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PDF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3-26 10:20

阜新旅游局

阜新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

阜新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PDF

2015年12 月

?

?

规划编制单位:

辽宁北方旅游规划设计中心。

国家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单位。

项目负责人:

周凤文 辽宁北方旅游规划设计中心。

主要规划人员:

王 辉 规划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刘新宇 规划师、博士。

姜文华 规划师、博士。

魏 斌 规划师、硕士。

赵晓娜 规划师、硕士。

张凯旋 规划师、硕士。

?

?

?

?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 ·································································································1。

一、规划范围······································································································1。

二、规划性质······································································································1。

三、规划期限······································································································1。

四、规划依据······································································································1。

五、规划原则······································································································3。

第一篇 情景分析······································································································5。

第二章 聚焦旅游:产业重要性审视 ··································································5。

一、旅游国际发展趋势······················································································5。

二、助推阜新发展引擎······················································································7。

第三章 宏观背景··································································································9。

一、自然地理······································································································9。

二、行政区划······································································································9。

三、人口民族······································································································9。

四、历史沿革······································································································9。

第四章 旅游基础 ································································································11。

一、旅游业发展主要优势················································································11。

二、发展中现存突出问题 ················································································16。

第二篇 战略定位····································································································18。

第五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 ····················································································18。

一、指导思想····································································································18。

二、目标定位····································································································19。

三、发展阶段····································································································19。

四、发展战略····································································································20。

?

?

第六章 旅游形象塑造 ························································································23。

一、旅游形象塑造内容····················································································23。

二、形象塑造基础····························································································23。

三、阜新旅游形象定位····················································································26。

第三篇 谋篇布局····································································································37。

第七章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37。

一、空间布局现状····························································································37。

二、影响布局因素····························································································37。

三、空间布局原则····························································································38。

四、空间布局结构····························································································39。

五、空间开发战略····························································································41。

六、重点旅游项目建设····················································································41。

七、总体开发时序····························································································60。

第八章 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62。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62。

二、典型发展模式····························································································62。

三、重点建设项目····························································································64。

第九章 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77。

一、开发理念····································································································77。

二、开发重点····································································································77。

三、旅游产品开发谱系····················································································78。

四、旅游精品线路组织····················································································79。

第四篇 营销推广····································································································84。

第十章 市场特征与营销定位············································································84。

一、市场界定与特征························································································84。

二、营销目标与定位························································································85。

?

?

第十一章 市场推广策略····················································································87。

一、完善机制,聚力谋划················································································87。

二、联合媒体,引爆市场 ················································································87。

三、活动造势,引客入阜················································································88。

四、搭建平台,多维突破················································································90。

五、品牌带动,整合营销 ················································································93。

第五篇 支持保障····································································································94。

第十二章 旅游业要素配置规划 ········································································94。

一、旅游交通····································································································94。

二、旅行社业····································································································97。

三、旅游住宿··································································································100。

四、旅游餐饮··································································································106。

五、旅游购物··································································································108。

六、旅游娱乐··································································································110。

七、旅游厕所··································································································111。

八、旅游生态··································································································114。

九、旅游信息··································································································116。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123。

一、组建旅游管理权威机构 ··········································································123。

二、推动经营模式创新探索 ··········································································123。

三、夯实旅游发展基础保障··········································································124。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125。

五、建立多维旅游监管机制 ··········································································125。

六、健全景区相关法律体系 ··········································································126。

七、规制景区利益主体关系 ··········································································127。

八、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储备 ··········································································128。

?

阜新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范围

辽宁省阜新市所辖全部行政管理地域,包括 5区 2 县,共 10445平方公里。

二、规划性质

性质定位:本规划是旅游发展行业规划和旅游空间规划的有机综合,偏重。

于阜新市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

规划特色:根据阜新市社会经济转型具体情况,本规划注重从社会经济转。

型角度进行旅游规划,辅之以旅游空间规划,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

三、规划期限

即 2016—2030 年,本次规划涉及期限为 15 年,根据阜新市旅游现状特点。

整个规划期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

分为三个阶段:

四、规划依据

(一)主要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06。

《旅游安全管理条例》,2006。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

《旅行社条例》,2009。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1999。

(二)主要标准依据

(三)主要文件文献

2 ?

依据相关上位规划及文件,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

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34。

号)、《东北老工业基地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辽宁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5〕6号)等。

五、规划原则

抓住近期国家全面促进东北振兴重大战略的历史机遇,结合辽宁省、阜新。

市关于旅游业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战略及目标,针对阜新市实际。

以阜新市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藏传佛教文化、蒙古贞风情为主题,以。

着力培育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及保持阜,国内旅游为主导、国际旅游为突破。

新市传统文化特色,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前。

提下,将阜新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全市。

经济发展的增长型主导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具体体现在:。

(一)科学性原则

通过实地调查、理论分析和适用的方法,围绕阜新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与具体条件,科学确立旅游业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和重点、各阶段发展目标、。

空间时序与重点项目,以及围绕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所匹配的各个重要环节和。

以科学战略眼光来正确处理旅游资源及其生态保护与利用,使得旅游资,措施。

源能够可持续利用,特别是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核心旅游区。

(点)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在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旅游区(点)建设、旅游。

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提出科学合理性建议。

(二)可操作原则

根据阜新旅游资源情况和市场发展的长期趋势,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

在全市旅游,对近期重点建设的旅游项目,过旅游项目策划与配套的政策措施。

发展总体规划中要进行旅游内容策划和概念性规划,以便将区域规划思路在旅。

? 3。

游项目规划建设中予以强调和落实。

(三)协调性原则

本规划必须与辽宁省、阜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充。

分考虑与相关部门、行业的规划相衔接,旅游规划涉及旅游、规划、住建、环。

保、文化、宗教、国土、交通、商务等各个部门,因此需要突出旅游规划中的。

政府主导作用,以及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政府对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作用,并通。

过政府的投资引导、企业化运作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并形成阜新区域旅游大产业协作联动机制,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

调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作用和对地方文化发展的。

带动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水平、社会文明、文化生活、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

提高和进步

(四)层次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旅游规划是由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区的总体。

规划”、“旅游区(点)的详细规划”和“景点、建筑、工程设计”等层次组成的。

阜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旅游业在阜新国民经济中的产业。

地位”、“阜新旅游在辽宁省的区域地位”、“阜新旅游发展方向、重点与阶段步。

骤”以及“旅游产品、项目、形象”和 “规划保障体系”等,故此,在本次区。

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完成后,建议对近期重点项目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

设计,以便本次规划思路在近期项目建设中得到贯彻落实。

(五)适度弹性原则

由于旅游发展及本次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因此。

旅游区的建设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展开,本规划必。

须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不确定性,在旅游项目开发与空间布局上。

要充分留有弹性,以增强规划适应性。

4 ?

第一篇 情景分析

第二章 聚焦旅游:产业重要性审视。

一、旅游国际发展趋势

近 50 年来,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日益频繁的国际。

世界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交往。

继2014 年3.5%的增长率之后,2015年全球旅游业的增长态势仍然强劲,预测。

为全球,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将增长 3.7%。

经济复苏做出进一步贡献,到 2015 年底,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综合贡献将达到7.86万亿美元,占全球 GDP总量的十分之一,在就业机会方。

旅游业将创造2.84亿个就业岗位,占就业总量的 9.5%,面。

(一)旅游市场:国际重心在东移。

国际旅游市场的重心,随着全球经济重心逐渐从欧美地区转移到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成为未来国际旅游市场的“热点”区域,这为中国旅游,也相应东移。

业快速发展提供很好的外部条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为旅游业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中国具有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的巨大潜力。

(二)旅游消费:外出旅游大众化。

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研究表明:各国旅游者当中,中国游客是消费。

最高的群体,2014年中国游客的消费增长了 28%,达 1650 亿美元,2015年我国。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15〕62 号),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加大改革创新力。

度,促进旅游投资消费持续增长,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将进一步推动国内。

大众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出门旅游”这种原本非日常现象,已成为现代人生。

活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取向之一。

? 5。

(三)出游特征:旅游取向多元化。

21 世纪旅游者的数量将会大幅度增加,城市区域及周边旅游市场将以短暂。

的周末旅游和休闲旅游为主,出游次数会稳步增加,城市居民将更多选择中心。

城市近郊或环城游憩带,以身心放松的驻留体验方式,在周边一些综合观光度。

假地区做往复式旅游,距离在旅游限制因,随着交通工具不断先进化和快速化。

中、远程旅游市场的旅游者在途时间相应缩短,旅游成,素中的作用日趋减弱。

本降低,使全球性大规模的中远程旅游,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旅游动机:三大主题旅游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越来越受重,一是。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景区文化展示、,视的大背景下。

旅行社文化宣传推广、以文化创新为内容进行旅游商品开发……都是文化与旅。

游相结合的方式,二是,生态旅游成为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部分,旅游热点开始从“3S”转到“3N”,即从。

物质性享乐转到精神性体验'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a )'、'天堂。

(Nirvana)'的境界,二战后,度假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并形成产业。

化规模,三是,以度假旅游为主要形态的休闲经济崛起,不仅是对人本意义的。

超越,也是一种社会发展与文明程度的标志,西班牙旅游部抽样调查分析表明。

愿意到恬静环境中的度假者占调查人数的 52%,而对我国上海市民周末度假旅游。

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选择 “回归大自然、野趣浓、环境幽静”为目的地者占 51.2%。

(五)旅游产品:品牌化和特色化。

在世界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下,旅游知名品牌和特色产品将越来越成。

为旅游地形象的标志、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象征,产品力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品。

品牌和特色将成为旅游竞争的法宝,谁拥有旅游品牌,牌力的影响将日渐突显。

和特色产品,谁的扩张力和竞争力就强,谁就能抢占旅游发展先机,旅游品牌。

塑造、扩张、延伸和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深化、管理受到各国旅游业高度重视。

(六)旅游营销:网络化和科技化。

6 ?

国际旅游业呈现出向科技型、质量型和效益型方向发展的趋势,互联网与。

旅游的结合,极大地带动了以旅游作为主渠道、主通道而爆发出来的,对区域。

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触动和对消费的触动,互联网让旅游成为生活体验主渠。

道,互联网时代旅游传播力大幅提升,借力旅游管道,文化、休闲、养生、养。

所有的生活体验都与旅游相关,旅游成为一切产,老、教育、运动、亲子等等。

业融合的主渠道和通路结构,高科技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

服务中将得以广泛应用,迅速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网络化、品牌化。

营销,推动新型旅游产品市场的成长。

二、助推阜新发展引擎

(一)促进经济转型,拓展产业延伸领域。

对于阜新这样典型资源型城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期,加快发展旅游产。

是破解转型发展难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绿色发展、,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稳增长的有力措施。

是增加就业、带动创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发展旅游有助于推动阜新产业。

优化升级、产业格局调整、新的接替产业形成,走出“因煤而兴,煤竭而衰”。

的困境,国内焦作、栾川、伊春、迪庆等地区,转型发展旅游后,都取得了很。

好的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

(二)促进城市建设,带动地区百业兴旺。

旅游业是涉及面广、经济链长、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朝阳”产业,对。

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牵动作用,发展旅游业,能够整合阜新现有资源、。

提升价值、改变形象、创造品牌,形成阜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极、扩。

散极,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树立城市良好形象,同时带动区域休闲。

农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娱乐业、旅游地产、房地产开发等联动发展,将旅游。

产业打造成为提升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台产业。

(三)促进农业升级,旅游扶贫意义重大。

阜新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明显,旅游恰恰是为落后区。

? 7。

域和发达区域寻找平衡的最好工具,把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强的发达区域的。

人群,搬运到旅游产品供给较好,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实现优势消费群体力。

量用于支持落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 2015 年旅游带动。

经济发展要点,也是将城市消费力转化为乡村经济发展力的有效途径,把阜新。

农业资源、村落、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丰富旅。

游业内涵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将旅游业打造成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产业。

助推阜新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8 ?

第三章 宏观背景。

一、自然地理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21.01~122.55度,北纬41.41~42.51。

地势西北高,西南高,东南低,东北低,度之间,北为科尔沁沙地(连接通辽)。

东接辽河平原,西靠热河山地,为辽河与大凌河流域上中游浅山丘陵区域,海。

主要山脉有乌兰木图山、骆驼山、大青山、,拔最高点为西北部的乌兰木图山。

伊马图山等,主要河流有绕阳河、柳河、牤牛河、大凌河、细河、秀水河、养。

息牧河等,地形骨架构造形成错综复杂的格局,阜新属北温带亚温带亚湿润半。

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

二、行政区划

阜新市共有 5 个辖区:海州区、细河区、太平区、新邱区、清河门区,2个。

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

三、人口民族

阜新市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全省民族工作重点市之一,全市辖阜新蒙。

7个民族聚居乡镇,民族地区,古族自治县及 6个民族乡和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

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65%,截止到 2013 年,总人口近 200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00 余万人,少数民族有近 30 万人,阜新境内有汉、蒙、满、回等 24 个民族。

其中蒙古族达到 20 余万人,是我国蒙古族较集中的地区,约占总人口的 11%。

阜新市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 4 种宗教,2012 年有市级宗教。

团体 6个,宗教职业者 164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80 处,瑞应寺、普安。

寺和民主天主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历史悠久,在全省乃至全国负有盛名。

四、历史沿革

? 9。

阜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民俗事项,从新时器早期就有查海。

人生活在阜新,被称为“中华第一村”,阜新也是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末清。

在广阔的草原上驻牧,随着草原的开垦,初,蒙古族人民来到这里,清朝晚期。

汉族移民大量涌入,彰武县和阜新县先后设立,1940 年,阜新市因煤而立。

在中国历史上,阜新属边塞地区,只有少数年代归中原王朝直辖,多数年。

代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管辖地,在阜新地区,除汉族外,先后有山戎、东胡、。

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活动于此,也保留着多民族。

文化遗迹,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和矿山文化长期交融,形成了民风淳朴、风格。

豪放、民族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

10 ?

第四章 旅游基础。

一、旅游业发展主要优势

(一)资源优势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

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根据。

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和形成原因的差异,可把阜新旅游资源分为三大类型:即。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资源,结合国家旅游局的分类标准和。

现代旅游业的新兴业态,还可以细分为 10 个主类、40多个种类。

表1:旅游资源基本分类。

大类 基本类型 种 类。

地文地貌 沙地、荒漠、沟壑地等。

自然

水域风光 观光游憩湖区、沼泽与湿地等。

旅游

山岳生物 山丘型旅游地、动、植物景观。

资源

地热温泉 地热、温泉等。

遗址遗迹 人类活动遗址、古建筑、陵墓、塔庙等。

博物馆、公园、游乐场、滑雪、登山、。

人文 求知健身。

探险、狩猎、医疗保健等。

旅游

民俗风情 节会庆典、民间工艺、习俗、服饰等。

资源

城乡风貌 古都名城、特色乡景、大型工程等。

文化艺术 文学、曲艺、摩崖镌刻、宗教文化等。

菜品饮食

农林畜产品及制品

旅游

中草药材及制品

商品 地方旅游商品。

传统手工品及制品

资源

日用工业品

著名铺店等其他品

1.自然旅游资源

(1)地质地貌

是干旱半干旱的沙漠沙,阜新地处号称“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南部。

? 11。

地气候向湿润半湿润的森林草原气候过渡交错地带,国家三北防护林的核心地。

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形成了既有天然。

林场与人工防护林互为补充的生态环境,又有断峡裂谷与沙湖林海的交错景观。

主要以大清湖、章古台为代表的天苍苍、野茫茫的沙地森林和草原大漠风光。

曾是清代著名的三大“皇家牧场”之一,据《文史资料》记载,康熙、乾隆、嘉。

庆、道光 4 位皇帝先后 10 多次到养息牧牧场和柳条边东巡、狩猎,该区域兼具。

沙地探险、原始森林游览、民族风情体验、大清湖鱼宴等产品特色,具有非常高。

的开发利用价值,可以建成离沈阳大都市最近的沙地特色闲度假类体验产品。

(2)水域风光

阜新是干旱少雨的半干旱地区,但阜新近郊,水域风光虽不具备竞争优势。

的东郊湖、松涛湖、佛寺水库(瑞应湖)离市区很近,距离均在25 公里以内。

交通十分便利,可以建成城市近郊旅游项目。

(3)山岳生物

以海棠山、三塔沟、乌兰木图山等景区为代表的山岳景观,地处中国一级。

生态敏感带,位于荒漠化向外扩展的前沿,是辽西保存较好、森林类型最完整、。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天然林区,其中,乌兰木图主峰海拔 831.4 米,是阜新地。

区的第一高峰,这里是内蒙古、华北、长白山三大植物区系交替过渡地带,共。

有植物近百科,600 多种,季相变化明显,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景色。

(4)地热温泉

阜新地热温泉属古潜山碳酸裂隙类型水,属优质碳酸氢钠泉(俗称小苏达。

泉),经国家地质矿产部矿泉水水质检测中心鉴定:“阜新碳酸氢钠温泉水实属。

罕见,中国一流,”阜新西起清河门、东至新邱一带 215 平方公里范围内皆有地。

涉及面积大、水质高,既有较高医疗价值,热资源,又有可以饮用的矿泉,开。

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可以推进建设以休闲度假、疗养健身为主题,地热综。

合利用、自然与人文景观为补充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2.人文旅游资源

12 ?

(1)遗址遗迹

阜新的遗址遗迹类资源,一类为传统的文物古迹类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另一类以海州露天矿为代表的工业遗产类资源。

查海遗址名声最大,却最难为旅游业所利用,阜新的文物古迹类资源中。

属于典型的文博价值高而旅游体验价值低的旅游资源,要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

影响力,还需要极大投入,此外,还有阜新境内燕赵长城、青铜器时期的37 座。

墓葬和古村落、古人工灌渠、懿州、成州城等古城遗址以及关山、乌兰木图山。

一带百余座辽代萧氏家族墓群等,这类资源具有一定旅游开发潜力。

(2)宗教文化

阜新历史上是“藏传佛教东方中心”,藏传佛教早,民间素有“东藏”之称。

就传入阜新地区,俗称喇嘛教,又称黄教,阜新全境建有,在元朝,到清朝末年。

寺庙座,其中最著名的是瑞应寺和海棠山普安寺。

瑞应寺是目前国家4A 级旅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阜蒙县佛寺。

镇,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由康熙皇帝赐名“瑞应寺”,蒙语称“葛根苏。

木”(有活佛的寺庙),到康熙四十年初具规模,占地18 平方公里,寺院97 座、。

房舍 3000 多间,僧人 3000多名,属民 800多户,被誉为“小布达拉宫”,是当。

时八大国庙之一,海棠山地处医巫闾山余脉,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辽宁省十。

佳森林公园之一,又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棠山既有中国一绝的摩崖造像群。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典范,山上现存完好的。

造像有 267 尊,虽经 300 多年风雨侵蚀,仍保持完好,是集历史价值、艺术价。

值于一身的浮雕艺术瑰宝。

(3)民族风情

阜新是蒙古族聚居地,具有浓郁的蒙古族民俗民风,如饮食文化中的喇嘛。

炖肉、喇嘛糕、羊汤、手把肉、蒙古馅饼、奶酪、酥油茶、玉簪花茶、茶砖。

民族歌舞有好来宝、祭敖包、歌会、安代舞、查玛舞,服饰文化习俗有蒙古男。

民间工艺习俗有绘画、剪纸、风筝,文体游艺习俗有那,袍、女绣袍、马甲等。

? 13。

达慕盛会、跑黄河、驴皮影、大秧歌,医药学上有 2000 多年历史的蒙医蒙药等。

这些民俗文化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蒙古族的社会生活、。

文化创造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敖包相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这两首唱遍大。

阜新敖包文化作为蒙古族民俗体系,其词作者都是阜新人,江南北的民族歌曲。

中的标志性符号,具有深厚内涵和文化底蕴。

(4)工业遗产

阜新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煤电之城”,海州露天煤矿是新中国第一座。

现代化露天煤矿,是一五时期全国 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新中国的经济。

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2005 年 5 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矿山公园、首家全国工业遗。

产旅游示范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弃人工煤矿坑,布满珍贵的矿业人文景观和。

地质遗迹,还有产自世界各地的蒸汽机车、电镐等矿山装备,目前,阜新市正。

在以这一废弃的资源为资源,建设中国工业遗产旅游徽标式产品。

3.旅游商品资源

旅游商品资源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购物需求而衍生出来的,具。

有旅游纪念意义,旅游商品涵盖所有的商品,具备一般商品的共同属性,同时。

保留了各自固有的特色和特征。

(1)玛瑙之都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玛瑙之都,阜新的玛瑙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

阜新玛瑙雕刻工艺具有 1000 多年历史,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

年挖掘的重达 66吨的 “玛瑙王”堪称世界之最,乾隆皇帝使用过的佛光朝珠、。

慈禧太后佩戴过的项链、戒指等饰品皆出自阜新,产自阜新的玛瑙工艺品《水。

帘洞》收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院,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辽宁省十大旅游纪念品。

玛瑙制品,是留存记忆、馈赠亲朋的佳品。

(2)地方特产

阜新物产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如产自阜蒙县化石戈乡的“驼谷牌”小米。

14 ?

是国家 A 级绿色食品,阜新的五彩杂粮,包括黄小米、白小米、高粱米、荞麦。

米、玉米糁、绿豆、豇豆、红小豆、五彩花生米、大扁杏仁等,阜新“百年三。

沟”酒,是辽宁驰名商标,此外,阜新还有麦饭石系列保健产品、对胃病有特。

殊疗效及美容效果的沙棘油系列产品、红袍杏等多种产品。

(3)蒙医蒙药

蒙古贞人长期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医药学并。

创造出了寒热理论、滋补理论、三根学说、七素学说等完整的理论体系,据调。

目前蒙药品种多达 2200 余种,在实践中积累了 10000 余种疗效显著的蒙药,查。

方剂,具有“生、猛、简、廉、绿色”的特点,是中医药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瑞应寺的曼巴扎仓(医学院),是当时蒙东和东北地区蒙医药学人才。

培养和研究中心,在蒙医药学的整个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辽宁省阜新蒙。

医药研究所,是全省唯一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制药、康复五位一体的综。

合性蒙医药机构,蒙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其中。

化遗产保护项目,蒙古贞传统蒙医药被列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区位优势

阜新向东可充分接受沈阳经济区的强大辐射,向南可近距离融入辽宁沿海。

经济带,向北、向西面对资源丰富的蒙东地区,是辽宁“北上”战略第一门户。

阜新市与省会沈阳市直线距离 140 多公里,往南经锦州可直下京、津,北。

上经通辽可到霍林河矿区,东达沈阳及辽东沿海城市,西至朝阳、内蒙古赤峰。

是辽宁西部的交通要道,到2014年,阜新市高速公路有阜锦、阜盘、丹阜、长。

深、沈通高速,其中阜锦高速北与长深高速连接,南与京哈高速接入,形成了。

东北南下进关的又一快速通道,阜盘高速到大连仅需 3 小时,直通大海,铁路。

大郑线、新义线铁路从区内通过,铁路总长近200 公里,设有 20 多个站点,阜。

新火车站是国家一等站,通往沈阳、大连、锦州、丹东、秦皇岛、南京等地。

以及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长途客运站为一级客运站,与阜新火车站。

遥相对应,公路 101 国道、304 国道、沈阜公路、沟奈线等贯穿全境,即将开工。

? 15。

至沈阳仅需 30 分钟,建设的京沈客专通过阜新进京只需 100 分钟,巴新铁路建。

成后,阜新将会成为未来欧亚新通道的重要枢纽,形成“半小时到沈、1小时出。

海、2小时进京”的区位交通格局。

(三)政策优势

近年来,辽宁省政府实施了以阜新为重点的突破辽西北战略,2016 年 2 月。

省政府在辽宁人民会堂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省上下要深入贯,22 日。

彻落实中发 〔2016〕7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围绕“四个着力”部署,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实现新发展、新突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精准发力。

优化升级

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市,进一步培。

育壮大“三大产业基地”、 “六大优势特色产业” 和“五个新城”,着力构建。

多元化经济格局,为旅游业发展营造更优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同时,加快。

新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了更广阔的投资空间、消费市场和难得的历史。

机遇,市委、市政府将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阜新转型突破的重要工作来抓,把。

旅游业建成阜新的特色优势产业,对做大、做强阜新旅游产业,这一系列措施。

具有积极重要的助推作用。

二、发展中现存突出问题

阜新虽然具有资源、区位和政策等优势,但旅游业起步晚、起点低,与旅。

游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顺,亟待突破瓶颈制约。

全市旅游企业小、散、弱,主要因为管理职能不清,体制机制不顺,条块。

分割,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全市旅游一盘棋格局,严重制约旅游业发展。

(二)缺乏龙头带动,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项目开发融资难,缺少具有标志性、支撑性和。

16 ?

带动力的核心产品,域外游客在阜系新停留时间短,吃、住、行、游、购、娱。

六大旅游要素尚未形成整合互补的产业链条,目前全市还没有 1家五星级酒店。

旅游接待水平整体不高。

(三)人文彰显不足,抢占特色文化高地。

由于原有“煤电之城”的遗留问题、财力有限以及以往旅游发展定位尚未。

阜新的丰富而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度利用,在阜新,清晰。

经济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阜新应凭借厚。

重的工业文化遗存、悠久的古迹遗址、神奇的佛教圣地、浓郁的民俗民风、精。

湛的玛瑙雕刻、独特的大漠风光、别具风味的地方美食以及具有很高疗养价值。

的地热温泉等等,抢占特色文化旅游高地。

(四)宣传投入不足,完善系统营销计划。

无论从市、县区和乡镇等各级政府对旅游宣传的投入来看,还是从旅游企。

阜新市旅游宣传投入在全省最少,目前阜新财政预算,业的市场营销投入来看。

内旅游促销费 40 万元,旅游宣传投入不足,与其他各市相差悬殊(见下表)。

导致阜新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基本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状态,亟需加大。

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旅游营销计划。

(五)旅游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各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酒店没有专业旅游管理人员,造成全市旅游从。

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技能滞后于行业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人才十分匮乏。

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 17。

第二篇 战略定位

第五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

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以及。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辽宁省旅游产业大会精神,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新形势。

围绕辽宁省旅游业“十三五”总体发展目标,依托阜新市丰富旅游资源和区位。

着眼大旅游,开发大产品,积极推动阜新全域旅游品牌建设,条件,乘势而上。

实施大营销,发展大产业,把旅游业建成阜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接续产。

业,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辽宁省旅游经济强市。

总体思路:以大旅游观念指导阜新旅游二次创业,其“大”不仅指规模。

更是指旅游涉及领域和影响大(涉及各行业、各部门)、产业带动强、产业链条。

“大发展”不仅指发展速度快,更是指各行业、各部门全力支持旅游的发展,长。

着眼大旅游:树立大旅游发展观,抓住新一轮振兴东北建设的战略机遇。

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培育旅游发展整体动力。

营造大环境:加强区域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和生态环境等硬件建设,推。

动旅游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努力营造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软环。

开发大产品:深入发掘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内在潜质,开发精品旅游景。

拓展社会旅游产品,推动服务产品的完,努力打造城市旅游产品,区组团格局。

善和延伸

实施大营销:坚持旅游形象和区域整体形象培育相结合,旅游营销与区。

域整体营销、网络营销、社会营销、联合营销、品牌运作相结合,提高旅游营。

销绩效

18 ?

发展大产业:把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密切结合,打。

造超越“六要素”的大旅游产业,就是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与。

拉长产业链,强化产业核心层,优化,优化支持系统,推进社会化拓展,实现。

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定位

通过 5-10 年努力,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阜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富民产业、。

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使阜新成为在辽宁旅游强省格局中具有突出地位的旅游。

经济强市,成为国内极具文化特色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业地位

近、中期:阜新市的特色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远期:阜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城市发展目标

近期,以文化旅游为主线,融合生态和休闲观念,推进阜新旅游健康快速。

发展,将旅游带动外来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加快政府部门对于阜新。

市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不断提高旅游业收入在全市 GDP中的比重。

中期,成为辽西地区、东北与环渤海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

远期,国内外著名的蒙藏文化祈福之都、温泉度假的圣地、民俗旅游胜地。

旅游社会功能

旅游业开放性、综合性和带动性的特征,在实施“开放阜新、生态阜新、。

文化阜新”的战略中,将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功能,打造城市窗口产业。

工农业的互补产业,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城镇化的促进产业。

三、发展阶段

本期重点重新整合阜新市分散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景区。

以形成阜新市统一协调的整体旅游形象,不断调整阜新市旅游业,(点)建设。

管理模式,开展旅游业体制、机制、法制等软环境建设,做到科学化、规范化。

? 19。

力争2020年前进入“辽宁旅游强市”之列,把阜新旅游,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产业培育成为新兴产业,旅游业总产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 5-7%左右。

本期是全市旅游业深度开发与全面发展时期,大规模地有质量地提升旅游。

综合生产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使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加强旅。

游目的地的营销工作,使阜新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建成辽西地区、东北与环渤。

旅游总,海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兴产业。

全面优化旅游生产力以及旅游行业的市场配套系统,在保持适度规模扩张。

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准,使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环,的基础上。

境效应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全面建成东藏文化特品、蒙俗文化精品、热泉康体。

使阜新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把旅游产业培,名品、休闲度假优品。

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总产出相当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四、发展战略

一个区域内的旅游产业能否做好,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资源,二是意识。

旅游产业是区域经济关联性、带动性、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的经营与发展必将。

根据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旅游发展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

以及整体发展环境和前景来分析,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比国民经济总,生产力条件。

体发展速度超前,能很快拉动内部需求,比其他行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

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日益大众化、普遍化,客源市场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明显。

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外,目前国内正处于调整经济结。

作为优化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一)政企合力

20 ?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规划计划、信息沟通对旅游业进行指导。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条件,通过决策协调对相关部门和行业进。

通过组织宣传对本市旅游总体形象进行推广,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行协调。

环境,企业是开发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开展宣传促销的主体,行、游、。

住、食、购、娱旅游服务的各个经营要素都要通过企业运作,政府主导与企业。

主体的结合,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二)文化铸魂

发掘地域特色文化是阜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坚持用文化铸造景。

精心规划未来发展蓝图,在资源认知、规划发展和产品开,区灵魂的发展理念。

以文化创意打造主题或铸造灵魂,塑造多元文化旅游产品,发上取得全新突破。

形态,将传统旅游景区转向文化创新型发展之路。

(三)精品营造

地方的自然与文化特色是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

所在,依托阜新资源的庞大数量、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借鉴国内外旅游景区旅。

按“一景一文化,一景一特色,一景一产品”模式,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打造一。

批专题性的旅游景区,从立意定位、产品设计、设施配套、服务提供、环境建设、。

氛围营造等各个方面彰显主题特色,构筑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功能定。

位明确的旅游体验空间。

(四)项目引爆

谋定旅游空间布局,突破体制机制瓶颈,营造优良旅游招商环境,瞄准高。

端企业需求,强力引爆旅游投资市场,以“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项目化。

推进、产业化发展”原则,通过搭台引企入阜、借势发力,全方位打造旅游高。

通过建立国际标准提升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质量,提高区域旅游,端项目品牌。

竞争力,形成国际化高端引领。

(五)聚优组团

依据空间分布的区域特点与资源特色,全面统筹整合阜新旅游产业要素。

? 21。

形成差异定位、功能互补、交通对接、城乡一体的旅游组团化发展,培育旅游。

重点发展区,重点建设瑞应寺、海棠山、大清,构建若干大型旅游经济综合体。

湖、玛瑙城、海州国家矿山公园五大组团。

(六)多元联动

与阜新文化产业、农业发展、商贸活动相结合,与阜新交通建设、城镇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部门互动、产业融合,形成以旅游景区为核心。

融旅游服务、旅游交通、旅游商贸、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教。

育、旅游信息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以地域文化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

构建城市、城镇、乡村联动发展的立体开发格局,构建阜新旅,以山水为拓展。

游发展全域空间,通过大空间突破,形成阜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七)旅游强市

旅游强市战略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确立建设旅游强市的大目标。

就是通过规划期内的努力,推动阜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现代化。

旅游强市迈进,第二,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推动全市相关。

产业的发展,就是树立大旅游、大产品、大产业的旅游发展理念,发挥旅游业。

在发展经济、宣传阜新、增加就业、改善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旅游业与。

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强化旅游产业核心层,推进旅游社会化拓展,实。

现旅游强市

22 ?

第六章 旅游形象塑造。

一、旅游形象塑造内容

(一)形象塑造系统

通过建立旅游形象的理念体系进行旅游形象定位:设计具有鲜明听觉效。

果的促销口号系统

通过建设旅游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实现旅游形象的外在体现:具有鲜明。

视觉效果的形象建设

通过建立旅游形象的行为准则识别系统作为旅游形象内在表现:通过制。

定行为规范传达

(二)形象策划主体

旅游形象理念识别系统的设计以阜新的文脉和地脉特征为依据。

文脉主要体现神秘藏传佛教文化与蒙古贞民俗风情特征,地脉主要体现。

森林、沙海、温泉等近郊生态景观特征。

(三)视觉形象设计

主体景观的视觉识别系统要配合理念识别系统的设计,在视觉识别系统的。

设计上体现阜新作为文化型旅游强市的特征,要特别注重区域整体主题的塑造。

和各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保护。

二、形象塑造基础

(一)历史文脉分析

旅游形象塑造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条件下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

须强化阜新的旅游形象,“形象内容源自文脉”,为了培育潜在市场,因而,对。

于区域旅游形象的塑造来说,文脉的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称为“中华第一村”

  • 丹霞山旅游攻略本地人制作
  • 旅游支出是否属于职工福利费列支范围
  • 值得一看创意乡村旅游综合体
  • 区块旅游应用直面行业痛点
  • 昆明周边游玩攻略安宁
  • 畹町生态园景区
  • 最好旅行就是一路陪伴
  • 盘点美国旧金山必去景点
  • 侵权责任法旅游
  • 一月下旬海南攻略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