔村与海岛休闲旅游产品,树立起“山海渔村、古镇海疆”旅游形象,规划期内,中远期,将其发展成为富有中国海洋特色的文化休闲型古镇海疆旅游目的地。

五、西海岸山地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大珠山、藏马山、铁镢山等山林山地为主,辐射黄岛区整个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板块。

(二)组团特色

藏南镇于家官庄村、铁山街道上沟村、泊里镇蟠龙庵村、大场镇魏家湾村、大村镇西南庄村、滨海街道杻杭村等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以山地山村风光为基底,依托大珠山、藏马山、铁镢山等山林山地资源,突出山地花海资源,系统展现本组团的秀丽山景、鲜花山谷、美丽山村与现代田园特色与景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发展特点,营造 “森林山乡”旅游景观空间,充分挖掘传统民俗文化。

(三)旅游产品

积极开发高端山地养生度假旅游、山村民俗休闲旅游、采摘农业旅游等休闲型旅游产品,依托大珠山风景区、藏马山旅游度假区、铁橛山风景区、九上沟风景区等知名山地风景区。

(四)发展目标

将其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美丽山村特色群落集聚区,将各重点景区规划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山地休闲旅游精品项目,规划期内,同时全面拉动周边美丽乡村的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随着各类高端旅游度假设施与休闲娱乐设施的配套完善,将其打造成为高品质的山地山村休闲度假旅游聚集区,中远期。

六、即墨滨海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中国蓝谷”、鳌山卫街道、温泉街道、田横镇、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及金口镇为主,辐射即墨区东部滨海区域。

(二)组团特色

打造高端滨海养生度假旅游品牌,营造“山海岛城”蓝色海岸旅游景观空间,田横岛、大小管岛等海岛资源,鹤山、东京山、豹山、天柱山等山林山地资源,依托北阡大汶口文化、金口古港、雄崖所及明清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康养度假健康生活方式,结合滨海岸线及蓝色硅谷新城风貌,突出其“海洋温泉”特色。

(三)旅游产品

依托滨海大道沿线港中旅海泉湾旅游度假区、温泉小镇、马术小镇、鳌山湾森林(农业)公园、鳌山湾未来城、温泉田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森林康养小镇、田横岛旅游度假区、凤凰—雄崖文化旅游区及经济型度假酒店集群(拟开发)等系列大型旅游项目,积极开发海洋温泉康养、体育运动旅游、滨海休闲度假、海岛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及海洋科普旅游等旅游产品。

(四)发展目标

将本组团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海洋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温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规划期内重点培育各类康养、医疗、运动、度假设施,中远期,积极推进田横岛二次旅游开发,积极引导丁字湾区域生态旅游发展。

七、崂山风景区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崂山风景区九大游览区为核心,辐射整个崂山区。

(二)组团特色

营造“山海湾城村”旅游景观空间,凸显山海观光、山地度假及道教文化特色,以海上名山风情与山海渔村风貌为基底,依托崂山山林山地景观、滨海风景线、城市风光带及山海渔村风貌,突出仙居崂山、景社融合等理念。

(三)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登山健身旅游、康体养生旅游、道家禅修旅游、高端度假旅游及品质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依托崂山风景区九大游览区及大河东文化旅游小镇等特色项目,实施“上山下海”发展战略。

(四)发展目标

全方位展开国际旅游营销活动,加大淡季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全面提升崂山旅游的国际化市场影响力,将本组团发展成为国际美誉度极高的山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同时推进包括沙子口街道、北宅街道范围内的重点旅游项目、重点特色旅游镇村的开发进度,中远期,规划期内重点按照规划对崂山风景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进行全面优化提升。

八、崂山王哥庄健康城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辐射崂山湾区域,以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为核心,涵盖王哥庄街道仰口以北范围及即墨区鹤山部分区域。

(二)组团特色

营造“山海湾岛城”旅游景观空间,强化健康旅游特色,突出生态保护、景观塑造、强化配套、循环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规划建设,依托崂山山林山地景观、小岛湾与仰口湾海湾海滩资源、山海渔村风貌,在“旅游+生态+健康”方向引领下。

(三)旅游产品

依托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及仰口生态旅游休闲区等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疗养度假、生态养生、健康养老及山海休闲等旅游产品。

(四)发展目标

在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规划建设基础上,规划期内,奠定生态山海旅游城的发展基础,全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中远期,将本组团全面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宜居宜游诗意栖居板块与东北亚国际高端康疗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全面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同时加快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速度。

九、世博园山地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青岛世博园及百果山森林公园为核心,涵盖周边西、北、东三侧山地资源及李村河上游,辐射整个李沧区东部区域。

(二)组团特色

培育城市四季休闲生活方式,依托世博园景区及百果山等山林山地、李村河等城市河流资源,突出其“滨河山景城市”特色,营造“山河城”旅游景观空间,打造高端山地度假旅游特色。

(三)旅游产品

依托世博园、百果山森林公园、竹子庵公园等周边连片山林山地资源,同时整合李村河公园等滨河生态资源、融合周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山地观光休闲、山林高端度假、运动健康疗养及研学旅行、影视创作、房车营地等旅游产品,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底蕴,规划建设“四季山景”森林步道系统,串联各重点旅游点。

(四)发展目标

积极培育高端山地休闲与国际山野度假的产品与市场形象,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与完善山地慢行、滨河步道等基础设施,引进国际高端度假产品,引导市场沿线开发休闲项目,中远期,将本组团打造成为国际化高端山林度假旅游目的地。

十、城阳夏庄—惜福山地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夏庄街道与惜福镇街道的崂山西北麓山系为主,辐射城阳区东部区域。

(二)组团特色

整合各类山地景区、森林资源及采摘资源、民宿设施等资源,山色峪、云头崮、棉花村等特色山村及各类采摘园资源,统筹打造一个大型的山乡生态休闲旅游组团,营造“山乡果林”旅游景观空间,依托毛公山等山林山地。

(三)旅游产品

依托毛公山风景区、驯虎山文化园、山色峪樱桃采摘园、宫山葡萄采摘园、少山杏采摘园、夏庄草莓采摘园等旅游园区,大力发展乡村采摘旅游、山地休闲旅游、森林研学旅游等乡村型、农业型旅游产品。

(四)发展目标

全面提升本组团的旅游市场形象,综合性探索旅游+三农发展的新路径,发展成为品质乡村旅游的青岛典范,将本组团打造成为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国内典范与国内知名的山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规划期内重点对各类旅游景区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提档升级,同时优化各类采摘园的内外景观环境、增加休闲体验旅游元素,中远期。

十一、胶州洋河山水田园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胶州市洋河镇为主要范围,辐射周边区域。

(二)组团特色

依托洋河境内火山地貌山丘,遍布河流、湖泊与树林的生态环境优势,全面营造“山水田园”旅游景观空间,形成“全镇是公园、村村是景点”的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三)旅游产品

积极开发山水游乐、乡村采摘、现代农业等各类休闲旅游综合体项目,重点发展山水田园观光、乡村休闲度假、健康运动养生、生态农业采摘等旅游产品,依托艾山及东石、西石等山地型风景区资源及山相家、曲家炉等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农业资源。

(四)发展目标

发展成为青岛的“品质乡村”示范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际乡村慢城,按照生态乐游小镇及3A级旅游景区标准对全镇进行系统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全镇生态与卫生环境体系,规划期内,中远期,打造国内镇域型旅游景区典范,树立起基础设施优良、配套服务完善、旅游环境优美的山水小镇形象,辐射提升周边区域乡村旅游品质。

十二、沽河生态中心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平度市、莱西市、即墨区三地交汇、大小沽河两河交汇处为核心,涵盖三区市九乡镇(平度的古岘、仁兆、南村三镇,辐射带动青岛北部乡村旅游发展,即墨的移风店、段泊岚、蓝村三镇)等滨河乡镇,莱西的店埠、院上、沽河三镇。

(二)组团特色

打造青岛大沽河生态旅游中心区,全面打造“山水林田湖村”旅游景观空间,借助地处青岛大沽河生态中心区域的区位优势,相关林地、湿地、田园资源,依托本区域丰富的河流水道资源:大小沽河干流及小沽河、五沽河、流浩河、洙河、猪拱河、助水河等支流,以“母亲河文化”为文化底蕴。

(三)旅游产品

依托沽河三角洲湿地、段泊岚湿地、移风店古槐林等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太阳能农庄、山后韭菜特色农业示范园、东庄头果蔬科技示范产业园等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园区,裕龙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等现代度假设施等,积极开发湿地林地生态观光、滨水休闲度假、现代农业休闲及康体养生运动等旅游产品。

(四)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辐射带动整个青岛北部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其打造成为青岛北部的生态旅游中心,将其发展成为青岛市民的北部滨河游热点区域,中远期,全面促进周边九个乡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编制整片区的生态旅游规划,整体打造大型“山水林田湖”生态田园旅游区。

十三、平度大泽山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整合云山、青山、天柱山等周边山林山地资源,统筹打造一个大型山地旅游组团,以平度大泽山为核心。

(二)组团特色

依托大泽山、云山、青山等山林山地景观,突出其山地休闲特色,小沽河、尹府水库、黄同水库等河湖生态景观,营造一个“山河湖村旅游景观空间,立足本区域的葡萄产业优势,充分挖掘书法文化、道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三)旅游产品

依托大泽山风景名胜区、大泽山葡萄小镇、天柱山景区、云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茶山风景区及国家农业公园、蓝树谷.全国青少年社会职业体验中心、云山景区、青山景区、旧店航空温泉小镇等项目,积极开发生态采摘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品质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及营地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

(四)发展目标

打造国际山地慢城,打造国内知名的葡萄旅游名镇,以山地休闲漫游为核心,中远期,规划期内,推进山林山地生态保护性修复,增加旅游元素,环山打造系列美丽乡村,重点开发民宿度假、营地度假等各类休闲度假设施。

十四、莱西湖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莱西湖滨湖区域为核心,涵盖马连庄镇、河头店镇、日庄镇、南墅镇及水集街道等滨湖区域,辐射整个莱西北部。

(二)组团特色

依托莱西湖及周边河流湖泊生态景观、生态田园景观、大青山等山地资源及莱西城区风貌,突出生态湖泊休闲特色,围绕旅游+农业,发展系列农业旅游综合体,在严格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山河湖城”旅游生态空间。

(三)旅游产品

积极开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滨湖康养度假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旅游产品,依托莱西湖农业文化生态园、莱西湖坝下田园综合体、莱西市休闲体育公园、大青山森林公园、马连庄田园综合体等旅游项目。

(四)发展目标

拉动周边乡镇旅游全面发展,将其打造成为著名的湖泊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重点规划建设特色滨湖水岸、康养度假设施及乡村旅游综合体,中远期,规划期内,顺序打造“生态保护—特色水岸—滨湖休闲—乡村旅游”四大圈层,按照生态圈层发展理念。

十五、莱西姜山湿地旅游组团。

(一)规划范围

以莱西姜山湿地为核心,涵盖姜山镇及夏格庄镇,辐射整个莱西南部区域。

(二)组团特色

依托姜山湿地生态景观,结合姜山新城及周边新型村镇建设,营造“湿地新城”旅游空间,突出其康疗度假特色。

(三)旅游产品

积极开发湿地观光、康体养生医疗旅游、休闲体育运动旅游等旅游产品,依托姜山文旅小镇、中国—塞尔维亚文化村、鲜多多农场、山后韭菜生态休闲农业园等项目。

(四)发展目标

将其发展成为产城融合的宜居宜游的生态新家园、生态型康疗度假旅游的国际品牌,发展成为青岛北部旅游的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规划期内,中远期,重点引进文旅类、康疗类、体育类及现代农业类项目,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第五章 全方位公共服务。

让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各方,将青岛发展成为一个安心、放心、贴心、开心、舒心的优质旅游城市,以游客与居民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形成旅游业共建共享新格局,让游客更满意、居民得实惠、企业有发展、百业添效益、政府增税收,推动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品质化、均等化、全域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加速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构建结构完善、高效普惠、集约共享、便利可及、全域覆盖、标准规范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打造一个覆盖全域、全面畅达的“快行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为游客及市民提供全域便捷的旅游交通体验,推动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转型升级。

(一)打造“快进交通系统”。

推进城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依托高铁、城铁、民航、高等级道路等构建海陆空“快进”交通网络,全面提高旅游的通达性和便捷性,解决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城市中心区、机场、车站、码头等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以及景区、乡村旅游点之间的交通无缝衔接。

(二)打造“慢游交通系统”。

依托高速公路和高等级旅游主干道,围绕重点旅游区域、重点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区配套需求,在景区、度假区聚集区附近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停车场、自驾车和房车营地,增加休闲游憩、餐饮购物、停车换乘、维护保养、安全救援等配套服务配套旅游咨询、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厕”于一体的“慢游”旅游功能,综合打造旅游“慢游”风景道交通体系,依托滨海大道、大沽河堤顶路、环湾绿道、西海岸蓝湾路等城市慢行系统,完善自行车道、步行道等基础设施。

(三)构建海上交通循环体系。

按照“陆海统筹、分步实施、重点推进、形成体系”的思路,推进海上交通体系规划编制、整合码头岸线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规范海上航线,以及东起即墨丁字湾、西至黄岛琅琊台的海岸线)、串联三城、主要海岛、连接邮轮母港的海上交通循环体系,形成勾连“一湾二山一线”(即胶州湾、崂山、珠山。

(四)健全“全域接驳系统”。

设置旅游接驳线路,规划建设多层次的旅游集散中心,优化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布局,依托火车站旅游汽车站、栈桥广场停车场、西海岸汽车总站、汽车东站旅游集散中心等资源,增开直达景区、度假区的旅游专线直通车,构建起一个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旅游集散体系,依托机场、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站、国际邮轮母港、滨海旅游码头等复合交通枢纽。

(五)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

重点规范区域旅游交通标识,建立健全3A级以上主要景区、主要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推进旅游道路标识建设,完善重要交通节点、换乘点的旅游交通导览图,设置国际通行、中英对照的交通引导标识,参照国标。

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一)优化线下旅游服务中心布局。

以及人流密集区、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完善以旅游咨询中心为基础的线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窗口,全市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数量力争达到100个,基本形成涵盖机场、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到2021年。

(二)打造线上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形成以游客、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数据采集、整合、分析和应用体系,依托旅游大数据集成及应用平台,打造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旅游经济运行采集分析应用平台,形成快速信息反馈、行业运行监测和政策绩效评估在内的旅游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引导产业发展和优化行业管理方式。

(三)推进智慧旅游业态建设。

4A级以上景区和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点实现免费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完善4A级以上景区、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点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服务功能,提升景区、酒店、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场所的免费WIFI覆盖率,加快无线网络、多语种无线导游服务等设施建设,建设青岛市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管理平台、营销平台,探索WIFI广告利用模式,到2021年。

三、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

(一)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

加强旅游安全防范,加强旅游安全监管,加强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的安全管理,落实旅游企业安全培训责任制,建立健全旅游用车联合检查制度,实现一线从业人员旅游安全知识培训全覆盖,全面推动旅游客运汽车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并实行联网联控,强化对景区游乐设施和高风险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管,及时发布景区景点承载量信息和旅游安全提示信息,引导游客安全有序旅行,建立健全热点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警示信息发布平台。

(二)构建旅游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应急培训和演练,推动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制定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的旅游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推动旅游企业建立应急队伍,通过分类管理发挥公共救援、公益救援、商业救援等不同类型旅游救援机构的优势,综合运用公安、医疗、消防等救援力量和专业化救援队伍,推动青岛全域旅游救援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和体系化推进。

(三)健全旅游保险保障体系。

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提高保险保障额度,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推广利用商业保险等方式做好境外救援工作,推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游交通及高风险旅游项目等经营者实施责任保险制度,通过个性化旅游保障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旅游形式、不同承受能力的旅游者所需的多元、丰富的旅游救援保险产品,确保旅行社责任险统保示范项目统保率达到100%,加强投保旅游责任险工作。

四、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

(一)推动旅游惠民让利。

便捷旅游出行,扩大青岛“旅游一卡通”商家加盟范围,推广旅游商品专柜,搭建旅游商品在线平台,办好“旅游惠民月”活动,加大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力度,支持琴岛通卡等支付工具开发更多旅游支付产品,推出更多针对特殊人群与本地市民的旅游优惠政策,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促进旅游购物活动便捷化,举办青岛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推动更多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体育运动场馆等免费开放或设立免费开放日,落实签证便利政策,推动更多景区推出旅游年卡以及一日游、多日游等优惠卡。

(二)推进旅游厕所建设。

全面提升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点等区域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将“厕所革命”由景区向城市推进,将旅游厕所建设管理纳入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点、星级饭店等创建与评定体系,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推进,到2021年城市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公厕数量达到4座,实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目标,加强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典型示范,实行一票否决。

(三)推动旅游创新创业。

鼓励旅游企业家、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旅游创客导师,围绕旅游全产业链,加强创业辅导与旅游培训,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经营实体,推动促进旅游就业创业,鼓励旅游企业和城市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活动,鼓励各类旅游产业孵化器、旅游文创示范园、旅游科技示范园、旅游创业示范园及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等项目的开发,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在旅游行业就业,帮扶农民创业,通过组织招聘和提供培训服务。

五、旅游行政服务体系

(一)加强部门协作

不断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无障碍旅游服务水平,着力整治旅游市场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旅游综合执法和属地监管,协同推进旅游信息、便捷交通、安全保障等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加强旅游与公安、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商务、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的联动合作。

(二)完善旅游投诉处置体系。

整合全市涉旅部门非紧急对外公开服务电话,构筑旅游投诉行政调解与法院审理的便捷通道,统一受理全市旅游方面的咨询、求助、举报、投诉和建议,提高旅游投诉处理效能,实现热线资源整合优化,以政务服务热线12345为载体,健全完善旅行社责任险调解处理、垫付资金管理等制度,提升游客与旅行社、旅行社与保险公司之间民事纠纷的调解处置效率,加强行政调解与司法诉讼联动对接,涉旅信息实时共享,实现“一个号码对外、一个平台接入、一个单子转办、一个体系督查”。

(三)推进旅游诚信建设。

充分利用全国旅游服务质量社会监督服务系统,建立健全旅游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健全景区、旅行社、餐饮企业、酒店住宿设施等信用信息数据档案,健全旅游企业和导游、领队信息数据库建设,接受社会监督,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扩展监督范围,实现信用记录的全覆盖和电子化存储并向社会公开,完善信用信息登陆、检索、查询功能,强化监督力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严重市场失信行为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曝光与惩戒力度,同时加强与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交换,形成黑名单制度。

第六章 全渠道营销体系。

一、旅游城市形象定位

讲足青岛能力,彰显青岛形象,讲好青岛故事,讲全青岛优势,进一步明确青岛旅游城市形象定位:,紧紧围绕“把青岛打造成为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的国际一流滨海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结合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新时代、新旅游、新获得”“全域旅游、全新追求”等旅游营销主题。

——可深切感受的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可诗意畅游的滨海度假旅游城市。

——可完美体验的国际性港口城市。

——可深情触摸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旅游品牌营销

传承城市人文自然内涵,持续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彰显多元化旅游资源特色,注入现代旅游元素,打造包括“海洋之都”“帆船之都”“啤酒之都”“文化之都”“浪漫之都”“休闲之都”“影视之都”等系列子品牌,按照“政府指导、市场主体、品牌主旨、产品主打”原则,围绕主题旅游品牌,扩大青岛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青岛旅游形象的全方位渗透、全过程贯通,将“青岛啤酒的故乡”作为面向国际市场主打品牌,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追梦青岛”主题形象为主打品牌。

三、营销方式创新

提供全方位、大容量、个性化的智慧旅游营销信息,提供及时便捷的旅游营销信息,增强旅游网络信息查询和预订功能,拓展智慧营销体系,面向国内外精准营销,建立海内外营销长效机制,积极创新开展事件营销等专题营销活动,搭建营销推广平台,建立“智慧旅游”营销系统,形成线上线下结合、海内外相衔接的目的地营销体系,加强对涉旅宣传各方力量整合引导,建立面向不同市场的宣传网页,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展会、路演等各类渠道和载体,通过加强与淘宝、携程、同城、腾讯等知名旅游网站战略合作,不断提升旅游营销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深化与青啤、海信等企业集团以及文化旅游创意企业的合作,组织开展系列特色宣传推广活动,积极推进青岛旅游网站与友好城市、世界各大旅游网站的链接,推介特色旅游产品,开展城市旅游形象和要素营销,展示城市旅游形象,持续强化城市旅游主题形象宣传,不断开发完善青岛旅游产品体系。

结合青岛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特点,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旅游服务,不断探索旅游宣传营销新渠道、新方法,推动企业创新推出面向外国游客的国际版旅游卡等,把基于人脸识别系统新技术的青岛景区“旅游脸卡”等作为整合营销推广青岛旅游的新平台,开展“漫步青岛”全球递书活动等创意营销活动,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创意。

四、巩固拓展国内市场

以山东省内市场、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二线城市等为重点客源市场开展国内市场营销,重点营销乡村度假、温泉度假、休闲购物、生态旅游、运动健身等旅游产品,针对本市市场,主推休闲度假旅游、海洋旅游、观光旅游、节会旅游、邮轮旅游等产品,旅游淡旺季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和灵活营销措施,吸引旅游客源。

发挥中国旅游城市新媒体营销联盟的优势,深化山东半岛城市旅游区域合作联盟,加强与东三省、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内重点客源市场的区域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加强联盟成员合作和旅游宣传推广,建立完善更为务实高效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推动地区间营销协作和旅游营销一体化发展,通过联合促销,实现互利共赢。

五、积极开拓入境市场

针对韩、日、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重点营销度假、帆船、啤酒、商务、邮轮等主题旅游产品,重点推介海滨度假、康体疗养等主题旅游产品,巩固提升韩日、港澳台等传统客源市场,积极开拓欧美、东南亚等客源市场,重点组织观光、休闲度假、节庆会展、历史文化、研学等专题营销,针对俄罗斯等市场,针对欧洲和北美市场,打造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精品旅游线路。

加强与重点客源国驻华使领馆、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机构、省旅发委海外营销中心、知名媒体海外发行中心、相关单位驻外机构的宣传联络,针对重点客源市场,通过重点旅行商推广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开展境外旅游专题营销,吸引过境旅游、商务客源,通过全球知名专业旅游网站等平台向世界展示青岛旅游美好形象,组织参加各类国际旅游展,配合洲际直航航线开通,积极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等便利政策,拓展扩大免税店覆盖面和规模。

六、强化专项产品营销

全面拓展客源地的企业机构市场,开发高尔夫市场、自驾游市场、老年旅游市场、户外运动旅游市场、游艇帆船旅游市场、康养旅游市场、婚庆旅游市场、教育旅游市场、邮轮旅游等专项市场,加强与各类旅游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企业沟通协作,增强旅游宣传营销效果,针对客源地的大型企业,发挥协会和企业作用,带动其他市场发展,围绕会奖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等制定专门的促销计划,田横祭海节、大泽山葡萄节、洋河乡村慢生活体验节、藏马山音乐节等乡村休闲节会,加大营销力度,充分利用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等特色节庆和体育赛事。

第七章 全覆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议事规则和协调配合机制,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全域旅游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落实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进行监督考核通报制度,形成“全面抓、全面管、全面建”的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强化综合、协调、指导、督办职能,及时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二、创新管理体制

着力强化四个方面的综合职能:即强化规划统筹职能,强化区域协调职能,推动旅游管理部门由单一行业管理转变为产业促进、资源统筹、发展协调和服务监管部门,强化要素整合职能,强化投资引导职能,建立横向贯通的综合协调机制、纵向承接的旅游管理体制,探索实施“1+3+N”旅游市场监管体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支持旅游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创新行业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建立多规合一的衔接融合体系,推进落实旅游执法纳入区(市)综合执法实现属地监管,加强对旅游规划的实施监督和评估,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科学利用和旅游产品的有序开发。

三、加大政策扶持

加快重大旅游基础项目建设,依托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符合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建设,制定《关于推动旅游业优质高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利用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促进旅游业要素流通和优势聚集,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投融资模式,在旅游规划编制、旅游用地保障、旅游融资渠道、旅游项目信贷、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旅游人才培训等各方面向全域旅游发展倾斜,推动旅游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挂牌上市,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

四、壮大市场主体

打造旅行社企业品牌,提升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水平,同时大力引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连锁酒店、OTA旅游电商平台等旅游企业在青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区域性总部,支持旅行社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引导旅行社开展邮轮旅游、会展旅游、度假接待旅游等专项业务,积极培育本土大型综合性旅游投资企业,鼓励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高中低档搭配合理的旅游住宿产业结构,引导传统旅行社转型发展,在有序布局引进高端品牌酒店的同时,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要素,打造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李沧、即墨、城阳及西海岸新区等区域大力加快经济型酒店建设,开展多元经营,拓展专业服务领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扩大人才队伍

落实国家“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政策,实行导游人员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创新人才引进扶持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倾斜,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中国北方旅游人才培训交流中心,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托青岛高等院校旅游教育资源优势,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开展游学考察,建立青岛市旅游智库,完善旅游研究、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引导设立旅游人才发展基金,落实导游人才自由执业相关政策。

六、拓展对外交流

扩大旅游服务输出半径,构建半岛“一程多站”无障碍旅游服务体系,结合自贸区建设,加强交通、信息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山东半岛城市旅游区域联盟合作,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行动计划为重点,深化旅游合作共建内容,加强与沿线城市旅游双向合作,不断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北方国际邮轮旅游集散地,加速邮轮港口及配套体系的优化提升,抓紧国家级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先行先试契机,依托未来胶东国际空港,打造对外旅游合作新亮点。

七、强化环境保护

践行绿色旅游发展观,形成绿色旅游消费自觉,坚定地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引导绿色旅游消费观,推动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开展绿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修订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引导旅游者低碳出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要求。

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消费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进行分类指导,强化环境保护。

(一)旅游岸线保护

留足沿海岸段旅游发展空间,严格保护沿岸沙滩、湿地、礁石、林带等资源和自然岸段风貌,保护城市山林和海滨旅游区,保留并扩大公众共享空间,避免滨海公路的主干道和过境交通道路穿过主要旅游区造成的城海阻隔,保证居民和游客亲水需要。

(二)城市风貌保护

新城区注重视线通廊标志性建筑和对景点的建筑物设计,老城区加强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城区风貌的保护与修复,停止在保护区内改建、插建风格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和轮廓线。

(三)海洋环境保护

保护自然地质地貌、生物栖息地和水动力环境,海岛开发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容量测算,停止采填近海山体、沙滩、湿地和礁石。

(四)旅游环境保护

特色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要保持和彰显特色,严禁在旅游区和度假区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旅游景区等项目的开发规划建设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护传统格局、历史文化遗产与历史风貌。

要引导游客绿色旅游、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大力倡导低碳和环境友好旅游方式,旅游活动应当限制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景区点、宾馆饭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五)文化遗产保护

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对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工业文化遗产及古村落等历史文化资源,对濒临消失的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文化传承激励体制、投入资金实施相关人才的保护性培养计划、建设相关的保护性展示场馆,提高技术保护与安全保护能力,加强抢救性保护工作,收集并整理民间传说故事、民间名人事迹、民间风土习俗、民间乡土戏曲、民间手工艺品等内容,禁止乱搭乱建与随意开发的破坏行为。

  • 追随旅行--轻游大理
  • 甲米吃货天堂
  • 江苏扬州市2019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 广州南沙一日游旅游攻略
  • 舟山文化广电旅游局采购
  • 参团自助游大比拼旅游方式适合
  • 齐晓波旅游投资项目设计模式探讨
  • 青城山哪些旅游景点
  • 国务院出台意见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建设发展
  • 难忘旅行作文开头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