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政协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3-26 10:02

武钢旅游景点

武昌区设计产业发展情况通报。

武昌区政府办公室

武昌政协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为加快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为设计企业及人才营造优质发展环境,区政府统筹谋划、整合资源、打造精品。

主动对接企业,完善基础设施与企业周边配套,区直部门、街道持续加大对设计企业的支持力度,区主要领导同志多次走访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企业,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一是精准服务,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政企对接会协调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困难、问题。

积极打造工程设计、创意设计、出版融合产业研发集聚区,重点围绕工程设计、创意设计、出版传媒设计等产业优化布局,依托高校艺术院系,依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知音传媒集团、数传集团等龙头企业,二是完善布局,推动设计产业集聚发展,在杨园片、中南二路片等区域重点布局工程设计产业,在武昌古城范围内重点布局创意设计产业,依托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龙头企业,在东湖西岸重点布局传媒设计产业。

着力打造武汉设计之都客厅,有效扩大了武昌设计产业知名度,重点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将翟雅阁博物馆建设成为设计之都促进中心活动基地,整合设计、文化产业等优势资源,“翟雅阁·创意设计论坛”品牌形象初步彰显,承担设计产业品牌发布、传播与交流的窗口功能,构建“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配合市政府成功举办第二、第三及第四届设计双年展,完成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行雕塑展示馆建设,形成“一心两轴四区”发展格局,三是树立品牌,策划雕塑展、书画作品展、汉绣巡展等系列活动,成功获批我省首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积极协办武汉设计双年展。

高标准建设“杨园·工程设计产业园”,规划投资400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92.5万平方米、集产业上下游和配套支持为一体的工程服务产业集聚园区,以打造湖北工程设计千亿产业为目标,昙华林片区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2公顷,规划投资50亿元建设一站式全设计创意综合体,杨园片武船一分厂、纺器村等2个项目征收收尾和铁四院片、国棉二厂片等2个项目征收前期工作正在加紧推进,依托湖北美术学院和昙华林片艺术设计机构,中国铁建高铁及新型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产业园项目顺利落户,着力打造“武汉·创意设计之都”,加快提升昙华林片区功能品质,打造城市文化平台、产业聚集平台和企业发展平台,规划方案已上报市规划部门中期检查,构建多元创意产业集群,瑞典教区片征收加紧收尾,规划方案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充分挖掘中南片区产业、人才、空间、文化等资源,着力推动聚集以艺术设计、艺术休闲、艺术品交易和旅游为主的新型文旅业态,湖北中医药大学和十四中地下停车场建设积极推进,该项目正进行征收前期手续办理,充分发挥铁四院勘测设计行业龙头企业的优势和影响力,戈甲营社区“微规划微更新”工作启动实施,四是强化建设,昙华林东段立面整治和绿化提升工程拟于近期开工,整合中南建筑设计院宿舍区与市七医院5.82公顷土地,目前,目前,目前。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集群效应需进一步提升,设计产业呈现多点散布格局,传媒设计企业则散布于东湖与沿江之间的地带,集群发展效应还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和品牌形象传播,产业资源整合不足,创意设计企业多集中于武昌古城,工程设计企业分散在杨园、中南路等区域,由于土地利用较零散,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明显不足。

但也存在规模效益不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如:设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效益、多门类发展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我区设计产业领域齐全,二是产业规模需进一步做大,行业发展不均衡,桥梁、高铁等工程设计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辖区内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设计品牌与企业,但平面、展示及动漫设计等生活性设计发展相对滞后,但在全国乃至世界仍缺乏知名度、美誉度,整体品牌形象亟待提升,生产性设计优势明显,实力雄厚,但其产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9%。

为产业发展搭建强有力的保障平台,但在金融扶持、人才支撑等方面还需加大政策配套力度,三是配套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加快推动设计产业发展,区政府通过建机制、强保障等系列措施,通过设立重点扶持计划,近年来,成效明显。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完善调度工作机制,立足设计产业发展需要,全面统筹、协调推进设计产业发展,畅通沟通机制,明确产业主管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成立工作专班,健全领导决策机制,密切部门、街道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畅通的交流互动渠道,加强日常调度,一是在管理体制上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政企座谈会等制度,依托投资委员会等平台,及时研究解决困难与问题。

明确设计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对以武昌古城为载体的创意设计产业,二是在政策配套上强化跟踪服务,对具备良好基础的工程设计产业,制定武汉世界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综合发展规划,提供优质空间载体,提供定制式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强化重点企业沟通协调,充分借鉴北京等先进地区经验,支持做大做强,做好市场培育。

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全产业链提升,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形成关联度高、互动性强的产业集群,强化工程设计等优势产业吸附效应,鼓励以各种形式孵化、引进各类设计企业,加快项目建设,全力培育新增长点和新动能,以“武汉·创意设计之都”等园区发展带动设计产业集群发展,鼓励设计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三是在空间布局上推动集聚发展。

区政府将加进一步加大“武汉世界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建设力度,积极推动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

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对策研究。

武昌区政协经济科技委民建委员组。

武汉于2017年11月1日正式入选2017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全球已有31个城市被命名为“设计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创立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世界范围开启了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热潮,世界迎来科技大突破、产业大变革以及资源环境大约束时代,日益成为各大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增长点、主导力量,已有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座城市加入这一网络,因设计的科技创新含量最高,创意设计凭借其强大的行业渗透性、高附加价值性、低资源耗费性、人才资源共享性、资金需求弹性等产业特性,“设计之都”的申请竞争最为激烈,包括中国的13座城市,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截至2017年底,继深圳、上海、北京三个城市后,21世纪以来,目前。

把武昌打造成为武汉乃至全国“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彰显“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无限魅力,武昌作为武汉核心城区,借助武汉成功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东风,为破解产业“新旧交替”、土地空间资源环境等多重约束,激活武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之氛围,正处在培育下个十年新增长点的节骨眼上,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设计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武昌也正站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对武昌创新驱动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制定武昌设计产业发展战略之规划,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文教事业、集聚的设计产业和便利的交通设施,优化武昌设计产业之布局,激发武昌创意设计大师们之潜能,塑造武昌设计企业之品牌。

一、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重大意义及时代背景。

(一)是对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武昌科技创新领先区的需要。

具备建设科技创新领先区的潜力,武昌人才优势突出,与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拥有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设计院所,集聚程度在武汉乃至全国都有领先的优势,武昌全面启动创新创业工作,作为武汉市重要科技创新基地,科教人才优势强,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研究制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意见》,区内科教资源丰富,武昌具有较好的设计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区内两院院士人数高达27人,是中国首批课改试验区、湖北省首批素质教育试验区和武汉市首批教育先进区,人才呈年轻化、高学历特点,是中国知名的智力密集区,武昌文化底蕴深厚,武昌拥有6所高等院校、53所科研机构、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联合建设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家,堪称“中部设计之都”,设立珞珈创新天使基金,推进实施“大孵化”、“互联网+”等专项行动和“城市合伙人”计划,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的人口比重41%,构建环高校创新产业带,“十二五”期间,截至目前。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做实武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需要。

工程设计、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发展,先后实施了武昌古城、首义文化区、武昌·中部设计之都、东湖西岸——沙湖南岸文化传媒产业带等一系列文化项目工程,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历届武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设计产业的发展,让前来游玩休憩的市民和游客领略武汉的设计文化,2015年年底开通的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和2016年年底开通的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金融、文化创意设计、高新科技、商贸旅游等重点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武昌文化产业发展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在沿途景点的设计上融入了众多创意设计的元素,万达武汉中央文化区成为武汉新的文化地标,确立了文化产业位列全区四大支柱产业的功能定位,2016年年底建成开放的东湖绿道,黎黄陂路、中山大道等近代街区的改造同样融入了许多艺术设计的成分,在武汉中心城区功能转型的推动下,2015年,在沿线站点的装饰上都围绕所在站点的文化背景进行艺术设计,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和游客,首义文化、黄鹤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进一步激活,武昌区大力实施“三区融合、两翼展飞”发展战略,让来往于地铁站的市民感受到设计的氛围,武昌区按照“退二进三”的发展方针,2014年,日趋成为全省、全市的文化中心,昙华林历史街区成为城市文化名片,质量进一步提升,持续推进服务业升级计划,号称最美的世界级作品。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需要。

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创意设计产业、高科技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0.6和4个百分点,未来以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创意设计产业将逐步成为拉动经济的核心要素,拉动GDP增长8.19个百分点,可见服务业是推动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加工、制造及传统服务业,比第二产业高出82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7.38个百分点,当人均GDP为1000-5000美元时,当人均GDP为5000-10000美元时,武昌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1%,武昌区服务业增加值947.81亿元,产业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产业结构得以持续优化,占GDP比重达85.97%,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同比增长9.6%,由发达国家的经验可知,可以预见,近年来,2017年。

二、设计产业的特征及前景

设计产业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良好的前景,设计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具有高附加值的部分,设计产业的崛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高端。

(一)设计人才年轻个性化、流动性强。

在被调查的775名设计产业从业人员中25岁以下占26.3%,拥有4-10年的工作年限的从业人员占35.8%,报告中关于设计人才的就业现状调查中,从业人员队伍的年轻化是当前设计人才较为显著的特点,38.5%的经营管理者认为公司的设计人才流失严重,设计人才的供给不足,由于设计人才多数年纪轻、头脑灵活,设计人才的流动性较强,不甘于固守相同的工作,3年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较高,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2)》显示,从工作年限来看,26—35岁占46.8%,35岁以下的占73.1%,77%的受访者换了工作单位,从上述调查数据可看出,不少设计产业生产组织的形式呈现为松散的个体劳动和简单的集体协作,一般不隶属于一个固定的经济群体,达38.5%,常常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共计74.3%,其次,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各个部门间存在着差异,但又有相互交融的部分;另一方面,此外,在该领域的从业者大多是自由职业者。

(二)设计成果的传播性好、影响性大。

而且还会通过对地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激发、保护以及再利用,从而带动地域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地域产业经济的附加值,促进地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升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设计能够促使地域形成新的产业链,一项好的设计能够瞬间大幅度提升一个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从而带动地域内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设计主要以“创造力”为核心基础,形成新的产业链,使得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增加与扩大,并且能够使得地域内很多传统的产业与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但可以将地域内现有的文化与创意资源转化成经济成就。

(三)设计产品的创新性强、附加值高。

该产业的价值链具有多层性、多向性和可衍生性,从而颠覆了传统产业的价值增值模式,附加价值及后期衍生价值更高,以经营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来获得经济收益,设计产业借助创意化、高端化、创造性增值服务化来创造新价值,这也正是这一产业的特色和潜力所在,设计产品是高精尖人才知识和智慧在某一行业和领域创新后的物化载体。

(四)设计环境的宽松性强、宽容性高。

大多数创意是在“试错”中产生的,他们产生创意思想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他们的思想创意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如果没有社会的包容,使得原本不是很优秀的设计师也通过社会的“容忍度”得到了改进的机会,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环境对他们的鼓励,同时也希望拥有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去完成创意的实现,而且他们在个性上、生活上也是极富创意、思想上具有超前性,创意思维得到发展,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在于创造,设计师有着富于想象、敢于创新、年轻、流动性强等特点,如果没有千万次的“试错”,甚至在失败和指责的阴影之下放弃了创意的动力,他们在创造性劳动中经历着许多无先例可循的过程,就没有最后的成功,转向平庸,流于形式,另外,因此他们的设计作品相应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成分。

(五)设计产业发展的资源占用少、渗透性强。

保留了代表上海市民阶层文化的石库门建筑,上海新天地对该地区进行保护性开发,设计产业的发展一般是三种形式:一是“推土机”式,比如上海陆家嘴、北京金融街,完全在旧日石库门建筑格局中,三是“旧瓶装新酒”式,加入新的创意元素进行改造,比如上海的文庙老街,二是“整旧如旧”式,完全保留了建筑风貌,开发出各式创意小店、设计工作室、艺术画廊,在传统历史文化基础上,摆脱旧有格局束缚,设计产业由于其特殊性,如上海的田子坊,改造成为国际化的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休闲步行街,由于开发过程中土地供给有限,建立新的城市功能,其产业发展所需的设备、厂房等占用少,保留原有的区域特色,即完全褪去历史痕迹,但是这种方式适合在大型商务聚集区、金融区推行,激活新生的创新能量,保护性修缮翻新,房子无法拆迁,使旧区重生。

三、武昌设计产业发展现状

(一)武昌设计产业门类“全”。

武昌区设计产业涵盖了除航空航天外的几乎所有领域:铁道、水利电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材、环境保护、环境艺术、消防、安防、人防、环保、地质勘察、船舶、核能、港湾、轻工、煤炭、医药和机电等数十个行业的近154个专业,截至2016年,全区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增加值达到104.53亿元,占GDP比重达10.76%。

(二)武昌设计企业品牌“响”。

武昌区拥有船舶设计、建筑设计、勘察设计、文化创意设计等各门类设计企业及文创企业近五千家,其中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企业3家,武昌共有设计企业2800多家,《知音漫客》周刊月发行量超过400万册,知音传媒集团年创利税水平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楚天都市报和《特别关注》杂志发行量均超过百万,武昌区有出版传媒企业1100多家,《知音》杂志发行量600万份,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等行业龙头企业扎堆汇集,全国70%的高铁设计、70%的超高压输变电设计和70%的深基坑设计来自武昌,并以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的形式组成联合舰队,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麾下有40多家文化企业,《漫客网》是全国第一个原创动漫网站,并入选全国“十大百万报刊”品牌,目前,占全市一半,有着巨大的业内吸引力和发展前景,实力雄厚。

(三)武昌设计产业人才“多”。

武昌区共引进各类各层次人才21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1名,武汉“黄鹤英才计划”人才9名,参与4场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专场活动,其他层次领军人才8名,在全市“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这四大“资智聚汉工程”的推动下,多次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珞珈创谷开业典礼等活动,深挖人才富矿,武昌22家规上设计企业从业人员14459人,武昌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释放政策红利,聘请16位招才大使,签约金额达283亿元,今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比上年增长5.58%。

(四)武昌设计产业平台“高”。

共有2家园区及企业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及示范基地称号,先后培育并获批文化部、省文化厅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武昌区共有24家园区及企业成功跻身为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示范基地,大力主推设计园区发展,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于2014年获批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获市委宣传部命名的市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园区5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成长性和较大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及代表企业,湖北视纪印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第六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武昌文化企业获奖数量和获批扶持资金总额居于全省区县级第一,30家企业被命名为文化创意设计重点企业,通过区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四者共同发力,武昌区政府秉持“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集群发展、树立品牌”的工作理念,共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余元,其中,截至目前。

(五)武昌设计产业项目“好”。

凸显文化产业特色的集文化、商务、旅游和居住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型的滨江商务文化休闲产业区、以近代革命史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稳步建设,依托区域优势资源着力发展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为引领,集教育、观赏、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首义文化区、中西合璧的昙华林风貌体验区、以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为龙头的杨园铁路设计产业集聚区、中南桥梁设计产业集聚区等文化片区和文化产业集群区,武昌区结合地域特色,以金融商务为载体。

(六)武昌设计产业创新力“强”。

武昌区将创意设计与科技融合视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战略方针,创意设计与科技融合是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目标,武昌区在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创意设计+科技”,为区内文化资源与科技产业融合提供了平台,2010年10月9日,并于2014年7月花落昙华林,成为促进武昌区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积极扶持区内创意设计企业,推进“创意设计+金融”,2013年,由武汉市政府、武汉市科技局、武昌区科技局、尚文地产、世纪天创联合打造的“5.5创意产业园”在武昌区落地,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武汉正式设立,集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基地功能与一体,也开始关注产业投融资问题,该园区以数字娱乐、信息消费为主导产业。

(七)武昌设计产业发展氛围“浓”。

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在武昌昙华林举办,第三届武汉工程设计双年展在三地同时举办,第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在三地同时举办,2013年11月,武昌区连续承办武汉设计双年展,2017年11月11日,武汉设计双年展成为中国工程设计领域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博览会,其中武昌两处入选举办地,武昌再次两处入选举办地,分别是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2015年12月,武昌区主办、承办、协办了一系列创意设计活动,主要包括:以“从设计和创新到市场”为主题的行业峰会——“武汉荷兰日”、2016“东+西”国际设计周国际插画艺术大展学术研讨会、无界沙龙、武汉市申报设计之都国际推介研讨会、《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武汉设计行动方案》专家评审会、武汉土木建筑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青年委员会2016年度年会暨第八届青年论坛,分别是翟雅阁博物馆及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区,2016年,作为武汉市重点打造的标志性文化活动。

(八)武昌设计产业发展环境“优”。

2011年启动《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发展规划》编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出版《武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研究制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意见》,武昌全面启动创新创业工作,与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构建环高校创新产业带,武昌区2006年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设立珞珈创新天使基金,推进实施“大孵化”、“互联网+”等专项行动和“城市合伙人”计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

四、武昌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武昌科教人才优势强,1.丰富的科教资源,武昌拥有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美院、中科院武汉分院、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719所、709所等一大批高等学府、科研和设计院所,具备建设“设计之都”承载区的优势,以及一批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实力雄厚。

武昌同时又是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试点,2.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历史遗迹遗存117处,其中许多文化旅游资源都可以打造为文化项目,孵化为文化产业园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武昌集中了武汉市主城区70%的风景名胜和革命胜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品质提升上有着明确的标准与规划,一个5A级景区,五个4A级景区,昙华林、户部巷、楚河汉街为代表的特色街区10余个。

武昌区聚集了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知音传媒、湖北美术学院等一批“龙头企业”和业界翘楚,拥有一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和勘察设计业务营收进入全国五十强的企业,集聚了一大批高端工程设计人才,截至2016年底,截至2015年底,拥有船舶设计、建筑设计、勘察设计、网络工程设计、广告设计及设计咨询等各门类设计企业,武汉市注册的工程设计从业人员占从业总体比重达到14.1%,3.坚实的产业基础,勘察设计大师、工程院院士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

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5.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8.42亿元,武昌区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17.59亿元,2017年武昌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102.5亿元,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同比增长19.4%,4.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比增长9%,同比增长16%,其中税收收入122.77亿元,2017年,占GDP的比重为19.7%,分别高出全国、省、市2.1、1.2和1个百分点,复苏回升迹象明显。

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出版《武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白皮书》,武昌区2006年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2011年启动《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发展规划》编制,5.超前的发展政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并在5月19日的2018全国青年“城市家具”创意设计大赛上现场推介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规划建设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同城的江岸区抢抓武汉市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机遇,与法国圣埃蒂安设计联盟、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联手,1.推进力度不够,合力攻坚有待进一步加力,欲在三阳路片打造中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产业集群,江岸区建设局与华建集团武汉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左岸朝宗文化发展(武汉)有限公司、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分别与江岸区招商局、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等签订合作协议,自武汉市获得“设计之都”称号以来,各部门力量还未完全整合、配合不够紧密,武昌区政府对“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建设重视还不够,欲将江岸区打造成“设计之都”核心区。

而以生活服务设计为核心的民营企业发展缓慢,武昌设计类企业主要以国有大中型工程设计服务企业为主,核心竞争力不强,2.民营创意设计企业不够发育,尤以国有工程设计企业贡献最大,特色不鲜明,武昌区设计行业54家龙头企业缴纳税收14.176亿元,2016年,其中,产值较小,缺乏区域影响力,资源匮乏,创新动力不足。

产业链不够长,没能形成产业集群,但产业园区较为分散,武昌区现有24家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示范基地、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及示范基地,3.设计产业布局不优,集聚效应不强,布局还不够合理。

且省内部分高校也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国内1000多家高等院校设有工业设计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每年工业设计毕业生近30万人,难以充分适应工业设计服务需求,武昌虽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据统计,且真正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元素含量也有待提高,许多学生毕业后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相关的继续教育缺乏,但真正投入到创作的创意人才相对欠缺,反映出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对产品的功能、结构优化设计缺乏相应的知识和创新能力,毕业的学生大多只会做外观设计,一方面是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但由于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不尽完善,另一方面是整个设计市场人才匮乏,4.创意设计人才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强化武汉“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优势,形成武昌“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之强大势场,力求武汉市政府的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支持,以武昌核心的城市区位、丰富的人文景观、便利的交通设施、坚实的设计产业基础,2017年11月1日,并授予“设计之都”称号,借助网络媒体、国内省内市内重要新闻媒体在国际国内加大武昌设计大师、设计企业品牌、设计产业规划布局之宣传,1.武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之东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武汉加入创意城市网络。

现代服务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随着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2.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之背景,服务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近10年来武昌区服务业增速有六个年头超过第二产业增速,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推动武昌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18年3月,2017年。

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3.武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之时机,武昌区按照“退二进三”发展方针,大力实施“三区融合、两翼展飞”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创新领先区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服务业升级。

(四)挑战分析(Threats)。

国内多个大中型城市也都在积极发展创意设计业,在创意设计领域的国际知名度还远远不够,除了深圳、上海、北京及武汉四个城市先后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设计之都”称号外,在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数量和规模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力求将设计业作为城市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国际大型设计公司的吸引力欠缺,1.国内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武昌区乃至武汉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国际影响来看,其中包括无锡、顺德、苏州、重庆、郑州、西安、长沙等城市,目前,另外。

2.同城城区间同质化竞争加剧,江岸区、东湖高新区、汉阳区、洪山区等城区竞相提出了自己的规划,自武汉市入选创意城市网络,极力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而且各区的政策力度很大,性质雷同。

2015年《知音》杂志的利润为1000万,作为传统媒介的杂志遭遇着来自新媒体的挑战,2016年再降至115万份,于2006年1月创刊发行《知音漫客》,《知音》杂志发行量大幅度下滑,2015年降至135万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一步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再加上新媒体的的冲击,2017年的利润在600万元左右,2017年再降至近百万份,但目前《知音漫客》的月销量已经从2013年超过700万册跌到150万册,与这些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发展战略、盈利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知音》发行量达到最高,2016年净利润为824万,新媒体具有信息的海量性、传输的即时性、极强的互动性等特征,《知音》杂志曾荣获中国期刊最高奖,3.传统优势纸媒转型升级难度大,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速度、容量、互动性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位置,且利润下滑明显,虽然知音集团抓住动漫机遇,2006年,面对纸媒同质化问题严重、纸质刊物成本上涨,月发行630多万份,未来。

五、典型城市“设计之都”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首尔创意设计的全民化、信息化。

其设计之都的建立,从IT设备设计、家庭数字电器设计和汽车工业设计到各种其他产业的设计,尤其是IT相关设计产业密集,设计产业在首尔分布广泛,也是韩国设计的中心,首尔设计行业创造了超过170000个岗位,设计产业作为首尔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得益于城市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多方面促进设计产业做出的探索和实践,都为本地1000多万居民提供服务,全国73%的设计者聚在首尔,是产业创造新价值的核心,首尔是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让设计融入生活,1.全民参与设计之都建设。

扩大设计基础,促进国际设计之都的实现,提高市民的设计认识,借此营造设计文化空间,以“大众设计”为主题,首尔希望通过设计之都的发展迈入设计支撑都市的新纪元,还面向设计教育者、经营人员、创作团体,各类设计活动在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具体来讲包括设计庆典、展览、交易会等形式,转型为大众化的设计庆典,首尔每年举办长达20天的设计主题活动——“设计奥林匹克”,“首尔设计节”是当今世界设计领域一个由市民、设计师、企业共同参与的、全球性的设计庆典活动,2010年这一活动更名为“首尔设计节”,由此认识到市民自由参与和体验设计活动的必要性,对构建城市的人文社会、品质社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面向国内外的设计师等业内专业人士,以及学生、市民和游客等普通人群,自2008年。

2.以IT强国支持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创意城市。

强化设计产业的竞争力,最终设计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通过设计来给城市养分,“设计”是首尔建设创意城市的核心内容,提高市民的生活满意度。

对韩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尖端的科技保障,韩国在创意产业的人才、研发到完成生产后的国际行销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协助和辅导,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称为“文化与内容技术”,韩国把通过新的资讯技术与文化创作相结合,首尔已经成为备受世界关注的全球IT中心,它是韩国极力推动的六大创新技术领域之一,在IT领域。

(二)深圳创意设计的精品化、工业化。

园区内聚集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各种经营企业,拥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圳作为中国最早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最能代表深圳“设计之都”地域优势或者说城市品牌形象的,其中大多以综合型经营为主,当推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和田面设计之都产业园。

1.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实现整体开园,开始以“当代艺术、创意设计、先锋音乐”作为园区三大主要文化特色,2013年3月华侨城创意文化园C片区升级计划启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艺术先锋观念和艺术人文实践的研究样本,2015年园区年产值超100亿元,2011年5月14日,是南中国较具特色的创意文化园,并一直将此品牌特色坚持至今,旨在进一步将园区打造为创意孵化平台、创新实验场和公共文艺区域,为活跃在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台的文化人、设计师、先锋艺术家提供一个创意工作场所,其中C2空间改造成为集展厅及音乐厅的多功能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

这些不断的空间改造升级创作,创意园给予入驻机构更多的改造权力,对园区进行改造升级,进行了创作性的改造升级,使得创意园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创意公共体验空间,对园区的公共空间、外立面、老旧电梯、路牌路标等指引系统,同时通过“升级策略:OCT-LOFT概念设计国际邀请展”、“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国际壁画节”、“OCT-LOFT电梯轿厢艺术项目”、“再发现OCT-LOFT地图邀请展”,创意园还根据季节的变换、不同的节庆主题与活动的需要,在园区公共空间的不同位置创造并展示各种互动装置、展板、海报等,增加了便捷的公共交流活动空间,同时为了发挥入驻机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室的想象力,使园区常年处在不断的创作与创新中,在建设园区之前,成为园区别具特色的风景,各种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商业及办公空间混搭,华侨城集团就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又将原来独立的空间进行了链接,最后发展成为现在这样既保留了旧工业产业的建筑原貌。

2.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

田面设计之都位于深圳福田区,田面设计之都的园区定位是以工业设计为特色,所在地之前是田面工业区,直至2007年由福田区政府牵头,因此旧工业区失去往日的光景,深圳灵师文化集团对田面工业区内的厂房进行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并于2007年5月作为深圳第三届文博会分会场正式开园,美国、瑞士、德国、日本等多国的工业设计及相关企业、建筑事务所、平面设计、商业品牌策划公司等,田面设计之都引进了包括纳巴罗、田中浩沼、巴斯科等著名国际设计大师工作室,打造以研发设计为主、交易及交流展览为辅、伴随培训和孵化等复合功能的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园区,在开园的这些年来,旧工业区的房租和工人成本增加,原先入驻的是生产儿童玩具、服装、鞋帽等的初级制造企业,是由田面村股份有限公司集资所建而成,随着华强北商圈和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工厂陆续外迁至关外和东莞。

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也注重园区内部企业交流,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的发展重心则是更多倾斜于设计业中的“工业设计”这一门类,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开始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流形式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设计之都管理者组织的各种展览和比赛等活动,园区内的企业既增加了业务机遇,同一个项目可能需要园区内几家企业之间的合作完成,这些活动把原来处于各个办公室内的人们和各种思维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又可以促成业内交流沟通,另外一种是基于业务上的合作,如果说华侨城创意产业园相对而言把自己的重心定位在平面设计与艺术相关领域中的话,全国排名前三位的工业设计企业:嘉兰图公司、浪尖公司及洛可可公司已经齐聚该园区,这正是园区集聚效应的一个表现,随着这些活动的广泛开展,在提升园区知名度和行业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共同发展,业内知名企业的入驻,有了沟通和探讨的机会,在良好的环境推动下,到目前为止,同时。

(三)北京创意设计的品牌化、规模化。

促进科技、设计与文化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市民生活共融共生,赋予城市新的发展优势,北京“设计之都”的品牌影响力和价值传播力迈上新台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北京建立全球首个“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北京“设计之都”基于自身特色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以文化为生长点、以科技为驱动力、以设计为融合剂、以消费为突破口,将北京建设成为创新引领、开放包容、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在全球视野下,2016年。

1.打造品牌活动,扩大“设计之都”品牌影响力。

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于2006年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共同发起并会同国内地方相关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举办,通过每年一届的表彰中国企业的优秀设计产品,邀请大众为喜爱的设计产品投票,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企业趋之若鹜的品牌,鼓励企业创新设计,2017年,共有2313家企业的10044件产品参评红星奖,其中有2444件作品参评红星原创奖,红星奖参评数量继续保持千余家企业6000多件产品,推动中国设计国际化,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承办,品牌活动提升知名度,推出品牌名品,促进设计产业发展,提升国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风向标,十二年来,2015年开始,红星奖增设大众评审平台,投票达数十万,英国戴森、美国哈曼、韩国三星、南车、北汽、徐工集团、联想集团、小米、中兴、李宁服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该奖项旨在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保护自主知识产权,获上百万公众浏览量。

2016年北京市设计产业实现技术合同4614项,占设计类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7.1%,2016年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开展京津冀项目1400余项,占设计类技术合同的71.1%,整合50余家优势资源入滇、入黔、入藏、入筑,成交额440.5亿元,成交额339.8亿元,海外项目200余项,对接当地特色资源,推动北京优质设计资源在全国落地,输出京外3279项,服务当地产业升级及城市建设,以科技入滇、科技援藏、京筑合作等为契机,发起“设计志愿”活动,辐射带动提升影响力。

2.设计产业发展成为“设计之都”品牌建设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和粤浙沪地区的设计机构还首次签署了创新设计合作机制协议,设计产业发展成为品牌建设内在动力,北京设计产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设计资源落地、解决政府和企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业人员25万人;2011—2016年设计产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1%,2016年,2017年,高于GDP增速5个百分点,有30多个项目达成签约意向,快于第三产业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人均创造收入100余万元,手术机器人、VR、3D打印、人机互动电视、新能源汽车等最新工业设计与智能制造项目琳琅满目,共有专业设计机构(法人单位)2.3万家,北京市大兴区和光华设计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设计节圆满落幕。

北京共认定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国首家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会展服务、奥林匹克公园、音乐产业等一批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在孵企业超过200家,培育出设计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视觉中国以及中国设计龙头企业洛可可公司,涵盖全市16个区及文化创意领域,为上万家企业提供服务,年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德胜科技园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中关村第7家千亿级园区,集聚化发展带来规模化品牌效应,2006年起,搭建逆向工程、CNC手板模型静态摄像等共性技术条件平台。

(四)上海创意设计的商业化、旅游化。

田子坊街区位于上海泰康路210弄,具有较为典型的里弄式格局传统街区的基本特征,曾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十大最具影响力创意产业集聚区”,起源于法租界的第三次扩张,成形于1920年代,占地面积约7.2平方公里。

1.文化创意融合历史价值的商业化

在田子坊街区的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史演变过程,因此街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的价值,建筑风格受到了多种风格的影响,老街的建筑样式结合了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建筑类型,田子坊的街区分布体现出它从近代江南的农村建筑到中西聚集居住的社区和弄堂厂房社区的发展形式,如西方的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等,在上海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弄堂,众多弄堂中,总有几条老弄堂因地域的特色而备受大家的关注。

田子坊中的零售业店铺的商品中多数是手工艺品和具有民俗民风的艺术作品,田子坊中还设有少量的公共服务业,还能买到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这种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让顾客看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田子坊的业态由商业画廊、工艺美术、视觉艺术、建筑设计类的创意办公发展为创意工艺品、首饰、服装等创意商业为主,如游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室以及部分小型的公共展览空间,因此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好评和喜爱,其中也有很多以西餐为主的主题餐厅,如意式、法式、俄式等各类西餐厅,其中一部分艺术创作工作室还兼有展览和销售平台,另外在田子坊里还设有少量装修情调较为小资的清吧和咖啡厅,其中艺术工作室包含了多种艺术创作的形式,配以少量酒吧和特色餐饮的业态模式,餐饮业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游客在闲逛的同时可以吃到当地的特色小吃,这些在其他店铺所不多见且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韵味的商品不仅包含了工匠的新颖创意和独特设计而且价格合理,是专门针对大量国外的游客而开设的,如画廊会出售部分漆画、版画、油画等作品,如画廊、设计咨询室、高端摄影等,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这里打磨时光。

2.集景区、文创产业区、居住区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一切改造提升都是在保留和保护基础上进行的,田子坊还生活着133户老上海居民,田子坊在旧里弄上完成了综合改造提升,老工业厂房、海派民居等都保留下来,保留门窗、建筑外立面、街道上的砖墙雕刻,每个店面的装修都按照原生态保护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一切都力求做到原生态,把最真实的、最原汁原味的老上海生活展示给全世界的游客,田子坊这样景区、文创产业区、居住区三区合一上海找不到第二个,区域内各种不同时期的建筑,至今,没有征地搬迁,没有大拆大建,没有土地和房屋征收,可以说。

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也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艺术消费区,是展现上海海派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湿地”,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田子坊具有五大文化特色,一是建筑文化,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二是文化艺术,不仅有典型的江南民居、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建筑,入驻了众多有较强参与性、体验性、观赏性的文化项目,三是里坊风貌,记录了上海开埠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至今仍保存着率真的里弄生活,四是时尚文化,五是休闲文化,还有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拥有众多个性化商铺,基本形成了以旗袍、围巾、高级成衣等为代表的特色产品,这里既是艺术家的生态社区,出售的多是设计师的最新原创作品,在这里云集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食。

(五)对武昌的“设计之都”建设的启示。

1.政府引导是“设计之都”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

首尔政府建立了众多的创意产业政府支持平台,首尔政府成立了以副市长为首的首尔设计总部,首尔自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后,加快首尔“设计之都”的建设步伐,对韩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尖端的科技保障,开展创意产业的人才、研发到完成生产后的国际行销等一系列环节的协助和辅导,为推动创业产业发展,总部下设两个部门:设计基金会和设计中心,在推动产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打造设计之都,市政府围绕“设计首尔”的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与活动,把工业设计提高到政府战略层面,首尔发挥全球IT中心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人才培训、展览、产品国际化、信息支持等服务,在总部的带领下,同时,促进新的资讯技术与文化创作相结合。

北京在打造“设计之都”品牌活动、扩大“设计之都”品牌影响力方面不惜代价,政府在创意设计产业规划设计、土地和政策支持、国家项目申报过程,深圳作为中国最早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在创意设计产业布局和推进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的精品化、品牌化过程中,不遗余力。

2.全民参与是“设计之都”建设的应有内容。

而一年一度的“首尔设计节”不但是设计界的专业盛会,甚至外来的旅游者们都能从“设计首尔”中分享生活的便捷、美妙和快乐,还是普通的市民和大众,都是艺术家或者设计师们在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思想,首尔市长吴世勋对设计哲学的解读就是:“设计能让市民更幸福,为期21天的设计节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设计师以及200多万游客,首尔设计节正逐渐成为体验世界设计文化和艺术的旅游吸引物,”首尔设计政策的第一句话就是:“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在首尔,弥漫在首尔城市的大街小巷,首尔打破了设计和普通公众的隔阂,让设计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不仅普通市民趋之若鹜,设计节的理念是:用设计影响经济、用设计分享岗位、用设计展现梦想和未来,更是大众的设计庆典,还是为了提高市民福利”,2010年“为大众设计”的主题更直接体现了设计为民的终极意义,无论是专业设计者,让全民享受多彩生活,因此只停留在专业领域内,彩色的街道、漂亮的橱窗、休憩的长椅……马路上的一切似乎都被精心设计过,有些时候这些思想和表达没有形成很好的沟通,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设计仍然专属精英人士所不同,而且游客乐此不疲,一个完全不懂韩文的外国人能够毫无语言障碍地乘坐地铁、逛街购物、吃饭娱乐,说到设计,设计如同空气,通常,供少数学者讨论、欣赏,无处不在,以人为本是出发点。

这种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让顾客看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里面的一半经营空间作为咖啡馆,在OCT-LOFT中,还能买到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旧天堂是一个“艺文空间”的雏形,只有1/4的经营空间属于名副其实的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外面的另一半作为书店,其中一部分艺术创作工作室还兼有展览和销售平台,其中艺术工作室包含了多种艺术创作的形式,有一家得到众多网友赞赏的“旧天堂书店”,如画廊会出售部分漆画、版画、油画等作品,上海田子坊的业态由商业画廊、工艺美术、视觉艺术、建筑设计类的创意办公发展为创意工艺品、首饰、服装等创意商业为主,在深圳OCT-LOFT,而书店这一部分中,又有一半被CD占据,如画廊、设计咨询室、高端摄影等,配以少量酒吧和特色餐饮的业态模式,也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一个休闲、娱乐、交流的集散地,同样,不仅是专业工作者、学者的天地,各式各样的活动、店铺将人们聚集在此地,店面一分为二。

3.品牌塑造是“设计之都”建设的重要抓手。

华侨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8月,深圳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和北京“中国设计红星奖”是品牌塑造的典范,成长为最具中国代表性与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专业大奖;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吸引逾800万人次参与,被文化部授予首批仅有的两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之一;2010年被中宣部授予“文化企业三十强”称号,并获得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保部联合授予的中国首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荣誉称号,华侨城不断加大对旅游文化相关产业的战略投资,坚持高起点、高门槛、高品位打造和运营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京“中国设计红星奖”,2006年至今累计吸引了5700余家企业、近5万件产品参评,带动文化旅游、拉动设计消费总额逾20亿元,华侨城还成功实现了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连锁品牌——欢乐谷的“南北西东”跨区域开发和运营,形成“国庆·北京看设计”特色品牌活动,深圳东部华侨城项目建成试业,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2007年7月,累计接待观众近7000万人次,华侨城地产以何香凝美术馆及其下属机构OCT当代艺术中心为艺术载体,覆盖33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先后推出40多台原创文化演艺精品,是全球参与产品数量最多的设计奖项,每年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学术研究和日常运营,同时,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虚拟现实、无人驾驶等领域。

4.艺术大师是“设计之都”建设的重要推手。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有何香凝美术馆和华·美术馆两个可供开展行业交流的根据地,两座美术馆构成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引力、影响力的原动力,何香凝美术馆作为深圳市一家侨办的美术馆,长期陈列爱国民主人士、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国画家何香凝女士的生平和作品,与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共同构成深圳市展示高雅艺术的几个主流美术馆联盟,华·美术馆相对而言比较年轻,但非常难得的是华·美术馆有着非常清晰的自身定位,著名艺术家、画家陈逸飞先生率先在此开办工作室;继而一批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及特色作坊、原创品牌成群结队云集并扎根于此,它最初只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里弄小巷,这条安静的小巷便瞬间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与上海亲切温暖的弄堂风情共同成就了上海滩最知名的文化角落,它是国内首家以艺术设计、现代艺术为主题的新型美术馆,2008年9月1日在深圳华侨城正式成立,被各国人士誉为“上海苏荷”的田子坊,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的艺术家驻入此地,同时重点展出中国书画作品,后由画家黄永玉取一别具一格的雅称。

5.领军企业是“设计之都”建设的向心引力。

打造具有创意设计、研发、制作、交易、展览、交流、培训、孵化、评估及公共服务等综合功能的深圳乃至全国领先的创业设计产业园区,全国排名前三位的工业设计企业嘉兰图公司、浪尖公司及洛可可公司齐聚该园区,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于一体,深圳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是以设计创意业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园区,园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工业设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0年,在提升园区知名度和行业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园区共进驻以工业设计为主的创意设计企业221家,业内知名企业的入驻,包括洛可可、心雷、中世纵横等中国工业设计领军企业以及靳与刘设计、叶智荣设计等30多家香港及欧美龙头设计企业中国总部和机构代表处,其中全国性的龙头企业占80%。

6.整旧如旧是“设计之都”建设的可行模式。

使得改造的利益大头归居民,利用“文化资本”来推动田子坊的改造,上海田子坊街区与全国各地很多城市的旧城改造工程不同,田子坊的综合改造提升全部是“软改造”,商家的大量进入将田子坊地区的城市更新提升到新的阶段,将田子坊地区打造为商业、居住和文化休闲为主的综合性社区,一切改造提升都是在保留和保护基础上进行的,最早进入田子坊的商家获利所产生的示范效果,这种模式的开发改变了开发商占大头的旧区改造方式,最大限度保留田子坊区域的原生态,随着田子坊的外溢效应越来越明显,商业的快速发展使政府看到地区未来的潜力,商家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地区的基础设施、物质空间、形态以及景观建筑等进行改造,创意人士,民间人士,并由专业管理公司统一管理,策划公司一起,田子坊的开发模式是一种创新,田子坊居民持有产权并自行操作租赁,带来的就是商家自主对地区进行改造,整个区块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就连当年居民使用的几口水井,吸引了更多商业资本的迅速进入,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政府的支持下,而利益的获取走向稳定性和长期化,也进行了留存保护,没有地产开发商,没有土地和房屋征收,做出标识展示给游客,没有“金融资本”的介入,原业主。

六、武昌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对策建议。

针对武昌创意设计产业现状,遵循创意是设计产业发展规律,把武昌打造成设计大师云集区、设计理念引领区、设计龙头企业集聚区、设计交流活动密集区、设计产业软硬环境最优区,存在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统筹规划,提出六大建议,筑巢引凤、营造氛围。

(一)制定武昌设计产业发展战略之规划。

区领导挂帅,区发改委牵头实施,区科产局、招商局、文体旅发委、教育局等部门和各个街道参与,首先成立武昌设计产业发展推进专班(以下简称“推进专班”)。

协同武汉市相关部门规划制定武昌设计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产业发展战略是一个立体式的“组合拳”,有特色业态的、有创新平台的、有文化品牌的、有物理空间的、有社会协同的、有可持续推进体制机制的、有具体落地工程措施的等,其次,推进专班借助高校、设计院的智力资源,明确方向、战略部署、整体推进。

可以把武昌区内的企业与区内设计产业进行对接,创意设计企业优先服务辖区内的企业,设计产业发展除了着眼于做加法、做增量之外,在存量里找增量,做好与现有设计产业资源对接,还应在存量上“打主意”、想办法,最后,互利互惠,使之产生一个聚合效应,进而带来经济效益。

(二)优化武昌设计产业发展之布局。

重点打造杨园高铁勘察设计产业集聚区、中南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月亮湾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古文化品牌创意设计街区四大设计产业集聚区,提升“设计之都”核心承载能力,形成产业链配套、产业布局合理、价值链拉伸的设计产业格局,通过龙头品牌企业引领。

1.以勘察设计为核心的杨园高铁勘察设计产业集聚区。

依托滨江景观资源和工业文化,重点打造磁浮产业园、文化特色型工业遗址公园和文化创意基地三大功能板块,引进高铁、磁浮设计等相关产业,以铁四院为依托,建设国际滨江活力社区,助推江南核心片区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塑造,提升武昌居住与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产业园相关配套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磁浮产业园——以中铁建为产业依托,助推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升级,引领全国磁浮产业发展,打造以勘察设计为核心的工程设计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和城市品质,以高铁磁浮研发设计为龙头。

通过景观改造形成工业特色的都市绿道,唤起铁路记忆的都市绿道,形成富有特色的园林景观,保留部分武九铁路及工业设备,工业遗址公园——改造铁道场为文化特色型工业遗址公园,并结合现有古树名木的位置与形态。

形成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基地——铁四院红砖社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建筑风貌完好,待居民搬迁腾退后,将对其进行综合改造。

2.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中南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

以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为依托,成为科技、设计、研发、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为一体的建筑工程设计产业园区、绿色建筑示范园区,将中南二路命名为“中南设计大道”或者类似的街道名称,将建筑工程设计产业培育成武昌区乃至武汉市的核心竞争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集交流展示、众创空间、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以大A工程网为载体,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发展,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手段。

3.以文创商业设计为核心的月亮湾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武汉绿地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武汉新地标,将会聚集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届时,把月亮湾打造成一个集总部经济、金融商务、艺术创作区、艺术展示交易区、文化生活广场、文创孵化区、文化旅游体验区、生态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型商务区。

4.以文化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古文化品牌创意设计街区。

武昌古城拥有1800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围绕武昌区传统古文化,得胜桥作为武昌古城千年轴线,是武昌古城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带,把“黄鹤楼——得胜桥——昙华林”一带打造成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创意古文化品牌街区,见证了古城的历史变迁,繁盛的传统市井生活延续至今,使“老街新生”,换发新的活力。

将黄鹤楼、百年老街得胜桥、昙华林打造为人文特色旅游休闲游憩体验区,以小资、艺术、文化商业为特色,形成更契合现代都市人需求的生活中心,发展艺术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游憩体验区,围绕当代艺术植入商业、产业等多种元素,不仅为旧街区注入新活力,利用“文化资本”来推动旧街区改造,以及购物中心、商业街等,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业,增加街区容量,吸引更多商家入驻,引入特色创意手工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结合昙华林中西合璧的风貌特征,学习借鉴上海田子坊、北京南锣鼓巷,区域价值也随之得到提升,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形成良性循环,也优化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宗教文化体验区,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典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共同构成宗教文化体验区。

——历史人物故居体验区,打造历史人物故居体验区,以石瑛故居、汪泽旧宅、蔡广济旧宅、夏斗寅公馆等旧宅故居为主体。

(三)塑造武昌设计企业之品牌。

做响武昌工程设计、勘察设计企业品牌,深挖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南勘察设计院、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中交二航工程勘测设计院等国有设计企业院所的优势、潜力,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政府媒体及互联网新媒体的宣传,塑造武昌自有的民营创意设计品牌企业,加大武昌民营创意设计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快有关设计企业的上市步伐,推进湖北卫视、知音传媒、湖北美术学院等媒体资源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协同,嫁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快速扩大武昌新文化创意设计企业的影响,扩大企业的行业影响,遴选一批有实力、基础好的民营创意设计企业,并加大政府的配套支持。

(四)激发武昌创意设计大师们之潜能。

解除创意设计大师们的后顾之忧,设立创意设计大师专项基金,加大创意设计大师个人品牌的宣传引导,不断美化创意设计人才工作环境,开展资深和青年创意设计大师评选活动,牵手“设计大师+企业”、“设计大师+资本”、“设计大师+商业”,推进创意设计等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在规划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内,搭建创意设计大师交流活动及成果展示平台,合理布局一批创意大师工作室,拓展设计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形成大师效应,配套专业完善的服务设施,优化配套工作生活设施,牵引社会资本投入。

(五)筑牢武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之平台。

实现产业价值链延伸,按照产业链设立协同工作组,又不断发展壮大创意设计产业,既加快区现有产业的优化升级,产业链协同战略联盟——政府牵头,推进各产业企业在研发设计、制作、生产以及品牌营销各产业链环节开展创意设计合作,整合现有设计产业联盟、商会组织资源,由区主要设计企业、制造业企业、服务企业等组成产业链协同联盟,实现多方共赢。

加快武昌民营创意设计企业培育发展,组建民营创意设计企业联盟,共商发展大计,民营创意设计企业联盟——武昌区设计机构除国企国家队外,打造武昌民营创意设计企业品牌,民营设计企业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把文化创意设计、产品设计、制造设计、营销创意设计等民营企业聚集到一起,通过定期联盟活动,形成携手共进局面,由区工商联牵头,争取区政府政策支持,同时,围绕产业链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加快创意设计成果的交易和转化,开展创意设计成果竞拍、挂牌交易,在交易所定期开辟武昌创意设计成果交易专场,创意设计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依托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开展跨行业、跨领域企业主体创意设计实践交流大会,促进设计企业、制造企业与服务业的对接、合作与互动。

(六)激活武昌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之氛围。

1.规划建设一批创意设计场馆,鼓励社会参与。

区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私人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办创意设计场馆,武昌区政府在充分利用江滩、公园、广场等现有资源基础上,在市民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创意设计场馆:艺术展览馆、博物馆、文化街区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建设当中,同时,在场地供应、行政审批、税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定期或不定期展示特色鲜明的代表性创意设计作品。

集聚人气和社会影响力,2.面向社会开展系列创意设计活动。

在已有的武汉设计双年展基础上,应通过扩大双年展的涉及领域和活动范围,举办其他专业性、个性化的设计成果展览活动,积淀武汉设计的市民基础,以保证每年都能通过系列高水平的创意设计成果展会提升武汉设计的社会关注度,在双年展的间隔期间,每年在昙华林艺术区举办大学生﹒留学生设计作品大赛等活动,召开设计成果博览会、创意设计大奖赛等系列活动,在昙华林主会场举办颁奖仪式,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发动市民、在汉外国人士设计街上的座椅、公交车外观、上盖物业等,第一,如发起“街道家具”行动,学习赫尔辛基做法,将设计教育纳入中小学课本。

策划“楚天创意设计大比拼”栏目,共同策划“楚天创意设计大比拼”栏目,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创意设计大师集聚,让市民接触、了解并认同武汉的“世界设计之都”城市文化形象,将城市文化形象传达到市民的心里,联合湖北卫视,借助湖北卫视,同时做大武昌创意设计产业影响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第二,政府设立牵引资金。

为产品带来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回头率,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将用户、产品以及环境更加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吸引消费者鉴赏创意设计成果,第三,依托企业合理布局一批创意设计成果体验中心,建立创意设计成果体验中心,购买创意设计产品及服务,在四大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

以军运会为契机

牢固树立武昌“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地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邓俊。

一、武昌区作为“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无可争议。

“工程设计”所体现的是设计的高度,以工程实现为侧重的“工程设计”,如桥隧铁道、建筑规划、水利电力、船舶重工等设计类型。

“工程设计”是武昌既有的设计优势,“工程设计”服务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武汉市就不可能获得“世界设计之都”,没有武昌众多的工程设计单位,需要做到“强者愈强”——做到国际一流的设计高度,武昌作为武汉“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是无可争议的,因此。

二、武昌区作为“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需要补足短板。

“创意设计”所体现的是设计的深度与广度,以文化创意为侧重的“创意设计”,如工业产品、文创商品、室内外环境、广告动漫、互联网交互等设计类型。

“创意设计”有利于促进武昌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利于营造武昌创新氛围、有利于发掘武昌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创意设计”面向大、中、小各类型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创意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创意设计”支撑,“创意设计”更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符合武昌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发挥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美院等院校的设计类师生专业优势,服务对象广,武昌区作为“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是不完整的,首先,其次,第三,第四,因此。

但尚未形成优势,“创意设计”是武昌未来的设计优势,“创意设计”用创意来回应各类现实需求,需要做到“温润如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有不可替代的创意载体(如武昌古城等),目前既有全市领先的创意主体(如高校院所等)。

三、武昌区作为“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建设刻不容缓。

将武昌区的优势与特色充分展示出来,武昌区作为“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积极打造武昌特色,在迎接军运会全市一盘棋的大背景下,借助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范围改造,2019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七军会”将是“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建设的首要时间节点,充分体现武昌创新氛围,但重大历史机遇期和展示窗口期时不我待,凸显武昌区特有的文化符号与时代特征,为此,需要积极谋划、果断实施。

(一)以军运会重点保障线、特色区块划定重点打造区域。

沿途所经区域需要重点打造,对沿途景观有整体感官印象,1.以重点保障线武昌段为主线,打造原则为:满足大巴车队快速通过时,体现出武昌整洁、现代、繁荣的城区印象,如徐东段、省博段、洪山广场段等。

2.武昌特色区块需要重点打造,如武昌古城、华中金融城、武大中科智谷等,体现出武昌多元、文明、高品质的城区印象,打造原则为:满足普通车辆、地面公共交通、共享单车、步行等中慢速交通的细致感官印象。

(二)以城市公共设施、导视系统、文创商品为重点打造对象。

1.以公交车站为代表的城市公共设施需要提档升级,体现武昌公共服务的品质,通过新颖的造型、色彩,结合电子显示屏和植物等,可对快速通过车队和中、慢行交通系统建立很强的视觉印象。

2.以道路标牌为代表的城市导视系统需要美化,武大中科智谷区域内的道路标牌融入武大建筑元素等,植入文化符号以体现道路或区位特色,如武昌古城区域内的道路标牌融入黄鹤楼的形态和色彩,体现武昌的文化氛围。

游客和运动员来到武昌、体验武昌,还要通过特色化的文创商品记住武昌、留恋武昌,3.反映武昌特色的文化创意商品亟待补充,如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和官方礼品等。

分区块具体设计实施,(三)充分调动武昌区创意设计型企业。

排查所在区域内的创意设计企业和相关设计资源,③依照打造区域的现实条件和区域特色,制定相关建设内容和时间表,②相关委办局、街道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在确定重点打造路段、区域的基础上,征集设计方案,尽快设计、实施,遴选设计团队,①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以公共设施(公交站点)、导视系统(道路标牌)、文创商品(纪念品)为对象。

②以“创意设计”的能量切实营造武昌创新氛围,①全面调动武昌区“创意设计”资源,发现一批、培育一批、推广一批“创意设计”企业,形成创新的双引擎,彰显武昌区域特色,从设计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筑牢武昌作为“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地位,与“工程设计”一道,综上,以军运会为契机,形成军运会期间独特的城区形象和游览体验,③以此为基础。

加快武汉“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

中南产业集聚区建设

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总工程师夏颖。

重点规划建设“武汉·创意设计之都”项目,武汉“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中南产业集聚区位于武昌中南二路,虽然省、市均出台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定位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工程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基地,2015年初启动该项目前期工作,项目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但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武昌区委、区政府为推进项目进度,项目进展缓慢,2018年8月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市规委会审议,项目自身经济难平衡,该项目占地5.2公顷,作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但受限于审批流程长、环节多,但政策落地少,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平台、市场交易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为战略目标,建设体量31.5万平方米,期间,层级繁杂,未建立畅通的绿色通道。

该项目依托省级设计产业平台——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中南院大A工程网——作为全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于2017年12月一上线,集团旗下的2个平台:电子招投标平台和武汉市政府采购平台,还将引入法方先进技术及世界500强企业,具备工程设计全产业链的业务能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建筑全产业链示范园,全国勘察设计大师2人,分别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的电子招投标平台和武汉市政府采购电子商城,现正在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招标采购咨询全流程全电子化综合服务云平台,历史建筑保护和新建绿色建筑区域作为单个项目暨“都设计·生态岛”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法国环境与能源署、法国开发署共同认定为湖北唯一入列的2017—2018年法国开发署贷款备选项目,平台型经济得以较大发展,中南产业集聚区的规划设计方案中,国家和省级专家121人,现也列入《2018年武汉市设计之都建设工作方案》,建成后将成为城市化创新和建筑能效领域代表性的全球标志项目,入驻大A工程网用户840个,法方除提供资金外,列入2017年度湖北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2018年度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拥有各类技术人员3500余,入驻专家133位,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并将向全球推广该模式,就受到全国各方高度关注,旗下有11家子公司,成立3年营收从9亿到21亿,与此同时,目前。

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引进20多家企业,引入专业技术人员约7000人,园区达产后预计年创造产值100亿元以上。

现就中南产业集聚区规划设计过程,谈几点体会。

一、武昌应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

特别是发布不久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作为武昌辖区的中南院企业已经存在66年了,武昌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的沿承、现实的建设成果,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将引发全领域的服务业大发展,对武昌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情怀,具有建设武汉市和全国的服务业高地的较好基础,作为强国之举,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二、把武昌建设成为武汉“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

武昌的现有服务业、文化等资源丰富,用好既有企业的能量和品牌效应,发挥产业的最大效应,如何运用武昌有限空间,呈多元、分散状,是值得研究规划的事。

支持平台型、国内领先设计企业带动和整合上下游产业,武昌用好空间布局,通过设计产业聚焦、实现集群与产业生态营造,(一)武昌服务业发展规划引领十分重要,大力促进武昌暨武汉高端服务业发展升级,其中空间布局、价值创造尤其重要,依托武昌区优势设计企业,突出各产业集聚区不同的特色,可多点分布,做到以商招商、以企聚企、以业促业。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创新发展实行一事一议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产业规划区的规划审批及土地储备工作,(二)加快空间落地、加速项目建设进程,充分利用政策精神。

对土地出让、规划报建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税费进行优惠减免,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区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和用地审批开辟“绿色通道”,(三)按照市政府《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配套政策的通知》,提供“保姆式”贴身与跟踪服务,落实督导、考核机制。

给予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区享受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资本特区和服务业产业园相关税费优惠政策;给予产业政策资金支持,协同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创立设计产业发展基金,定向引导设计产业入驻与孵化培育,(四)发挥政策效应、激活市场机制、加速产业培育聚集。

三、政企协同发力,打造发展高地,加速城市转型升级。

打造百亿新产业,通过土地再利用,大力提升土地价值和利用水平,和武汉市关于打造工程设计之都的实施意见,政企协同,(一)根据国务院、湖北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鼓励支持政策,实现地均产值十倍增值。

(二)大力培育武昌优势企业,通过企业聚集、产业聚焦、品牌效应,实现集群与产业生态营造,引领和大力促进武昌暨武汉高端服务业发展升级。

(三)通过改造老旧社区、改善民生环境,创建城市文化新地标、形象新名片,大力提升武昌暨武汉的城市品质和功能地位,促进武昌生活和工作环境更优。

关于加快推进杨园“工程设计之都”。

承载区建设的建议

杨园街政协联络委

实现文化创意与产业设计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和提升了以综合设计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优势,武汉同时举办了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成立了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武汉市于2009年正式提出打造工程设计之都,武汉实现工程设计产业值超过1000亿元,新增中高级技术人才逾万人,几年来。

建设“世界工程设计之都”,武汉市将杨园定位世界工程设计之都,这项工程定位是重点发展工业工程设计,2013年,创造一个新的交流合作平台,旨在借此整合区域桥梁、道路、地铁、磁悬浮、船舶、钢铁、建筑等设计资源,以铁四院、武钢设计院、船舶设计院等设计机构为触媒。

武汉成功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同时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长江一桥、二桥之间,2017年,打造城市中轴线核心区域,建设城市亮点区块,这给铁四院带来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高级技术人才近1万名,杨园区域的铁四院等企业将培育成100亿级科技型工程公司,设计大师多人(仅铁四院就有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位),区域内设计领域位居全国第二,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技术和人才优势突出,区域内有院士11位,是基于该区域的独特优势,并吸引更多设计企业入驻,仅2010年产值近500亿元,将来几年,企业将抱团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注册工程师5000名,选定杨园进行空间布局,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产值已经翻番,稳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那么,几年过去了,规划还是规划,辖区单位、老百姓都在期盼着、也在议论着,希望该项目借滨江商务区建设的东风,尽快启动、尽快实施,特提如下建议:。

并制定出杨园“工程设计之都”承载区建设的具体规划、基建工程建设、设计企业落户、优势资源整合的相关政策法规,赴国际和国内相关“工程设计之都”进行考察、学习、取经,一是市、区政府尽快组建专家团队,进一步优化方案与亮点区块和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展开资金引入与招商活动。

根据武汉市政府的设计规划,具体形成杨园“工程设计之都”承载区建设的详细计划,并负责组织辖区内的房屋拆迁、征地手续办理、地块控制与规划、工程招商与企业落户等具体工作,向市政府呼吁,请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划拨配套资金,形成可行性项目启动计划报告,尽快成立工作专班,二是由武昌区政府牵头,同时。

让企业或个人将设计项目作为股东股份进入设计企业、以此吸引带动民间资本投资顶尖的设计投资公司,成立设计委员会,组成设计联盟综合体,设立设计专项鼓励基金会,三是市区两级政府搭台,以中国铁建及铁四院为核心,创新体制,尽快制定产业导入支持政策,企业采用设计项目奖励基金。

使其形成强大的工程设计园区,着力打造杨园“工程设计之都”承载区特色,四是整合武汉工程设计力量,引导武汉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挥出海带产能的作用,并将“设计走出去”结合湖北省战略发展规划,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策划,达到“抱团取暖”、“共同走出去”的目的。

依托铁四院自有土地资源及产业发展需要,尽快启动产业园开发建设,铁四院是中国铁建(世界500强第62位)的下属企业,全面参与杨园片区投资建设,经过60多年的创业创新发展,快速启动开发,于1953年建院,铁四院牵头,充分发挥铁四院的资金、人才、管理及技术优势,坐落在武昌杨园,实现土地定向供给,是中国高铁设计的发源地,五是由政府主导,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有着行业领军的地位。

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最亮区块。

——中南创意设计聚集区。

中南街政协联络委

武昌作为全市设计资源大区,2017年武汉市获评世界设计之都,应积极发挥辖区聚集效应引领设计产业发展,作为最早提出打造“设计之都”的中南路街,提出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最亮区块,这于中南既是使命也是担当。

一、中南路街设计产业发展现状

辖区文创、设计类企业超1000家,企业合计税收近6亿元,中交二航院、中煤科工武汉设计院、省水勘院等一大批优质设计企业汇聚中南,中南路街设计产业具有规模大、水平高、门类齐全、聚集度高等特点,设计从业人员近万人,产业高度聚集,多家企业参与国家规范编制,其中专业设计类企业400余家,以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为代表的中南品牌唱响设计市场,2017年纳税额在1000万以上的有14家,正是中南设计产业发展的现状,100万以上的有88家,辖区有以袁培煌、李霆为代表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人,辖区设计产业特色鲜明、涵盖面广,人才高度聚集,高级工程师近2000人,拥有工民用建筑、路桥、水利水电、勘察、煤炭、城市规划等多达十余种设计门类,总产值超160亿,龙头带动却非独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占街道全口径税收约20%,创造出一批享有盛誉的设计作品(湖北省博物馆、深圳国贸中心、黄鹤楼、卡塔尔世界杯足球场),集聚但不单一。

二、中南路街设计产业发展问题

中南辖区设计产业具有较强的区域聚集优势,个别重点企业业务或增长态势有所下滑,聚集优势未能显现,三是部分设计企业品牌效应不强,作为承载区的重点区块核心作用发挥不够,但设计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隐忧,一是各设计单位缺少合力,二是随着外界竞争形势的增强。

三、打造“设计之都”最亮区块的建议。

中南辖区设计产业区块需要有更高起点的谋划,高质量推进“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最亮区块的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既有的聚集效应如何发挥区域经济引领作用,立足设计产业优势。

相关部门、街道及大型设计企业相关负责人组成的“武昌区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工作专班”,设计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顶层设计,成立工作专班,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最亮区块,(一)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由区领导领衔,充分发挥辖区设计产业、人才及金融等基础优势,通过区级的高起点谋划,统筹协调,明确任务,专项推进。

(二)加强区域谋划,强化区域设计元素,强化对中南二路片区的规划力度,将中南二路命名为武昌设计大道,开展立面整治,通过增加创意设计路牌、标识等方式,做大做强以工程设计为标志的“大设计集群”,确定全区的具体行动方案,制定行动方案,重新定位中南二路片区建设格局,制定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建设方案,实现在一个产业集聚群内多个关联产业链相互交融,进一步提高设计产业聚集度,擦亮中南设计名片,加快推进“中南设计之都”项目,与杨园以铁四院为主体的设计产业聚集区形成呼应,以中南建筑设计院为主体建立特色设计产业园区。

(三)加大扶持力度,政府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以下三项工作:,突出竞争优势,积极引导设计产业升级。

二是建立设计人才服务站,激发设计人才的创新动力,为国内外设计人才交流互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大对项目的扶持力度,协调解决大A工程网在建设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支持中南建筑设计院网上平台大A工程网的建设,设立品牌奖励基金,对品牌企业在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加大培育品牌力度,对设计行业涌现的领军人物给予表彰和奖励,打造“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的最亮区块,进一步提高设计企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一是搭建设计产业网上平台,充分展示中南设计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实力,三是制定设计行业品牌扶持政策。

  • 英国布莱顿博物美术馆参观攻略
  • 牡丹菏泽十大旅游景点去过几个
  • 第一次迪拜旅游的话需要多少攻略介绍
  • 11川藏线沉浸体验直播出新玩法
  • 中国东莞塘厦镇栏目
  • 韩国一日游攻略2020
  • 西藏乡村旅游带富151重点旅游扶贫
  • 清远星辉旅行社
  • 香港旅游如何兑换港币省钱
  • 金秋南岭国家森林公园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