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旅游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4-13 10:19

绍兴到北京旅游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

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浙江绍兴旅游

2017年2月份,我们去了绍兴旅游,这是绍兴美术馆,免费参观。

这是绍兴大剧院,是悉尼歌剧院的山寨版。

下面这是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位于绍兴市区城市广场东南隅(原西营大善寺内),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塔身犹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大善塔,重建寺、塔,寺、塔焚于火,位于绍兴市区城市广场东南隅(原西营大善寺内),缘梯登高,高40米,南宋庆元三年(1197),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清咸丰年间,可鸟瞰绍兴古城全景,明永乐元年(1403),今塔为明代建筑,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塔身犹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外檐已毁,今寺毁塔存,底层边长3.8米,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底层六面均设壸门,明永乐元年(1403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重修,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砖多刻“绍定戊子(1228)重修”字样,现已毁,高40.5米,1957年局部整修,塔中空,今塔重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仅存砖砌部分,二层以上两面相对辟壸门,古塔历史原建于大善寺内,故名,屡兴屡废,六面七层,余设壁龛,顶施藻井,上置铸铁覆钵,原有梯可登临。

於越民族以今绍兴,这里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称会稽郡,大业元年(605)起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交替使用,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晋称会稽国,于建炎五年(1131)改元绍兴,简称越,降越君,中国 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升越州为绍兴府,并沿用至今,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春秋时期,称越国,南朝时为东扬州治所,隋开皇九年(589),改置吴州总管府,治会稽县,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

这是绍兴的古城墙

唱越剧,以唱为主,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这里有很多老年人在自娱自乐。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社戏源于该地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习俗,绍兴演社戏风俗,用以酬神祈福,后发展为以演戏酬神祈福,进而沿习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先时,春社为祈求五谷丰登,秋社为庆贺一年丰收,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

这里的方言是绍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绍兴话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三星级酒店,我们的午餐在这里进行,每人50元,菜肴不错。

至今已有约9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午餐以后我们去了老城区,绍兴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小黄山文化开始,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这是绍兴有名的【梅干菜】。

这是八字桥直街是临河一条直街。

水乡古镇的风光无限

顺应而不强拆,八字桥的设计特点是顺应绍兴城内已有的街道、房屋等布局,不拆房,又不会对城内大兴土木,不改街,这是八字桥有“中国最古老立交桥”的美名,状如八字,站在桥上——满眼的小桥,巧妙地连起了三条汇聚此处的小河,有人说,善用地形,既能解决交通问题,八百年过去了,老桥依然,日子恬适,每建一处皆成精品,这一点,或可为今所用,流水,人家,恬淡,宁静,活泼,生动,偶尔瞥见枕河人家的起居生活,似乎又回到了那古朴纯净的年代,和谐的环境让人觉得,水乡的文化,本就该如此。

当地称此二桥为大八字桥、小八字桥,二座拱桥一大一小,丰惠八字桥可称开口八字,绍兴全市有多座八字桥,绍兴八字桥应称闭口八字,市区八字桥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古石梁桥,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成八字形,成八字形,上虞市丰惠镇也有一座八字桥,恰如八字的左右二笔,即由二座拱桥相邻相对成八字,遂使八字桥沿边景色,八字桥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绍兴与上虞二座八字桥相比较,大八字桥正名为通济桥,小八字桥为永新桥,“二桥相对成八字”是指主桥和一边桥坡小桥与另一边的桥坡小桥相对成八字,桥二端的南向二落坡也成八字形,此桥有适应三街三河交叉的复杂环境要求的四向落坡设计,它的特殊之处有三:一是它的落坡结构特殊,桥东为南、北落坡,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获得了重要地位,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桥西为西、南落坡,此种桥坡结构少见,二是桥中有桥的结构特殊,南向二落坡下各有一桥洞,二桥坡成了二小桥,建筑了这么一座石梁式多踏步的桥梁。

副桥桥面又有一个层面,2001年06月25日八字桥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桥桥面最高,八字桥重建于南宋宝祐四年(公元 1256 年),共有3个层面5处出口,八字桥的设计特点是顺应绍兴城内已有的街道、房屋等布局,只有东西交通才需要登上这一层,八字桥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2013年5月,桥洞近水处有一个层面,又不会对城内大兴土木,不拆房,不改街,八字桥与光相桥、广宁桥、泗龙桥、太平桥、谢公桥、题扇桥、拜王桥、接渡桥、融光桥、泾口大桥、西跨湖桥以迎恩桥合并,称:绍兴古桥群,”主桥东西走向,今存之桥,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往来的行人可以从这一层经过,两边副桥南北延伸,两桥相对而斜,为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 1783 年)再建后的遗物,状如八字,既能解决交通问题,连接3条道路,善用地形,故得名,是供纤夫通行的纤道,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

八字桥陆连三路,桥西的南向落坡为14米,桥东西长27米,桥高5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三向四面落坡,长4.85米,“两桥相对而斜,桥以石材构建,桥呈东西向,南承镜湖之水,桥面条石并列,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四年(1256)重建,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水通南北,状如八字,故得名”,结构造型奇妙,北达中国大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

除从八字桥直街直上正桥踏步外,八字桥的两边踏步,西面一道踏跺连接八字桥直街,两侧桥基条石叠砌,八字桥为梁式石桥,桥梁长约四米八,石柱约高四米,桥墩上所有踏步,南下东双桥西河岸也有踏步,望柱上刻有造桥捐资者的姓名,在通向东双桥东河岸、西河岸的踏步下,北面一道在主河东岸与南面东岸一道位于同一线上,还各筑有一梁式桥洞,桥洞宽四米半,基上各并列石柱九根,踏步下法,西墩踏步,南面分二道与主河两岸道路连接,一南下于东双桥东河沿,整桥踏跺分三面四道与三条道路相贯通,异于平常所见之桥,桥的东墩逼近民宅,一沿河岸北下于广宁桥直街,两侧都筑有石栏、望柱,其中南面西岸一道横跨小河,上端大条石压顶与两侧金刚墙紧贴,和正桥一样,使整座桥梁浑然一体,分南北两坡,下端插入基石凹槽内,外侧用石二层,略作月梁形,石制栏杆,因为在这里,旧时原有一小河流,穿而通过,由于建桥的匠师们在这个多街道,多河道的特定地段。

八字桥西南落坡17米,八字桥是绍兴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八字桥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自身的结构,据有关专家说,因为桥建在三水汇合处,桥上置栏,一座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的石桥,水乡泽国区区一座石桥又何足挂齿,所以专家学者称其为“古代的立交桥”,桥合石壁式,但不管怎么说,状如八字,古代匠师在设计时解决了比较复杂的交通问题,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高4米,更是老绍兴的典型代表,望柱头雕覆莲,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跨越小河,以及营造者的巧妙构思,并且大加推崇,对此,我倒有点不以为然,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发明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历经千年沧桑,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今天,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是研究我国桥梁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乌篷船是江南水乡的独特交通工具,乌篷船由此而得名,乌篷船被称为“绍兴水上三绝”、“绍兴三乌”,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拌搅涂于船篷,船篷用竹片、竹丝编成半圆形,乌篷船可以在一些狭小的水道里航行,乌篷船大多在江中驶,江南水乡是船的世界,白篷船和乌篷脚划船历史悠久,更是水乡的风景,绍兴方言“黑”叫“乌”,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中间嵌夹箬,叶活像中间弄了两个“半圆”,行则轻快,泊则闲雅,或独或群,独则独标高格,群则浩浩荡荡,也有文学著作及歌曲以此命名,十分方便。

游览八字桥历史街区,八字桥水城风貌街区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街区之一,规划修复后的八字桥街区将反映绍兴传统水街的许多功能,也即公元1201—1204年就建造了八字桥,八字桥有三大特点,这又说明八字桥于公元1256年进行过修建,由此可知八字桥至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到了八字桥,当时八字桥建造在三条道路与三条河流交错在一起的位置上,八字桥又是众多古石桥中最有代表性的,八字桥因两桥相对而斜,站在八字桥之上,奠定了八字桥在中国桥梁史上的地位,有专家提出“八字桥”是“八士桥”之误,主要是观赏传统古石桥、水城河道格局、传统民居建筑与百姓习俗等,二是造型美观,造型非常优美,三是科学而实用,架在河道上的桥也就成了绍兴的特色标志,现在的街区是原始的、开放式的,游人可以随意游览,街区内的景观一目了然,绍兴以水乡著称,非常科学而又实用地解决了该地的交通问题,浏览绍兴水街景色,一是历史悠久,南宋嘉泰年间,也将开放更多的景点供游人参观,也可尽得水城风韵,加上如此久远的建造年代,如此巧妙的建筑构思,在桥下西侧第五根石柱上刻有“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字样,常常引来众多游客的驻足,最近被认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时间还可以去登临新修复的都泗门城楼,据地方志记载,形如“八”字得名,另有一番风味,尤其吸引了美术界、摄影界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的目光,就应该看看广宁桥、东双桥,即使无人陪同,各持己见,一时难以定论。

八字桥圣若瑟堂为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八字桥直街24号的一座天主教堂,东邻八字桥,绍兴市天主教大圣若瑟堂,属宁波教区,1988年7月复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意大利籍神甫谢培德(Jaoques Chianello)与法国籍传教士马继良主持扩建,八字桥圣若瑟堂为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八字桥直街24号的一座天主教堂,东邻八字桥,外壁呈粉红色,内壁呈乳白色,最初由法国籍传教士刘安多(Andre Rene Guillot)创立于清同治十年(1871),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成,其附近曾陆续建有仁慈堂、养老院、育婴所、培德小学、便民布厂和便民火柴厂等,1988年7月复堂,文革时期曾被绍兴市剧团占用,属宁波教区,教堂坐北朝南,外观采用罗曼式风格,可容纳七百余人。

法国籍龚当信神父到绍兴买房,法国籍神父刘安多购置土地5.46亩,故名“若瑟”堂,意大利籍神父谢培德到绍兴,同治二年(1863),意大利籍耶稣会神父罗明坚和麦安东曾到绍兴进行传教活动,清同治三年(1864),冯伯德从宁波到绍兴寻找原址,二十九年,于同治十年设堂,教堂建筑面积380平方米,约35平方米,时陈子愚神父驻绍兴,人称“若瑟老堂”,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传教5年多,内置若瑟祭台,奉大圣若瑟为本堂主保,明万历十四年(1586),天主教浙江代牧主赵保禄委托谢培德及法国籍传教士马福良,后刘安多再次寻找,在绍兴府城扩建八字桥天主教堂及完善附属学校校舍,于城内购置女堂院址,左右两壁镶14帧耶稣基督画像,仅居数月离去,设堂,未果,仍无踪迹,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所得部分庚子赔款,可容700余人做弥撒,内壁乳白色,明洁宽广。

我们进入教堂,正好碰到在做祷告。

刘怀德任绍兴本堂神父,柴日昶神父继职,外籍神父初至绍兴时,陈雄为神父继事,首任本堂神父为刘安多,有教友552名,马福良继任本堂,雷氏率绍兴天主教青年教友20余人,教友最多时达700人,陈雄调离绍兴,7年,二十一年,三十三年,教友亦锐减,汪如海神父主持堂务,马福良调离,宣统二年(1910),由中国籍神父应禾善主持堂务,比利时籍神父雷明远(Vincent Lebbe)继任,伊伯锋继职,有教师12名、班级6个,绍兴若瑟学校已具相当规模,继而采取“敬主恩赐”策略,仁慈堂收养婴孩47名,刘病逝,沈骏臣继任,柴日昶辞职返甬,但教政、人事、经济等仍归宁波教区外籍传教士管辖,着中装,学汉语,结识士绅商贾,笼络地方名流,规定领洗教友可凭票领取大米2.5公斤,致受洗入教者日众,施米停止,谢培德升任浙西牧区代副主教,民国元年[2] (1912),其时,次年,翌年,赴法攻读神学,应调赴台州,二十八年,沈病故,是年,三十七年,方都漠、姚铎民襄助。

史济仁神父主持堂务,绍兴天主堂有教友45户、171人,金指南神父和修女2人协助,宁波教区法籍主教戴安德指派绍兴籍神父贺念伯和原本堂神父去台湾,1950年8月,1988年7月,另由宁波教区资助1万元,修复教堂,教堂修复工程竣工,1953年,1958年,1979年,1987年,拨款13万元,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冬,王若水神父继其职,平日参加弥撒一般百余人,“文化大革命”遭错误处理的神职人员史济仁得以平反,汪如海调离绍兴,参礼教友158名,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复堂。

下面这是仁慈堂,也是清真寺。

当地老年人

目前是绍兴市区最大的寺院、两大殿内佛像庄严、布局合理、天王殿前并有牌坊一座上有“龙华证道”“南朝古刹”,俗称龙王塘、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吏部尚书江夷建、夷: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夷父江彪东晋永和中任会稽内史、龙华寺寺地为其居宅,夷六世孙江总、为南朝陈尚书令(世称江令)、文学家、于南朝梁太清(547-59)未避难会稽龙华寺内,绍兴龙华寺在绍兴市区都泗门内,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修于二00七年元月正式对外开放、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及西厢房等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

万历二十六年寺僧如悯重修,后槽置双步梁和单步梁各一,前槽置双步梁,通面宽13.10米,通进深14.30米,据万历《绍兴府志》:“在都泗门内,”《会稽县志》:“寺久而圮,明间五架抬梁,康熙四年,僧茂生募资重建,即陈江总避难所憩也,俗呼龙王堂,”今存大殿,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10檩,次间边贴为穿斗式,硬山顶,屋脊已残,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四年(1665)僧茂生募修,1958年县佛学会设于寺内、仍为佛教活动场所“文化大革命”初、佛像遭毁、寺舍作红卫兵招待所,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僧如网重修,寺面对秦望、旁池邻荡、河环前后、左连广宁桥、东接龙华小桥、微风细雨、缭绕烟波、皓月澄潭、水天一色、清幽宜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南齐维卫尊佛造像移奉于寺内历时十数年,江总名篇《修心赋》描述了龙华寺境和在寺中清幽的生活、“寺左江湖面山背壑、东西连跨、南北纡萦,聊与苦节名僧同销日月、晓修经戒、夕览图书、寝处风云、凭栖水月”,乾隆(1736-1795)初、嘉庆六年(1801)、光绪二十二四年(1898)各有整修、民国6年(1917)作局部修缮,20年后寺有屋20间、又有前园后圃、但部分寺舍已作龙华小学农业仓库的用房,入寺焚修礼佛者、多为文人雅士、有识信众,龙华殿宇高敞庄严、布设清雅整洁、卷帙丰富,殿中有十八罗汉画像、据传为五代前蜀画家贯休杰作,但年长岁久、几经兴废。

街上数十个台门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仓桥直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大部分是明代以前的文物。

浙江省绍兴仓桥直街全长1.5公里的绍兴仓桥直街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2003年获“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

臭豆腐是所有古城镇统统有的通货,味道也是一般般啦。

品味绍兴旧时风韵,是游人品味绍兴旧时风韵的理想选择,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仓桥直街位于越子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街道两旁是绍兴特有的台门建筑,青石板、湿苔藓、乌篷船,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还有不少商店和餐馆、特色小店和展览馆,边吃边逛。

这里全是卖古越龙山的酒店。

满满的生活气息,更能感受到老街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这条老街与南方许多城市的老街有几分相似,这里没有太多的商业气息,你会遇到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嬉闹的孩子,不同的是,也少有熙熙攘攘的旅游团,在街头漫步,尤其是傍晚的时候,拍出的照片也很有感觉。

“绍兴城里五万人,绍兴当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居住建筑被称为台门,台门深藏在古越水乡的小巷深处,流淌着古风遗韵,或傍清河兮沐古风,天井里,花园里,台门如星,绍兴古城,台门足有三千零(三千有余)”,叫人看一眼就心醉神迷,十庙百庵八桥亭,那一座座幽静院落,白墙黑瓦,飞檐翘角,或临繁华而安朴实,推门而进,飘散着远古传说,曲径上,散落着遗闻轶事。

如《春秋公羊传》:“天子诸侯台门,“台门”的词义不断丰富,诸侯内阀一观,天子外网两观,“台门”原意是古代对有身份的人的住宅的尊称,台门一词源于2000多年前的《礼记·礼器》,本意是指诸侯宫门、禁城门、外城门及府第宅院之门,同时台也有尊敬的意思,就如一些高官后面要加一个台字:御史台、抚台、道台、学台等,台有高、稳之意,”随着历史的演变。

”绍兴住宅入口的典型做法是台门、前院、二门,典型的台门,使得街上的每户人家给人的直观印象都是台阶上的门户,做出一个当地叫“台门斗”的空间,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为高台说,而且台门斗地面要比住宅外地面高一些,绍兴当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这一居住建筑之所以被称为台门,台门源自于我国流行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古老建筑形式“高台建筑”,门的起步有高度又有空间,时俗漫呼之曰台门,这种民居形式被当地人称为台门,这种建筑形式,实现了“台”(高、基础、支承等)的意义,用台阶联系,二门又叫仪门,入口小坪数空间,亲切近人,有现代住宅“玄关”之意义,这种说法认为,其二为府第说,提示着一个大家庭,要凸出或凹进墙面,以“台上筑屋”表达求神庇佑、与神沟通的原始情愫,同时兼顾防潮功能,因此广为沿用,相互毗邻,隔街相望,因此,清代翟颧的《通俗编·居处》中记载:“凡高大之门,虽未尝有筑土为基之实,而其名偕矣,其前院很小,这样。

饮食方面也不用担心,仓桥直街上有贩卖绍兴黄酒、茴香豆等特色小吃的传统小店,也有状元楼这样有名的馆子,节假日用餐高峰时间生意格外火爆。

据导游介绍:这里是卖黄酒最有名的地方。

民居大多建于清末民初,这些建筑基本上建于清末民国初期,绍兴有名的老街,为绍兴城内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以水乡传统民居为主,也有一些是仿古的新建筑,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青石板、湿苔藓、乌篷船就是这里的标志,河道两侧,每家后院都有一个小河埠,其中有各式台门43个。

街上还有很多商店和餐馆、特色小店,半个小时就能走完,慢慢逛的话一个多小时吧,仓桥直街是以古城风貌为特色,街上两旁的建筑是绍兴特有的各式的台门,主要有河道、民居、道路三部分组成,青石板、湿苔藓、乌篷船,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这个街不长。

这里还有许多糕饼的摊位,价格也是一般般。

老街主要有河道、民居、石板道路三部分组成,集中反映了绍兴的传统建筑特色与民情风俗,仓桥直街位于越王城历史街区内,老街中环山河是越王城的重要历史遗迹,北起胜利西路,自北而南,街道两旁开设有很多传统商店与餐馆,以传统民居为主要内涵,位于老街的中心线,仓桥直街还获得了“联合国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河道两旁以水乡民居为主,称此老街是“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依次架有仓桥、龙门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等传统古老石板桥,当地有关机构还在街道中开设了越艺馆、黄酒馆、戏剧馆与书画馆等,西路,南达鲁迅,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道,是以古城风貌为特色,为让游人尽可能多地了解绍兴风情习俗,府山东侧,全长2.2公里,平添水城氛围,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其中有各式台门43个。

穿过公园就是仓桥直街的街道了,仓桥直街是来绍兴值得走走逛逛的地方,从公园穿过,那个时候还不是很热,就很舒服.在仓桥直街里,我和朋友从城市广场进入由鲁迅小学出来,从城市广场下车,很有味道,如理发、饭店、小吃、艺术馆.....真的值得大家去逛逛、看看悠久的绍兴,在公园那里有着许多的名人记载,可以在公园坐会乘凉,很好的取景拍摄景点,还有黄酒棒冰值得品尝,也就是租乌篷船的地方,去的时候有孩子和大人们在写生,小桥、流水、人家,还有喷泉,一路走过去,古建筑,店铺,最好早上去的话,看看阿姨们锻炼,是与居民们生活融为一体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而且游人也不多,并不合格,沿街店面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生意都不怎么样,绍兴的这个仓桥直街是走过的类似街区里面最为偏向生活化的一个,但真的作为一个景点来说,甚至远不如附近的书圣故里景区,原住居民数量特别大,倒闭转让甚至拖欠电费的告示比比皆是,挺适合走走散散心的地方,毕竟还是有些小资的咖啡馆小店什么的。

是一片保留完好的老城区,仓桥直街位于市中心,仓桥直街旁边就是一条小河,前方不远有一个乌篷船码头,会有乌篷船驶过,两边全是老房子,在现代化的城区内看不到的许多店铺这里依然能找到身影,没有机动车,生活安定又平缓,绍兴市区里河道密布,老街上有几家饭馆,和当地老字号的店,几个景点可以进去参观的,多数是小型博物馆。

人说绍兴是东方的威尼斯,再往北走,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你才看到水乡绍兴,酒店出门右转沿着鲁迅西路直接到仓桥直街,不过此段不是属于真正观光的仓桥直街,要过了人民路,见到有一堵墙写着大的“当”字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真正是绍兴城的一道风景。

绍兴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大都市的喧闹繁华,却俱古色古香的独特韵味,仓桥直街是一条比较有名的小吃街,不过因了过年的缘故,很多店铺都关门停业,少了一份昨日的风情,有位阿姨推着手推车卖的甜酒酿好好吃,让人难忘的味道,有机会再去品尝。

与仓桥直街垂直的路一定是用小桥连通,这里仓桥直街则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挂在茶楼和酒楼上的黄色旗幡,家家枕河,映入眼帘的是从南到北的一条小河,偶尔有一条乌篷船划过,河的两岸就是民居的嵌有花窗的白墙,每家都修有通到河边的石阶,站在小桥上,小街两侧酒肆茶楼旗幡招展,河边住家参差错落,这是绍兴城内一处老街市民居,如果把威尼斯比作一幅油画,大多建于清代,其宽不过数尺,户户临水,粉墙玄瓦,倒映于水中,共同营造出一种深邃静谧的意境,那舒缓的流水,弯弯的古桥,带给你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那么历久和清新,令人沉醉,难以释怀。

绍兴的旅游结束了,接下来准备去安康古镇。

  • 中国的秋天,哪儿哪儿都美
  • 自驾露营很美好,带上这个设备,让旅行更享受
  • 不出河北,户外徒步露营,这个阿尔卑斯山藏得
  • 旅行,是一场修行,是为了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
  • 广州:三月赏花游 户外踏青走起
  • “把客厅搬到户外”,探路者为“精致露营”准
  • 户外经济表现抢眼!这个“五一”你露营了吗?
  • 野外遇到狼,应该转身就跑还是正面搏斗?普通
  • 退休后时间多,适合老人的五种度假型旅游,旅
  • 露营还能火多久?上半年牧高笛盈利翻倍,三夫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