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痕迹印度印象II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2-25 10:53

奥修谈旅游

寻找历史的痕迹-印度印象(II)。

来源:CTRIP 作者:Shanti(香提)。

寻找历史痕迹印度印象II

《印度文明》, 《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 《Harappa》, 《印度神话》, 《圣教论》, 《Mahabharata》即《摩诃婆罗多》, 《Ramayana》即《罗摩衍那》, 《吠陀经》, 《摩奴法典》, 《政事论》, 《India》, 《Rajasthan》, 《印度艺术简史》, 《印度雕塑》, '印度历史'(陈洪进/崔连仲, 参考即可, 有纰漏)。

人文及其他书籍: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

Strongly recommended: V.S. Naipaul - 《An Area of Darness》; 《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 《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

失落的文明系列: 《失落的文明: 古印度》;《亚历山大东征传记》。

有兴趣到孟买, 奥修社区的, 可以挑着看奥修的作品:。

《沙的智慧》, 《生活智慧》, 《神秘的和谐》, 《没有水, 没有月亮》, 《迈向真爱的旅程-从性到超意识》, 《上帝唇边的长笛》. (奥修的书值得常读. 96年读过以上书籍, 两三个月前翻出来重看时, 我100%肯定我遗忘了90%的内容).。

印度的文学成就少不了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飞鸟集》(Stray Birds),《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吉檀迦利》(Gitanjali)等著作的比较好的英文版可在大的书局买到(之前冰心郑振铎等中译本虽美但也基本可以不看).。

推荐电影:

在教科书之前, 我对印度最早的记忆源自印式吉普赛人; 阿育王是史诗式电影; Mira Nair是我最喜欢的印度导演; Devdas属意外收获, 陪我打发掉6月底在德里的两个星期-除央6给它起了个比较恶心的中文译名外, 这堪称是我看过制作最好的印度电影.。

CARAVAN/大篷车。

ASOKA/阿育王

Gandhi/甘地传。

The King is alive/沙漠中的李尔王。

Salaam Bombay/早安孟买;。

Monsoon Wedding/季风婚礼;。

LAGAAN(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印度往事;。

DEVDAS/宝莱坞生死恋。

补充资料二 (有关印度的概况):。

概况主要包括其地理, 历史和文化三方面的内容. 从历史和文化两方面中可以抽出民族, 语言, 宗教, 种姓制度, 及印度的文学, 音乐, 舞蹈, 雕刻等艺术方面的成就作补为充材料帮助理解.。

前期的准备无需太多, 有基本的了解就可以. 比如大致的地理概况, 历史时期的划分, 顺序和重大事件, 及民俗风格等. 主导性越强, 我的感觉是越能影响旅行的乐趣和求知过程.。

印度简介:

印度全称印度共和国, 首都德里. 1947年独立前的疆域包括现时的印度全境, 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以前教科书里学来的'天竺'一词, 出自《后汉书.西域列传》. 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始称'印度'.。

地理: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 西临阿拉伯海, 西南及东南分别与马尔代夫和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 东濒孟加拉湾, 北守喜马拉雅山. 自东向西分别与缅甸, 孟加拉, 中国, 不丹及尼泊尔接壤; 西北部边境与巴基斯坦相连. 由地理环境及重要的是种族和语言, 当然也融合了政治因素, 划分成现在的25邦和7个直辖市. 德里, 孟买, 及英殖时期首都加尔各答是印度三个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德里南面的阿格拉是北印度铁路网上另一个重要城市.。

人种/民族:

由古印度时期的原始民族, 至外族入侵, 及以后的种族混合和迁徙等发展由来, 构成了象印度这么一个复杂, 多元又独特的种族国家. 主要人种有印度原居民(南印度), 印欧民族(北印度), 印度-雅利安人(印度西北及恒河平原), 蒙古人(印度东北高地及喜马拉雅山区), 土耳其人(印度西北), 伊朗人(印度北部)等. 印度主要民族包括: 印度斯坦人, 孟加拉人, 泰卢固人, 马拉特人, 泰米尔人, 古吉拉特人, 旁遮普人等.。

语言:

语言也因民族的发展变得多元. 翻开一张百元面额的印度卢比, 会发现上面印有16种公用语言. 印度语/印地语(HINDI)活跃于印度中至北部, 和英语同是官方语言; 其他比较大的语系有西孟加拉语, 喀什米尔语, 旁遮普语, 拉贾斯坦语, 乌尔都语, 喀拉拉语等.。

种姓制度:

把人划分为婆罗门(BRAHMANA), 刹帝利(CHHETRI), 吠舍(VAISYA), 首陀罗(SUDRA)四等的种姓制度是存在于印度社会中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Caste/卡斯特)及集团制度. 种姓制度前身是瓦尔纳制度, 产生于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时期. 印度-雅利安人为他们稍白的肌肤有别于土著的黑皮肤而开始使用瓦尔纳一词. 在随后的社会分化过程里, 从事祭祀的僧侣和武士集团与一般民众开始区分, 形成两个特权阶级; 一般民众和被征服的土著形成了第三和第四各阶级. 公元3世纪瓦尔纳制度发展到高峰, 5世纪盛行的授地制保持了婆罗门的地位, 巩固了本来频率崩溃的瓦尔纳制度, 加强了种姓制度. 这些记录均可以在《吠陀经》的《梨俱吠陀》及《摩奴法典》中得到记载. 《大唐西域记》也记载了约公元7世纪的印度社会在种姓制度下'自余杂姓, 实繁种类, 各随类聚, 难以详载'的现实状况. 据1931年英国殖民政府对印度的人口调查统计, 全国共有3500种卡斯特.。

宗教:

印度主要宗教是印度教(HINDU/HINDURISM), 据说教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 其他宗教有: 伊斯兰教/回教(ISLAM), 佛教(BUDDHISM), 耆那教(JAINISM), 锡克教(SIKHISM), 基督教(CHRISTIANISM)等.。

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PANCHAMAS), 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婆罗门教雏形生成可追溯至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700年), 教义完整于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900年). 随着印度-雅利安人的到来, 出现吠陀文献《吠陀经》后, 形成瓦尔那制度(后向种姓制度转化), 自此奠定了婆罗门的根本. 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的发展深深影响着印度自古代至中世纪及近代社会的社会结构. 现在看到的印度境内的各处景观, 无可避免地与印度教缠绕在一起, 也因此交织出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和神秘的传说典故.。

说到印度教一定提及婆罗门教; 说到婆罗门教, 就一定要提《吠陀经》. 《吠陀经》是从印度古代流传下的婆罗门教典籍, 按内容性质和编订年份大致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吠陀本集》, 《梵书》, 《森林书》和《奥义书》.。

《吠陀本集》包括《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 《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中国古代典籍种分别称之为《赞诵明论》、《歌咏明论》、《祭祀明论》和《禳灾明论》), 多与宗教和祭祀仪式有关, 由婆罗门祭祀一代代口头传诵.《吠陀本集》含有朴素的哲学思想, 尤其是《梨俱吠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梨俱吠陀》是一部在祭祀过程中劝请,赞颂吠陀诸神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形成时期(产生年代约为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 史称梨俱吠陀时期或早期吠陀时期, 反映了印度-雅利安人由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的过渡进程(参见下面恒河文明).《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后期吠陀时期. 其中《娑摩吠陀》是祭司们在祭典中按一定曲调咏唱的歌咏集, 也是印度最古老的圣歌集.《耶柔吠陀》是祭司所用咒语和守则的集合.《阿闼婆吠陀》主要集录了用于治疗疾病, 驱除灾害, 恢复和睦, 战胜诅咒的诗歌, 符咒, 咒语等, 常被巫师们用于世俗的祈祷仪式, 如诞生, 婚丧, 任职典礼等。

《梵书》旧译《净行书》, 用梵文的散文形式写成, 是有关婆罗门教祭祀礼仪及其起源的论文, 有些则是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 古代传奇和故事, 另一些则是颂扬那些在祭祀司们的传说中享有盛誉的帝王们的祷词. 最主要的《梵书》有《百道梵书》, 《世界梵书》, 《泰帝利耶梵书》, 《二十六梵书》, 《牛道梵书》,《他氏梵书》和《娑摩术梵书》等. 《梵书》是语言学上的重要文献.。

《森林书》》(ARANYAKA) , 旧译《阿兰若书》或《阿兰若迦》. 是《梵书》的附录, 在语言, 体裁, 乃至内容上都与《梵书》相仿. 相传是供隐居在森林中的长者使用的婆罗门教经典.。

《奥义书》旧译《优婆尼沙昙》, 意为'神秘而玄奥的教理'或'秘密传授的教理', 是《森林书》的组成部分之一, 有些包括在《森林书》中, 有些是《森林书》的补遗, 也有些是独立的著作. 一般认为最早的《奥义书》产生在佛教出现之前. 《奥义书》含有若干唯心主义的哲学思索, 意味着同以前的传统观念的决裂. 这些思索主要在于强调最高宇宙精神'梵'为万物之主宰和个人精神'我'与'梵'之沟通 - '梵我如一', 古代印度唯心主义哲学各派系由此引出.。

以上上4种作品通称为《吠陀经》, 归在天启书类.除此外, 有6种吠陀分集, 不包含在天启书类, 作为辅助性论文与前者相关, 被称作传承经, 主要探讨语音学, 仪礼学, 文法学, 语源学, 音韵学和天文学方面的内容.。

《吠陀经》重要, 因为婆罗门教以此为经典, 反映的是吠陀天启, 祭祀万能, 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 很多现代印度教徒仍认为现代科学和一切真理均源于吠陀. 清楚了这个渊源, 能帮助了解和理解古印度, 中世纪印度, 近代印度社会的发展进程, 及一直存在并根深蒂固于此的印度教.。

  • 韩国旅游景点哪里韩国不可错过旅游推荐
  • 荥阳市知名旅游景点介绍
  • 黄山蜜月旅游攻略
  • 圣地亚哥动物园
  • 铜仁市欢迎您
  • 这是一个人少景美旅游省钱爱好戴绿帽子国家
  • 成都周边自驾游寻找最美峡谷风光
  • 湖南凤凰古城自助游攻略2020凤凰自由必读
  • 黄椅导游词
  • 釜山旅游攻略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