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3-19 09:41

旅游中心性

桂林市市区组团和阳朔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符合聚集分形模式,市区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点状 发展 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阳朔组团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为从面状发展模式到聚集分形发展模式,研究对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采用聚集分形方法对桂林市旅游景区在1973年、1997年和2007年的空间结构分组团进行了研究,而兴安组团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不符合聚集分形发展模式,采用聚集维数单一指标来研究旅游目的地总体空间结构存在缺陷,指出桂林旅游发展格局现状和规划目标的差异,研究表明,研究同时发现,[摘 要]根据 旅游 景区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与平均半径指标和生命周期方法联合使用更有效,表现出多中心共同发展特征,其中。

[关键词]聚集分形,聚集维数,空间结构,旅游景区。

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2 研究方法

也有对旅游地内部结构演化的研究,研究方法多采用空间分区描述、景观结构分析、空间聚类和旅游流等方法,成为研究旅游地整体发展变化的经典理论,巴特勒(Butler)提出了着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目的地发展变化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内部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早期多以“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进行,既有整体上的研究。

并认为结合分形方法进行景观开发布局能够提升景观的审美价值,随着分形方法在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引入,安德斯(Andreas C.W.Baas)采用分形方法对沿海地貌沙丘植被景观环境进行了模拟,布鲁斯(Bruce T.Milne)首先在景观空间结构研究中采用了分形方法,指出分形方法能够对传统的统计分析补充完善,依莎贝拉(Isabelle Thomas)等采用分形方法对比利时瓦隆地区的景观空间形成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形方法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纳赛尼尔(Nathaniel A.)等通过研究加利福尼亚圣加布里埃尔山地区景观分布后指出气候、地质等因素导致景观分形特性的产生,国内戴学军、冯淑华、李风华等人分别对南京市、江西丹霞地貌和吐鲁番的景区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鲍威肯(B.BGlviken)等对北芬诺斯坎底亚25万km2的景观进行调查后发现自然现象中自我相似性的存在。

国内学者在采用分形方法进行研究时多集中分析单一时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本文尝试采用分形方法来对比不同时期上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寻找其中的发展 规律。

2.1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以及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景区也相应地具有分形特性,从而导致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综合构成,在其基础上产生的人类活动也同样具有分形特性,由于自然环境本身具有分形特性。

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以中心景群为中心,随着旅游流的流动和不断地聚集,通过旅游流联系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相邻的旅游景区组成旅游景群,在空间上都呈不规则的分支状结构,这种相似性决定了分形方法在研究景区空间分布演化方面是可行的,旅游景区在聚集时存在明显的屏蔽效应,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类似于有限扩散集团凝聚(Diffusion-Limited Cluster Aggregation)模式,而且各分支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似性,在旅游流的作用下,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空间范围更大的景观组团。

2.2 聚集维数研究方法。

聚集维数研究方法是在旅游研究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分形研究方法。

按照分形根据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且景观组团不是一个几何上的多重分形,则可确定作为景区数目N的函数与回转半径R(N)的关系:,且回转半径与景观组团的半径呈线形比例,各景区按照某种自相似规则围绕其中心景区呈凝聚态分布,同时不考虑边界效应,假定:在景观组团空间范围内,即景观组团是各向均匀变化的。

聚集维数的 计算,通过最小二乘法可求出聚集维数值D,再转化为平均半径RN,改变N得到一系列RN值,首先是选定研究区域的中心景区,然后得到景观组团内其他各景区到中心景区的距离ri,把(RN,N)绘成双对数坐标图。

一个景观组团不能涵盖所有的景区时,当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范围大于中心景区的吸引范围时,形成一个景观组团,同时在聚集的过程中,如果中心景区的旅游吸引力足够大,在旅游目的地的演化过程中,中心景区始终会处于景观组团的相对中心的位置,并保持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和辐射作用,在与其相邻的景区的聚集中相互融合,聚集维数反映旅游景观组团的分布密度从中心景区向周边不断衰减特征,反映旅游景观组团的聚集性特征,每个景观组团都围绕各自中心景区分布,则会同时存在多个景观组团。

说明景观组团分布从中心景区向周围腹地是密度递增的,说明景观组团分布从中心景区向周围腹地是密度衰减的,周边景区围绕中心景区呈聚集态分布,景观组团整体旅游吸引力呈增加态势,既不存在聚集现象,当D<2时,当D>2时,当D=2时,景区分布密度随着到中心景区的距离的扩大而增加,景观组团的旅游吸引力是弱化的,周边景区围绕中心景区呈离心态分布,中心景区不具备中心性作用,说明各景区在景观组团内的分布是均匀的,中心景区的聚集作用很强,也不存在离心现象,体现出规模递增效益,在二维空间上,欧氏维数为2。

3 数据分析

3.1 研究时间的确定。

1997年是桂林第一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期年,反映桂林旅游产 业发展的本底状态,反映桂林旅游产业在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下10年来的发展状态,本文选取1973年、1997年和2007年3个时间节点对桂林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2007年是桂林市对上轮旅游发展规划修编的基期年,反映桂林旅游产业在无规划指导下的自发发展状态,1973年桂林 现代 旅游业正式起步,其中。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和分组。

确定各景区的开发开放时间,1997年选取了35个景区,2007年选取了57个景区,选取桂林市的AA级以上景区和获省级以上称号的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对桂林市旅游景区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对象确定为:1973年选取了14个景区,并通过查阅《桂林市志》、《桂林社会 经济 统计年鉴》以及对景区的实地走访。

以桂林市区景群为中心,两个次中心(阳朔、兴安)”的桂林旅游空间格局,包括桂林市区和临桂、灵川两县的景区,以兴安县景群为中心,包括兴安、资源、全州、龙胜、灌阳5县的景区,包括阳朔、荔浦、永福、平乐、恭城5县的景区,以阳朔西街为代表,以阳朔县景群为中心,阳朔组团,以象山景区为代表,参考 《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所确定的“一个中心(桂林市区),以兴安灵渠为代表,把研究对象划分为3个景观组团进行研究:市区组团,根据旅游景区之间的联系性,兴安组团。

3.3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笔者在参与2007年桂林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过程中所收集的各景区的GPS数据以及根据Google Earth所查询到的数据,采用Map,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算,[next]。

3.4 聚集维数的测算和分析。

根据2.2中介绍的聚集维数 计算 方法,计算各景观组团的相关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出各景观组团的聚集维数值D,分别以各景观组团的中心景群的代表景区为中心,然后以(RN,N)绘成双对数坐标图。

3.4.1 市区组团分析。

空间结构呈聚集 发展 模式,景区发展空间受到城市发展各方向上的约束差别不大,由于象山景区处在市区组团的几何中心,从而形成比较明显的聚集发展模式,市区组团空间范围狭小,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两岸的以象山景区为代表的“三山两洞一江”桂林旅游精华旅游资源一直是桂林旅游的核心资源,其原因应在于:(1)在桂林 旅游 业漫长的发展 历史 中,市区组团的聚集维数D,对桂林城市区域周边的景区具有强大的聚集融合作用,形成了以市区景群为中心的景区聚集格局,说明市区组团存在显着的聚集分形特性,(2)从空间布局上看,从表4看出,明显小于2。

1973年时桂林市景区的RN值都比较小,说明市区组团的发展已经由点状发展模式转向以桂林市区景群为中心的聚集发展模式,桂林市区作为桂林市旅游中心的地位得到加强,年前新增加的景区也都分布在中心景群周边较近的空间范围内,许多位于桂林市中心的很多景区已经不再是桂林市的主要接待景区,2007年景区RN值明显高于1997年RN值,市区组团的发展呈现出紧密围绕中心景群的点状发展模式,制约了中心景群的聚集融合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1)在1997年前D1值一直很小(D1<1),说明中心景群的聚集空间在不断扩大,D1增长较快,其主要原因应在于: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1998年)之前,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3)对比表2和表3可以发现,总体上D1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在1973-1997年和1997-2007年两个阶段差异较大,其他景区都是因为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并在2007年时达到一个较高水平(1.4963),(2)在1997-2007年之间,既有人造主题公园(民俗风情园)也有 自然 主题的旅游景区(南溪山、穿山公园)和人文主题的旅游景区(西山公园、虞山公园),在1997、2007年的10年中,除了青狮潭景区是列入桂林市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水资源保护政策的限制外,通过对这些景区的详细了解,并且增长缓慢,在1997,说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现在还是普遍存在的,地、市行政区划格局的存在产生了较明显的屏蔽作用,接待旅游者人数大量下降而被淘汰的,其中。

3.4.2 阳朔组团分析。

中心景群对空间的辐射聚集作用集中在阳朔县域空间内,说明阳朔作为阳朔组团的中心的聚集作用越来越强,不能体现出中心景群的聚集作用,在1973年时为当年各组团中最大值(7.4561),而在2007年时又成为当年各组团中最小值(1.2288),阳朔组团的聚集维数D2在不同的时期差异较大,(2)阳朔组团包括5个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1)由于旅游业发展初期(1973年)阳朔组团景区数量较少,空间范围较广,但优势旅游资源和旅游流主要集中在阳朔县域内,促进了聚集性的增加,从表4看出,并且存在明显的减小趋势,其中,受其影响。

在1997年后新增加的景区大多围绕中心景群在1997年半径内分布的,在1997年前新增加的景区大多分布在距离中心景群较远的空间范围内,阳朔组团的发展呈现出背离中心景群的分散发展模式,说明阳朔组团的发展已经由分散发展模式转向以阳朔县城景群为中心的聚集发展模式,说明中心景群的聚集空间虽然没有较大的扩张,(1)在1997年前D2值一直很大,阳朔组团中在中心景群同样开始出现由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作用而导致的景区更新,对比表2和表3可以发现,(3)对比表2和表3可以发现,但在1973-1997年和1997-2007年两个阶段差异较大,对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盲目开发远离组团中心景群的景区,无法和中心景群形成良好的聚集融合效应,其主要原因在于:周边地区在中心景群旅游效益高的影响下,D2值进一步下降,但聚集空间内的聚集程度在不断提高,D2值呈明显的降低趋势,(2)在1997-2007年之间,景区RN值的变化更加平缓,只有2个景区是(红岩新村和金钟山)的分布是超出该范围的,阳朔在桂林旅游规划中作为桂林旅游业南部中心的设想得到了实现,并在2007年时达到一个较低水平(D2<2),无视旅游流由中心向周边逐步扩散的客观 规律,总体上。

3.4.3 兴安组团分析。

兴安组团在1973年时只有灵渠一个景区,对北部景区的分析从1997年开始,呈现单一点状分布,无法进行聚集维数的计算,因此。

在1997年时为当年各组团中最小值(0.5629),在2007年时为当年各组团中最大值(2.7885),兴安组团的RN值始终为各组团中最大,各县旅游发展环境差异较大,是桂林市最大的旅游组团,导致景区在发展时无法遵守聚集性原则,说明兴安作为兴安组团的中心的聚集作用越来越弱,兴安组团的聚集维数D3在两个时期差异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1)兴安作为兴安组团的中心在空间上是成立的,同时由于县域区划格局的存在对旅游聚集形成的屏蔽,在旅游发展早期周边景区围绕中心景群客观存在,影响景区结构演化的因素在空间上差别较大,但在1997年和2007 年,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2)兴安组团包括5个县,从表4看出,并且明显增长,其中。

中心景群对周边景区的聚集性在削弱,说明兴安组团的发展呈现出围绕中心景群的大空间范围内的聚集发展模式,虽然D3值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只有1/3的景区是聚集在中心景群周边的,在1997-2007年之间新增加的景区大多处在远离中心景群的地域空间,通过计算景区RN发现周边景区的RN值很高,说明兴安组团发展呈现出背离中心景群的现象,景区RN值在第5和第6景区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跳跃性,表现出较高的聚集性,但由于周边景区大多距离中心景群较远,(1)在1997年D3值较小(D3<1),兴安在桂林旅游规划中作为桂林旅游北部中心的设想在实际发展中没有实现,从而导致D3值迅速增加,但在1997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差异较大,形成了龙胜、资源、兴安多中心共同发展的格局,D3值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并在2007年时达到一个较高水平(D4>2),景区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无法形成良好的聚集融合效应,超出了旅游流的扩散范围,由于空间范围太广(RN>20),(2)对比表2和表3可以发现,总体上。

3.4.4 综合分析。

市区组团和阳朔组团的发展比较符合由中心向周围逐步扩散的单中心的聚集扩散模式,由分散发展模式(D2>2)向面状发展模式(1<D2<2)转变,通过对桂林市3个不同景观组团聚集维数的分析,而兴安组团中心还不明确,由点状发展模式(D1<1)逐步向面状发展模式(1<D,阳朔组团以阳朔为中心,呈分散发展模式(D3>2)或者多中心发展模式,兴安组团不存在明显的中心,分析表明,发现桂林旅游空间格局中各组团分布的地理空间特性和发展趋势的差别:市区组团以桂林市区为中心,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观察,<2)扩展。

市区组团和阳朔组团共同拥有以漓江为代表的桂林核心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有利于中心景群和周边景区之间旅游流的流动,而兴安组团旅游资源多样化,兴安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两个组团的中心景群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聚集作用逐步增强,从而促进周边景区和中心景群的聚集融合,旅游景区之间交通不便,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1)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分别以桂林、阳朔为中心,兴安虽然规划为组团的核心,市区组团和阳朔组团位于喀斯特丘陵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地势跌宕起伏,不利于旅游流在组团内的流动,作为桂林旅游发展的主要区域,但难以聚集周边县区,中心城(县)区的核心地位得到加强,桂林和阳朔各自为节点,构成了典型的“两点(桂林、阳朔)一双轴(漓江、桂(林)阳(朔)公路)”发展模式,而兴安组团地处南岭山脉西段,三者之间文化差异大,资源以丹霞地貌为主,(2)地理环境和 交通 状况的影响,龙胜以民族文化为主,难于聚集,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 网络 格局,空间距离远,以漓江为廊道,联系松散,越城岭和都庞岭贯穿其中。

4 结论

市区组团和阳朔组团的景区空间结构具有比较明显的聚集分形结构,兴安组团景区空间结构不具有聚集分形结构,阳朔组团的景区结构是从面状发展向聚集分形结构演化,二者的差别在于市区组团的景区结构是从点状发展向聚集分形结构演化,(1)桂林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在不同组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个次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中,(2)《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20)》所确定的“一个中心,桂林市区作为“中心”和阳朔作为“次中心”的目标已经实现,兴安旅游发展尚未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进而指导旅游产业发展,能够揭示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3)聚集维数能够从总体上反映旅游目的地空间范围内所有景区的空间结构的静态形态,通过对不同时期的聚集维数进行对比分析。

这种方法用来分析景区结构的演化是可行的,仍需 参考 景区RN才能进行准确判断(见3.4.3),仅D值不能完全揭示景区的空间结构,(4)聚集维数通过利用回转半径来揭示周边景区围绕核心景区聚集的形态,但是存在缺陷。

才能够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刻的揭示,但无法揭示出单个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质的变化,(5)聚集维数能够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结构及演化进行定量衡量,还需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等方法进行定性的描述,在利用聚集维数进行定量分析时。

文章责编:gaoxiaoliang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试论旅游管理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关键问题研究 (2013-)。

?浅谈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2012-)。

?浅谈我国养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2012-)。

?简析广州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012-)。

?浅谈地方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之策略 (2012-)。

?浅谈江苏凤凰岛湿地公园主题旅游项目策划 (2012-)。

文章搜索

  • 境内旅游保险应该怎么
  • 黎平侗乡风景区
  • 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属性共存要素整合
  • 青甘大环线旅游一周需要多少这篇攻略告诉
  • 六安市红色旅游规划修编20172030
  • 厦门旅游连环骗局三观
  • 西安旅游必去景点推荐西安旅游十大必去景点
  • 昆山附近团购日游周边跟团
  • 旅游意外险普通意外险什么区别
  • 月份北海道什么不可错过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