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疆拓土诗词名句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2-22 09:53

晨风旅游所见

开疆拓土 [ kāi jiāng tuò tǔ ]。

生词本

关于开疆拓土诗词名句

历史上十大英雄有项羽,霍去病,卫青,班超,孙膑,韦睿,周瑜,徐达。

1.项羽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敌韩信五十万,非战之罪也;但其战略头脑太成问题,虽非智障,但至少与常人相去不远。

故汉尼巴被称为西方战略之父,与孙子齐名,而小项却被民间贬为莽夫典型,同吕布共类。

项羽身高1.89米

出生地:下相

故都:徐州年少生长以及起兵地:会稽郡吴中。

儿子:项隆(此人物存有争议,项隆是项庄之孙、项明的次子,妻子:宋凝,母亲:龙氏,爱姬:虞姬,在《项氏族谱》老版本里,更没有项还、项迪这两个人),父亲:项超,而不是项羽之子。

坐骑:踢云乌骓

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一或天龙破城戟)。

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

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

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

22岁起兵反秦,三十岁自刎乌江,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

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

但如项羽这样铁血柔情的汉子却很少。

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当之无愧的受后人敬仰。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均大获全胜而回,开河西、酒泉之地。

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却说:“匈奴未灭,”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无以家为也,是一位少年将军。

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

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元朔六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勇冠全军。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

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

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

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

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3.卫青

卫青,西汉着名将领

河东平阳人

字仲卿

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

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

建元二年,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

元光六年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击匈奴,进至龙城,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元朔元年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反击匈奴,斩获数千。

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向西至高阙,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

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

歼万余人,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击漠南单于大本营。

元狩四年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掣颜山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

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

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

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漠北大战后未再出征

卫青不愧是西汉杰出将领,司马光评他“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是很恰当的。

他的战略战术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善于在沙漠草原组织骑兵集团的进攻战役;善于发挥骑兵的特长,实行远程奔袭,捕捉战机和包围歼敌。

在此之前,汉族名将中没有人在沙漠草原地带指挥过规模如此巨大而又获得成功的战役。

卫青的战略战术运用,是极其有创造性的。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

扶风安陵人

班彪子,班固弟

永平十六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

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

从章和元年到和帝永元六年,班超陆续平定莎车、龟兹、姑墨、焉耆等国,西域遂平。

以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九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未至大秦而还,十四年回到洛阳,抵达安息西境,拜射声校尉,不久病死。

班超在西域活动长达31年之久,平定内乱,外御强敌,保护了西域的安全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班彪、班固、班超是班氏三父子,他们建功立业,青史载殊勋,炎黄子孙铭记于心。

班彪,字叔皮,东汉史学家。

东汉初任徐令,因病免官。

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作《后传》六十余篇,功名传千秋,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也颇有成就。

5.孙膑

孙膑,孙武后裔,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齐国阿、鄄一带人

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

因有孙膑之称,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庞涓出任魏将后。

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

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

周显王十五年,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

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

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魏都大梁防务空虚,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擒庞涓,针对魏强兵在外,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示敌以弱,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截击,大败魏军。

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

齐再度以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

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大败魏军,杀庞涓,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掳魏太子申。

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

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

6.韦睿

韦睿(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的名将。

原籍京兆杜陵人,曾祖时迁至襄阳。

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

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梁天监四年,韦睿督军北伐,攻拔北魏小岘城,随即进军合肥。

魏将杨灵胤率众5万来,梁军惧不敌,请求增兵。

韦睿认为,兵贵齐心不在众,应速与战。

遂列阵,待敌临近,指挥猛冲,大破魏兵。

又堰肥水灌合肥城,梁军入城,用高大战舰围攻,强弩齐发,魏军大溃,斩俘万余人。

梁天监五年,魏中山王元英率军数十万围钟离,韦睿与右卫将军曹景宗奉命往救,率军进屯邵阳州。

随即在敌营前,通宵达旦筑成营垒,又激战一整天,数次挫败魏军进攻。

时值淮水暴涨,他遣将以小船载草,灌上膏油,焚烧敌桥,另遣敢死之士上前搏斗。

在梁军总攻下,魏军大败,溺死、被杀者各10多万,被擒5万。

韦睿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毛泽东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

7.周瑜

周瑜,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0年,东吴大将。

字公瑾,庐江舒人

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

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

建安十三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

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

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

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

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8.徐达

徐达(1332~1385)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字天德,濠州人

元至正十三年,参加农民起义军,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

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克集庆。

继又率部攻占镇江等地,为开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贡献,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身先诸将,冲锋陷阵,击败陈友谅军前锋。

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国。

二十五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先占淮东,继平浙西,连战皆捷。

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

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师25万北上,先取山东,旋师河南,然后挥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

明初,他多次率军远征漠北等地,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戍守边疆。

徐达长于谋略,治军严整,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

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9.郭子仪

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

武举出身,六尺有余,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

安史之乱爆发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

后任副元帅率唐军及回纥等援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代宗时,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

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

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

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

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

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

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我这双膝盖,田承嗣倒很规矩,”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建元二年六月十四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

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

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

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

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10.李牧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

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

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故诛其良将李牧,”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而卒杀之,以速其亡,“素无行,信谗,用郭开”。

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

这种义愤

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扩展资料:

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里常用的概念。

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人格分析与心理学里的英雄。

人生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

自始至终都是一名英雄。

自古以来,对英雄的定义没有统一说法。

而时代变了,古人说的英雄同今天人说的英雄又有很多区别。

比如,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士兵炸毁了敌人几辆坦克,马上就成了英雄。

一个清洁工扫地几十年,突然哪一天做了什么好事被发现,也成了英雄。

在现代社会里,英雄的概念比较广阔。

在这里,要讨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谈古代那种英雄的概念。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

我认为柳永的雨铃霖是为谢玉英而写的,柳永在悲痛至极作下了千古传颂的《雨铃霖》,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较为凄凉的,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对谢玉英的追思,谢玉英后来也走了,是在柳永官场失意后,《雨铃霖》历代以来一直为学者们认作是婉约派词作的代表作。

李广之死 跟卫青是有点关系的。

李广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

大军出塞后,卫青命李广所部与右将军的部队合并,从东边走。

东路绕道、路远,肯定不能按时与中军汇合,李广深知这一点,便向卫青请求道:“我是前将军,自然该打先锋,您却让我走东路。

我好不容易才有了面对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机会,我愿意冲在前面,先死于单于之手,”。

出征前,汉武帝暗中告诫卫青,说李广运气差,年纪也大了,不能让他与单于正面接战,免得误事。

卫青想让他与自己居中军与匈奴接战,卫青还有个私心,同时,他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不久前被武帝剥夺了侯爵的名位,给他个立功的机会。

卫青不肯答应李广的请求,他甚至当着李广的面让部下把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营里去,因此。

受到如此轻侮,李广也动了怒,连与卫青辞别的话都没说,面带怒色起身返回自己的军营。

果不出李广所料,李广的部队迷失了方向,又没向导,没赶上与匈奴作战,东路绕远。

卫青虽然与匈奴主力接战,但没抓到单于,回师时遇上李广。

他的长史(将军身边掌管文书的官吏)就问李广为什么迟到,李广心想,你哪有资格问我,卫青要向武帝报告这次行动失利的原因,就没回答。

长史让李广的部属回答,以给李广难堪。

李广越想越不是滋味,我已60多岁,怎么说也是成名已久的老将,李广悲愤不已,自己又不争气迷了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回到军营,长叹一声:“想我一生与匈奴打了70多仗,好不容易有了与单于面对面交战的机会,却又被卫青排挤,如今又受刀笔小使的折辱,哪堪忍受,”想到这,拔刀自刎。

《沁园春·雪》

近现代: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 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 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

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

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

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

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

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

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

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

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

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浅析: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题中应有之意,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面对锦绣江山。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2、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赏析: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当国君时,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不理朝政,”三春花开,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往事知多少,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日日纵情声色,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

“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人生啊人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无穷无尽,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君能有几多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朝代】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扩展资料: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显然是记叙,交待了出使情况。

接着三四句转为描写

描写作者出汉塞(这时就像踏出国门一样)所见到的景象:征蓬随风飘飞,归雁鸣叫翱翔进入胡天。

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隐难言的内在情感”,“既言事。

这是古诗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景中寓情”的手法。

教材的注者也许会说:“没错,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征蓬出汉塞的景象则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啊,”的确,此句的“出汉塞”与下句的“入胡天”形成强烈对比,以归雁的“入胡天”(回乡)反衬“征蓬”的思乡之情。

但是,从诗的特点看,“诗,就是诗人自己。

诗人所反映的生活现实和情感体验,应该而且必须是自己深切感受到的,体会到的,有真情实感的,有自我个性的诗,”。

“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没有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没有抒情主体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文学抒情”。

从前面的背景可知,张九龄罢相,诗人失去政治上的依靠。

此次出塞,明是奉使问边,风光光耀,实则降职左迁(后来他在河西节度幕府兼任判官)。

他一路跋涉,从唐都来,过居延属国,出汉塞。

此时,他心绪万端

见到去南方过冬的归雁鸣叫进入了胡人的穹天。

就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而面对随风飘飞的大漠蓬草,被大风一吹就不知飘向哪里,他更加感到那就是他的缩影——没有定根,就像他的政治命运一样,失去根基,就没有了方向,前途就渺茫起来。

显然诗人在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多样的,只仅仅表达了一种普通存在的思乡之情(当然它也存在于诗人中),从全诗情感变化来看,那就失去了”抒情主体富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征蓬”释为“指唐朝出征的军队”的话,但是。

一二句记叙,都暗含一种失意之情。

三四句在写景中寓情,表达了对仕途的担忧,对离开汉土的依依不舍,和思乡的微妙心情。

当他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时,则转而发出赞叹之情,昂扬与伤感,豪放与孤寂交织在一起。

最后表达出对大唐广袤疆土的赞美和热爱。

这样,整首诗的情感变化脉络才是清楚、完整的。

唐诗的魅力 文 格老。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承传,它不仅被文人传唱,供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上,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至今仍然鲜活而生机盎然。

今天父母给孩子教的第一首诗,大多是李白的《静夜思》,听着那稚嫩的声音吟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由会心一笑,想起自己的童年。

大型文艺活动唐诗也是一道保留节日,濮存新诵读的《将进酒》令人荡气回肠,据白居易《琵琶行》改编的琵琶独奏清新秀丽。

流行歌曲也大量借鉴唐诗的原素,据张继的《枫桥夜泊》编写的流行歌曲,我很喜欢,“月落乌啼不改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仍是当年的夜晚”。

与朋友边喝酒边听歌,沉浸在那风花雪月、关山大漠、大江东去、枫林晚秋、野舟横渡的意境中,是一种享受。

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唐诗,登高就会想到“欲穷千里目,而旅游休闲,每每看到眼前的美景,更上一层楼。

”观雪就会吟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望瀑布就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诗几乎为所有的景色都题写了绝妙的解说,像李白登黄颧楼说的,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情绪。

连人的情感也每每陷在唐诗的情臼中,唐诗常常侵入了我的潜意识。

得意时会吟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孤独时会想到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

过年过节时,“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故乡亲人时恨不得“只愿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年青时喜欢唐诗是为了表示自己有文化,有品味。

因为唐诗太普及了,影响太大了,读书人不会几首唐诗那是没面子的。

唐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唐诗的魅力无穷,感觉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而是一种文化,诗中有情,诗中有史,诗中有魂,一种唐朝人的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诗中有画,我的阅读感觉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唐诗的理解有了新的感受,原因何在,古往今来,专家学者有许多专著在探讨,在解读。

诗中有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观摩诘之画。

”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不足为奇。

在唐朝的诗人中,还有许多诗人都能画画,不仅是王维,或者有着画家观察生活裁剪素材的本领,他们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就是一幅幅秀丽多姿的风景画,令人品味欣赏。

庐山的瀑布有几十处之多,李白到底描绘的是那一处呢,我觉得描写的是秀峰的瀑布,而李白却把瀑布比作银河,远远望到一处瀑布挂在近山顶的绝壁上,瀑布位于庐山南郊星子县境,一般认同是香炉峰,一般人只感到瀑布的雄伟壮观,秀峰我去过多次,从山下爬坡约半个小时,大多时候烟雾潦绕,太阳出来金光灿灿,何其形象,妙不可言。

天门山位于安徽和县,我年轻时曾与团员们一起去天门山游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但诗中的愉悦,景中的秀丽融会交合,”站在天门山上,李白描绘的景色一览无余,两山夹江,碧水东流,孤帆远去,清新自然,无一句评说,情景交融,沁人肺腑。

王维的《山居秋暝》则表现了山林的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画面丰富多彩,明月、青松、岩石、溪流、竹林、莲花,使人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处境,不由感叹大自然造物主的博大、和谐、永恒。

杜牧的《山行》,描写秋天的山景无人可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赏红叶成了人游人的节日,成了千古名句,”这种景色在江南的山林几乎随处可见,但经诗人一提炼,霜叶红于二月花,茅盾还用作小说的题目。

唐诗人不仅是画家,也是高明的摄影师,像柳宗元的《冬雪》与其说是幅画,更像幅摄影照片,“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但于冰雪之中又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寄托,”在空旷寂静的冰雪世界里,我看过明人据诗画的画,一个穿着蓑笠的人在垂钓,画面冷艳、超脱,冷酷。

杜甫写成都草堂前的春景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镜头有近中远景,窗户嵌套的西岭雪景则是远景,黄鹂在柳树中啾鸣是特写,颜色有“黄”“翠”“白”“青”,”像是四幅图片,白鹭飞上青天是中景,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带些想象,有蒙茏色彩了。

唐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关山大漠,戈壁草原,三山五岳,长江黄河,春花秋月,小桥流水,楼台亭阁,都溶入了诗人的人生感受和艺术创造,令后人难以超越。

诗中有情

诗人有情感,有人说,有人说,诗人要有生命的激情,愤怒出诗人,悲伤出诗人,道理都对。

好的诗歌都是抒发出真挚的情感,唐诗中的情感像窖藏的美酒淳香醉人,来感染读者的。

以我之见,情有大情小情之分。

所谓大情是忧国忧民之情,悲天悯人之情。

所谓小情是儿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

无论是大情和小情,在唐诗中都有精致的作品。

杜甫是忧国忧民最典型的代表,“至君尧舜上,每饭不忘君。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是抒发他想为国尽才的出仕心情。

而“朱们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是对那个人吃人社会的声讨与鞭挞。

李绅的《悯农二首》则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对农民兄弟的深切同情,在封建社会有这样的思想难能可贵。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

还有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对卖炭老人是多么怜悯与关心,在今天来看,也是难得的人文关怀,当今领导人为民工讨回拖欠的工资,有钱人为弱势人群捐助也不过如此,而唐朝到今天已经走过一千多年。

像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李白的〈丁都护歌〉,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唐诗人这样的描写不是个别的,聂荑中的《咏田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农夫、纤夫、樵夫、征夫、矿工、宫女等弱势人体的同情和怜悯。

说明了唐朝诗人已经具有人文平等意识,也使唐诗浸润了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唐诗中更多的是描写儿女夫妻朋友之情,更细腻动人。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情感丰富感情细腻的代表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无一想字,无一爱字,殷殷之情跃然纸上。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与琵琶女素昧平生,一个是流放的贬官,一个是流浪的歌女,在特定的情景中两人有了共同的情感。

这句诗千百年来慰籍了多少天涯孤旅寂寞的心灵。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不仅仅是表现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还溶入了对生活价值的思考,功名事业与家庭团聚生活情趣相比,那个更有价值。

唐朝诗人写得更多的是送别诗,几乎可以编一个专集。

当代人送别,除了送些礼品,祝福亲友一路平安。

现在手机短信的送别语已经格式化了,千篇一律,以调侃为多。

而唐诗人的送别诗,情感真挚,个性鲜明。

渭城朝雨浥青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之情尽在杯中,请喝上朋友的一杯送别酒,阳关外面是大漠黄尘,满目凄凉,平安上路。

这首送别曲不仅当时流传,被谱曲吟唱,至今还脍炙人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是挚友,他站在江边与友人挥手告别,直到帆船消失在天边,还在凝神观望。

诗中无一句祝福,全是景色,但友情之浓烈时隔千年我们还被深深打动。

诗中有史

唐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可圈可点。

文功武治,经济发达,文化灿烂,人才济济。

定南越,通西域,开疆拓土,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唐诗的璀璨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唐朝的繁荣昌盛在唐诗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通过描写长安豪门贵族争竟豪奢、追逐享乐的生活,也为我们留下了古长安的繁华景象,“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百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四通八达的大道与密如蛛网的小巷相联通,街上车水马龙,珠光宝气,长安作为当时世界大都市的非常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梁家画栋中天起,汉帝金陵云外直。

”画栋飞梁的宫殿建筑,比街连绵的豪门宅第,充分展示了大唐的繁华。

唐朝长安的繁华可以与今天的上海妣美。

这首描绘大都市的诗还影响了后人,宋朝柳永的《咏海潮杭州》就受了唐诗的启迪。

唐朝的边塞诗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战争的壮观场面和神奇惨烈。

岑参一生三次出塞,亲自参加了讨伐匈奴的战争,他的诗作描写西北的边疆景色苍凉悲壮,“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轮台九月风夜吼。

”(走马西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战斗场景壮观惨烈,“上将拥旗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旗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不脱马蹄脱。

”不是亲临战场的人是无法如此逼真地表现战争场景的。

还有高适、王维、王昌龄都留下了不少战争题材的诗篇,像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描述了玉门关一带的风光,表现了汉军人为国征战的雄心壮志。

杜甫通过军官、小吏、士兵、难民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反映了战争造成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群众痛苦的生活,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童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离家别〉〈无家别〉加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合成一部安史之乱社会生活的画面,用大量的诗篇描述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场景,批判统治阶级的好大喜功和穷奢极欲。

白居易的〈卖炭翁〉不仅揭露统治阶层对百姓的掠夺,还生动记述了唐朝时市场交易的场景。

“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糸向牛头充炭值,”〈新丰折臂翁〉描写了一个退伍军人的一生,老人因征战伤了一条臂,反而庆幸“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读来叫心酸落泪

唐诗还形象地描述了公孙大娘舞剑,琵琶女弹琴,画家挥毫泼墨,宫女长袖歌舞等场面,用语言来表现音乐是很难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比喻之贴切,音节之跳跃,成了描写音乐的千古绝句。

唐诗就是一部唐朝的诗史,唐诗记述了几乎所有的军国大事,描写的对象上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有耕夫走卒,市井游侠,留下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

诗中有魂

诗是什么,诗就是灵魂的自白,心灵的梦呓。

马一浮先生说,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突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一个个独具匠心的生命,入仕还是归隐,但唐诗还有个更为突出的特点,我常常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诗人尽情展示生命的状态,”诗家常说,唐诗的特点是雄浑博大,气势磅礴,就是自由、开放,不管是辉煌还是落魄,读唐诗,虽然时空相隔千载万里,他们的喜怒哀乐仍然与我同在。

同样是表现人生不得意的心态,李白咏叹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行路难》)“珠玉买歌笑,慒糠养贤才。

“(《古风》)直抒胸怀,表现的是反权贵、轻王侯、傲岸不曲的反抗精神。

而杜甫则借景抒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登高》),更多的是辛酸悲愤。

一个是浪漫主义大师,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斗士,不同的表白非常切合李杜的性格和诗风。

而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

”怆凉孤独,时空浑一,与陈子昂的军旅经历和边塞风光溶为一体。

诗如其人

李白歌咏大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雄浑奔放,不拘格律,明显继承了古乐府的特点。

而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工整对仗,充分体现了杜甫五七言律诗高手的风格。

嘲讽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白居易多用白描,诗风如话,“奔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重赋》)“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上阳白发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代表,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诗风浅显平易,意到笔随。

而他的主张也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而杜牧的诗风含蓄艳丽,他讽刺唐玄宗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还有《江南春》中对统治阶级提倡佛教,劳民伤财的讽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首诗,无一句批评,看似写景,但读者从中自会感受作者的批评与嘲讽。

杜牧生活在晚唐,当时的政治风气也许没有那么开放了,他用隐晦的方法批评统治阶,心态平淡,非常狡猾,但这与他的性格和修养是分不开的。

这种讽喻诗更有味道

起初我以为是王维的诗句,因为王维晚年信佛,岁岁不知春”的诗句,在一篇文章里我读到“朝朝不见日,超脱出世。

不是僧人又怎能写出这样的诗,才知道是诗僧寒山的诗,春去春归都不在意,只有出家人才会有这样的禅气,一查唐诗辞典,一想,日出日落。

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也写了面对大自然的孤独与寂寞,“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虽然超脱,还是透出生活的情趣。

李白对生活充满情趣

再看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活生生一个老顽童形象,这就是李白,不是其它人能写出来的。

李贺和李商隐都喜欢用神话和历史典故,而李贺追求奇特的氛围、鲜艳的色彩,如“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而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他虽然学习李贺,却与李贺不雷同,”的诗凄凉、委婉,还有伤感,形象不易,用典也贴切。

唐诗中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诗人的笔下,千姿百态,因为诗人都是“那一个,”。

读出性格,读出特色,走进诗人的心灵,才能真正感受唐诗的魅力与精彩。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

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

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二句,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

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

[编辑本段]柳 永·《雨霖铃》评解及赏析。

★评解

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④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

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

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

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

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

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准录取,而招致他屡试不第。

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颓废放纵。

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晚年才考取进士。

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

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

“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男女情爱的苦痛,三是羁旅行役的悲伤。

其作品往往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作品集《乐章集》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伤感,有消极影响。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

欲饮无绪,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本欲多“留恋”片刻,设宴帐中,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欲留不得,矛盾之极。

“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

“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

这是分别时的情景

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

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

“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

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才吹醒痴情的词人,设想一下,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

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

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幕士善歌,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

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

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

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

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

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

竟无语凝咽”,竟无从说起,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临别时千言万语。

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绵绵别情。

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

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

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

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

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

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

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总共有四五十个),而且善于把古代事 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用典,在这篇序 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失败的上进心理表现得非常充分,又非常委 婉曲折. 前人诗文喜欢用典,骈体文更是用典的极端.其主要好处是:借前人故事或 诗文成句,用极少的笔墨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用典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丰 厚,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等,在语法修辞上又有倒装,节缩,对仗, 借代等不同的方法, 加上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与今天又有很大差别, 所以, 要理解这些典故,这对读者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读者的知识面不够,就会觉得 文章看不懂.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如果不知道陆荀之辩,就会 觉得作家只是在写登高望远,其实这句是用典故来形容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 才. 下面按照课文中出现典故的顺序,对文中的主要典故尽可能作出详细解释.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 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 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 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 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 的学者之一, 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 但他都谢绝了. 徐稚非常清高自持. 《资 据 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 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 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 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 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 50 岁,当陈蕃派人 将他从槠山请来时, 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 徐稚来时放下, 走后挂起. 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 '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 景之一.1979 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 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 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 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 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 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 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 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 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 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 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 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 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 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 '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 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 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 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 '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 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 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 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 年的曹植, 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 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 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 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 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 命途多舛, 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 钟嵘在 《诗品》 中说: '宋临川太守谢灵运 (诗) , 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 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 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 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 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 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 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 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 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 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 元帝问洛下消息, 潸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 '汝 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元帝失色,曰: '尔 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 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 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 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 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 '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 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 们交谈, 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 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 陆士龙拱手说: '我 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 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 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 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 《辞源》: '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 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 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 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 吴二陆起云间.'有一副谜语联: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谜底:吹火筒),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谜底:弹棉花).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 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 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 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 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 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 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 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 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 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 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 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 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 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5, 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南溟' 指南方的大海, , 出自 《庄子 逍 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 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 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 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 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 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 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 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 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 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 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 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 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 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 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教参译'怀帝阍 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 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 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 方. 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 汉帝曾召他回长安, 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 《史 事见 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 呢? 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 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 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 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 为.史记上对冯唐主要记载了一件事,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 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 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先生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过文帝在皇帝中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换了别人做皇 帝,冯唐差不多就要杀头了.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 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 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 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 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 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 上任之后, 冯唐做了楚相, 后来被景帝免了职. 到武帝上台后, 冯已经九十多了. 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由来.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 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 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 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 70 多仗,威名远 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 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 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 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 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 '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 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 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 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 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 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 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 展的代表性人物. '时运不齐, 命途多舛' 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 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洛阳人,18 岁就以文才著称,20 岁被汉文帝 召为博士, 深受倚重, 在博士之列为最年轻者, 每次参议诏令, 诸博士尚未能言, 贾谊即尽为之对答,并得到众人的赞同.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汉文帝 对贾谊的才能颇为赏识,拟任贾谊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 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 33 岁. 毛泽东《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 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 步尘埃.'古代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9,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事见《后汉书梁鸿传》《后汉书逸民列传》. 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文学家.梁鸿幼年丧父. 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 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学成后梁鸿被分配到上林苑牧猪,虽然专业不对口,倒 也乐得做他的'猪倌'.一天闲来无事,梁鸿和他的猪们在晒太阳,有两只小猪 在泥坑里打滚.梁鸿看见了,就对小猪说:'猪啊猪,其实我是很羡慕你们的. 从前有一位庄周老伯伯说过,郊祭时用的牺牛,虽然平时用好养料喂养,又披以 纹绣,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进太庙作祭品时,这条牛想作一头小猪,这 可能吗?所以我不愿意做卿相,不愿意被国事羁绊,我宁愿作一个小猪在污水沟 里游戏,这样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一次,梁鸿误遗火种,烧毁了人家部分财 物,他便寻访到那户人家详细地询问了主家的损失,然后以猪作价抵偿.那家主 人为人刻薄,以为赔少了,梁鸿说我家贫没什么财物,就让我为你干几年活吧. 主人便让他做护院,梁鸿克尽职守.几位邻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责备那家主人. 主人便要将猪归还给他,梁鸿拒辞不受,也不再当猪倌,径回老家平陵去了.汉 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 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 室是多么地崔嵬, 老百姓的辛勤劳苦, 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 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 居住.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五百多年后,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 中对梁鸿被迫害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并不长久,章帝的派 出的人追到了齐鲁,梁鸿见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携妻子和一个儿子南逃.梁 鸿夫妇逃至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 身的栖所.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 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 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有一 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 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后代文人 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 10,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前一个典故出自《晋书吴隐之传》.晋人 吴隐之上任途中,经过一处泉水,名叫贪泉,据说喝了这水人就变得贪心.他不 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写了一首诗,大意说不存贪心的人喝了这水不会变贪.他 到任后, 非常廉洁. '酌贪泉而觉爽' 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 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 后一个典故出自 《庄子 外物篇》 . 大意说庄周向监河侯借粮食, 监河侯答应等封邑地方的赋税征收到手后借给他一 大笔钱.庄周听了生气说,车辙中的鲋鱼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时间去取 西江之水,就等于将鲋鱼置于枯鱼之肆.后来形成了成语'涸辙之鲋',用以比 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庄子大宗师》:'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 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1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略) 1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成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有损 失, 后来终于得到胜利; 年轻时荒废了, 年纪大后努力还不迟. 出自 《后汉书 冯 异传》. 13,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 洁奉公著称,为民兴利除弊,百姓称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洁身自好,长期不得升迁, 后来隐居耕田. 桓帝时, 虽有人多次举荐他, 但终不见用. 年七十, 死于家. 《后汉书孟 事见 尝传》.关于孟尝,有著名的成语'合浦珠还',说的是合浦不产谷物,沿海出产珍珠,由 于前任太守贪污受贿,珍珠纷纷运往相邻的交阯郡内.孟尝到任,革除敝端,迁离的珍珠又 回到合浦.后遂用'合浦珠还'比喻人去而复还或物失而复得,对其人或其物有称美之意. 1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出自《晋书阮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借此宣泄对现实不满的苦闷心情.作 者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的,不打算仿效.这是反面用典,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 力求振作自强,具有自慰自勉之意.'猖狂'与今义有所不同,今指狂妄放肆, 气势汹汹.这里指狂放,不拘礼节.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所谓竹林七贤是七个魏晋时期的文人名士的总称.阮籍, 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游于竹林,纵酒酣饮,弈棋赋诗, 无拘无束,史称'竹林七贤'.七人中, 阮籍,嵇康名气最大,是竹林七贤的代 表.他们的行为都怪诞得很.嵇康服药,阮籍喝酒.阮籍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 表现出怪诞的行为.他好喝酒,附近有美妇人当街卖酒,他经常去喝,醉了就在 美妇人旁边倒卧;他不屑遵循'男女有别',嫂子回娘家,他为嫂子饯行并送她 上路.对旁人闲话,非议,阮籍说:'孔孟礼教,与我何干?'我们现在说青白 眼,青睐,垂青等,都来自阮籍的故事.阮籍见一般的凡夫俗子,以白眼对之; 他喜欢和佩服的人来了,就用青眼相对.是真名士自风流,阮籍是真正的性情中 人,超凡脱俗. 15,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据《汉书终军传》: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 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 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 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 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请缨'作为典 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 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 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 有赞扬的意味. '白 如: 衣天使纷纷请缨到抗非典一线工作''武汉大学生请缨赴边陲'.'请缨'现已 成为普通词语.'长缨'指缚敌的长绳,比喻克敌制胜的力量.毛泽东诗词多次 引用'长缨'的典故.。

李世民名人名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

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后晋封为秦王,唐朝建立后,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受封为秦国公,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

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在位二十三年,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类标签:爱国诗 宋词三百首 豪放诗 怀古诗 咏史诗 讽刺诗。

作品赏析

【注释】:

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晋蔡谟筑楼山上。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犹诗人之词,确乎英雄之词,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曾建都于京口,仍以京口为重镇,他承父兄基业,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按:稼轩一生既积极主战,更强调积极备战。

这里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

但韩未纳辛言,仓促出兵,导致开禧二年(1206)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1207)的宋金和议。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武帝刘裕之子)的年号。

时北方已由拓拔氏统一,建立北魏王朝。

元嘉二十七年(450),文帝命王玄谟北伐。

由于准备不足,又冒险贪功,败归。

草草:草率从事

封狼居胥:汉将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封山而还。

封:筑台祭天

按:此即指宋文帝北伐事。

《宋书·王玄谟传》载文帝谓殷景仁语:“闻玄谟陈说(指陈说北伐之策),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赢得:只落得

仓皇北顾:宋文帝北伐失败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江。

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见《南史·宋文帝纪》)。

宋文帝因滑台失守,据《宋书·索虏传》,再者,早在元嘉八年(431),就写过“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⑦四十三年: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正是四十三年,至开禧元年(1205)京口任上。

烽火扬州路: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以来,扬州一带烽火不断。

路:宋时行政区域以“路”划分,扬州属淮南东路,并是这一路的首府。

⑧“可堪”三句:四十三年来的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

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字佛狸。

元嘉二十七年,他追击宋军至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六合县东南),并建行宫,后即于此建佛狸祠。

神鸦社鼓:祭神时鼓声震天,乌鸦闻声而来争食祭品。

⑨“凭谁问”三句:以廉颇自况,谓老去雄心犹在,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赵国名将,晚年遭人谗害而出奔魏国。

后赵王欲起用廉颇,先遣使者询其健壮与否。

廉颇当面一饭斗米肉十斤,并披甲上马,以示尚能作战。

但使臣受贿而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大便三次)矣。

”赵王遂罢

(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中感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气吞万里如虎」,不仅赞扬了宋武帝刘裕的「金戈铁马,这首词为辛弃疾六十五岁守京口时所作,他以古喻今,而且自不甘休,以廉颇自比,表现了仍要抗金的决心。

此词运用典故纯熟,句句有金石之声,是宋词中的佳作。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丰富了作品的形象。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题中应有之意,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面对锦绣江山。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

峰回路转,愈转愈深

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 ”(见《资治通鉴·宋纪 》)。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说 :“闻玄谟陈说,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用兵之前,非常激动,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见《宋书·王玄谟传 》。

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皆大胜,禅于姑衍”。

封、禅,祭天曰封,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

”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

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

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

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

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同上词)了。

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

四十三年后,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

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

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

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

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 ”,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

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

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

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

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

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

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

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

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

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

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

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

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

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

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

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

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一)

入门气象颇不凡,在昔规模定非苟。

黄绢碑词著眼看,青州老衲知名久。

自披榛迳结茅屋,不剪霜华散蓬首。

市门有女捧巾盥,衣裓无化生秽垢。

至今一转鹡鸰语,散作诸方狮子吼。

祖灯寂寞何人继,窣堵岧峣惟鬼守。

法席草长深没膝,僧榻屋穿光见斗。

似闻占籍多衍沃,合选名缁振颓朽。

我来不觉三叹息,眼底尽空诸所有。

自开主席埽尘坌,聊寄闲眠憩奔走。

梦回中夜雨鸣檐,卧听东风寒入牖。

明朝散步转山脊,好语相呼闻野叟。

抽芒已见麦翻浪,捣麨悬知香满手。

须臾日影散林樾,绚练春光被花柳。

仆夫催归屡不应,景物殊佳宁忍负。

出山骑马更踌躇,乘暇应须重载酒。

——《普通山距府东十数里青州禅师洪果道场也自龙》。

(二)

沧海桑田,地覆天翻

海岱膏沃,水沛物繁

东夷先人,耕猎其间

禹分九州,东土为先

凡上下五千余年

经玄文诗,汗牛充栋

英雄辈出,比肩接踵

殊类瑰玮,累岳盈川

浩浩乎雄州之风

泱泱乎大国之烈

东州古地,南指江淮

北探渤海,东控蓬瀛

西扼中原

群峰巍峨

列岫参差,叠山万状

负气争高,蓬蒿卷地

古木云平,鸾飞凤舞

虎啸猿鸣

清溪泠泠

歌遍涧谷沟壑,大河汤汤。

洗尽陂甸川泽

沃野如茵

良田美美,膏腴千顷

平畴万里

北溟波平

广纳珠贝蛟鼍

东海浪滔,阴藏鲸鲵龙虬。

东岳独尊,令帝王卑躬。

琅琊峻峭,引秦皇屈膝。

蓬莱雾霭,送八仙远渡。

花果祥云,迎猴王东归。

世代更迭,显古州神韵。

伏羲困顿,刀叉为本

少昊辛勤,开疆拓土

大禹治水,始分九州

春秋纷纭,齐桓会盟

战国杂沓,田齐称雄

秦汉以来,四海合流

八荒一统,东方古州

虎踞榆桑

汉武英明

九州重立,光武劳军

耿弇发迹,应天立制

承运唐统

至三国之乱

魏晋颓靡,汉室羌狄纷争。

东州富庶,屡遭瓜分豆剖。

生灵涂炭,鬼神翦灭

野径白骨相接,城乡残垒重叠。

然天佑人杰,物华地丰。

炎黄苗裔,生生不息

唐宋盛世,青齐豪奢

跨冀兖豫扬,冠州郡之首。

乡野麦粟油油,粳黍漠漠。

阡陌棋布,村舍星罗

陂塘芙蓉,红葩绿盖

荒甸蒹葭,露晞苍苍

城郭亭台错落,阁阙鳞比。

  • 泰国旅游业发展我国启示
  • 黄山华商山庄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养生智慧选择
  • 周末爸爸哪儿拍摄地--富田古村欢乐一日游
  • 第一次泰国五天四夜旅游应该怎么
  • 周末携娃西安白鹿仓游玩可以看看这些
  • 苏梅岛旅游攻略
  • 旅游景区持续发展策略探讨本科论文
  • 成都黄龙溪欢乐田园门票
  • 成都旅游攻略10成都必去景点
  • 跟着爸爸哪儿玩转福建南靖土楼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