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古镇旅游攻略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1-21 10:58

甪直旅游攻略

甪直镇旅游景点攻略

万盛米行

江苏古镇旅游攻略

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曾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进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描写粜米场景的片段以《粜米》为题,也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万盛米行也随之闻名海内外。

万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镇南市的万成恒米行,或从镇域西侧的田肚江东行过衙门浜桥就来到万成恒米行的河埠头,位于甪直镇南市河的西岸,其实,它地处甪直古镇南大门,从南塘港北行进南大桥。

万成恒米行是甪直镇一家老字号店铺,有存放米食的廒间近百,米行规模宏大,米行的格局为“前店后场”,米行的河埠头当地方言叫“河滩头”,后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廒仓,是当时吴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大米行,为装卸谷米的码头,成为甪直镇及周围10多个乡镇的粮食集散中心之一,前面是做买卖的店铺,始于民国初年,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

地方粮管所的粮食收购和居民粮食供应走向市场化,地方粮食收购的职能逐渐完善,国家对农民粮食生产和收购政策不断放开,被改造为当地粮管所的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这家米行跟其他米行一样,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万盛米行”也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直承担着为国家收购甪直地区农村的夏粮小麦和秋粮稻谷的任务,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结构不断调整。

改建后的“万盛米行”,今天我们看到的“万盛米行”,地点在与“万盛米行”原址相隔一百多米的南市河东岸,力求再现民国年间江南的米市风貌,堂内陈列着江南旧式稻作农具和加工谷米的器具,三开间门面的屋檐下悬挂着“万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铺后是宽敞的石槔大院,店铺内设有收售粮食的柜台,于1998年筹资改造的,是甪直人民政府为开发古镇旅游业,上挂“万商云集”牌子,穿过院子来到“耒耜堂”,成为一处独具水乡风情的“农具博物馆”。

叶圣陶纪念馆

叶圣陶纪念馆,是叶圣陶当年任教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旧址,现被列为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叶老常把自己购买的中外进步书籍供学生阅读,是当年教师的办公室和集体宿舍,馆内东则是当年的“女子楼”,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西面是“四面厅”,西面是“鸳鸯厅”,在此执教三年,1919年,供参观,如今厅堂内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膜,叶老夫人胡墨林应邀女子部教师,四面环通。

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老光辉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

他给学生们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两渔夫》等,当伟大的“五四”运动兴起的消息传来时,他与师生们在操场上召开“五四宣讲会”,每一堂课都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又带领学生绕镇游行示威,当年叶圣陶与同事们自编教材,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每逢清明节,他总带学生到陆龟蒙墓前凭吊,晓之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还带头振臂高呼“外争 国权、内惩国贼”,在甪直古镇区点然起爱国的烈焰。

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及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他是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先驱者之一;他还与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在甪直期间,不少素材和人物形象都来源于古镇甪直,叶圣陶的几个“第一”,成为中国人的一代师表,他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叶圣陶在甪直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大丰收,深入底层,贴近农民,冷眼看社会,先后发表白话小说、散文诗篇近百篇,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敢为人民立言的作家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家。

保圣寺

保圣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寺内古物馆里的塑壁罗汉相传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作品,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一做皇帝就大兴寺庙,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保圣寺历代兴废,殿宇5000多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僧众千人,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最盛时,范围几达半个镇。

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来的,殿内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点的昂嘴斗拱结构,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但见天王殿气宇轩昂,殿内原有高大的四天王(即四大金刚)泥塑,现殿内展览当地出土文物,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遗物,走进二山门,上加驼峰,单檐歇山式屋顶,戗角起翘采用立脚飞檐式,显示江南佛殿式风格,据古建长专家陈从周考证,梁式为前后三步梁,柱础为覆盆式石础,刻有“压地隐出神童牡丹花”图案,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军之手。

这座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保圣寺的经幢,这座经幢是由多块石柱堆建而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它的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保圣寺原有唐宋经幢各一,一是青石经幢,保圣寺的这座寺钟,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座经幢共分为七层,现只存下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块八角形刻经石了,由盖、柱、座组成,也是佛寺的历史见证,二是铁钟,铁钟,铸于明末清初,烦恼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每块石柱上面都有盘盖,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盘盖大于柱经,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罗尼经咒,鼓钟也是行善的一种壮举,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佛经上有“闻钟声,同时也有遮雨和装饰作用,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青石经幢立于西侧,钟上铭文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言,天王殿北行,即是庭院,院内有两大件文物,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细看起来,无论其年代还是艺术价值,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

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28年,1932年,1961年,现馆内罗汉塑像虽仅存一半,半数罗汉被毁,并由雕塑家江小鹣、滑田友等把这幸存的九尊罗汉塑像放在这个位置,大殿半边坠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过后,经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顾颉刚等先生的呼吁,公私合力集资倡修,由建筑专家范文照设计,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罗汉堂,且还有残缺,但仍不失为古典艺术上的瑰宝。

沈宅

建于1873年,沈宅是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距今有130年历史,俗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原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现向游客开放的只属西部的720平方米,沈氏拥有众多的产业和财富,明末清初以来。

现作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的展厅,说起水乡妇女服饰,生活在苏州以东的甪直、胜甫、唯亭、陈墓一带的农村妇女,将使我们沉浸于充满水乡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中,富有江南水乡特色,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服饰,现为甪直古镇保护成果简介展,脚着百纳绣花鞋为主的一整套(8件)服饰,故有“苏州少数民族”之美称,宅内仪仗厅(摆放官帽、花轿等),这原是沈家便厅,招待一般客人的茶厅,在这里,半世纪前还比较普遍,形成了以头扎包头巾、身穿拼接衫、花布胸兜和拼挡裤、腰束作裙、作腰,小腿裹卷膀。

包头巾

包头巾:大家平时所见的包头巾,包头巾可以把头发缚得很牢,大多是一块方形巾帕按对角线折叠成三角形,而且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呈三角形的,而这里的三角包头巾却是底角为锐角的一块梯形布,然后在额下打年结,在田间劳动,能遮阳避风,防飞虫,起到护发保洁作用,实际上是妇女的劳保用品。

三角包头巾是整套吴东水乡妇女服饰中的标志性饰物,补时就不一定能找到相同颜色的布料,后来经不断改制就演变成如今的三角包头巾了,因为古时妇女是田间的主要劳动力,至于肩部和袖部用异色的布拼接,收割庄稼难免会损坏袖部,两头用竹片固牢,戴在头上,相传包头巾起源于吴王阖闾时代,后来发现这种拼接打破了一色的单调,重补就方便多了,是田间劳动的需要,妇女的上衣采用紧袖,袖宽容易拖泥带水,不如裁新衣时就做成三色,把荷叶折成船形,当时采莲女为了遮阳挡雨,而挑担最容易磨损衣肩,另有一种装饰美,于是就流传下来了。

沈柏寒

21岁时东渡日本,沈柏寒,于是确立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因沈柏寒是沈家长子,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的沈宽夫就是他的祖父,接受了新思想,沈柏寒只得辍学回家,23岁,从事教育事业,他七岁丧父,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他学到了新知识,在日本,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其祖父特别疼爱他,甪直人,由母亲抚养长大,从小就得到名师的指点,打下了旧学根底,并且开拓了视野,沈宅大家庭内部发生了严重纠纷,回到家乡,他痛感古镇风气的闭塞,认为必须启迪民智。

对老井一般都保留在原处,宅内还有两口古井,前一幅是教育子孙的话,堂内有两幅抱柱联,一在楼厅前的阶石东角,一在乐善堂前的天井里,据传为宋井,传为明井,为保留风水和图“财源滚滚”的好口采,东西两边都有楼梯,后天井之北是七间带厢房的楼厅,俊彦都由名教来;其二:和气祥光,保留了当时大户人家的炊膳陈设,一百多年的宅院内怎么会有宋明古井呢?因为富家买下别人房产改建新宅时,后一幅则是跟堂名有关,东面一楼一底原为书房,其一: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请声美行,尊德乐义,合泽戴仁,是希望由“乐善”而达到的至高境界,现楼底为灶间,上有武康石井圈,是当时女子活动的地方,现楼下设立了小卖部,出售具有水乡特色的旅游工艺品。

萧宅

现萧宅内设为萧芳芳演艺馆,萧冰黎在“五高”任教,后售于里中望族萧冰黎,是保存较好的清代民宅,此宅原系清代武举人杨姓所建,故称萧宅,其孙女萧芳芳是香港电影演员,萧宅位于和丰桥(中美桥)南约30米,其子萧乃震留学德国,中市上塘6号,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占地一千多平方米,为地方公益作出过贡献。

茶厅的梁上有浮雕和镂刻图案,楼额分别是“积善余庆”、“燕翼诒谋”,门厅上刻有浮雕荷花柱,萧宅南侧有条长约150米的备弄,茶厅和楼厅前各有一座砖雕门楼,花板上有云凤图案的浮雕,楼厅梁垫上也有花卉雕饰,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大柱上的抱柱联为苏州书法家费之雄先生撰书:,“燕翼诒谋”典出于《诗经?大雅》,依次是门楼、茶厅、厢楼和饭厅,楼厅为主建筑,“积善余庆”为旧时常用的颂语,萧宅共五进,俗称萧家弄,均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题书,四间开阔,朝东面西,意思是要善于为子孙后代谋划,富有警省深意,楼上起居室,楼下会客宴请,主厅前后做重轩,具有典型的江南厅堂特色。

影视获殊荣,亮丽风姿呈异采;。

展陈具特色,辉煌业绩悄流芳。

充分体现了苏派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江南私家住宅建筑的精品,宅基一进比一进高,整宅五进,结构紧凑,布局巧妙,寓意“步步高升”。

宅后原有大马厩,北后门是大院子可遛马,在江南民居中极为少见,现已为民居群,因原宅主是武举人,考虑到要练习骑马射箭,养马为必需,人称杨家花园。

王韬纪念馆

而早于“康梁”力主变法自强的王韬,人们必然会联想到“康梁”,王韬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每当谈及改良,则鲜为人知,其实,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求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主张改革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学校制度,只不过当局“用其言而仍弃其人”而已。

王韬(公元1828年—1897年),建议太平军以不进攻上海为条件,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来换取外国不再资助清朝军火的保证,18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号天南遯叟,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并建议太平军力争长江上游,又号天南遯叟,近代著名思想家,为保护身世家产,到英国教会在上海的墨海图书馆工作,太平军攻克苏州、常州地区,从事编译西学书籍达13年,他曾化名黄畹,此书落到清军手中,分兵干扰清朝海道运输等,进逼上海,滞留里中三个月,上书太平军苏福省民务逢天义刘肇均,王韬多次上书,王韬回乡探望病母,号促弢,初名利宾,他在英国领事慕西士的庇护下避祸香港,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甪直人,字紫诠,出生于书香门第,广泛接触了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期间,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爆发,进献“平贼”和“御戎”方略,当局未有实际表示,他深感失望,不久,并被查明,李鸿章遂下令以“通贼”罪缉捕他,这年十月,从此改名为韬。

王韬在英华书院帮助英教士理雅各翻译《诗》、《春秋》、《左传》等中国古书,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王韬回香港,同治六年,同治九年,避居香港后,同治十三年,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鼓吹变法图强,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他应理雅各之聘,与友人集资买下英华书院,顺便游历了英、法等国,暇时兼治经学,赴英译书,悉心研究富国强兵之道,见识大长,改为中华印务总局,自任主笔,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

并和当时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结交,数日一会,王韬东游日本,与日本诸名士交往,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常“山钵联吟,谈天下事”。

有《韬园文录外编》、《韬园尺牍》、《蘅华馆诗录》等数十种著作,在沪西构筑韬园,光绪十年,结束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移家回到上海,旋被上海中西董事举为格致书院掌院,王韬通过丁日昌获得李鸿章默许,并担任《申报》编纂主任,此后不再远游,潜心著述。

王韬通过郑观应结识了孙中山,并曾为孙中山的《上李鸿章》润色,光绪二十年。

光绪二十三年,王韬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归葬故乡甪直。

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为纪念思想家王韬,筹建了王韬纪念馆,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

厅柱上分别镌刻着王韬自撰的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三部分,屏风前置有王韬半身铜像,”还有当年康有为题赠给王韬的对联:“结想在霄汉,门楼上书有钱君陶先生题写的馆名,大厅正中竖有高大的木雕屏风,名为韬园,宅中为面阔三间的鸳鸯厅,上悬匾额“蘅花馆”,王韬纪念馆在甪直中市下塘街6号,为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坐东朝西,纸阁芦帘对孟光,即事高华嵩,”最后是一个小花园。

澄湖出土文物馆

在保圣寺罗汉殿之东则,以展出甪直澄湖遗址出土文物为主的文物馆,馆内陈列了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水井;崧泽文化时期的彩绘陶瓶、黑皮陶壶;良渚文化时期的提梁壶;西周时期的陶尊、东周时期的铜削等珍贵文物;距今5500年的原始村落模型,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展示了甪直先民五千多年以来的生产、生活情景。

其中崧泽文化时期水稻田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证明了这一时期的人类种植水稻技术较马家浜文化时期更进了一步,发掘,虽然,长江下游水稻栽培的历史起源于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然而崧泽文化时期的稻田及其相配套的池塘、水沟、水口等农用排灌系统的出现,这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田的发展、演变、进化史有着深远的意义,发展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

人类从距今5500年前开始在澄湖地区活动,对研究澄湖地区人类活动及历史变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之后开始向东北转移逐步形成如今的甪直镇,说明这里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此外,大量水井、灰坑聚集在一起,并繁衍生息连绵不断延续到宋代,这次考古发掘及多学科合作成果。

甪直水乡农具博物馆

从而发展到小手工业生产的农具,中国农具之发展,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具,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吴地(整个吴方言区)是中国最早使用农具的地区之一,到铜铁木竹的配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用石锛挖土,用石镰收割谷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已经跨入了耜耕农业阶段,原始农业从渔猎时代转变为耕作时代,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稻谷遗存和石、骨器农具来看,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称,充分证实吴地早在7000多年前,用石斧砍树辟地,是一个质的飞跃。

产生了从开垦、翻耕、中耕、管理到收割等一系列的青铜农具,农具改革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到了良诸文化的晚期,随着冶炼技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部农具史,就是一部农业发展史和一部社会发展史,吴地农具悠远流长,是灿烂的吴文化中一笔宝贵财富!。

张陵公园

张陵山文化遗址

在张陵山没有发现张苍的墓葬,俗称张陵山,却发现不少文物,张陵公园,位于镇西南1.5公里处,相传为汉丞相张苍之墓。

50年代初,当地农民发掘出土玉镯、玉器、玉瑗、玉管、穿孔玉爷和不少陶器,为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文物,证实张陵山当属距今5500年左右的文化遗址。

及至1979年,距今有6000年,同时还清理出来东晋砖墓室5座,省文管部门组织在陵区两侧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11座,发掘出蜀青连岗文化类型与良渚文化类型遗址,张陵公园内尚有二十四孝宫、钓鱼潭、西面厅、儿童动物乐园等供游人玩赏。

网站使用说明

  • 外交部发布旅游预警尽量避免出国旅行
  • 如何才能一边旅游一边赚钱
  • 元旦长假五万游客南漳
  • 敦煌旅游最佳时间
  • 身份证越南旅游可以
  • 张家界旅游线路详细图文攻略
  • 美国东部进行一次跟团旅游
  • 艾丁湖吐鲁番市高昌区艾丁湖旅游指南
  • 秋季旅游哪些好去处盘点国内美的秋色之地
  • 2020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