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前景概述doc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1-14 11:30

生态旅游年

PAGE

PAGE 35

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前景概述doc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发展前景。

China's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eco-tourism overview。

Abstract

Keywords:eco-tourism,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development prospect。

目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233089378' 摘要 PAGEREF _Toc233089378 \h I。

HYPERLINK \l '_Toc233089379' Abstract PAGEREF _Toc233089379 \h II。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0' 1. 绪论 PAGEREF _Toc233089380 \h 1。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1' 1.1选题背景 PAGEREF _Toc233089381 \h 1。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2'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PAGEREF _Toc233089382 \h 1。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3' 1.3 研究思路 PAGEREF _Toc233089383 \h 2。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4' 2.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评述 PAGEREF _Toc233089384 \h 3。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5' 2.1 生态旅游的缘起和概念 PAGEREF _Toc233089385 \h 3。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6' 2.2 生态旅游与旅游业的关系 PAGEREF _Toc233089386 \h 4。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7' 2.3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业的关系 PAGEREF _Toc233089387 \h 5。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8' 2.4 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分析 PAGEREF _Toc233089388 \h 6。

HYPERLINK \l '_Toc233089389' 2.4.1 发展历程 PAGEREF _Toc233089389 \h 6。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0' 2.4.2 研究现状 PAGEREF _Toc233089390 \h 8。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1' 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阐述 PAGEREF _Toc233089391 \h 13。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2' 3.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特点 PAGEREF _Toc233089392 \h 13。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3' 3.2 对各类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PAGEREF _Toc233089393 \h 14。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4' 3.2.1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EEBC) PAGEREF _Toc233089394 \h 14。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5' 3.2.2生态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TRCC) PAGEREF _Toc233089395 \h 15。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6' 3.2.3生态旅游经济承载力(DECC) PAGEREF _Toc233089396 \h 16。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7' 3.2.4生态旅游心理承受力(PECC) PAGEREF _Toc233089397 \h 17。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8' 4. 生态旅游特点及地域结合性分析 PAGEREF _Toc233089398 \h 18。

HYPERLINK \l '_Toc233089399' 4.1 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 PAGEREF _Toc233089399 \h 18。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0' 4.2 生态旅游的性质 PAGEREF _Toc233089400 \h 20。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1' 4.3生态旅游业的特点 PAGEREF _Toc233089401 \h 20。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2' 4.4生态旅游的地域结合性 PAGEREF _Toc233089402 \h 21。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3' 4.5各类型的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PAGEREF _Toc233089403 \h 22。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4' 4.5.1 湿地型生态旅游的主要分布情况 PAGEREF _Toc233089404 \h 22。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5' 4.5.2 森林型生态旅游的主要分布情况 PAGEREF _Toc233089405 \h 23。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6' 4.5.3草地型生态旅游 PAGEREF _Toc233089406 \h 25。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7' 5.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PAGEREF _Toc233089407 \h 26。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8' 5.1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PAGEREF _Toc233089408 \h 26。

HYPERLINK \l '_Toc233089409' 5.2各种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PAGEREF _Toc233089409 \h 28。

HYPERLINK \l '_Toc233089410' 5.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影响 PAGEREF _Toc233089410 \h 29。

HYPERLINK \l '_Toc233089411' 6. 总结 PAGEREF _Toc233089411 \h 31。

HYPERLINK \l '_Toc233089412' 6.1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PAGEREF _Toc233089412 \h 31。

HYPERLINK \l '_Toc233089413' 6.2原因分析 PAGEREF _Toc233089413 \h 32。

HYPERLINK \l '_Toc233089414' 6.3解决对策 PAGEREF _Toc233089414 \h 34。

HYPERLINK \l '_Toc233089415' 6.4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途径与前景 PAGEREF _Toc233089415 \h 35。

HYPERLINK \l '_Toc233089416' 致谢 PAGEREF _Toc233089416 \h 37。

HYPERLINK \l '_Toc233089417'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233089417 \h 38。

1. 绪论

1.1选题背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业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但单纯以观光为目的的传统大众旅游对资源与环境却构成了极大的破坏,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FC)的统计,注重环境与资源保护,旅游业以一定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为基础,对资源的依附性较强,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作为资源型产业,被看作是继石油、钢铁、汽车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产出达4.7万亿美元,为全世界提供约700万个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虽然一直被称为“无烟工业”,为此,它以每年15%一22%的速率递增。

目前人们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领域,进而使得部分旅客转向接近大自然,把生态旅游分为人工自然的亲近自然、次生自然的返回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回归大自然3个级别,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王尔康、张延毅等把生态旅游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陈传康根据旅游活动场所的差异,回顾国内在生态旅游研究领域所作的诸多研究,生态旅游兴起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污染等导致生活环境质量下降,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兴起于90年代初,可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吴必虎从发展哲学、科学和旅游产品三个层次来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在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关于生态旅游的分类。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然后阐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由来研究情况,最后得出我国日后发展途径与前景,并列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些计算公式,对如何改掉缺点提出一些合理的措施建议,优点和缺点,继而又阐述各种类型的生态旅游对当地状况的影响以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这些生态旅游类型的影响,再写出我国生态旅游有哪些类型,而后总结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本人这篇论文的研究方法是首先阐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由来及当前国内外生态旅游的一些研究情况,都在哪分布,与自然地域条件的结合性。

2.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评述

2.1 生态旅游的缘起和概念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于研究的基础一生态旅游的定义还众说纷纭,狭义的生态旅游是指以一定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为资源基础,还泛指那些贯彻生态保护原则的使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旅游活动,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生态旅游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生态旅游概念提出后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柯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1],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但是总体上还处于发展初期,又促进对环境资源有效保护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活动或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很快成为旅游业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对策和良剂,生态旅游可追述到1965年,而广义理解除了包含狭义的生态旅游外,所开展的既能够发展旅游目的地当地经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最早,但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显露,生态旅游是作为一种招揽游客的新型时常营销工具出现的,从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定义有如下:,其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框架和方法,英文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距离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很大距离。

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人员伊丽莎白(Elizabeth Boo)1992年对生态旅游所做的定义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生态旅游学会(ECOTOURISM SOCIETY)1992年所做的定义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2]。

澳大利亚发展生态旅游国家战略对它的定义是:到大自然中去,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3],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

菲律宾在《国家生态旅游法》中定义:生态旅游是在指定的自然环境内开展的低环境影响、维护环境良好和群体参与的旅游活动,对从事生态旅游的利益各方产生经济效益[4],它可以促进参与者了解环境和接受环境教育。

“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有较小影响,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活动[5],张延毅等人认为,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

2.2 生态旅游与旅游业的关系

组成了旅游生产和服务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被称为旅游产业,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6],由旅游目的、旅游客源地以及两地之间的联结体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结合。

旅游产业是一个服务性产业,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诸多产业中的一个新型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为人们的移动消费提供行、住、食、游、购、娱等服务的综合性行业,具有以下三方面的行业规定性:。

1、从旅游产业的范围来看,两地的结合构成了旅游产业的空间体系,它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其地区范围包括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

可以形成这样的一个概念:旅游产业不同于其他传统的产业,它的产业边界没有明确的规定,2、从旅游产业形成的特点分析,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产业涉及的范围是根据旅游形式的演化进行的,也没有明确的划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所提供的旅游服务是一种包括直接和间接服务在内的综合性服务,在旅游产业生产的旅游服务体系中,3、从产业性质上研究旅游产业,成为一种有形物,它是一个以提供劳务产品为主的服务性行业,有的服务将价值化在原有的物品之中。

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它不会破坏自然,“生态旅游”则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即保护性的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

充分感悟自然,参加生态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美色的同时,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它强调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并通过摄影、写生、观鸟、自然探究等活动,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惜物,认真听取周围的天籁之声。

使得传统大众旅游对资源与环境构成了较大的破坏,前面提到过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旅游是自旅游业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注重环境与资源保护,这就是生态旅游,但由于各种保护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资源意识的缺乏,生态旅游出现后迅猛发展,旅游业以一定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为基础,它自身就是旅游业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方式出现了,旅游业每年产出达4.7万亿美元,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对资源的依附性较强,作为资源型产业,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为全世界提供约700万个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是继石油、钢铁、汽车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递增的速率达到每年15%一22%,但也确实产生了许多变化。

2.3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业的关系

生态旅游业是在传统大众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兴起的,其与传统大众旅游业相比,代表了旅游发展的新潮流,是旅游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与人类正在经历的生态时代相适应,在追求目标、管理方式、受益者和影响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见下表:。

表2.1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业的一些区别。

比较项目

传统大众旅游业

生态旅游业

目标

利润最大化,价格导向,享乐为基础,文化与景观资源的展览。

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价值导向,以自然为基础的享乐,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展示和保育。

管理方式

旅游第一,有求必应,无计划的空间扩展,分片分散的项目,交通方式不加限制。

生态化管理、景观保护第一,功能导向景观生态调控,有选择的交通方式,有选择地满足游客要求,有计划的空间布局。

受益者

开发商和游客为净收益者,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受益与环境代价相抵所剩无几。

正面影响

创造就业机会,刺激区域经济增长,但只注重短期利益交通、娱乐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创造持续性就业机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交通、娱乐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负面影响

高密度的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污染、地面污染等问题。

为使不产生各类污染物体,生态旅游者的活动必须不干扰当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为前提,交通受到管制。

2.1续表

传统旅游业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由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让社区居民承担了,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并且环境能够得到保护,而生态旅游的受益者则是开发商和游客以及社区居民。

2.4 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分析。

2.4.1 发展历程

1、国际生态旅游发展历程

国际上有关生态旅游召开的重要会议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联合国环境与开发大会(UNCED)或称地球峰会(the Earth Suminit)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倡议在开发项目中要考虑环境问题,1992年。

2002年,国际生态旅游年世界生态旅游峰会和峰会前后一系列地区会议。

2002年1

大部分生态旅游课程都和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其中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很多学校都提供生态旅游的有关课程,影响比较大的生态旅游研究机构包括:生态旅游学会、世界保护联盟、国际保护组织、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旅游人类学委员会等;同时很多国家的许多大学也都开设了有关专业和课程,分别归属地理系、自然资源系、环境学系、林业系、旅游系、饭店管理系、休闲研究或娱乐管理系以及技术、应用科学等不同院系。

2、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历程

我国有关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事件有:。

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

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

1992年,世界观光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和地球理事会等机构制定了《关于世界旅的21世纪议程》。

1994年,成立了以中科院各生态利研单位为基础的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

1995年,在台湾召开了东亚生态旅游暨海峡两岸生态旅游研讨会。

1999年“’99昆明世博会”和“’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

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l)山岳生态景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如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5)海洋生态景区,如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6)观鸟生态景区,如湖北神农架;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如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2)湖泊生态景区,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如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8)漂流生态景区,如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3)森林生态景区,如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4)草原生态景区,如江西都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7)冰雪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在国内,如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7个,向世界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119个,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了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中国植物园11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个,共193项,目前,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2.4.2 研究现状

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其中非洲的肯尼亚和拉丁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先驱,生态旅游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欠发达的国家开始的,美洲的洪都拉斯、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等国家也具有代表性,非洲的坦桑尼亚、南非、博茨瓦纳、加纳,生态旅游的发展大致有以下三个阶段:,此外。

(1)在20世纪70年代。

随着环境运动的发展,当时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环境的友好利用,开始探讨如何正确利用自然,70年代肯尼亚所作的研究证明了野生动物旅游的经济收益远远超出狩猎,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审视旅游环境和社会的各种影响,如何实现旅游、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很显然。

(2)20世纪80年代。

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生态旅游的潜在利润,很多欠发达国家都将生态旅游确定为实现保护和发展目标的手段,生态旅游能够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将满足旅游者需求与改善当地社会福利相结合,生态旅游目的地供给也快速增长,不过那时生态旅游尚未给当地社会带来显著的收益,生态旅舍和生态旅游经营商纷纷推出旅游线路,建立了生态旅舍,生态旅游不但可以赚取外汇,80年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欠发达国家也开始意识到,在与自然有关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以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对于新的旅游目的地,一些旅游企业家从当地人那里租赁或者购买土地,有远见的旅游经营者们看到旅游大众对那些老生常谈的旅游地日感淡漠,前往偏远的地方旅游度假,相反,他们则兴趣盎然,于是,提供导游服务,与此同时,而且对资源本身的破坏性也更小,于是。

(3)20世纪90年代以后。

在正确认识生态旅游,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随着生态旅游在一些国家落地生根,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当地社会也开始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好处,探寻生态旅游的合理发展模式方面做出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发现生态旅游在没有带来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给他们带来了财富,2002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态旅游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各种原则和框架也不断建立,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世界各地为此召开了各种研讨、培训活动。

生态旅游第一个重要的文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各国政府和研究人员出版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全世界每年以英语出版的重要文献大约有150多个,这些研究己经具有明显的分析性和预测性的特征,但是直到90年代,作为旅游的一个分支,规划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才真正地发现了这一现状,从1993年开始,目前。

在生态旅游研究中,3、目前生态旅游研究中存在所谓的“偏狭”问题,即研究领域和方法都过于单一,大部分的研究还只是探索性的和描述性的,主要的研究领域还包括:生态旅游与保护的关系、生态旅游的生态、审美、社会、文化、经济影响、生态旅游与当地社会发展、生态旅游与道德规范、生态旅游教育、生态旅游与公共政策、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旅游案例研究等,缺乏经验准经验和比较研究,生态旅游研究存在以下问题有1、缺乏可靠的经验数据,除了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以外,2、到目前为止。

2、我国生态旅游研究现状

在研究中,纵观中国生态旅游的研究历程,“生态旅游”这个概念是在1983年由墨西哥专家提出的,而后传入中国并得到中国专家和学者的普遍接受和不断研讨,生态旅游被不断赋予以中国特色的内涵,可分为三个阶段:。

(1)概念引入阶段

并呼吁“创建旅游生态学、开展旅游生态研究”,有关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如旅游与环境这个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某些方面早在“生态旅游”概念引入之前就开始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在我国也日益深入人心,有关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旅游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

(2)概念界定阶段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出现了两方面趋势:一是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自身的学科角度提出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不同理解;二是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在对生态旅游界定的过程中,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这期间,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在近十年中。

(3)实践研究阶段

我国学者也积极地探讨了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应该注意问题等等,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大致形成了这样两个热点,在对实践的研究上,随着研究的深入,生态旅游研究从内涵争论开始转向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学者们基本趋于一致地认为生态旅游具有环保功能、环境教育功能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功能,国内很多学者关于生态旅游的内容特点和功能方面作了很多的论述。

在比较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生态旅游所不同于传统旅游的特征来(如表2.2),包维楷和吕永龙都通过生态旅游与现代传统旅游的区别中来认识,从目标、受益主体、管理方式、旅游者特征、正负面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

表2.2生态旅游与现代传统旅游的区别。

目标

利润最大化

适宜的利润与环境个资源价值的持续维持和保育。

价格导向

价值导向

享乐为基础

以自然为基础的享受,生态教育。

旅游区文化与景观的研究。

环境资源和文化价值魅力的展示和保育。

受益者

开发商和旅客为净收益者。

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收益与环境代价相抵消所剩无几。

管理方式

游戏第一,有来必应

自然景观和环境保护第一,有选择的满足旅客需求。

渲染型的广告宣传

温和适中的宣传和环境教育结合。

无计划的空间扩展

有计划的空间安排

分片分散的项目管理

功能导向的景观控制

社区和居民不参与

全面考虑社区发展与居民需求,吸收居民参与。

交通方式不加限制

有选择的交通方式

旅游者特征

旅客一般追求视觉观光。

素质较高追求身体与精神的挑战。

行为特征是亲近自然

行为特征是学习自然和保护自然。

对当地居民及其传统好奇。

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学习文化。

动机是休闲、度假、娱乐。

动机是满足“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

正面影响

创造就业机会

创造持续就业机会

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刺激区域经济发展。

注重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获取外汇收入

提高人口素质获取长期外汇收入。

促进交通、娱乐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促进交通、娱乐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

经济效益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结合。

负面影响

高密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利用和景观破环问题。

短期的旅客数量少,但趋于增加。

机动车拥挤和停车场占空间与机动车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

交通受到管制

水体开发导致水体污染。

水边景观廊道建设阻碍了水体进一步开发。

乱扔垃圾导致的地面污染。

旅客行为受到约束,要求旅客将垃圾分类收集。

旅游活动打扰当地居民和动物的生活规律。

旅客活动必须以不打扰当地居民为前提。

可能的后果

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旅游区健康发展

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

得到有效的保护,旅游业持续发展。

2.2续表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在《生态旅游》提出了生态旅游的三大检验标准:l)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2)对象应该受到保护;3)社区的参与,而孙玉军详细的列出了生态旅游的评价指标以及判别的标准(如表2.3)。

表2.3 生态旅游的评价指标以及判别的标准。

指标

拒绝判别

接受判别

产业特征

企业的单一经济行为

企业游客和自然保护工作者密切合作的生态经济行为。

运作目标

里吞最大化、价格取向。

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价值取向。

游览目的

感官享受和消费行为

受教育过程和奉献行为。

经营方式

外来投资者独家经营

与当地政府企业民众的密切合作。

与地方关系

以外地雇工为主

以当地雇工为主

营销手段

商业性广告

知识性诱导

服务水平

高消费性服务

适宜消费水平服务

服务施舍

现代化基础设施

融于自然的简朴设施

能源

化学能为主

人工自然能为主

食宿

标准化食宿及标准化纪念品。

地方特色的失色及纪念品。

行程特点

行程短,来去匆匆

长短结合、周密计划

游览频度

一次性,到此一游

有回头的旅游

环境行为

被动的,容易督导不利。

主动配合,有效管理

环境影响

有各种不利影响

积极参与等各种正面影响。

生态风险

安全性

较低

较高

稳定性

客源随即,但旺季分明。

客源有组织补偿,但忘记差异不明显。

可持续性

脉冲性

可持续

2.3续表

关于生态旅游的资源和内容,国内目前基本认为有森林生态旅游、海洋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高山生态旅游等形式,最为广大旅游者所钟情的也就是最易于接受的还是森林生态旅游,最后,当然。

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阐述

3.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特点。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出现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环境容量”,它和环境容量又有所不同,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内容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从生态学和旅游学的角度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进一步发展,在前人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内涵的基础上,但它两确有很大的关联性。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旅游活动区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生态旅游活动强度,对生态旅游活动本身,即在生态旅游活动所涉及到的地域范围的所有生态系统资源和功能,包括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生态旅游经济承载力、生态旅游心理承受力四个方面,及其带来的所有影响的最大承受能力。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特点包括客观性、综合性、不确定性、可量性、可控性。

1. 客观性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通过旅游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旅游行为的变化表现出来,是客观存在的。

2. 综合性

综合性表现在(1)旅游区的综合接待能力(2)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3. 不确定性

在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限制测度的准确性。

4. 可量性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有量和质两种规定性方面的客观性。

5.可控性

人类对生态环境系统有改造性。

3.2 对各类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包括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生态旅游经济承载力、生态旅游心理承受力,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有不同。

3.2.1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EEBC)。

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是以旅游区的环境生态状况作为基值,取决于环境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人工处理能力和旅客产生污染物的数量,针对废水废气公式如下:。

是每位旅客每天产生第i种污染物的量,是每天人工对第i种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是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是每天旅游区单位面积对第i种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其中,S是旅游区面积。

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生活习性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t是旅客游览旅游区平均需要的时间(h),T是旅游区开放时间(h),d是生态系统在忍耐力的范围内旅客密度(人/),其中是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S是景区面积()。

3.2.2生态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TRCC)。

生态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是指为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特征而允许的旅客数量,根据旅游景区景点的分布特征,有两种计算模型:。

总量模型:公式是:

S是旅游区游览面积,d是游客游览时的最佳密度(),T每天有效的游览时间(h),t是有人游览旅游区一次平均需要时间(/人),是日客流容量,其中是旅游区瞬时客流容量(人)。

d=Max(d1,d2……di…)。

d3为有人对个人空间需求而允许的心里密度,d4是因噪声等因子造成的游客感应气氛允许密度,d1是旅游景区生态系统保护允许的最大游客密度,d2是自然净化和人工清理各种污染物状况下所允许的游人密度。

2.流量-流速模型:

对于这个模型有两种计算方法。

线路容量法

公式为:

d为游客游览本区所需要时间(h),L为游览路长度(m),m为游客之间的适当距离间隔(m),D为本研究区全天开放时间(h),其中为日生态旅游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日/人)。

面积容量法

公式为:

D为本研究区全天开放时间(h),d为游客游览本区所需要时间(h),S为游览区面积(),人均占用的合理面积(),其中为日生态旅游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日/人)。

为第i个景区的瞬时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T为有效开放时间(h),t为游客游览玩整个旅游区所需的时间(h),n为景区数。

3.2.3生态旅游经济承载力(DECC)。

DECC=min(DECC1,DECC2,…,DECCi)。

DECCi=Si/Di。

Di为第i种经济要素形成的人供给量,Si为第i种经济要素形成的生态旅游经济承载量,上式中DECCi为第i种基本要素供给量形成的生态旅游经济承载分量,本人中取住宿设施、餐饮设施、供水设施、供电设施、交通设施为主要影响要素,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以心得并结合实际情况。

住宿设施承载力的数学模型为。

瞬时值:

B是旅游区提供的床位数,其中:是旅游区住宿设施承载力,t表示游客平均住宿天数,是留宿率,T表示一段时间。

(2)供水设施承载力的数学模型:。

瞬时值:

其中W为旅游区供水设施总容量,T为某时间段,l为人均用水标准。

交通设施承载力的数学模型:。

T为交通工具服务时间,为使用交通工具游客占所有的比率,其中M为旅游区第i类交通工具的数量,N为第i类交通工具可乘人数,t为往返时间。

3.2.4生态旅游心理承受力(PECC)。

生态旅游心理承受力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心理承受力()与旅游者的心理承受力()。

当地居民心理承受力是指生态旅游目的地居民从心里感知上所能接受的旅游者数量(人/天)[7],旅游者的心理承受力是选取人群敏感阀值和景观敏感值为旅游者心里承载力作为计算的两个分量。

人群敏感阀值:

其中A是风景区的游览面积,P是旅游者不产生反感的旅客密度最大值。

4. 生态旅游特点及地域结合性分析。

4.1 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

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度05分),我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我国领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北纬53度30分),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北深入亚洲大陆,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3度40分),东西相距约5000,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跨纬度49度多,南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东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世界排名第三,跨经度60多度。

东邻朝鲜,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北邻蒙古,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南达广西的北仑河口,南至巴士海峡,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渤海是中国内海,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长约1.8万公里,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港湾,且大部分为终年不冻港,其中,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

岛屿海岸线约1.4万公里,共有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海域总面积38万多平方公里,在中国海域上。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有些资源分布不均匀,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

4.2 生态旅游的性质

是兼有经济性、文化性和生态性的行业,传统旅游业是文化性的经济事业,生态旅游业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强调了生态性。

1、生态旅游业的经济性

而且能促进轻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具有经济性质的服务行业,对繁荣地方经济,生态旅游业是由各种大小不同、地点不同、组织类型不同、服务范围不同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组成,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够增加外汇收入,经济性是生态旅游业的根本性质。

2、生态旅游业的文化性

在精神追求中得到物质享受,生态旅游者在整个生态旅游过程中,即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陶冶情操,生态旅游者实际上都是进行社会文化活动,既得到物质享受又得到精神享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相互依存,文化性是生态旅游业的基本性质,互为条件,因此,增长见识。

3、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性

生态性是生态旅游的关键性质,生态学的思想是生态旅游业运作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相关行业部门的管理与运行都要求生态化,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旅游模式和经营理念。

4.3生态旅游业的特点

生态旅游业是整个旅游行业的一个分支,但生态旅游有非常大的不同,它的特点如下:。

1、旅游资源的综合性

同时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也表现在各项指标的综合性,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表现在生态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又包括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2、活动方式的质朴性

生态旅游是人们生态环境意识提高追求天然风味的结果,因为生态旅游区禁止大规模建筑,以保持天然风味。

3、旅游管理的生态化.

生态旅游对于生态的要求导致在进行管理时也要注意生态,从而也使得旅游管理向生态化靠近。

4、旅游内涵的科学性

对生态旅游的内涵有了进一步,即旅游内涵变得科学,生态旅游的多样性与原风味要求使得人们在享受生态旅游时,更明了科学的了解。

5、旅游过程的高度参与性

这里不仅仅是对游客,也使游客得到更好的享受,生态旅游要求人们积极参与其中,也是对生态旅游区所在地人民的要求,这样能给当地人带来较多收益。

6、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也就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要求在旅游中保护资源,能够不停在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贯彻保护优先原则。

4.4生态旅游的地域结合性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生态旅游与地域特性相结合的结果就是出现不同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我认为这些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类型只要有:,可以说是生态旅游是以适应当地的地域为基础,当然生态旅游在适应当地地域特性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当地地域,来研发合适的旅游经营模式,其特性注定它与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新经营模式。

湿地型生态旅游

而湿地型生态旅游就是指以湿地为旅游资源而进行的生态旅游,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显然湿地型生态旅游中也有很多类型,b.河口包括潮下河口、潮间河口、 HYPERLINK '/view/701.htm' \t '_blank' 泻湖湿地、盐湖,c、河流包括永久性的河流和暂时性的河流,a、海域包括潮下海域和潮间海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d、湖泊包括永久性的湖泊和季节性的湖泊,e、人工水面,湿地基本分五大类,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

森林型生态旅游

草地型生态旅游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0亿亩,荒漠型生态旅游,稀树草原型生态旅游,我认为按照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可以划分为草原型生态旅游,草地型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新兴起的旅游形式,沿海滩涂有草地2亿亩,灌草丛型生态旅游,总面积为35.7亿亩,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亿亩,也可进一步利用,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中国草原广泛分布于东北的西部、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的山地和青藏高原一带,其它农区亦有一些面积不大且分散的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河北、山西和四川等12个省区,横亘于北纬30~50°之间,蜿蜒万里,十分广阔,从行政区来看,此外。

4.5各类型的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在2.23中已经讲了生态旅游可分为湿地型生态旅游、森林型生态旅游、草地型生态旅游,这三种类型的生态旅游在我国分布的较广,这样使得旅游地的组成要素多元化,相互之间的界限不怎么明显,很多地方都是兼而有之,这主要是当地自然条件限制,出于发展的目的,而不得不并重。

4.5.1

我国主要有八大湿地:即黄河中下游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东南华南湿地区、云贵高原湿地区、西北干旱湿地区、青藏高寒湿地区,其中前四块即黄河中下游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东南华南湿地区都有较多的生态旅游地存在,开发较晚很少有生态旅游地外,比较有名气有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其他7快湿地区都有生态旅游地分布,而这其中除青藏高寒湿地区由于交通不便。

图4—1 江西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一角。

4.5.2

我国森林型生态旅游地多是与名山相结合,森林与奇山相结合队旅客更有吸引力。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家界森林公园。

图4—2 张家界森林公园金鞭溪大峡谷。

图4—3 张家界森林公园黄石寨景区图。

4.5.3

草地型生态旅游目前在我国很少,这一方面我国有待进一步发展,在草地旅游资源这方面很丰富,多半都是在内蒙古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地区,其他地方多是与其他类型的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发出的草地生态旅游点不多,规模有待扩大,另外广告宣传也需要进一步做好。

5.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5.1各种自然地理条件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近千处,我国是在1956年建立的第一批自然保护区,20世纪80年代,而截至21世纪初年,其中有国家级的124处,我国开始掀起开发旅游资源的热潮,还有7个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被加入《国际湿地公约》,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的保护网络的有15个。

我国的生态旅游可分为森林休憩生态游、草原风情生态游、湿地观鸟生态游、沙漠探险生态游、农业体验生态游、海洋度假生态游6种基本类型.。

1、森林休憩生态游

据此可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有休憩疗养、科学考察、观光游览、野餐露宿、森林浴等活动,应注意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人工环境保护性建设的保护,自然地树立环境意识,森林美景能够给予人美的享受,森林富含的负离子能使人消除疲劳,如吉林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热爱大自然,陶冶情操,激发人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的价值,才能保证森林旅游真正的生态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价值,根据近几年开展的以森林为主要活动场地的生态旅游的经验和教训,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旅游活动。

2、草原风情生态游

在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绿色自然风光,据此可开发的生态旅游产品有草原自然风光观光、草原民族风情体验、草原日光浴、野餐露营、滑草、骑马长途旅行等,民族风情体现了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如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河北北部坝上草原,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游人欣赏美景时可缓解生理、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独特的气候以及高质量的空气,是夏季避暑疗养的胜地。

3、湿地观鸟生态游

观鸟等旅游活动只能在湿地的边缘保护带有限制的开展,“观鸟活动”便成为众多湿地的最热门的专项旅游活动,在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26%,从而拥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还因为它为众多的生物种群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环境,我国常见的湿地有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等,湿地除了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湿地的生态旅游功能主要体现在能给游人提供的新、奇、特、旷、野等观光旅游内容上,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湿地核心区应受到绝对的保护,成为鸟类特别是候鸟的繁育和越冬的天堂,堪称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如江西潘阳湖、青海湖高山湿地,带有或静止或流动,包括低潮湿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因此,丰富多样,自然而然,但是,严禁进入。

4、沙漠探险生态游

沙漠地区开发旅游项目应坚持“保护为主,沙漠中可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有沙漠探险、科考、游览、观光、滑沙等,沙漠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已十分脆弱,原始自然景色、沙漠海市蜃楼、风蚀地貌及沙漠探险中所蕴含的冒险精神,沙漠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旅游价值,如海市蜃楼、罗布泊沙漠、楼兰古城,沙漠是在干旱、极端干旱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生命在逆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开发为辅,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的条件下,以利用促保护”的方针,如罗布泊沙漠与楼兰古城等,与沙漠自然景观和谐相伴而生的人文景观,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一旦破坏,再难恢复,因此,防止沙漠化的扩大。

5、农业体验生态游

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乡村生态旅游指以古朴、原始、自然的乡野自然风光及与其和谐相伴而生的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体验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具有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农业资源而引起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

6、海洋度假生态游

海滨或海岛特别适宜旅游度假,如海底探险、无装备潜水、非机动水上运动、观潮、游泳、日光浴、沙滩运动等,如海南三亚的珊瑚礁、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在国外“3S”(Sun阳光,阳光充足,壮观的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美丽壮观的海景,此外还可开展各种旅游活动,Sea海水)旅游一直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形式,Sand沙滩,五彩斑斓的充满神秘的海底世界,是理想的休闲、度假、疗养的胜地,特色主要表现在空气清新。

5.2各种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也有影响环境的负面影响,当然不光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下面以森林型生态旅游为例说明具体影响:,各种类型生态旅游地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正面影响

旅游创造的收益,森林生态旅游创造了就业机会,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展,林区职工和居民通过参加森林生态旅游经营和服务,森林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从中得到可观的收益,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增加了资金,?? 2.? 负面影响,进行林相改造,会积极地采取措施来绿化原有的一些裸露林地,因而能自觉地采取有效措施,能更加自觉地投身到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中来,强化了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发经营者为了提高旅游区森林景观质量和旅游品位,体验和感受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对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品质、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带来的好处,保护好森林资源。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初期,在建设旅游必需的道路、停车场、餐馆和其他服务设施时,不可避免的对区域内森林资源造成损害,??(1)休憩设施的建造所引起的不可恢复的负面影响,既要占用林地,又要砍伐林木。

(2)游憩设施的运行可控但无法消除的负面影响,各种生活设施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废水、废气、垃圾对旅游区内的空气、水体、土壤等带来污染,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进而影响到森林的生长发育。

同时影响和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与迁徙路线,在森林旅游区开展的活动,(3)游人游憩活动的开展可控的且可以完全消除的影响,使野生动物的种群和数量减少,会影响和改变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和性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为了丰富自己的游乐情趣和满足精神享受,如果不当的话,?。

如张家界国家公园自开发后,所在地区已经有环境恶化的趋势,具体原因有在风景区大事建造宾馆等各种服务设施以赚取更大利润,还有一些景区设施的不合理建造也造成环境恶化。

5.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影响。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包括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生态旅游经济承载力、生态旅游心理承受力四方面,我国的生态旅游可分为森林休憩生态游、草原风情生态游、湿地观鸟生态游、沙漠探险生态游、农业体验生态游、海洋度假生态游6种基本类型.这四个方面的承载力对不同种类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1.森林休憩生态游

所以主要的影响是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主要的影响是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这就要求有足够的净化能力、人工处理垃圾能力,要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旅游活动,因为人们在进行这项旅游活动时,对于这项旅游活动,进行这项旅游活动。

2.草原风情生态游

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即主要的影响是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承载力,这项旅游活动和森林休憩生态游一样,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也是要有有足够的净化能力、人工处理垃圾能力。

3.湿地观鸟生态游

那就是不能影响鸟类的生活习性,所以主要的影响是生态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从而尽量减少对鸟类的影响,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包括低潮湿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这项旅游活动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地方,进而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以降低人口密度,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4.沙漠探险生态游

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的条件下,这类地方都是条件比较恶劣,沙漠是在干旱、极端干旱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地表裸露,植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而去那的人就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所以主要的影响是生态旅游心理承受力。

5.农业体验生态游

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这类旅游活动一般比较好做,所以主要的影响是生态旅游经济承载力,但是它的后勤工作要做好。

6.海洋度假生态游

海洋度假生态游多是借助与海滩、有名的海景等,所以主要的影响也是生态旅游经济承载力,这类活动也是较借重与后勤。

6. 总结

6.1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己开发建设的人文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民族生态旅游区与宗教生态旅游区,我国是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成了某些生态旅游区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处,以2000年的生态旅游地为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有3000多处,我国共有932个各类自然保护区,目前,其中列为国家级的有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有15个,国务院公布的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具体统计如下表6.1:。

表6.1 2000年全国各类生态旅游地类型及数量。

生态旅游地类型

数量/个

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合计

1050

1227

600

2877

有些是目前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产生的,致使我国的生态旅游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矛盾和严峻挑战,尽管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展,有些是以往开展传统大众旅游所造成的,但是,由于国民总体环境意识的淡漠,有关管理法规的不健全,政府财力物力的限制以及观念、体制缺陷的存在,其中,有些问题甚至较为严重。

首先我国生态旅游确实取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缺陷不足也很多,为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助力,可以说是收获颇多,其中有。

1、旅游地的环境破坏严重

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2)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3)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造成的破坏,九寨沟在开发生态旅游之后,每年5万人的旅游活动是造成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保护区尚未设定游客容量的上限,破坏了自然美,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n%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10],水流中的有机质比刚刚开发的10年前大大增加,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所以游客接待量已接近或超过极限值,一些研究人员对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研究后认为,在缓冲区,一些地区还大兴土木,大造人文景观,12%出现水污染。

2、我国旅游业协调度处于低迷状态

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可能仍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远远跟不上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在未来五年或十年内,但未必能保证更长时期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才能逆转环境和经济恶性循环的趋势,只有完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

3、很多地方把生态旅游当标签

也使得生态旅游的开发缺乏依据,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对旅游者产生了误导,而生态旅游自身发展中也有一些问题,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利用生态旅游概念上存在争议的机会,在主观上有意识地曲解生态旅游含义,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必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而是把生态旅游当成了一种标签和市场上招徕客源的幌子,以迎合旅游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这种做法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同时有些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很多地方没有认真研究开发的可行性,内涵认识不清、专业人才缺乏,在现实发展中,甚至,虽然,还严重损害了当地的声誉,造成环境的永久性破坏。

6.2原因分析

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原因有:。

1、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的素质偏低

从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来看,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还主要集中在观光、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定位于高收入、高教育背景和高环保意识、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人群,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较差,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为了迎合这种需求而在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大力开发各种度假娱乐设施,我国国际入境旅游的主要兴趣点还在于中国的古老文明而非自然风光,虽然大多数旅游者都向往自然、希望回归自然,但自然保护意识却不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环境造成损害在所难免,再加之目前环境技术手段和监测的缺乏,而且追求娱乐是其主要的目的,首先,其次,在一般历史文化景区,乱写乱画、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的恶习尚难以完全杜绝。

2、生态旅游企业的外部环境欠佳

惟独要求从事生态旅游经营的企业把环境目标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不公平的,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尚未考虑环境成本、经济成果的衡量也不考虑企业经营的环境收益时,真正生态旅游活动的完成有赖于无数个把环境保护纳入战略目标的企业的支持,作为生态旅游区的企业如果在经营中不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完全是以经济收益来衡量的,这就与生态旅游的多重目标产生了本质上的冲突,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也是不可能的,而目前,在我国现有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下,但是,势必会出现大肆招揽客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弊病。

3、对生态旅游认识不清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不少人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生搬硬套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

4、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要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无论从专业背景或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技术较为复杂,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

5、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在规划中我们的保护意识较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6、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造成管理混乱。

生态旅游的开发所依托的资源基础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生态旅游主要载体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在部门归属上属多头领导,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没有权利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或市、县林业、环保、资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其他保护区均是由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林业、环保、资源、农业等行政部门管理,分别归林业部门、建设部门、环保部门、水利水电部门等管理,在保护区一哄而上搞开发的时候,除卧龙、白水江及佛坪3个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理外,作为主要行业管理者的国家旅游局很难有所作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因此,这种管理上的错位必然引发对环境涸泽而渔的利用。

6.3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所出现的问题,具体生态旅游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其主要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型也在第五章中有说明,即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以不同的方法去改善,我们要认清事情本质,区别对待,另外具体对策如下:。

1、 构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协调和保障各方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建立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直接参与生态旅游活动过程的利益主体有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生态旅游区所在地的居民、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部门、在生态旅游区经营的企业,了解每个利益主体的目的并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体的合理权限和职责,是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关键所在,在我国。

2、加强生态旅游立法,促进环境管理。

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敏感地区,因此要加强立法,在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立法的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生态旅游开发和监管的法律法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针对生态旅游的环境管理可以分阶段进行,应该加强审批和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管理,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在立项阶段的环境,以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例如。

不同阶段的环境管理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管理、施工期环境管理以及运营后的生态监测和后评估。

3、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携手合作。

这其中还需要企业的支持,但是光有政府的努力是绝对不够的,政府是主要负责人,需要企业在各方面给以配合,当然这其中还需要达成一系列的协议,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主持一切活动,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达到双方的互惠。

4、加强人才培训,并且积极吸纳当地人的参与。

同时也需要当地人的积极参与,当地人不仅要能够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在当地人参与的形式上要不断探索,还要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决策时考虑当地人的意见,发展旅游才人是不可或缺的。

5、加强游客管理,进行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加强游客管理可这么做:a、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b、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开展生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c、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6、加快生态旅游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先进的理论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先进的科学理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方面人才的培养,努力研究生态旅游理论,为将来做铺垫。

6.4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途径与前景。

??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大,地理、地貌、区域性特点明显、气候带呈南北过渡性分布,故我国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

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313处,面积2646万平方公里,面积4604万平方公里,面积6.6万平方公里,面积33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正是这些资源为我国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据统计,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2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9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8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327个,由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设置各级风景名胜区512处,总面积7698万平方公里,其中有16处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已建立不同级别,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64%,截止1997年底,到目前为止。

生态旅游只有在当地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真正的生态旅游是要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进而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的情况下,保护人文景观方面去做实实在在的有益的事,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这与减少工业污染,制定法律规范同样重要,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才真正显示出它的意义。

参考文献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

[3][4]关于“生态旅游”的思考[EB/OL]./6knowledge/03.htm,。

[6]张辉:《旅游经济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第146页。

[9]可 亭.国森林旅游资源[J].中国林业(森。

  • 舒适阿普利亚RS660街车发布
  • 陕西旅游集团携手江西旅游集团打造旅游消费
  • 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 深圳旅游观光巴士路线站点
  • 阿联酋旅游最佳时间月份阿联酋温度
  • 云南旅游跟团
  • 网红直播旅游直播兴起转化率或成瓶颈
  • 2018境外旅游意外险分析哪款性价比最高
  • 苏州悠途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香港旅游至暗时刻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