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发展回顾展望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4-02 10:38

泰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旅游发展的康庄大道,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迎来了起飞、赶超和跨越的30年发展历程,加快地搞”的号召,要突出地搞,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1978年,一个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的行业———中国旅游业,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不久后,在百废待兴、难关重重却又充满光明前景的经济社会里。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旅游业作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全国入境游客接待量合计不到70万人次,中国比西方国家晚了近百年,中国幅员辽阔,全球国际旅游收入在30年间增长了近33倍,就现代旅游业的起点而言,不具备现代产业的特征,承担的是民间外事接待的功能,世界旅游业经历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1949年至1977年,是旅游资源大国,山水奇特,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同期。

我国旅游业发展回顾展望

从外交事业到经济产业,从经济产业到综合性产业,对旅游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旅游业的性质逐步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功能逐步丰富,政策也逐步深入。

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将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来发展,从1985年陕西省出台省级政府第一个《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开始,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指出:“树立大旅游观念,国务院第一次组织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进一步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共出台了60余个关于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或决定,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2001年,”2006年,1981年,1998年,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78年,是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重要核心,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到20世纪末旅游业要创汇100亿美元的设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旅游业要变成综合性的行业,在国家对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推动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迄今为止。

聚集了旅游产业资本,为旅游经济的培育、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和旅游产业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旅游发展思路的重要突破,增强了旅游发展意识,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有利于推动形成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全社会共识,产业属性的明确,旅游业是综合性经济产业这一产业属性的明确。

国家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消费和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产业,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变化反映了旅游业地位和功能的变迁,旅游业是重要的创汇产业,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成为广泛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复合型产业,进入新世纪,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国家发展旅游业的重点是尽快补充外汇短缺,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各个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旅游功能和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30年来,党的十七大以来。

旅游业是实现经济增量发展的集成产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是包含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以及公共服务的综合性产业,除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外,实现社会全面和谐、人民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功能,旅游业是综合性事业,可以有效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渠道,具有积极活跃的外交功能、经贸效应、文化作用和统战作用,反映了旅游业自身的本质特征,旅游业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责任,通过产业融合,旅游业是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实现协同发展,保护传统文化,第一,第二,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多个,形成资源共享,创造新增价值,第三,第四,第五,还具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追求真、善、美。

还很少有产业像旅游业这样具有如此综合的经济功能和广泛的社会功能,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联动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承载着多种多样的社会责任,旅游业都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展示出旅游业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30年来,在国家实施的多项重大战略部署中,旅游资源随之不再局限于自然禀赋和历史遗存,而是可以不断创造、不断发现的。

(二)旅游市场发展:在开放中成长。

西方旅游发达国家一般都以国民旅游(包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作为发展旅游业的起点,更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良好外部环境和各种基础条件的加快完善,我国则采取了先入境、后国内、再出境的发展次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起飞,但与西方旅游发达国家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旅游业就走上了一条追赶世界旅游大国,这既得益于丰富而深厚的旅游资源聚集,这是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分不开的,以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为标志。

1988年进入前10名,1999年起进入前5名,1994年进入前10名,2001年进入前5名,1992年进入前20名,198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开始进入前20名,1982年进入前30名,之后,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的排位都在世界40名以后,中国国际旅游收入排名,1980年在世界仅列34名,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排名也持续上升,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仅为72万人次,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每增加1000万人次的时间逐渐缩短,1978年,到1987年,创汇2.6亿美元,其中从4000万人次到5000万人次以上只花了3年时间,到2007年中国旅游创汇已达到419.19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只用了1年时间就增加了80亿美元,旅游创汇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旅游业用了不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将达到此目标的时间提前到2015年,1997年,到2020年,2006年,该组织进一步修订了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赶上和超过许多国家旅游业发展步伐,大大超出了当初国内外旅游业界和学者的预期,为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战略树立了成功典范。

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真正发展成为三足鼎立的格局,经过30年的发展,市场发育不断深化,经过30年的培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客源输出国,国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快速崛起并加速发展,反映了我国旅游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蓬勃兴起,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有了巨大增长,旅游市场格局单一而薄弱,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以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主,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出境旅游,从2006年开始达到了人均一次以上的旅游密度,国内旅游仅有小规模的差旅和公务活动,改革开放初期。

入境旅游人数从180.92万人次增加到13187.33万人次,成为改革开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过夜旅游人数从72万人次增加到5471.98万人次,高出同期世界旅游同类指标12个百分点,高出同期世界旅游同类指标10个百分点,增长71.9倍,增长75倍,增长158.4倍,年均增幅16.1%,年均增幅达到19.1%,年均增幅达15.9%,改革开放之初,旅游外汇收入从2.63亿美元增加到419.19亿美元,形成了入境旅游“一花独放”的局面,但总体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这一过程中,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神秘的东方文化作为吸引物,以赚取紧缺的外汇为目标,在接待设施和交通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虽然有所波动,30年间。

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形成,1993年,客观上必须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以扩大内需,对国内旅游工作提出“搞活市场、正确领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为克服1993年下半年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货膨胀以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国内旅游受到高度重视,与入境旅游共同成为驱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个车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使国内旅游在假日期间出现“井喷”现象,特别是2000年开始的黄金周,1995年实行双休日制度,国内旅游采取了“不提倡、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改革开放初期,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显示了独特而强劲的内生性消费需求。

国内旅游人数从4.1亿人次增长到1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864亿元增长到777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3%,年均增幅达到17%,自1993年起,1993年至2007年的15年间,国家旅游局每年委托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大陆地区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统计。

2007年已达到4095.4万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增速迅猛,已有132个国家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1990年10月率先开放中国公民自费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三国旅游,正式开展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业务,其中因私出境旅游人数达到3492.4万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是旅游需求的延伸和升级,中国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数量逐步增加,已占到出境总人数的85%,自1997年起,是2000年的3.9倍,截至2007年底,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在试办港澳游、边境游的基础上,之后,除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进入新世纪,也成为主要的旅游客源地。

我国旅游三大市场均衡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旅游已经成为大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成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外开放扩大的最为直接和最为生动的见证,出境旅游尤其是因私出境旅游的快速增长,目前。

旅游业在冲击后显示出顽强的恢复能力,尤其是国内旅游,这说明旅游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中国的旅游市场出现过三次明显的波动,成为旅游业抵御风险和危机的主要力量,植根于大众需求的旅游业是敏感的,恢复最快,在经历风雨后,往往迸发出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受外部事件的影响,但不是脆弱的。

中国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目前中国与世界旅游强国尚有不小差距,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并将向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实现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进而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中国旅游业才可能巩固领先优势,30年来,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产业体系培育:从单一到综合。

中国旅游业之所以实现高速增长,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全国没有一家现代意义上的旅游饭店,中国旅游业白手起家,满足不断增长和日趋多元的旅游需求,产业开放度也不断加大,在这样的物质匮乏、供给短缺的基础上,以产业体系培育为中心,能接待外国旅游者的仅有中国国际旅行社和中国旅行社两家,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极为短缺和简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不断扩大供给,旅游管理和服务意识基本是空白,民航和铁路交通更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瓶颈,改革开放之初,除了1949年前遗留下来的一些老饭店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起来的招待所外,当时,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质量。

提高了中国旅游饭店的经营服务水平,为中国旅游业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突出表现为饭店短缺、交通紧张,198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指出:目前旅游接待条件较差,全国各热点旅游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一批新型旅游饭店,旅游供给的短缺制约与国民经济的短缺紧密联系在一起,旅游业发展之初,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中外合资项目,中国旅游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共约50亿美元,最早批准的三个合资项目都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企业,旅游业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逐步缓解了住宿接待设施紧张的瓶颈状态,1979年,这个矛盾要逐步解决,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通过大量引进外资。

从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1998年以后国家开始发行国债,又安排了21亿元资金用于红色旅游建设,旅游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产业体系的培育上来,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全面构建旅游产业体系的新阶段,全国共安排旅游国债67.2亿元,2000年至2004年,2005年至2007年,1985年,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从主要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积极促进了各类资本向旅游业的聚集,提出:要从只抓国际旅游转为国际、国内一起抓,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指导方针的出台。

中国境内民用航空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48个,旅游交通瓶颈总体解决,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58.37万公里,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46个,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8万公里,旅游包机、旅游专列、自驾车旅游成为潮流,并对旅游出行方式产生了明显影响,有11个省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中国现代化交通网络逐步形成,除了正常定点的航班列车以外,进入新世纪,到2007年,位居世界第三,环保、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为旅游业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

国家旅游度假区12家,A级旅游区3100余家,国家森林公园627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98家,国家自然保护区303个,其中国际旅行社1797家,全国已有旅行社18943家,优秀旅游城市307个,还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省级度假区上百家,其中4A级以上928家,有星级饭店13583家,成规模的景区超过20000家,到2007年末,旅游强县17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35个,经过30年的培育和发展,旅游业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产业体系格局。

目前我国旅行社行业已经向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两个市场开放,中国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是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渐变过程,外资控股11家,外资参股8家,市场竞争格局全面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大型旅游集团以及一些经营高端市场的专业旅行社进入中国,旅行社业开始了向世界开放,旅行社由高度计划到充分竞争,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入境旅游由初创期的国旅、中旅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青旅三家国营旅行社系统垄断经营,逐步放开到10多家中央各部委主管的旅行社和30多家地方旅行社拥有自主外联权,2007年已有外方独资旅行社16家,大大加快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以旅行社为例,随后又放松了对所有制的管制。

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是从数量走向质量,旅游企业的经营正在由粗放式向集约化逐步转变,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行、游、住、食、购、娱”等产业要素体系已经完备,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旅游产品链、完善了产业链,极大地刺激了旅游生产要素供给,进而构筑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体系和分工合作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扩大了产业面,从粗放走向集约的渐进过程,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到20世纪末,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机制的确立,旅游业国际化竞争加剧。

加强对旅游业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我国颁布《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2001年成立全国旅游质量认证管理委员会,1995年成立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我国已经颁布了18项旅游标准,如饭店星级评定标准成功地将星级概念延伸到其他行业,标志着旅游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始,旅游标准化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世界上颁布旅游业标准最多的国家,其中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7项,旅游标准化带动了整个服务业标准化的建设,星级代表的优质服务概念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1987年,在产业体系发育过程中,截至目前。

随着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形成了以区域旅游为主的板块结构,各级各类的中心城市旅游不断涌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早期是以单一的全包价团队观光旅游为主,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旅游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旅游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驾车旅游、公务商务、会展奖励、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等旅游类型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局部走向全面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企业:以30多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代表的顶级吸引物,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是从单一走向多元,以携程、艺龙等为代表的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印象·刘三姐》、《云南映象》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娱项目,以港中旅、首旅为代表的综合性旅游集团,以成都、杭州、三亚、大连等为代表的城市型旅游目的地,从产业形态上看,以白金五星级为代表的高端旅游饭店和以如家快捷和锦江之星为代表的经济型酒店,发展初期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是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少数热点城市串联起的点线结构,从空间上看,总体上形成了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不同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和以目的地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以黄山、九寨沟、华侨城等为代表的精品景区,从产品上看,以锦江、开元等为代表的专业酒店集团,以长江游船为代表的内河观光游船。

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是旅游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发育的过程,生产要素全面发展,主要矛盾也由资金、土地等硬性生产要素制约逐步转换为以人才、信息、科技、品牌、管理等软性生产要素制约为主,但是在土地、人才、信息、科技、文化、管理、资金、产权等各类生产要素中存在着如何优化配置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不同的生产要素制约程度各异,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局面,旅游市场日渐发育,从资源要素来说,20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之后转移到交通以及各类旅游生产资料,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资金短缺,各种生产要素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而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制约点在逐步转移,基本状况是资源丰富,最先短缺的是饭店,在旅游业的经营中,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故而大规模地招商引资。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领域和新业态,这是旅游业发展创新的必然结果,旅游业的新产品不断产生,旅游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传统业务的提升,也昭示着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是一个动态完善和持续创新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和经营者的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这些新产品有效推动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客源市场结构的新变化,也激发了企业创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新的资源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不断涌现、新的技术不断应用,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形成新的业态,如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军事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健康旅游、科技旅游等,也不断创造出新的领域,也是提升中国旅游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如休闲度假、数字旅游、会展奖励旅游、经济型饭店、游轮游艇、实景演艺、旅游智业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代表了旅游业的未来,传统的经营方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加大了企业的生存难度。

(四)管理方式转变:从微观到宏观旅游业管理方式的转变缘起于对旅游业属性的认识和旅游经济体制的变革,经历了企业管理、行业管理到公共管理的演变过程。

1978年3月改为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1964年12月在国旅总社的基础上设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旅游总局与国旅总社分开办公,但仍掌握着旅行社的外联通知权、旅游包价定价权等涉外经营权,1982年8月,1982年7月,作为外交部代管的国务院直属机构,早期旅游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旅行社和旅游饭店(时称旅游涉外饭店),与国旅总社合署办公,直到1985年1月,外联权和签证通知权才向省级机构下放,实行的是政府直接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仍由外交部代管,简称国家旅游局,开始就处于政府的行政管制之下,我国旅游业是从外事接待转轨而来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国务院批准《全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1986年至2000年)》,1986年国务院成立旅游协调小组,国务院成立国家旅游事业委员会,首次把“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一项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各级政府也更加支持旅游业发展,标志着我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旅游业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的必要性,同年,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意见》,1985年,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属于国务院常设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发布了旅游业第一部行政法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随着旅游产业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日益提升,原则上明确了旅游的行业范围,对旅游业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我国国情复杂、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经济发育水平不高等特殊国情,改革开放以来。

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的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标志着旅游企业管理体制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旅游局“三定”方案,国旅总社、国际饭店等国家旅游局直属企业与国家旅游局实施政企脱钩,1988年10月,1999年5月,北京市旅游局的直属企业分离出来组建首旅集团,1998年,带动了各地的体制变化,明确了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责和职能,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旅游业从此逐步转到经济管理的轨道上。

设立了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1999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后,推动了旅游管理向纵深发展,旅游管理模式都较改革开放初期发生了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旅游管理从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延伸的重大结构性转变,由以旅行社和饭店行业为重点向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方向转变,之后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意见》,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性管理规章和办法,旅游行业管理的重点也随之变化,经济社会的加快转型,在内容、范围、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旅游业实践的不断丰富以及对于旅游业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化,2000年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中国的第一个旅游全行业组织———中国旅游协会于1986年1月30日正式成立,旅游行业协会的专业领域不断丰富,按旅游要素组成的各种专业协会已分布在各区域的不同层次上,从行业结构看,旅游行业协会的会员包括旅游城市、旅游企业集团、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游科研院所、旅游媒体等,成为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会员的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在全国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行业协会是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从区域结构看,旅游行业协会的功能将日益凸显,全国31个省区市均成立了旅游协会,逐步成为行业服务、协调、监管和自律的实施主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作为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覆盖了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主要企事业单位,会员数量不断增加,经国务院批准,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化。

继而延伸到管理旅游全行业,由一个部门、一个行业拓展到全行业、目的地和全社会,由旅游景点开发到旅游目的地建设,实现了由政府管制、主导、引导到服务和监督的职能转换,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努力实现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手段由单一的行政指令到通过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等来引导和指引企业,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管理范围由规范旅游从业人员到关注和满足居民大众的旅游需求,具体体现在:管理对象由管理直属企业到管理旅行社、饭店行业,管理理念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保护、遗产保护、全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等综合效益,旅游管理正在发生进一步的变革,30年来的旅游管理体制变迁,促进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构建面向海内外游客的服务保障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当前。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模式,制度安排、体制创新和政府主导作用是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制度性障碍已基本消除,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改革、创新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证明,这将为实现旅游强国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的战略。

(五)旅游市场开拓:从宣传到营销。

旅游工作的重点转向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协调兼顾,旅游工作重点是对供给的管理,旅游市场开发是需求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旅游业突出的特色,在旅游业起步阶段,反映了旅游业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随着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逐渐充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以需求为导向,受供给短缺的制约,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也是世界各国业界的普遍做法。

国家旅游局设置国际市场开发司,从1981年起我国先后在东京、巴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悉尼、洛杉矶等城市设立旅游办事处,负责研究制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和具体实施办法、旅游对外宣传并组织实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的旅游宣传工作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国家旅游局设置宣传司,我国初步建立起了自中央到地方、从旅游管理部门到各旅游企业的旅游市场促销的机构体系,开发国际旅游客源市场,1983年,1988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市场营销,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

国家开展了多种市场营销手段和市场促销活动,旅游市场促销在确立和改善中国旅游形象,集中开展宣传促销和产品推广活动,1992年的“中国友好观光年”开启了全国“旅游主题年”的序幕,年50万人次以上的客源国13个,在国际上进行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旅游产品的推广,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使中国旅游业经历了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市场危机,中国已有年300万人次以上的客源国3个,全面开拓国际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国家旅游促销理念和方式,为了扭转旅游市场的下滑局面,包括主动发布旅游信息、提供优惠价格、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邀请国际旅行商等,各级政府进一步意识到旅游促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截至2007年,重振刚刚崛起的中国旅游业,变为主动的、有计划的、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之后国家旅游局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成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重大课题,从零星的、随机的被动宣传,提高旅游吸引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陡然减少20%,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增拨专项资金,实践证明。

国内市场促销投入也日益加强,中国的旅游宣传促销一直以境外市场为主,国家和地方在国内旅游市场促销中投入的资金比例也越来越大,但适逢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崛起,1991年开展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来抓,即从主抓国际市场转向国际、国内市场两手抓,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旅游营销的重点也完成了根本性的转变,客观上具备了内外市场兼顾的促销功能,中央把旅游业明确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8年,基于单一的入境旅游需求拉动,虽然仍面向海外旅游者。

2002年10月我国第一个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广东南海DMS正式建成,1999年广西首创的“大篷车”旅游促销活动,1998年,自1998年起,尤其是旅游城市日益成为旅游市场促销的主体,2002年1月,旅游市场营销的重心呈现逐步下移的趋势,开始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CITM),到2008年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单一手段的市场营销被淘汰,代之以复合式、大范围、多角度、全方位的与国际接轨的营销模式,广东省旅游局组织的“广东人游广东”活动,开创了旅游专业电视媒体之先河,国家旅游局正式开通中国旅游网,30年来,1997年,成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性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际旅游盛会,旅游促销的方式方法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成为我国旅游促销信息化建设的标志,各省区市、各地方开始开展多样化、多元化的营销,国内第一家专业性旅游卫视频道———海南电视台旅游综合频道(旅游卫视TSTV)正式播出,旅游媒介的选择也愈发多样化,到电视、互联网、VCD、制作精美的旅游图册及富有特色的地方性旅游导游手册、手机短信等,从以杂志、宣传册等书面媒体为主,激发了居民省内游的热潮,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政府部门中率先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

赋予旅游业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更多使命,旅游业具有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命脉的显著特点,强化了旅游业扩大市场规模、优化市场结构的动力,中国旅游业也整体进入到买方市场,将是更加具有联动性、持续性、应变性和快捷性以及更高的专业化要求、资金投入需求和投入—产出效益,进入新世纪,这些变化,国际区域形势不稳定、经济危机、能源紧张、疾病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发展初期短缺经济下的卖方市场已经过去,保持旅游市场较高增长速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的压力促使国际旅游市场的客源争夺趋于白热化,对旅游市场的增长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市场开发的趋势,对旅游市场开发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旅游市场开发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六)国际化发展:从引进到交融。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各类国际组织,四是外资全面进入旅游领域,中国旅游和世界旅游相互交融,二是外资饭店集团和管理公司的进入,三是外国旅行社的进入,构成中国旅游业比较完整的国际化进程,五是中国旅游业“走出去”的进程。

借助国际资金、经验和技术始终是旅游业提高发展水平的一条捷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72.79亿美元,一方面弥补了旅游方面发展的差距,累计合同外资金额127.21亿美元,中国旅游业服务领域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347个,旅游业发端于入境旅游,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包括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国际人才、引进国际规划、进行国际招标等等,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和推动者,根据商务部统计的相关数据,截至2006年底,除了资本外,另一方面也通过学习、消化、吸引。

中国旅游业积极谋求开放、友好、和谐发展的国际形象,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中国国家旅游局加入世界旅游组织之后,国际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中文已成为了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一开始就实现了就地出口风景、商品、文化和劳务的经济利益,又达到了扩大经济交往、增进双边投资、促进双方合作、增进长期友谊的目的,中国旅游行业加入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PATA),成为全球旅游界举足轻重的力量,通过双向的开放,旅游业由于其天然的国际化特征,之后,增加外来者好感,与之保持了良好的关系,此后。

对内放开是中国旅游的市场化过程,中国旅游业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相结合,中国早期开放的重点是对外资和外国人,对外开放是中国旅游的国际化过程,旅游业对内对外两方面的开放逐步协调,在旅游业开放过程中,外资进入和民企发展是两个主导性的因素,成为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外资进入的规模虽然不大,民营旅游资本的发展虽然起步晚,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后期的放开重点主要是针对本国公民和企业,内资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治理结构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旅游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性措施基本消除,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着眼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除了局部领域外,但在关键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产生了比较深远的社会影响,但速度较快。

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旅游业全球化的过程,还要与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共同争夺中国市场,国际竞争在中国本土上展开,世界各大饭店公司、各大旅游集团都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国际化要求中国的旅游经营单位,中国的国内市场在国际化后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一个战略要点,进入新世纪,中国旅游业呈现出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态势,不仅要和本土的运营商竞争。

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也将明显提高,中国旅游企业和经营者“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基于赶超式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界一直强调与国际接轨。

(七)科教兴旅:从策略到战略。

对旅游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教育与科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持和持续推动力,信息科技和人力资源是中国与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差距所在,中国旅游业逐步进入买方市场和跨越式发展阶段,旅游产业性质的明确和入境旅游的高速发展,培养专业人才,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新世纪,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开展旅游教育,随着旅游供给短缺的解决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是在卖方市场推动下的迫切要求,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大力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在改革开放之初,尤其是外语导游、饭店管理人员非常紧缺。

旅游教育在中国旅游业以及中国教育事业(主要是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多层次的院校教育和多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院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改革开放30年来,有力地支持了旅游业的发展,中国的旅游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院校教育和成人教育,旅游成人教育主要由旅游培训中心以及部分旅游院校来承担。

国家旅游局于1979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了第一期旅游翻译导游培训班,这四所学校是我国第一批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871所,目前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与旅游高等教育相当,随后成立了北京旅游学院、湖北旅游学校、四川旅游学校,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波动式发展,1979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1981年又在北戴河举办了首期全国饭店经理培训班,我国的旅游成人教育自此拉开序幕,在校生39.74万人,在校学生37.64万人,江苏省旅游学校正式成立,从1980年开始,与大连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长春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截至2007年,1978年10月,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320.94万人次,中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端,旅游成人教育由最初的“救急角色”转换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高等旅游院校不断增多,国家旅游局先后投资,逐步建立起了国家、省级、地市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四级培训体系,受旅游高等教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校快速扩招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的旅游高校和职业中专刚刚开办,此后,但在产业需求趋旺的推动下,人才输送能力不足,结合旅游业的特点。

为了选拔导游人才,1989年在全国实行导游资格考试,持有导游IC卡人员40.14万人,通过考试取得中级导游员证书1.79万人,截至2007年底,其中,全国持有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58.15万人。

1984年上海锦江饭店引入美国Conic公司的电脑管理系统,航空公司的电脑订票网络系统、旅游企业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等适用于旅游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得到逐步推广,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超级小型计算机系统,随着国外旅游饭店集团进军中国市场,计算机技术在一些外资和合资饭店中率先得到应用,1981年,旅游信息是旅游产业各环节联系的纽带,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

探索旅游信息“生产、组织、交换和呈现”的更加丰富的领域,产生了旅游信息组织的多种服务形式,以虚拟旅游、电子地图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网站不断出现,进入新世纪,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业在新科技应用的某些方面已经与世界同步,许多机构抓住Web2.0时代的机遇,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建成了三维城市旅游地图,替代了传统旅游企业的部分功能,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网站的全面兴起,成为旅游行业的生力军,旅游电子商务快速兴盛。

基本覆盖了行业管理层面,目前已建成星级饭店的管理系统、旅游投诉系统、旅游统计系统、旅游财务指标管理系统、旅游项目投资管理系统、景区点管理系统和导游管理等十余个业务管理系统,除了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建设网络管理系统和目的地营销系统外,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主持实施的“金旅工程”对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7年,形成了全国行业管理数据体系,在政府层面上,中国旅游网开通,为政务公开、对外宣传、信息发布提供了重要平台。

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今后继续提升旅游生产力,中国旅游研究院成立,标志着科技兴旅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科教兴旅、人才强旅的战略,2008年,保障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现代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信赖型的产业,作为国家旅游局直属专业研究机构。

二、中国旅游业30年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不断创新,中国旅游业立足国情,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瞄准世界旅游业发展目标。

创造了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利益协调、和谐发展的模式,(一)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就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统筹利用社会资源,中国旅游业发展既不同于经济发达国家,积极发展“大旅游”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产业,市场充分发育,市场体系相应成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运行高度协调,各方面资源优化配置,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

(二)坚持服从服务于大局,综合发挥产业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旅游又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随着产业的逐步发展和升级,旅游就体现出“民间外交”的特点,从早期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旅游因中国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地位而多次在外交中发挥关键作用,旅游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旅游业主动舍弃行业利益,旅游行业主动停止全国旅游活动,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旅游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大局、经贸大局、外交大局和民生大局,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发展到创汇大户,再到综合发挥社会功能,由最初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为国家进口急需的物资和技术赚取外汇,尤其是在2003年的SARS时期,随后,20世纪90年代后期,防止了疫情传播。

(三)坚持深化改革,努力开拓工作领域,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

到推动旅游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对少数旅游企业实行直接管理,直接推动了旅游管理制度改革,从旅游企业以国有体制为主,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革,而饭店管理公司的引进更直接推动了与国际管理制度接轨,市场机制成为推动旅游业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旅游业实现了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开放,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由于旅游业开放程度较高,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各方面实行严格管制,到简政放权的管行业、管产业,如饭店业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按照国际惯例运作,30年来,到下放多种自主权,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

(四)坚持扩大开放,加快与国际接轨,逐步推进强国目标建设。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拉动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领域,中国必须拥有足够强的国际旅游资本,一开始就通过开放进入国际体系,中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表现为中国占世界旅游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客源国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入境旅游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在世界旅游经济的分工体系中,需要有足够大的企业,中国旅游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需要进一步谋求主动地位,谋求主导地位,为后来各个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持续增加,这种开放和接轨,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要培育大集团走出去,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一批旅游跨国公司,努力按照国际规则和规范进行运作,率先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新形象,确保了在比较高的起点上运行。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提升中国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共同推广中国旅游整体形象和产品,围绕市场需求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业在市场开发工作中重视中央和地方协调配合,不断丰富市场营销方式,把旅游市场开发效果落到实处,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在旅游者心目中大幅提升,重视中国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在海外市场的营销中,政府进行形象推广,对应市场是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升营销效果,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宣传推广产品,针对市场需求,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旅游设施的改进,企业跟进产品促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旅游者是旅游收益的源泉,采取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中央和地方共同配合,演变成组合运用各种方式,优化资源,因此,形成合力,见到实效,由原来单纯的参加展览和举办说明会等,手段更加现代化,技术含量日益提高。

不断完善旅游保障体系,提高旅游保障能力,(六)坚持依托经济社会发展。

人们的旅游消费能力越来越强,旅游消费方式越来越多元,对旅游供给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的旅游供给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不仅在数量上需要进一步增加,在结构和品质上也需要跨上新的台阶,旅游接待设施和保障能力,有效解决了旅游供给的短缺问题,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电力、通信、能源等方面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信息手段等多管齐下的方式,30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旅游业界的努力下,调动了国际国内各类资本,构造出日益改善的出行条件和经营条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七)坚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

服务质量成为旅游管理工作和各类旅游企业工作的重心,有效提升了中国旅游业整体的服务质量,旅游行业注重借鉴国际经验,采取市场化的思路和标准化的手段来研究推动质量提升工作,持续坚持提升服务质量,中国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与旅游业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旅游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一系列标准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标准化技术体系表的产生标志着旅游的行业范围和管理规范已被认同,完善旅游对市场的服务功能是可以收到成效的,在具体工作上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引进国际管理模式,影响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多年经验证明,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八)坚持科教兴旅,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素质。

中国饭店行业是最早利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行业,旅游发展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教育成果,旅游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深入行业,旅游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都起到较大的作用,涌现出一批数字景区、数字饭店、数字旅游运营商,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日趋扩大,旅游教育的规模和人数在全世界均居前列,通过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旅游生产力,旅游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些作法是超前的,与海外的教育培训交流合作日益加深,逐步建立了院校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进行战略和发展的咨询,旅游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中外合资饭店最早实行了合同制,长期坚持举办旅游局长培训班等,预订系统一开始就与国际对接,另一方面也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旅游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倡导者和使用者,互联网的应用紧跟世界步伐,30年来,例如,导游员考试和持证上岗。

发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九)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

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建设是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环境和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根本,旅游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对旅游根本利益的保护,对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通过旅游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各地十分重视规划工作,保护环境,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地方都提出“先规划后建设,促进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旅游环境更为舒适怡人,推动可持续发展始终是重中之重,不规划不建设”,追求可持续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繁荣文化,规划指导起到了很大作用,更多的社会旅游资源被有效利用,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决策的科学性,是旅游业长期工作的宝贵经验,从粗放向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保护机制,把规划置于较高的地位,更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开发、建设和管理中少走弯路,民俗风情、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节事活动、传统礼仪等得到保护和传承,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避免失误,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个方向从来没有动摇。

(十)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社会责任意识,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

倡导社会责任就是要引导旅游业除了关注自身利益外,旅游业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这里的“人”不仅是指旅游者,包括开发者和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各利益群体,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倡导公民社会责任已成为可能,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共利益,进一步助推了旅游业的更大发展,对旅游者权益负责,包括旅游者和潜在的旅游者,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科学发展,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社会公益意识不断增强,共同创造更为和谐的发展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内涵:对资源可持续利用负责,国家旅游局和中央文明办倡导的文明旅游公约等反映了新型的旅游者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负责任的旅游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大众民生利益负责等,如旅游企业捐助公益事业,旅游行为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和较大的形象示范意义,旅游作为公共产品的部分属性逐步体现,特别是随着出国旅游人数的增长,旅游者对于展示国民形象和素质的作用更为明显,对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负责,而是指全体人民群众,也不限于当代人,公民意识不断强化,部分城市公园、部分红色旅游景点、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等,包括当代人和子孙后代,30年来,近年来,所有这些。

旅游产业集中度低,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旅游业在一个较低的状态起步,是中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与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相比,在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旅游立法和产业政策缺失,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相比,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不高,旅游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这些问题中,旅游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等环节仍存在“短板”等,旅游管理职能重叠与交叉,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尚有不小的差距,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改革开放以来,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软、硬件两方面的底子都很薄弱,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三、发展前景展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被誉为“朝阳产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中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没有发生逆转,我国旅游业发展仍属于上升期,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政通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社会安定,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尽管当前面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基于以上分析,并呈现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一)旅游市场持续增长。

在保持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同时,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旅游市场将从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到2015年,人均出游2次,发展到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共同发展,出境旅游将达到1亿人次,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三大市场游客总量达30亿人次。

(二)旅游消费多元化发展。

旅游产品的供应将更加丰富和充裕,休闲度假旅游将快速发展,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旅游新业态将大量涌现,在传统的观光旅游持续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出游的选择将更趋多样,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旅游促进更大需求。

需新增客运车辆约5万辆,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我国乘坐飞机的乘客将达到4.5亿人次左右,旅游发展对基础设施和相关设施的需求将明显增长,将新增客运船舶约1万艘,全国将新增私家车约4000万辆,乘坐铁路的游客将达25亿人次左右,需要新增飞机约1800架、新增航班约630万架次,对相关行业的依托和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初步预测,到2015年。

(四)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快。

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将进一步接轨,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将进一步发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界的话语权将继续增强,国内外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将加快,中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将启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

(五)旅游功能进一步发挥。

旅游业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社会就业发挥积极作用,旅游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中外旅游交流人数将达到2亿多人次,旅游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境外旅游花费可达1000亿美元以上,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到2015年,到2015年,到2015年,到2015年,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旅游交流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将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磨擦的润滑剂作用,相当于减少我国国际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旅游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将更为明显,旅游业可以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约占GDP的4.8%,今后一段时期。

(六)旅游效益不断显现。

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地适应需求,旅游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各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旅游消费成为持续性的需求,而是满足现实需求、引发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的综合体现,这就使旅游业具有比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也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也是综合效益不断显现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加快推进。

(七)旅游产业加快升级。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我国旅游业在今后一段时期要完成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已处在“市场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管理提升期”,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三大任务,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达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培育新型重要产业的战略目标,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为此。

  • 黑龙江5A景区4A景区名单黑龙江旅游景点
  • 能否介绍一下乾陵
  • 鹰潭龙虎山千年悬棺之谜
  • 海南特价三亚双飞日游
  • 昌化附近什么景点昌化相关景点介绍
  • 西昌招标投标
  • 滕王阁列入创建5A旅游景区预备名单
  • 五大主题乐园打造三江口文化旅游城
  • 露营
  • 额济纳旗胡杨林三日攻略2020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