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研学旅行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2-23 10:40

中学生旅游团

新闻背景

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研学旅行呢?,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已有两年多,研学旅行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研学旅行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研学旅行市场行业门槛低且缺乏标准、一些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等等,那么。

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目标不明确,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活动随意性很大,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育人效果不理想,首先,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说到哪”。

更没有在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内容浅层化,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其次,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第三,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而且。

2研学课程需要整体设计。

“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研学旅行还要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提高专业性、确保安全性,课程开发是关键,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王晓燕认为,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此外。

学校把研学旅行设定为“人生远足实践课程”,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是较早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联结、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综合课程。

对应了历史、地理、语文学科,“2018年暑假我们的‘穿越西域重走丝路’研学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序列’和‘学科关联’两个层面进行的,整合了地理、语文知识;秦始皇兵马俑,学科关联内容丰富,感受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展现了秦朝皇陵的结构布局、军事规模、科技文化的成就,学校让师生在研学中走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经典线路,”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校区校长牟成梅介绍,经过西安、张掖、嘉峪关、酒泉、敦煌、兰州,跨越陕西省和甘肃省,这里面,比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丹霞地质公园是特殊地质地貌。

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的“三山五园”课程,中关村中学的“寻找中关村”课程,近几年,以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实践活动的方式,既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也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需要整合,北京市海淀区不少学校利用校园周边的文化、科技、自然资源等,创立了很多特色校本课程或学区课程,如清华附中的“走进圆明园”课程,理工附中的“校园周边古迹寻踪”课程等。

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训制度非常必要,关键还要靠教师,当前教师自身对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能力亟待提高,使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研学旅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当然,因此,能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

3研学效果应有科学评价。

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研学旅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使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另一方面,旅行变成课堂,一方面,社会成为教材,世界成为老师。

我国很多省份都已经出台了研学旅行实施细则,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到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随着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都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全方位统筹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但不可忽视的是,这样才能使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有序有效开展。

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内容占80分,北京市十一学校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生的必选课程,重点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完成情况,由指导教师全面、具体负责考评;终结性评价内容占20分,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构架起了覆盖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辽宁、河南、云南等省市的研学旅行课程网络,评价项目包括成果原创性、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分享交流活动中的表现,主要关注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意识、自身形象等方面,目前,其中,如态度、见解等。

要对每名参与的学生进行考核,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考核人员由小组同学、住户农家和带队老师组成,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开展的“追寻红色足迹情系大别山区”的研学旅行课程,每个项目分A、B、C三个等级,研学活动结束两周后,学校还要进行交流、总结和分享。

专家观点

研学不能“只旅不学”。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认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

在研学旅行中,若过度地强调学,要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这是一个变革学习方式的问题,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意义,”罗洁表示,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研学;如果只强调旅行、旅游。

怎样才能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呢?罗洁建议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

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同时,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

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研学旅行中,总之,进而引发探求兴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 盘点合肥18踏青好去处孩子踏青
  • 武汉云南大理旅游费用多少
  • 出发新加坡旅游必须知道15注意事项
  • 西游记
  • 现代旅游活动特点问答
  • 武义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三规划
  • 黑龙江冬季旅游十大玩法
  • 云南经典线路滇东南环线自驾游攻略
  • 2016国庆长假哪里10月份哪里旅游最好
  • 为了旅游上班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