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20旅游目的地研究述评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3-23 00:26

国内旅游品牌模型研究综述

文档格式:PDF|

页数:7页|

浏览次数:53|

上传日期:2019-|。

文档星级:。

表 1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学位论文来源一览表表 2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期刊论文来源一览表大类 期刊论文学科 旅游 地理 经济 管理综合学报其他期刊数量 66 37 8 4 16 8比例 47.4% 26.6% 5.8% 2.9% 11.5% 5.8%  139篇专业论文主要以旅游学 66篇约占47%,从时间角度对内容结构解析见表3、图1,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呈现图 1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内容数量分布图图 2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数量时间变化图“宏观 +微观 +综合”研究范式,表 3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期刊论文来源一览表3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述评归纳总结可知,3.1 旅游目的地宏观研究述评国内对旅游目的地的宏观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学纬度(供给、需求)、市场学纬度(形象、营销)和管理学纬度(管理、效应、发展)等研究,2 旅游目的地研究基于时间线索的文献内容解析纵向分析后发现近 20年来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不断升温,具体见表 2,在筛选的国内 193篇文献中共有 10篇是以主体需求的消费行为、人口统计、社会行为等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可见旅游目的地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主渠道集中于旅游类、地理类专业期刊和综合性学报,综合学报 16篇约占 12%为主,布情况见表 1,集中在营销、形象、发展、需求、专项、实证、供给、效应、管理、空间结构、综合研究等方面,地理学 37篇约占 27%,1.经济学纬度研究:需求研究与供给研究旅游者(主体)需求研究是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的重要视角,21世纪以来研究稳步增长见图 2,少量分布于经济、管理类和其他分散学科期刊,探讨了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子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 [1],赵现红(2010)分析旅华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和限制因素,张嘉辰:国内近二十年旅游目的地研究述评,得出洲际客源更多考虑吸引物、交通、设施、服务等促成因1 8 第 2期             吕俊芳,总结出中国城市居民出游目的地选择的行为规律,三者共占 86%,呈现主题集中化、内容多元化状态,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吴必虎等(1997)运用问卷调查方法。

以利于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50],并从中发现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相关问题 [55],臧德霞等(2006)界定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理论,从实证的视角探索了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路径 [54],2.旅游目的地实证研究旅游目的地实证研究以实践为着眼点,3.3 旅游目的地国内综合研究述评综合多视角研究旅游目的地的成果划归综合研究,旅游目的地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解析了社区在旅游目的地的作用,盖玉妍等(2009)梳理了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的内涵研究,高静(2009)指出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品牌化这三大环节关乎旅游目的营销链条,评述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的现状,建构了这类目的地的旅游意象评价指标体系,赵安周等(2011)基于北京、上海一级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实证研究,随着旅游消费越来越个性化,互联网对旅游目的地的分销渠道影4 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魏宝祥等(2007)认为影视旅游直接影响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构,解析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构成,并用来评价旅游意象 [39],孙根年等(2011)就资源丰度、区位指数、贸易关联度等因素实证研究了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景点择高、距离择近、经济联系择富的现象 [40],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的过程和阶段模式 [58],提出以“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创新理念和理论 [41],可以把影视旅游视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途径加以推广应用 [56],滨海岛、乡村、文化遗产、体育、生态、高尔夫、低碳、农业、会议、游轮等专项旅游目的地,目的地选择,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对策 [5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与旅游目的地满意度的结构关系 [61],综上分析发现旅游目的地的实证研究在 21世纪的前几年主要表现为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程道品等(2011)基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实证研究,保继刚等(2006)研究了传统目的地竞争加剧、客源萎缩、产品老化等现象并提出变机会为条件的旅游目的地再发展策略 [53],张波等(2006)基于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多种模式的对比分析,主要有上海水乡古镇旅游目的地、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黑龙江省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自贡市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好客山东”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海南旅游目的地营销战略等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的实证范围较广,成果相对丰富,厉新建等(2013)以北京为实证对象,对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历来是旅游目的地研究重点,白凯(2009)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李肇荣等(200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3.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地理学视角,曹宁等(2003)针对旅游业地位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黎洁(1998)从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出发,有市场定位、产品开发、竞争力评价、满意度、空间结构演变等全方位研究,实证选择的对象很灵活,之后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研究齐头并进,研究就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格局、特征、模式、发展演化、整合优化、体系构建、规划等层面增加了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认识,虽没有规律可循,值得倡导,具有一定的作用,未来此类研究仍是热点,研究类型面面俱到,形成理论,这是应该继续加以重视和研究的领域,对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意义重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47],但诸多的实证研究都从实践研究中发现规律,提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框架,并用来指导实践,李瑛(2007)从旅游者行为出发研究了目的地空间组织的优化策略 [57],刘明剑等(2005)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的研究 [45],并针对旅游形象形成的不同阶段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49],姜辽等(2009)分析了全息理论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48],卞显红等(2004)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43],空间结构的问题导向研究缺乏可能会制约其优化发展,杨 新 军 等 (2004)旅 游 目 的 地 区 域(TDD)及其空间结构研究 [44],并对其空间结构和动态演变进行了探索 [46],理论上的探讨对专项旅游目的地的实践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影响力较高的成果有:刘俊 (2003)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初探 [42],提出区域旅游发展要素的整合策略 [52],提出区域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概念,旅游目的地是界限明确的地理空间和经济活动区域,通过三者概念辨析建构了三者的关系模型 [59],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的概念和特点 [60],刘绍华等(2004)以网络为载体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系统特征和功能,林岚等(2011)基于多种研究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判断解析,朱青晓(2007)解析了区域旅游系统的特征。

综合研究的内容广泛、视角多样,目前国内形成旅游目的地 “宏观 +微观 +综合”的研究范式,旅游目的地国内综合的研究基于多学科视角解析了目的地旅游活动,4 结论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学科集中在旅游管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张嘉辰:国内近二十年旅游目的地研究述评,基于旅游者视角建构了旅游目的地品牌权益测量模型,国内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多维研究框架虽已构建,微观研究主要表现为专项、实证和空间结构研究等,白凯等(2013)基于理论来源与关系辨识对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研究进行归纳,张宏梅等(2013)以皖南国际旅游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响巨大张朝枝等(2012)针对互联网导致的旅游者主体地位增强、旅游介体的垄断地位减弱的变化基于黄山实证研究得出旅游目的地分销渠的“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并未清晰形成的结论 [62],徐春晓.基于分层聚类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研究[J].人文地理,研究主体为旅游管理学硕士、人文地理学博士和相关专业的院校教师、科研院所的研究者等,但基于问题导向的旅游目的地理论建构将成为必然,2009.[13]张宏梅,张红,指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化研究方向 [64],2011(3):81-84.[29]唐铁顺.旅游目的地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章勇刚.旅游目的地营销主体研究:多元化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1613-1623.[14]李宏.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73-77.[11]卞显红,唐俊雅,并进行了验证、修订 [66],黄安民,2007.[5]陈传康,1996(1):48-52.[6]黎洁,1999.[8]周年兴,2002(3):65-70.[10]程金龙,2004,2005(5):55-57.[16]高静,2007(3):13-17.[17]艾建玲,2009(1):28-37.[19]粟路军,黄福才,2000(1):105-106.[22]谭林,2007(2):83-85.[24]AlastairMorrison,邵隽,2001.[27]保继刚,宋书玲,1998(2):34-38.[30]郭英之,2004(3):365-370.[28]文彤,2001(1):55-58.[9]黄震方,郭英之(2013)依托文化软实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品牌文化营销 [65],宏观研究以经济学纬度(需求、供给)、市场学纬度(形象和营销)和管理学纬度(管理、影响效应和发展)研究为主,2010(1):145-149.[3]葛学峰.旅游目的地选择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金雪鸿.面向本地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马凌等(2012)作为社会建构产物的旅游目的地,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张树夫.应用有利形象模式衡量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J].人文地理,其形象的非物质建构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为发展提供了借鉴,1997(2):3-9.[2]赵现红.旅华外国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借助“文本与语境”的分析范式揭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动态过程 [63],吴国清.旅游形象研究理论进展与前瞻[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甘萌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1999(5):34-35.[21]舒伯阳.旅游目的地市场推广体系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12.[4]文彤.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1996(2):38-44+55.[26]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1):62-67.[12]胡抚生.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推荐意愿、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参考文献][1]吴必虎,等.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市5 8 第 2期             吕俊芳,李光金.论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62-65.[7]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沙润.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形成旅游目的地较为科学认识,2004(5):57-63.[15]龙江智.旅游目的地营销:思路和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0):109-122.[18]王有成.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功能构成与评估[J].旅游科学,2013(1):6-9.[25]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陆林.游客涉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J].地理科学,李荣贵.事件营销: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利器[J].旅游学刊,吕镇.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陈映臻.目的地管理与目的地营销:打造优质旅游目的地平台[J].旅游学刊,2001(2):148-151+204.[23]何方永.我国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2009(5):9-10.[20]郭鲁芳.我国实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略初探[J].旅游科学,王新军.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J].旅游学刊,李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与推广模式[J].旅游学刊。

成功点赞+1

 499 积分

  • 人民体育携手三夫户外打造人民户外运动平台
  • 汉中旅游
  • 白云区钟落打造宜居宜商山水城镇
  • 安康十大旅游景点排名
  • 驴友一定知道11山西自驾游路线
  •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几种业态
  • 史上最全曾家山游玩攻略内部流出速速传阅
  • 九寨沟沟内旅游最佳路线
  • 广州江门川岛旅游
  • 出去旅行化妆品怎么节约空间携带小妙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