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十三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3-02 10:29

南充五一旅游

南充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017年8月目 录。

南充十三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第节 “十三五”南充旅游业面临的形势………………。

全面发展…………………………………二、富民惠民,共享发展…………………………………三、多业融合,绿色发展…………………………………四、依法治旅,有序发展…………………………………第三节 发展目标…………………………………………第四节 发展战略…………………………………………一、建设成渝旅游第二…………………………………20,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改革创新。

南充十三旅游业发展规划doc

第一节 深化旅游业改革…………………………………一、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重点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第二节 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二、“旅游+第一产业”,构建旅游为重要支柱的现代服务业…………………………………………………………………第三节 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业旅游……………………四、“旅游+第三产业”,推进城乡统筹……………………三、“旅游+第二产业”。

一、大力推进旅游扶贫………………………………………。

二、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第四节 打造重点旅游产品…………………………………一、实施旅游精品工程………………………………………二、打造特色业态产品………………………………………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第五节 创新旅游营销………………………………………一、做大做强“嘉陵江国际旅游节” ………………………二、加强旅游营销合作………………………………………三、做好“三地”旅游营销……………………………………四、着眼“四个”旅游市场营销………………………………。

第六节 加快“互联网+旅游”进程…………………………一、用互联网思维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

二、夯实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三、强化智慧旅游行业监管…………………………………。

四、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和营销………………………………第七节 提升基础与服务设施………………………………。

一、构建无缝对接的旅游交通体系…………………………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第八节 建立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一、构建更加严密的责任体系………………………………二、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三、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四、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五、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六、增强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第九节 加强环境保护………………………………………一、实施绿色旅游规划与开发………………………………二、打造绿色旅游……………………………………………三、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综合管理…………………第十节 扩大开放合作………………………………………一、融入成渝经济……………………………………………二、强化旅游区域合作………………………………………第十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壮大市场主体……………………………………………二、强化旅游项目支撑………………………………………第十二节 优化发展环境……………………………………。

一、深化依法治旅……………………………………………。

二、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章 实施保障…………………………………………。

一、强化规划衔接……………………………………………。

二、加强政策保障……………………………………………。

三、完善实施体系……………………………………………附件:………………………55。

附件:…………………………………56。

附件:南充市重点旅游项目清单…………………………南充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以《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为指导,编制本规划,根据省、市要求。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南充旅游业发展主要成就。

南充旅游业适应发展新常态,为“十三五”旅游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丰富产品,提升服务,创建品牌,扩大宣传,较好的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实现了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一、旅游综合效益快速增长

(一)旅游接待人次、总收入“双翻番”,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列全省第3位、第5位,相比2010年实现“双翻番”,实现旅游总收入321.72亿元,川东北首位,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3726.5万人次,除入境旅游人次指标外,其余均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

我市12个重大旅游项目列为国、省优选旅游项目,全市共实施重大旅游项目121个,(二)旅游大项目成效突出,为成功创建多个旅游品牌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221.5亿元,2015年。

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数已达到10万人,(三)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带动就业约30万人,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明显增强,与2010年相比,游客停留天数由1.83天提升到2.1天,人均消费由699.3元上升至863.4元。

二、旅游产业要素日渐完善

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2家,(一)A级景区数量、质量双增长,A级景区总数达18家,升钟湖、张澜故里创建为4A级景区,全市新创建A级旅游景区7家,阆中古城成为川东北首家5A级景区,初步形成以阆中古城为龙头的景区体系,“十二五”期间。

栖凤酸菜鱼火锅、河舒豆腐等地方特色餐饮名店,旅游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旅游运输企业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余家,涌现出巴国布衣、陶然居、紫罗兰等特色中餐名店,旅游投资公司4家,锦绣万泰、君颐尚渡等众多商务快捷酒店,建成了天来、东方花园、嘉舟丽港、圣索亚、锦元·张飞等大批度假型高级酒店,(二)产业要素体系逐步完善,川北凉粉等特色品牌小吃,旅游服务咨询中心18个,其中四星级7家、三星级14家,有旅行社48家,有星级饭店24家,餐饮住宿业长足发展,打造出相如长歌、蜀红、阆苑仙境等演艺剧节目。

三、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新突破

朱德故里、禹迹山创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阆中嘉陵江山、升钟湖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市共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1个、四川省旅游强县1个、四川省旅游度假区2个、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单位45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1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3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4个,“十二五”时期,“十二五”期末,西充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一)品牌创建取得新成绩,这些品牌的创建,提升了南充旅游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南充获得十大“最四川”市州旅游目的地,西充中国有机生活公园获得十大“最潜力”旅游企业等荣誉,阆中荣获 “四川省首批十大旅游强县”、“世界千年古县”、“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等称号,嘉陵第一曲流获得十大“最期待”旅游项目,2014年,(二)品牌形象获得新突破,“十二五”时期,阆中获得“最休闲”区县旅游目的地,在“四川旅游产业TOP榜”中,南充获得多项行业殊荣:南充获评全省十个市(州)旅游目的地之一。

(三)品牌营销呈现新气象,牵头成立“嘉陵江旅游营销联盟”和“川东北区域旅游营销联盟”,与重庆武隆、湖南张家界、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建立了旅游营销联盟,邀请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总会考察南充精品线路产品,邀请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熊猫粉丝和中外媒体走进南充,提升了南充城市形象和嘉陵江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了南充旅游知名度,成功举办“2013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2015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

第节 “十二五”南充旅游业发展。

南充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但存在的问题也较突出,一方面旅游产业规模与省内外先进城市,旅游市场竞争竞争。

一、旅游产业定位模糊

没有明确南充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在南充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框架中,并没有对旅游产业做出明确定位。

二、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碎片化开发特征明显。

现阶段南充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主城、阆中西充等区域点状开发为主集聚区。

产品创新性不足,三、单一的观光产品格局尚未彻底改变,新产品、新业态开发较为滞后。

同质化严重同时自驾车营地养生养老等新业态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南充旅游观光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休闲度假产品尚处在培育阶段档次低,发展较为滞后。

缺乏成熟的旅游吸引物,对大众游客吸引力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成熟,落后。

()大型涉旅企业集团。

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包括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点、旅游停车场、标识系统、智慧旅游、安全保障等各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目前南充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将制约未来南充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营销宣传系统化、精准化能力欠缺。

营销资金保障不足,尚未起步特别是对现代互联网营销手段利用不足大数据营销欠缺导致营销精准化能力,南充旅游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计划明确,负责专业较少。

八、中高端旅游专业运营管理人才匮乏。

南充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紧缺,特别是中高端运营管理。

第节 “十三五”南充旅游业面临的形势。

促使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已然牢固树立,推动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多部委出台的系列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互联网+旅游”的发展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旅游业将成为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旅游业做出更大贡献,提出“树立科学旅游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动机,为旅游注入了市场活力,国家把旅游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决胜产业,提供了政策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产业,指明旅游业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

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三产”作为“155”发展战略的“五大板块重大工程”之一,初步建成“成渝旅游第二城”和“中国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作为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成渝第二城”总体目标的重要支撑,将是南充旅游发展的关键期、发力期,依托立体交通网络和“十二五”旅游发展成果,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用“五大理念”引领,要充分把握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创新旅游新模式,培育旅游新业态,用全域模式统领旅游发展,落实中央“五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重大部署和市委“155”发展战略构想,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十次、十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要任务,逐步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围绕四川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总体目标,为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作出积极贡献,加快建设成渝旅游第二和中国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重点坚持四大原则:。

改善旅游市场环境,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谋求旅游改革发展路径,促进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运用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改革试点等政策机遇,一、改革创新,全面发展,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实现旅游业富民、惠民、安民的工作目标,让全社会共享旅游发展成果,二、富民惠民,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精准脱贫攻坚等重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共享发展,以旅游业促进消费、带动投资、扩大就业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握旅游业服务于人的本质特征,突出“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层服务”。

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绿色的产业特征,三、多业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旅游业“跨界跨业”特点,充分发挥其关联度强、综合度高、拉动力旺的作用,以“旅游+”形成多行业合作,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优势,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

有序发展,驶上健康有序发展快车道,依法治旅、依法兴旅,四、依法治旅,规范旅游发展环境,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用优质服务和良好秩序。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产业结构合理、产品丰富多样、服务设施配套、服务质量优良、市场安全有序、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成渝旅游第二、中国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

产业实力大幅提升,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保持15%以上的发展增速,实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 640亿元以上。

全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厕所350座,实施“旅游+”融合计划,做大做强旅游市场主体,星级旅游饭店30家,国、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成立旅游发展基金,发展旅游新业态,改革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力争建成国家A级景区(或四川特种特色旅游景区)100家,构建全域旅游产业生态体系,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集群式联动、协同发展,组建,到2020年,自驾车营地2个,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力争过夜游客占比达50%,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南充旅游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消费水平较大提升,停留天数达人均消费年均增长率比“十二五”提升4个百分点,初步建成“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嘉陵江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风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五大旅游目的地,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达到50%,直航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等远程游客比例大大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产业素质显著增强,区域发展更加均衡。

乡村旅游带动脱贫致富占脱贫任务的 25%以上,旅游业带动城乡居民就业、促进百姓脱贫致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等作用更加突出,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15万人以上,综合效应进一步显现,到2020年。

专栏1 “十三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

时期

指标2015年2020年“十三五”年均增长(%)旅游总收入(亿元)3.724738旅游接待人次(万人次)3726.5550015旅游直接就业(万人)6.31518游客人均消费(元/人)863.4128第四节 发展战略。

围绕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总体目标,紧扣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部署以及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建南充旅游“155”发展新格局,即“建设成渝旅游第二,培育五大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五大旅游目的地。

一、建设成渝旅游第二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旅游素质,策划、包装、入库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实施“100A”计划等旅游精品工程,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嘉陵江综合保护开发旅游专项行动,提升南充旅游品质和影响力,紧扣“成渝旅游第二”发展目标,形成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多渠道招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支撑型旅游项目,积极对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抓住脱贫攻坚机遇,建设高品质的山水田园城市,大力实施项目攻坚战略。

二、打造五大旅游目的地

(一)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

完善周子古镇旅游功能,加快老观古镇、龙门古镇等创A步伐,?突出阆中古城支撑地位,形成以阆中古城为龙头、最具中国韵味的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全面提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质,保护性开发相如故城。

打造集观光体验、运动休闲、修复疗养等于一体的风水文化旅游景区,构建以阆中古城、天宫院、相如故城、凌云山、龙门古镇等为重点支撑的中国风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二)中国风水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最美丘陵地貌、自然风水和传统建筑格局、民俗风水文化等资源优势,将“尊重自然、传承文明”理念寓于旅游活动之中,为南充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形成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放大旅游扶贫效应,打造红色旅游示范景区,做大做强“川陕苏区、幸福老区”红色旅游品牌,突出朱德故里红色文化旅游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仪陇建设国家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先行示范区,丰富、完善西充张澜故里景区、阆中红军烈士纪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拓展、提升顺庆罗瑞卿故里。

(四)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建设全国最大的“内河黄金海岸、欢乐水世界”旅游度假带,建设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嘉陵江流域南充段厚重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地形地貌,以阆中古城、相如故城、南充绸都为重要节点,亲水、戏水、玩水旅游产品,开发访古、探幽、寻奇,构建中国内河湖泊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典范,以特色古镇、国省级旅游度假区、高品质A级旅游景区等为支撑。

(五)全国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

建设都京丝绸文化小镇,打造嘉陵丝绸文化主题公园,开发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研发丝绸文化旅游商品、纪念品,形成全国丝绸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依格尔中国绸都丝绸文化博物馆,依托蚕业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全国四大蚕茧丝绸生产基地之一的旅游经济价值,以六合集团、依格尔等大型茧丝绸企业为龙头,创建百年六合4A级以上景区,放大“中国绸都”品牌效应。

三、培育五大精品旅游线路

树立全域旅游理念,串联5大旅游目的地,构建嘉陵江山水人文体验旅游线、将帅故里红色旅游线、三国文化探源旅游线、风水古城旅游线、最美乡村休闲旅游线五大精品旅游线路,并沿精品旅游线形成特色支线、次线和小环线,培育全域游网络体系。

推出以南充为核心的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旅游精品线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线路统筹,主题性强、游程多样的特色旅游线路,以特色景区为辅助,优化市内特色线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推出以品牌景区为龙头,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增强区域合作,建设智慧旅游系统,打通与周边城市及陕、甘、渝等省市的无障碍旅游通道,组织好以自助、散客为主的“一日游”、“周末游”、“家庭游”等短线旅游产品,进行市域公路“旅游化”升级,细分客源市场。

第三章 发展举措

紧紧围绕旅游产业过千亿和建设中国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两大目标,推进十二项重点任务。

第一节 深化旅游业改革。

一、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树立旅游要素也是吸引物的理念,探索围绕旅游要素打造目的地,针对互联网时代游客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变化、现行政策不适应发展等问题,完善旅游产业引导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创新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以城市景观化为突破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开展顶层设计,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建立综合性旅游协调机制,指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

提高旅游购物和娱乐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快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大旅游城镇、村寨步行道、停车场、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应急救援、信息网络、标志标识系统等设施的建设,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

(三)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体系。

培育健康旅游、研学旅游、休闲旅游、医疗旅游、商务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引导旅游消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农业、文化、体育、交通等融合发展,积极开发综合性、复合型、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鼓励发展精品酒店、主题酒店、乡村民宿。

二、重点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健全旅游市场规则。

支持旅游企业扩规模、强实力、创品牌,逐步形成实力强大、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管理科学的旅游企业体系,打造集投融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三大平台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公司,降低企业成本,加快组建“南充文化旅游”,统一负责运营市域重大旅游项目,全面落实宾馆饭店、餐饮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用水、用电、用气价格。

(二)行业协会改革

服务于广大的旅游企业,探索协会运行新模式,以旅游公共管理服务的参与者、旅游行业利益的代表者、独立运作的社会中介组织为改革目标,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组建新的组织机构,打造协会品牌,拓展协会造血渠道,积极反映企业的呼声,进一步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强化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主动反映和体现新业态需求,加强行业自律自治,增强生存能力。

(三)改革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景区,支持现有4A级以上景区改组公司,放活景区的管理权、使用权、经营权,丰富朱德故里景区旅游业态,加快阆中古城景区提质增效,谋划阆中古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上市相关工作。

健全旅游协调机制

建立全市旅游信息共享、旅游违法行为查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市县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全方位、立体式旅游信息收集、管理、发布机制,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地方主要领导牵头、部门有效联动、社会协同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第二节 实施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规划和打造旅游产品、线路,提升旅游要素服务水平,逐步推动旅游管理从单一旅游行业部门行为向统筹协调管理转变,按照“围绕旅游、共建旅游、主导旅游”三个理念,将政策、项目、资金和人力资源向旅游倾斜,变“旅游+”为“各行业+旅游”,重点推进阆中、高坪等县(市、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推进多规融合,探索推进多规合一,创新机制体制,因地制宜,推动全市旅游发展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全域布局、全业支撑、全民参与、全层服务”四个着力点,实现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镇(乡村)体系。

二、“旅游+第一产业”,推进城乡统筹。

(一)大力发展农业旅游。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鼓励农业规模化种植与农业景观营造相结合,实施重点农业旅游示范工程,打造品牌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发展一批、农业庄园、田园综合体、家庭休闲农场、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将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通过农旅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鼓励中小微企业参与,以农副特产品旅游化为突破口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湿地休闲旅游,(二)推动发展林业旅游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湿地和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形成的园区景观资源,打造花卉观赏、水果采摘、野生动植物观赏及生态教育旅游等产品为主的林业生态旅游产业。

(三)引导发展水利旅游。

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创建,以水域(水体)或水利设施为依托,引导具备条件的国家水利风景区规范开展观光、娱乐、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旅游和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

三、“旅游+第二产业”,发展工业旅游。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全面普查全市工业旅游资源,设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确定工业旅游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汽车工业、丝绸工业、食品工业等一批工业旅游重点项目,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二)做精工业遗产旅游。

利用南充炼油厂、高坪六合丝绸老厂区、阆中丝绸两厂现存建筑、景观开发工业遗存文化旅游产品,工矿业遗产保护性开发和市场化运营的创新局面,以研学旅行、怀旧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为,形成以工业遗产博物馆为支撑,深入挖掘工业厂区时代背景,与旅游业发展统筹结合。

(三)大力支持旅游商品设计和生产。

加强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丰富旅游商品系列和类型,鼓励支持民族地区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商品,鼓励市场主体开发丝绸、竹编等富有南充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其他旅游商品,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四、“旅游+第三产业”,构建旅游为重要支柱的现代服务业。

(一)旅游住宿

加强对非标准住宿的指导和服务,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注重发展度假型酒店、主题文化酒店、乡村田园酒店、度假别墅、小木屋、帐篷、房车等,适度增加旅游酒店总量,开发一批经济型、商务型酒店,加快推进旅游饭店业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加大网络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在住宿设施中的应用,加快绿地城万豪、碧桂园、明宇广场等高星级酒店建设,利用民居院落发展一批家庭旅馆和精品民宿,深入实施星级饭店、绿色饭店、主题饭店、精品饭店和饭店管理公司等系列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重点提升阆中、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以及重点景区、农业园区、度假区的旅游接待能力,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

(二)旅游餐饮

注册“美食南充”商标,充分挖掘南充特色名菜、名小吃资源,推进旅游餐饮特色化,开发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餐饮点,加快组建大型餐饮企业集团,重点引入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系统开发西充有机宴、升钟湖全鱼宴、百牛渡江全牛宴、蓬安豆腐宴、仪陇客家水席等风味美食,鼓励各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美食城,重点培育国际标准美食、地方民俗特色美食、文化主题美食、乡村田园美食四大系列餐饮门类。

(三)旅游购物

加快形成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乡村土特产、创意旅游商品四大系列旅游商品体系,加强旅游商品设计和包装,重点打造南充旅游客运码头、阆中旅游集散中心两大旅游商品城,建立专门的展销场所或旅游超市,加快建设一批旅游购物街区、旅游购物中心、旅游超市、旅游专卖店、购物商店,在城市近郊县新建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集中展示和宣传旅游商品和生产工艺,加快构建旅游商品开发平台,完善南充旅游购物网点布局,培育一批旅游定点购物场所,出台鼓励开发生产旅游商品的政策,重点扶持一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启动“自驾车后备箱行动计划”,深度开发南充丝绸、保宁醋、张飞牛肉、有机农产品等,塑造“品牌南充”购物形象。

(四)文体旅游

做好各县城休闲娱乐产品开发,再建设一批影城、剧场、戏院、酒吧街、高端会所等休闲娱乐场所,加快建设一批休闲街、酒吧街、城市运动场、体育馆、文化馆、小剧场、影剧院、老茶坊等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重点做好南充主城、阆中古城娱乐产品开发,结合景区景点、度假区、旅游小镇等开发娱乐产品,新开发一批大型旅游演艺节目,利用体育运动场馆、艺术场馆打造一批高水准的文体活动场所,增加川剧、川北灯戏、川北木偶戏、川北皮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场所,围绕三国文化、丝绸文化,挖掘南充文化精髓,在全市打造一批吃、住、娱、购“一站式”服务的聚集空间,重在突出儿童康乐、体育休闲娱乐、文艺演出等,提升南津关“阆苑仙境”品质,引导其集中集聚发展。

第三节 推进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

一、大力推进旅游扶贫

采取“打造景区带动型、发展乡村旅游型、开发旅游商品型”三种旅游扶贫模式,将75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打造成特色旅游景区或产品,积极探索实践旅游扶贫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政策,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因地制宜,通过劳务收入、资源入股、土地入股、门票分红、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将旅游扶贫作为我市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

(一)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大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推进建档立卡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道路、步行道、停车场、厕所、供水供电、防洪减灾、垃圾污水处理、应急救援、信息网络、文化活动场所、标志标识系统等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大力推进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对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贫困户实施为主要内容的 “”工程。

(二)实施旅游产品开发带动工程。

研究制订A级景区带动扶贫建设导则,创建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按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标准,成为旅游扶贫的龙头景区,带动周边贫困县、贫困村脱贫致富,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强化当地居民参与,加快贫困地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多类型旅游区改造,发挥景区的辐射作用。

(三)乡村旅游合作社培育工程。

指导创建乡村旅游合作社,重点培育10个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带头人,加大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合作社经验推广,鼓励农村专合组织依托产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旅游合作社特色化发展,通过培训,开展试点示范建设工作,打造差异化产品。

(四)实施旅游商品开发工程。

指导和推动贫困地区建设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和旅游商品扶贫村,积极推动旅游商品发展,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支持各大电商平台开展旅游电商扶贫行动,按照“创意化的文化产品、文化化的实用产品、旅游化的土特产品”三大类型,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店”、“旅游淘宝村”等立体扶贫,支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在邻近的重点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主要交通干道旅客集散点等设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

(五)实施旅游人才培训工程。

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完成分级、分类、分批培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者,提高乡村旅游就业能力,鼓励志愿者、旅游规划单位等联村帮扶,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服务能力,参与乡村风貌设计、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工作。

专栏2 旅游扶贫工程旅游扶贫示范,指导建设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0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重点培育的旅游产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升钟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凌云山。

省级旅游强县:南部县、高坪区,省级乡村旅游强县:南部县,支持创建的旅游强县。

力争形成5个旅游化的农副土特产品品牌、10个文化创意类旅游商品品牌、5个文化化的实用产品品牌,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人才培训,五年内分级培训旅游扶贫师资队伍、旅游实用人才、贫困县党政领导和涉旅部门干部10000人次,二、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

围绕美丽新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一)引导乡村旅游产业集聚。

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以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组团等为支撑,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构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带,立足212、318沿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引导旅游要素向示范带沿线集群集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串点连线、连线成片,加快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化、规模化发展,联动沿线城镇、村落。

(二)培育乡村旅游新型业态产品。

积极培育度假乡村、精品民宿、古镇古村落、乡村养生养老基地、乡村自驾游基地、房车露营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乡村民俗创意体验馆等新型产品业态,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创新特色业态,针对区域近程客源市场,发挥生态优势。

(三)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深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水文化等特色文化,注重文化创意,营造文化氛围,塑造文化品牌,展示文化主题,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在乡村旅游产品打造、建筑风貌、配套设施、接待服务、商品开发、演艺活动和宣传营销等方面全方位注入文化元素,大力发展民宿旅游,抓住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渡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契机,构建乡村旅游展示体系。

(四)提升乡村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

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加强乡村资源环境保护,推动“互联网+乡村旅游”积极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向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延伸,加快旅游乡村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乡村旅游经营点(户)厕所、厨房等达标提升工程,实现信息智能推送、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互联网服务功能。

第四节 打造重点旅游产品。

一、实施旅游精品工程

(一)推动旅游资源品牌化。

再创建A级景区80个以上,新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全市A级旅游景区总量突破100个,进一步巩固提升阆中古城、朱德故里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西山风景区、高坪凌云山等国家4A级景区改造升级,推进蜀道申遗,实施“100A”计划,“十三五”期间。

(二)实施“旅游村镇提升”工程。

提升城镇风貌,根据城镇规划的功能布局,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宜居、宜游”旅游小镇,打造特色品牌,提高旅游城镇综合服务水平,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旅游”,强化原始村寨和古镇古村的保护与利用,丰富旅游业态。

专栏3 重点培育的旅游精品名单世界遗产:蜀道。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阆中嘉陵江山旅游度假区。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凌云山景区、金城山景区。

(三)构建多层次旅游精品线路,阆中市老观镇、天宫乡,仪陇县马鞍镇,南部县升钟镇,蓬安县相如镇,营山县黄渡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高坪区东观镇、龙门古镇、都京镇。

推出一批多主题、多日游旅游特色线路,合理安排线路上的旅游要素,统筹整合若干有特色的景区,重点推出以自助、散客为出游方式的“一日游”、“周末游”、“家庭游”等短线旅游产品,科学组织游览线路,针对不同客源市场,以阆中古城、朱德故里为龙头。

加快沿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嘉陵江水上游设施,加快嘉陵江山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构溪河休闲度假项目打造,推进升钟湖创建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完善G42、G75等公路沿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打造嘉陵江水上游、夜游等产品,嘉陵江南充段分段游成为常态游线,构建集田园风光、古城古镇古村、风水文化、民俗风情、欢乐度假为主题的旅游线,完善相如湖、红岩子湖旅游功能,启动全江游,改造升级沿江景区景点之间快速通道,专栏4 5大精品旅游线路1. 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线,建立水上游管理运营机制,全面整治嘉陵江南充段航道,修复、提升沿江植被,建设漫游体系,构建水上陆上线路互通交通体系,充分发挥嘉陵江旅游投资公司作用,嘉陵江和西充河南充城区段景区景观化,中法农业科技园创建国家农业主题公园,嘉陵江第一曲流等重点项目成功招商,以嘉陵江为轴,联动嘉陵江上下游城市。

增强高速公路休息区南充旅游宣传氛围,设计九县(市、区)县域旅游小环线,加快高速出入口快速连接公路建设,满足自驾自助游客需要,串联巴中、广元、广安以及重庆等城市,完善景区内外标识导视系统等,力争开设市内旅游客专,重点加强朱德故里、罗瑞卿故居、张澜故里、王定国旧居、红四方面军办公及战斗旧址等重点红色景区提档升级,开通旅游专线,构筑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 将帅故里红色旅游线。

挖掘三国文化遗址,重点打造三国文化体验产品,深化三国文化探源主题线路产品,形成三国文化探源游目的地产品体系,3. 三国文化探源旅游线,整合顺庆、阆中、高坪等地三国文化资源,提升高坪鹤鸣山景区三国文化项目产品,加快完成西山风景区三国文化产业园、安汉故城等项目建设,形成蜀道三国文化旅游线重要节点和市域内阆中—南充旅游精品环线,串联广元以及成都等地,丰富主题内容,加快公路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体验中国传统风水民俗的风水古城旅游线,4. 风水古城探秘旅游线,联动天宫院、老观古镇、嘉陵第一桑梓(相如故城、周子古镇)、朱德故里(马鞍古镇)、凌云山、龙门古镇等景区,深入挖掘阆中古城风水文化内涵,开发体验型风水旅游产品,形成探寻中国风水奥秘,感受中国“天人合一”建筑环境美学,完善快速交通体系及配套服务设施。

5. 最美乡村休闲旅游线,推出最美乡村自助自驾游精品线路,实施道路景观化、功能旅游化、服务标准化、产品特色化等工程,重点打造义兴中国有机生活公园、鼓楼充国香桃源、双龙桥最美乡村、锦绣田园、、金凤山村等乡村景区,树立有机旅游品牌,沿国道212线、318线规划建设自驾游营地,二、打造特色业态产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有机农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品牌,以南充为核心。

充分挖掘南充绸都文化、风水文化、三国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文化旅游,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内涵,重点突出丝绸文化,深度开发多元文化旅游产品,以多扶影视文化产业园、南充工厂文化创意园为支撑,注重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以创建国家级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为抓手,以阆中古城、西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凌云山、相如故城等重点项目为支撑,复兴绸都品牌。

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创新生态旅游模式,培养生态旅游意识,确保生态旅游品质,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滨湖型、滨江型、山地型、湿地型生态旅游景区,依托南充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森林、山岳、河流、湖泊、湿地等优势资源。

工业旅游,积极创建一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大力开发融参观、游览、、保健、购物于一体的工业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景区,充分利用南充港、六合丝绸集团、阆中保宁醋厂、燕京啤酒等工业资源,依托醋、丝绸、啤酒等优势产业。

建设高端温泉度假综合体,完善高等级休闲度假与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高坪、南部盐卤地热资源,多层次相关产业链为补充的温泉旅游聚集区,形成以温泉旅游产业链为主轴,温泉旅游。

依托升钟湖、第一曲流等推出体育旅游产品,依托川北医学院、南充中心医院等推出医疗、中医养生保健等医疗旅游产品,依托金城山、白云山、大深南海等推出避暑休闲、健康养生、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康养旅游。

研学旅游,重点建设朱德故里红色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阆中古城科举文化研学旅游示范基地,鼓励旅游企业开发价格优惠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生态、历史、红色、科考等主题研学旅行产品,依托自然、文化遗产、红色旅游等资源。

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创新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支持仪陇创建红色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推进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修学旅游等融合发展,提升朱德故居、张澜故居、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馆、张思德纪念馆、阆中红军纪念园等红色文化景区品质,创建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五节 创新旅游营销。

一、做大做强“嘉陵江国际旅游节”

以南充市人民政府为主办方举办一年一度的嘉陵江国际旅游节,如宝鸡、广元、广安等城市联合举办,在条件成熟时可邀请嘉陵江流域的其他城市,打造以南充中心城区为中心,蓬安县、阆中市、朱德故里、升钟湖等市区县景区一盘棋的旅游盛会。

二、加强旅游营销合作

促进我市入境旅游增长,以“成渝旅游第二城”为角色定位,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倡导旅游深度合作,以“区域互联、合作共赢”为理念,举办“南充旅游文化周”活动,加强与国内知名旅行批发商、自驾游俱乐部等机构的合作,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现区域联动,加强在沿线城市等重要客源及他目的地城市宣传促销,搭建我市与国际友城旅游合作平台。

三、做好“三地”旅游营销

提升南充旅游关注度,积极邀请媒体、旅行商、线上旅游企业代表等来南充考察,创新举办南充市乡村文化旅游节、中国升钟湖国际钓鱼大赛、中国南充嘉陵江国际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出一批“一日游”、“周末游”、“家庭游”产品,重点推介风水文化游、三国文化游、丝绸文化游、嘉陵山水观光游、乡村田园体验游、红色文化游等一批特色旅游线路,目的地营销:以阆中古城为龙头。

拓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圈为代表的重点市场,逐步设立成都、重庆两大旅游营销中心,包装一批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在线上和线下企业推广,客源地营销:继续巩固以成渝经济区为代表的基础市场,加快拓展陕西、甘肃、贵州等周边省份市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手段进行营销。

他目的地营销:制定南充旅游他目的地营销计划,与当地旅游目的地联合营销,选取成都、重庆、广安等区域代表性目的地,采取“走出去”战略,共同发展,重点营销阆中古城、红色文化、名人故里等旅游产品,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会展活动。

四、着眼“四个”旅游市场营销

南充人游南充:启动“南充人游南充行动计划”,开发一系列“一日游”“周末游”“自驾游”“休闲游”“生态游”等旅游产品,探索实施2.5天假日模式,积极支持市域景区景点对本地游客采取优惠政策。

推出川东北精品旅游线路,强化“川东北区域旅游营销联盟”的作用,借助省内权威新闻媒体和网络手段进行宣传,吸引省内客源市场,重点推介一批自驾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产品和线路,四川人游南充:启动“嘉陵江旅游年卡工程”。

不断拓展营销渠道,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营销,充分发挥友好城市、驻外办事处、民间友好团体的作用进行营销,中国人游南充:重点推出“大美嘉陵”“风水阆中”“丝路原点”旅游品牌。

外国人游南充:以“三国旅游”“风水旅游”为重点,以境外友城、南充与香槟—阿登大区合作为突破口,撬动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美旅游市场,加快启动“南充友城计划”,以“丝绸旅游”为重点,着力加强东亚市场营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日韩、港澳台市场,以“中法农业科技园”等合作项目为纽带,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

第六节 加快“互联网+旅游”进程。

一、用互联网思维推动现代旅游业发展。

提高旅游要素服务效能,构建以服务旅游者为核心的智慧旅游体系,准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创新旅游产品业态,构筑新的商业模式,变革旅游管理机制和制度,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二、夯实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

加快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区及重点旅游线路的光纤宽带、WIFI、3G/4G等基础设施覆盖,将“智慧旅游”融入“智慧南充”建设,充分利用“宽带中国”、“三网融合”发展契机。

三、强化智慧旅游行业监管

建立南充市旅游运行监管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全市旅游产业的监管,2020年底前,并实现流量实时监控和数据适时发布,全省4A级(含)以上景区全部接入省市旅游运行监管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

四、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和营销

(一)完善游客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支持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网上预订、在线支付等电子商务,完善构建旅游资讯网体系、手机APP客户端和微博平台,方便游客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实现咨询、导航、导游、导览、导购、投诉等功能。

(二)构建智慧旅游营销体系。

依据旅游大数据挖掘建立智慧旅游营销系统,逐步建成网络、广播、电视、短信、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到2020年,4A级(含)以上景区微信平台开通率达到100%。

(三)深入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

加快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智慧旅游试点景区建设,推动实施旅游景区(点)网络预售票制度,重点推进阆中古城、朱德故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全4A级(含)以上景区和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实现游客集中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积极推动5A 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电子票验证、刷卡支付和移动支付,推动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建设,到2020年。

4A级(含)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的游客集中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积极引导重点旅游城市核心区、4A级(含)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游客集中区域、3星级(含)以上宾馆和四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公共区域WIFI全覆盖,专栏5 智慧旅游建设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旅游大数据中心,旅行社团队游客信息接入数据中心的比率达到100%,市级旅游主管部门和4A级(含)以上景区、省级(含)以上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接入省级旅游大数据中心的比率达到100%,到2020年。

智慧旅游试点:2020年完成。

智慧旅游试点景区:阆中古城、朱德故里景区,第七节 提升基础与服务设施。

一、构建无缝对接的旅游交通体系

创新旅游交通产品,着力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根据《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实现旅游交通标志规范、清晰明确、快速识别,构建“快进”“慢游”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积极将观景台、旅游标志标牌等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充分体现区域人文特征及旅游特色。

(二)加快构建旅游交通网络。

加强支线旅游交通和通景道路建设,加快南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巴南广、南绵高速、营达高速、南泸、阆仪营、南充过境高速公路和成南高速扩容,结合南充旅游客运码头,主动跟进成南达、南充万州高速铁路,增强旅游交通辐射功能,完善交通大网络,谋划和推进汉巴南铁路、南绵城际铁路,推动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进一步改善县城、重点场镇、旅游景点的交通条件,实施南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启动阆中机场等区域航空枢纽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对接,不断提升通景公路品质,积极开辟更多国际国内航线,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大力发展水上旅游。

加强水上旅游线路及水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旅游客运作业区、旅游客运停靠点等,充分发掘各县(市、区)嘉陵江库区及其他湖库区水上旅游资源,重点做好嘉陵江南充城区段、金沙湖、相如湖等水上旅游产品开发。

(四)规划自驾、自助旅游交通产品。

重点建设升钟湖、第一曲流、双龙桥等自驾车营地,结合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风景道等建设,加强G212、嘉陵江沿岸等重点区域的汽车服务网点及汽车旅馆建设,加强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寨、汽车露营地、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加强高速公路、旅游公路沿线旅游服务站点建设,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自然风景线、历史人文线、红色文化线。

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一)提升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

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城市观景平台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实施旅游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着力打造城市游憩区,积极开拓城市绿道和慢行系统,积极推进环城市休闲游憩带建设,推动旅游停车场及相关设施建设,鼓励开通环城(湖)观光游船,进一步提升都市夜生活旅游休闲场所规划建设。

(二)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属地建管、市场运作”原则,“块”指地方政府管理范围内涉及的旅游厕所,实行“条块线点”结合(“条”指交通、住建等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涉及的旅游厕所,推进资源转化、服务细化、管理深化,探索“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点”指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风景名胜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餐饮娱乐购物点、旅游休闲步行街区、车站、码头、公园等点位上的旅游厕所),以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为突破口,“线”指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沿线的旅游厕所,全面提升南充旅游品质。

专栏6 旅游厕所工程全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00座,建成省级示范旅游厕所15个,第八节 建立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所有A级景区厕所达到A级以上标准。

一、构建更加严密的责任体系

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的全面责任,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完善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第三方评价制度以及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标准化,督促企业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严格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健全隐患分类分级标准,完善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监控制度,制定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指南,保障安全投入。

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依法依规制定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权重,加快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及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各部门和政府履职尽责,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

二、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

落实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安全规范,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做好高风险旅游项目安全管理,加强境内外旅行安全提示、重点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警示、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强化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

三、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

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强化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及景区地质灾害安全管理,建设旅游包车安全运营及动态监管平台,加强旅游场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景点最大承载量管控,推动旅游客运车辆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并实行联网联控,实施旅游用车联合检查制度,督促星级旅游饭店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加强旅游节庆活动安全管理,落实旅游客运车辆“导游专座”制度。

四、加快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全市旅游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推进国家旅游紧急救援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建立紧急救援队伍,完善旅游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应急值守制度,推动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五、深化旅游保险合作机制

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保障额度,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完善旅行社责任保险机制,加强与重点出境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保险合作,建立健全出境旅游保险保障体系,推动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及高风险旅游项目旅游责任保险发展。

六、增强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

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建设,强化重点旅游景区安全文化建设,鼓励主流媒体开办旅游安全生产节目、栏目,加大安全生产公益宣传、知识技能培训、案例警示教育等工作力度,推动安全知识、安全常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定期复训考核制度,加强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建设,形成新媒体传播模式,广泛开展面向群众的安全教育活动。

第九节 加强环境保护。

一、实施绿色旅游规划与开发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品,严格把关旅游开发项目,保证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培育生态旅游目的地,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已开发项目进行全流程监管,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对破坏环境的项目不予批准立项和开工,完善保护措施,实施绿色发展规划,着力保护区内重要的山体、植被、水系等生态要素,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相关保护条例。

二、打造绿色旅游

开展绿色管理,实现绿色发展,开发绿色产品,研发绿色技术,培育绿色旅游文化,引导涉旅企业实施绿色标准,引导游客树立绿色旅游价值观,践行绿色消费方式,全行业、全过程和全方位地鼓励绿色消费方式,宣传一批践行绿色消费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企业和典型旅游目的地,倡导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上的勤俭节约的旅游消费观,引领全社会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综合管理。

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实施旅游行业节能减排计划和能效提升计划,在旅游规划中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加强对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相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做实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建立评估检测、考核和责任追究等监督协调保障机构。

第十节 扩大开放合作。

一、融入成渝经济圈

推广旅游产品,以组合拳的形式宣传三地旅游品牌,建立旅游资源共享、线路共推、客源互送的合作机制,与成渝两地旅游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南充成为成渝经济圈旅游强市,鼓励本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积极加入重庆“一卡通”、成都“天府熊猫卡”等非金融IC卡支付平台,充分调动成渝两地居民来南充旅游的积极性,加强南充与成都、重庆旅游市场的协同配套发展,进一步扩大周边旅游客源市场,给予成渝两地游客适当优惠政策。

二、强化旅游区域合作

推动相关省、市共同规划、打造、营销跨区域旅游精品,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新布局,深化南充与陕甘川宁毗邻地区四省(区)十四成员方的互联互通发展,积极鼓励辖区涉旅企业参与到《经联会旅游护照》发放工作中,完善跨省、市旅游合作机制。

第十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壮大市场主体

全面提升南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支持旅游企业扩规模、强实力、创品牌,逐步形成实力强大、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管理科学的旅游企业体系,尽快组建成立“南充文化旅游”,统一负责运营市域重大旅游项目,培育2—3家大型旅游商品开发企业,打造集投融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三大平台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公司,“十三五”期间争取培育旅游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1—2家,积极整合现有资源。

二、强化旅游项目支撑

完善全市重点旅游投资建设项目库,按照“全域开发、重点突破、点轴结合”的思路,投资旅游业,借助资本市场力量,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开发南充旅游资源,整合包装推出一批旅游重点项目,重点实施“一城三带六区”旅游项目推动战略,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可以开展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各类用途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活动组织、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市场调研、旅游整体促销、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等,推进旅游企业上市,加快设立南充市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第十二节 优化发展环境。

一、深化依法治旅

(一)深入开展旅游诚信活动。

完善诚信约束机制,曝光不诚信的经营服务行为,在全行业开展“讲诚信、促发展”主题活动,通过社会监督促进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诚信经营,营造“规范经营、理性消费”和“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旅游环境,定期将旅游投诉处理信息、旅游行政处罚信息、星级饭店和A级景区复核退出信息、旅行社和导游员监督检查信息等向社会公布。

(二)加强旅游市场依法准入退出制度机制建设。

对违法违规、不合格、无许可无资质经营的旅游企业和无资质、素质差、道德败坏的旅游从业人员要坚决的清理退出,提高旅游市场主体的“出生”质量,坚决将他们从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清理出去,对那些长期扰乱市场秩序的人员,严把旅游市场依法准入关,该退出的坚决予以退出,完善和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并形成常态化,对硬件不达标、软件不过关、服务质量差、管理水平低的,推动一批旅游企业做优做强,加大对星级饭店特别是高星级饭店和4A、5A级景区的检查复核力度,该警告的及时发出警告,要建立“黑名单”制度。

(三)健全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促进旅游综合满意度的提升,逐步开展旅游目的地居民满意度、旅游从业人员满意度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旅游标准化覆盖率、游客满意度等内容的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进调查成果向旅游监管手段转化,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发展和诚信的消费环境,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旅游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

(四)开展旅游综合执法。

严厉打击破坏旅游市场秩序的强买强卖、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非法经营等,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将日常执法与节庆期间和交通、工商联合执法相结合。

二、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一)建立旅游发展研究与咨询专家库。

打造南充旅游专业智库,整合省内外优质旅游专家资源,建立“南充市旅游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旅游企业高端管理人才、相关部门高级人才。

(二)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加快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借助西华师范大学、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内外旅游院校的办学优势,采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

(三)建立旅游人才引入机制。

搭建旅游人才交流平台,重点引进和培养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意型人才,引导企业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强化人才交流合作,启动“嘉陵江旅游英才工程”。

实施保障

一、强化规划衔接

本规划要在发展方向、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衔接,本规划要在发展方向、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与中、省旅游及相关规划衔接,三是县、市、区编制的相关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本规划对接,并在各县、市、区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及相关规划中对本规划进行落实,寻求政策支持,一方面,另一方面,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本次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要与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农牧业、林业、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水务、文化等规划衔接,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二是做好与同级规划的衔接,做好规划衔接工作,一是做好与上级规划的衔接。

专栏7 旅游规划体系。

编制县、市、区旅游业发展规划,9个县市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融入相关规划,将旅游规划的目标与任务融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农牧业、林业、交通、水务、文化等相关规划,二、加强政策保障。

(一)加强用地保障

支持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市政府重点项目中, 依法实行用地分类管理制度,有效落实旅游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对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的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指导开展旅游项目用地的分类管理,保障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按现用途管理,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它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保障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营地、文化、研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合理用地需求,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三部门出台的《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优先予以保障,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积极给予年度计划指标支持,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

(二)完善奖励政策

修订完善入境旅游奖励试行办法,支持开拓南充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提高奖励额度,扩大奖励范围,针对境内景区、酒店、及境内外旅行社,设立相关奖项。

对新评上全国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旅游企业,鼓励旅游企业创优,各县(市、区)对新评定全国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或省级旅游度假区以及首次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的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完善实施体系

(一)明确任务实施主体。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作为本规划实施的主体,进一步明确规划实施机构,认真部署落实,要在南充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明确责任单位,将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市场营销等纳入年度工作目标,抓紧落实本规划。

(二)建立任务分类实施机制。

应用公共资源和调动社会力量努力完成,本规划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方式、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等领域的目标和任务,主要由政府切实履行职责。

本规划提出的战略布局、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管控、构建特色城镇(村)体系、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等手段加以实施。

本规划提出的培育旅游品牌、加快产品开发、培育精品线路、壮大产业主体、提升产业素质等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实现,政府的工作重点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

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确保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市场监管,本规划确定的经营性旅游服务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维护公平竞争。

(三)完善任务评估机制。

加快建立规划实施考核和监督评估机制,确保主要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顺利完成。

各级政府、旅游局应设有专门人员,负责对旅游规划进行监测和评估。

让其参加对旅游规划的评估工作,积极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旅游规划进行监测,应充分发挥地方旅游协会的作用。

积极推进规划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并将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并上报市政府,分析规划实施效果,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经中期评估,进一步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由市旅发委提出调整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提请市政府审议批准,及时检查规划落实情况,若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

(四)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

探索建立旅游发展目标任务考评机制,定期开展重大旅游项目落地、旅游扶贫、全域旅游、厕所革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的督查和考核,纳入县、市、区经济考核排名的指标体系之中,对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实行领导干部分包责任制,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旅游重点项目为重点督查对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有关目标任务落实的跟踪、监督、检查和评估,把旅游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地主要领导干部和班子实绩的重要内容,对推进旅游发展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地方、部门和个人,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并纳入年度考核,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附件

在建及新建重点景区一览表。

县(市、区)景区名称顺庆区南充文庙、南充顺庆区气象生态公园、青山湖景区、西河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川北行署、西南石油大学3A景区、体育公园高坪区醉美橙香乡村旅游景区、中法农业科技园、大唐开心农场、淳祐故城、青青青林乡村旅游景区、六合丝绸博览园、烟山村乡村旅游景区、擦耳桃源乡村旅游景区、金城山旅游度假区、盐卤温泉度假区、龙门古镇、鹤鸣山公园、汽车主题乐园、金凤山度假区、澜岭江花景区、磨儿滩景区、凤凰故垒乡村旅游景区、第一曲流景区嘉陵区天乐谷旅游区、黄金江岸、四季花谷、曲水河旅游区、丝绸博物馆阆中市三国文化产业园、保宁醋博物馆、天林乡五龙村乡村旅游景区、西山乡岳林垭村乡村旅游景区、老观古镇、大佛寺景区、嘉陵江山旅游度假区南部县升钟湖旅游度假区、八尔湖旅游景区、花舞四季旅游景区、禹迹山旅游景区西充县青龙湖旅游度假区、中国有机生活公园、古楼香桃园景区、桐子河生态旅游景区、花溪里景区、川北水乡景区、双龙桥乡村旅游景区、双洛老家湾村乡村旅游景区、晋城镇白鹤观村乡村旅游景区、同德乡九头湾村乡村旅游景区仪陇县安溪潮乡村旅游景区、雷家坝乡村旅游景区、黎明村乡村旅游景区、险岩村乡村旅游景区、白塔村乡村旅游景区、亮垭村乡村旅游景区、金松湖城市生态旅游景区、金粟书岩文化旅游景区营山县营山县进士文化旅游景区、耕读原乡景区、金色田园景区、千桃源景区、太蓬山景区、望龙湖—龙王寨景区附件2。

附件

南充市重点旅游项目清单。

序号1顺庆区西河生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新建2017—。

2019500000。

(其中1期:45854)主要建设内容:西河湿地公园、风情小镇、蜀北古驿道、古遗址公园、十里梨廊乡村旅游度假区、万亩红叶杨生态运动休闲区、西河绿廊、游人码头、农耕文化景观、主题乡村酒店、乡野会所、亲水骑游步道等工程,其中一期建设内容:新建项目范围内的交通道路、入口综合服务区、滨水走廊(景观带、骑行道、景观桥以及洗手间等配套设施)、水景观打造(西河河道水位提升和沿岸灯饰工程)、西山广场综合体:西山游客接待中心(含500个地下车位)、群众大舞台、公厕及西山景观路(消防通道),旅游局顺庆区。

人民政府2

顺庆区“印象嘉陵江”城市会客厅(桑树坝—大营山国际文化旅游城建设项目)新建2017—20201030000建设用地面积约1.9平方公里,建设大营山生态人文景观、桑树坝主题公园和城市客厅缤纷水岸板块,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城,住建局顺庆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沿江风光带为轴线。

人民政府高坪区

人民政府嘉陵区

人民政府市住建局3顺庆区南充新天地建设项目新建2017—20、新天地川北院子建设项目:项目核心区规划用地约56.6亩,以川北民居为建筑特色,2、西山前山片区提升项目,规划有特色中餐酒吧、休闲咖啡等特色型业态,商粮局顺庆区,4、廊桥建设,其余为绿地和道路用地,3、安汉故城建设。

人民政府4顺庆区顺庆西山、气象城市公园建设项目新建2017—201860000建西山康养旅游服务中心、三国文化乐园、西山原生态书画院,气象公园建设内容:一是东大门景观及附属设置工程、二是环山道路以上的上山步道及景观工程、三是室外运动场及附属设施工程,西山绿道、西山廊桥、三国志雕塑、桂花路延长线建设工程对西山绿道、西山廊桥、三国志雕塑、桂花路延长线进行建设,建三国文化博物管,实施植物景观更新改造,旅游厕所改造,住建局顺庆区,建消防应急通道,生态停车建设。

人民政府5顺庆区顺河樱花谷原生态观光农业建设项目新建2017—201812000建设2000亩樱花观光区、特色水果采摘区、亲子游乐区、观景品茗区及乡村酒店,农牧业局顺庆区。

人民政府6高坪区凌云山国家级旅游休闲区新建2017—2021112000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凌云山养心圣地体验区、白山特色小镇民俗文化区、图山亲近自然区,盛世民俗体验小镇、民俗文化街、凌云山市民农园,包括:听禅别苑养心社区、中华养生馆、祥云幽谷野奢度假区,旅游局高坪区,拓展训练基地、浪漫庄园、影视摄影取景地、自驾车营地等,以现有梯田、山谷为基础,用繁花彩叶进行环境提升打造春夏秋三个主题花海。

人民政府7高坪区南充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续建2016—2021300000建设占地1500亩的丝绸特色小镇,建设占地约1500亩集缫丝、织绸、炼染、服装和蚕具、蚕桑综合加工利用的丝纺工业园,主要建设嘉陵江防洪河堤、丝绸休闲广场、丝绸游客中心、湿地公园、古丝路沿线建筑风格主题酒店、丝绸旅游产品展销特色街区等,商粮局高坪区。

规划占地4500亩;风情水镇,规划占地300亩;欧盟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占地1.1万亩,占地面积1200亩,人民政府8高坪区中法农业科技园续建2016—2021200000江陵坝湿地生态观光农业园,农牧业局高坪区,康体养生养老中心。

人民政府9高坪区龙门古镇开发项目续建2015—2020160000修建古镇核心区、协调区,住建局高坪区,邻近土体整理开发及防洪堤建设。

人民政府10高坪区擦耳桃源AAA景区建设项目新建20173500按照AAA级景区标准打造,建设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导视导览系统、环景区道路、文化广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建设乡村酒店、农家乐、民宿等接待设施,旅游局高坪区。

人民政府11高坪区阙家镇火烽村AAA景区建设项目新建20174700按照AAA级景区标准打造,完成申报工作,完善各项软硬件建设并争创AAA景区,旅游局高坪区。

人民政府12高坪区文化创意中心新建2017。

建设一个集客栈、酒吧、餐饮娱乐等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一个集运动体育、文化艺术产品展销等为一体的综合项目,2020200000打造川东北建筑、特色商业街区,打造综合性室内体育运动场所,内设文创中心,文广新局高坪区。

人民政府13高坪区柑桔采摘基地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新建2017—。

202030000新建柑桔产业园3000亩、采摘园、文化品赏园、五星级乡村酒店及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等1000亩,农牧业局高坪区。

人民政府14嘉陵区天乐谷旅游区续建2016。

2020200000以孝文化为背景,以“天伦之乐”为愿景,打造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级度假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旅游局嘉陵区。

人民政府15嘉陵区黄金江岸新建2017。

2019200000充分利用嘉陵江嘉陵城区段5公里江岸资源,建设马拉松主题公园、马拉松赛道、水上乐园以及湿地公园,改造提升中国丝绸文化主题公园,住建局嘉陵区。

人民政府16嘉陵区曲水河旅游区新建2016。

2020500000依托绿地沿曲水河万亩农业示范区,建设赵子河度假区、曲水河沿线特色农业观光区及丛林穿越等旅游项目,旅游局嘉陵区。

人民政府17嘉陵区四季花谷新建2018。

2020300000以旅游扶贫为根本,以发展农业和 旅游产业为抓手,打造集农业观光、游乐休闲、农事体验、运动康养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旅游局嘉陵区。

人民政府18嘉陵区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续建2015。

202010000以丝绸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丝绸发展历史为主线脉络,打造集文化展示、文物展览、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旅游局嘉陵区。

人民政府19嘉陵区工业旅游新建2018。

以丝纺服装、汽车汽配、食品饮料等行业为重点,以重点企业为节点,202010000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工业园区旅游线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强化旅游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旅游新业态,旅游局嘉陵区。

人民政府20阆中市阆中水城新建2017。

—20221190000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开发项目、七里唐家山旅游综合体项目及金沙湖滕王阁至金银台枢纽沿线水上旅游项目三大板块,具体包括游客集散区,酒店民宿、饮食文化街、景观游步道、水上旅游产品、自驾游营地、植物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度假配套设施,旅游局阆中市。

人民政府21阆中市阆中市旅游提质项目续建2015。

—2018100000新建道台衙门、玉台观养生文化度假区,完成大佛寺景区改造提升,住建局阆中市。

人民政府22阆中市阆中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建2017。

—2020300000利用原“两厂”打造丝绸主题文化创意产业园育运动中心、康养中心、空中树廊等,文广新局阆中市。

人民政府23阆中市“阆苑仙境”商业综合体新建2017。

打造阆中首个集现代化商业核心、国际化商务中心、文化观光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江综合体,2020800000新建大型商业商务中心、滨江风情步行街、绿化广场、停车场等,文广新阆中市。

人民政府24阆中市阆中城南天下改造提升工程续建2016。

共开发面积约70000平方米,项目占地约95亩,201840000对整个城南片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同时对滨江路进行下穿改造,打造成具有风水老街、餐饮娱乐、休闲院落、精品客栈、书院等的特色商业街区,住建局阆中市。

人民政府25阆中市阆苑仙境旅游文化项目新建2017。

201870000在江南镇建设五星级度假酒店、休闲别墅群、欢乐谷、春节文化主题公园等相关娱乐配套设施,建设成集娱乐、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文化项目,文广新局。

旅游局阆中市

人民政府26阆中市盘龙山森林康养项目续建2017。

20205000新建景区大门、登山游步道、休闲健身山庄、盘龙山观景台2个,亭阁3个等设施,林业局阆中市。

人民政府27南部县升钟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项目续建2015—202083800进一步完善景区提升规划,完成景区大门、游客中心、旅游停车场、服务站、水上景观长廊、美人鱼码头等配套建设,旅游局南部县,配合做好定升公路修建,完成湖区8个乡镇生活污水治理。

培育20户特色农家乐和20户旅游民宿达标户,特色旅游风情小镇,启动建设民居博物馆,标志标牌100块,扶贫移民局,引入有实力的的企业投入景区建设,修建旅游厕所2座、游客中心1个,人民政府市重点28南部县八尔湖精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续建2016—202050000配合完成景区项目招商引资,启动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国土局

交通局

农牧业局

林业局

文广新局

旅游局南部县

人民政府市重点29南部县红岩子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续建2015—2018107700完成征地拆迁和其他前期工作。

  • 特稿中南海文化行者杨宪金组图
  • 香港什么东西划算
  • 适合旅行照片朋友圈文案
  • 欧洲旅行一定注意10小事
  • 重庆武隆游玩攻略
  • 最有幸福感四大旅游胜地阿联酋组图
  • 冬天敦煌大海旅游线路定制
  • 石家庄旅游惠民26日起发行畅游19景区
  • 蘑菇气镇硬核行动大力保护动物世界
  • 美国费城旅游购物攻略推荐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