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省际差异分析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3-06 09:32

旅游资源最多的省

下载积分:900

旅游资源是一类特殊的资源实体 其涵盖的范围...,内容提示:经营诊断报告市场专题调研报告公司营销管理体系客户服务部管理手册总经理职位说明书模版资本调研总结报告企业文化手册 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文化调查计划书人力资源咨询项目报告目标责任书和考核办法物流链构成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管理咨询尽职调查提纲资格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项目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公司财务管理部绩效指标 因地制宜地制定全面的、 合乎实际的旅游业空间布局政策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确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省际差异分析

上传日期:2012-|。

文档星级:。

旅游资源是一类特殊的资源实体 其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1.1 地区旅游资源的分类比较 这里对旅游资源进行区际比较时 根据前述五类基本旅游资源 计算了各地区各类资源总拥有量在全国的比重和人均拥有量、地均拥有量的综合密度指数表 1,1 旅游资源丰度的地区比较 资源与发展的关系 实质上就是资源丰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于旅游资源本身定义的多样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还很难将其象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那样定出一系列的定量指标来综合评估各地区的资源状况,地区旅游资源丰度的大小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和对旅游业发展的保证程度 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因而笔者在进行旅游资源的省区际比较时只选择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五项占主导地位的旅游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地区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相对丰度、总丰度、组合指数及整体优势度等几项指标[1] 以对各地区旅游资源赋存的基本状况作一个大致的描绘,但是考虑到受旅游时间和最大信息收集量原则的影响国际旅游者在大尺度旅游空间决策行为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即倾向于选择有级别较高旅游点的地方做为旅游目的地同时国内旅游者也大都流向中心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历史文化名城而更多级别较低的旅游点对他们吸引力不大,表 1 各地区旅游资源丰度 各地区旅游资源拥有量占全国比重(%) 省 ─────────────────── 份 全国重点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历史 全国重点 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文化名城 保护单位 北京 0.84 1.37 1.13 1.01 5.60 天津 0.84 1.37 0 1.01 0.80 河北 4.20 1.37 2.61 4.04 7.47 山西 3.78 2.74 6.77 5.05 7.47 内蒙古 0 2.74 3.76 1.01 2.27 辽宁 5.88 6.85 6.02 1.01 3.47 吉林 1.68 2.74 4.14 2.02 1.07 黑龙江 1.68 6.85 5.26 1.01 1.20 上海 0 0 0.75 1.01 1.73 江苏 3.36 0 3.76 7.07 5.30 浙江 9.24 2.74 2.26 5.05 3.73 安徽 4.20 2.74 8.56 3.03 2.00 福建 7.56 2.74 0.75 4.04 3.87,经营诊断报告市场专题调研报告公司营销管理体系客户服务部管理手册总经理职位说明书模版资本调研总结报告企业文化手册 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文化调查计划书人力资源咨询项目报告目标责任书和考核办法物流链构成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管理咨询尽职调查提纲资格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项目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公司财务管理部绩效指标 因地制宜地制定全面的、 合乎实际的旅游业空间布局政策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确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江西 3.36 1.37 3.38 3.03 2.27 山东 2.52 2.74 8.27 6.06 4.80 河南 3.36 2.74 4.51 7.07 6.80 湖北 4.62 1.37 4.89 5.05 3.87 湖南 3.36 5.48 7.14 2.02 2.93 广东 2.52 5.48 4.51 6.06 4.00 广西 2.52 2.74 3.76 2.02 1.87 海南 0.84 4.11 0.38 1.01 0.53 四川 9.66 8.22 4.89 8.08 6.27 贵州 6.72 2.74 0.75 2.02 1.20 云南 8.40 6.85 6.02 5.05 3.20 西藏 0.84 2.74 0 3.03 2.40 陕西 2.94 6.85 1.88 6.06 7.33 甘肃 2.52 4.11 2.26 4.04 2.80 青海 0.84 1.37 0.75 1.01 0.80 宁夏 0.84 2.74 0 1.01 1.07 新疆 0.84 4.11 0.75 1.01 1.87 各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密度指数(全国平均为 100) 省 ─────────────────────── 份 全国重点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历史 全国重点 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文化名城 保护单位 北京 197.25 321.58 264.73 237.13 1314.44 天津 277.18 451.88 0 333.20 263.86 河北 130.08 42.41 81.47 125.10 231.14 山西 185.56 134.45 332.04 247.85 366.37 内蒙古 0 56.32 77.27 20.76 46.59 辽宁 259.05 301.68 264.90 44.49 152.67 吉林 82.07 133.78 201.91 98.65 52.08 黑龙江 43.41 176.93 135.94 26.09 30.99 上海 0 0 270.97 364.08 624.67 江苏 134.34 0 150.25 282.61 213.14 浙江 474.39 140.62 115.76 259.23 191.59 安徽 156.39 101.99 321.84 112.80 74.44 福建 410.55 148.74 40.81 219.35 209.89 江西 138.90 56.61 139.81 125.23 93.66 山东 74.26 80.71 243.63 178.55 141.39 河南 92.79 75.64 124.53 195.20 187.70 湖北 151.83 45.01 160.55 165.93 127.02 湖南 98.73 160.95 209.79 59.34 86.15 广东 78.01 169.57 139.59 187.55 123.76 广西 82.85 90.05 123.55 66.40 61.34 海南 182.54 892.76 81.66 219.43 115.84 四川 129.66 110.29 65.57 108.43 84.08。

表 2 我国各类旅游资源的集中指数 旅游资源 偏离地区 按面积 按人口 集中指数 集中指数 全国重点 四川、浙江、云南、福建、 82 70 风景名胜 贵州、辽宁、湖北、四川、 河南、江苏、山东、广东、 陕西、山西、浙江、湖北、 国家历史 云南 77 47 文化名城 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四川 北京、江苏、 全国重点 山东 84 58 文物保护,1.1.1 绝对丰度的地区比较 为了反映各地区旅游资源总量的分布情况笔者根据表1 中各类资源比重的资料 计算了拥有某项资源全国总量 50的地区在面积或人口上的集中程度[2]表 2,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绝对丰度较高的省区主要为四川、 云南、 贵州及湖北、 浙江、 福建、辽宁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在黄河中下游诸省及其毗邻的四川和京津等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6、人口却占 42集中指数分别为 84 和 58,国家森林公园绝对拥有量较大的省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辽宁以及山西、安徽、湖南、云南、山东等省,表 1 各地区资源拥有量指数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绝对量 综合密度指数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相对量,它们的面积约占全国的 18人口约占 30集中指数分别为 82 和 70,面积只占全国的17人口约占 30集中指数分别为 83 和 70,面积约占全国的 23人口约占 33集中指数分别为 77 和 67,从地域上看我国主要旅游资源绝对丰度较大而且彼此叠合程度较高的省区主要集中在西南、 华东和东北地区,面积占全国的 23人口却占全国的 53集中指数分别为 77 和 4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集中地区为四川、云南、陕西、湖南、广东以及黑龙江和辽宁两省,而西北和中部的部分省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海南等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明显偏低,笔者把绝对量标志的丰度称为绝对丰度把相对量所标志的丰度称为相对丰度,2资料来源根据下列资料统计计算①中国名胜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1997 中国年鉴社199711③中国景区景点名录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2,贵州 311.83 127.09 34.87 93.72 55.66 云南 228.07 185.91 163.25 137.09 86.84 西藏 53.29 173.74 0 192.17 152.17 陕西 117.75 274.24 75.25 242.66 293.57 甘肃 81.54 132.94 72.96 130.70 90.56 青海 48.55 79.15 43.44 58.37 46.22 宁夏 154.94 505.20 0 186.26 196.66 新疆 17.54 85.79 15.69 21.09 38.96 注 1D 附图{图} D 为综合密度Q 为旅游资源个数S 为面积万 km[2] P 为人口千万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省份,3重庆直辖市为新设缺乏资料暂列入四川省。

[3]设前述多资源的全国综合密度指数为 100 然后计算出各项旅游资源的综合密度指数表 1,在此基础上 可以将各省区各类旅游资源占全国比重的指数汇总成为一个从总体上反映地区旅游资源绝对丰度的综合评价指标 A 同时将旅游资源的综合密度指数汇成为一个反映地区旅游资源相对丰度的综合指标 C将 A 和 C 的乘积开平方得到各地区旅游资源的总丰度 F,绝对丰度与综合密度指数相差较大的省区有 北京、 天津、 内蒙古、安徽、山东、河南、广西、四川、甘肃、宁夏、新疆,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绝对丰度较大的省区除四川、河南、山东等因地域广阔或人口较多 各项或其中几项旅游资源相对丰度的位次明显下降外 东部和中部大部分省区如山西、辽宁、浙江、福建等各项资源的相对丰度和绝对丰度的位次排序变化不大,其中天津、上海、海南、宁夏 4 省市的综合密度指标的排位上升明显,其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差较大的省区是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上海、福建、山东、河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宁夏、新疆,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差较大位次变化超过 8 位以上的省区有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海南、四川、 宁夏,其中北京、天津、海南、宁夏 4 省市的相对丰度指标与绝对丰度指标相比其位次是上升的,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海南、 宁夏 6 省市的相对丰度与绝对丰度相比位次上升明显,各地区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在各项不同的资源上差别很大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单位 国家级自 四川、云南、辽宁、陕西、广东、 77 67 然保护区 湖南、黑龙江 国家级森 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山东 83 70 林公园 湖南、云南 注集中指数是用来反映特定经济现象在地区上的集中程度的指数,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差较大的省区有 7 个天津、内蒙古、上海、海南、四川、宁夏、新疆,其中北京、天津、宁夏 3 省市的相对丰度与绝对丰度相比 其位次是上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省市主要旅游资源绝对拥有量不大的缺限,1.2 旅游资源总丰度的地区比较 前述各项指标说明了各类旅游资源在每个地区的丰度,相对丰度与绝对丰度相比位次上升最明显的是北京、天津、上海、海南等省市,1.1.2 相对丰度的地区比较 旅游业的发展和布局既要考虑到旅游资源的绝对量也要考虑到相对量才能正确地估价旅游资源的潜力使旅游资源充分地、可持续地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服务,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相差较大的省区有北京、上海、海南、四川,上述情况表明 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绝对丰度与相对丰度的位次排序不一致,式中 C 为集中指数H 为拥有全国总量 50的地区面积 或人口 T 为全国总面积或人口,其中只有四川的相对量指数低于其绝对丰度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旅游资源相对量所标志的相对丰度是为了排除区域间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相差悬殊的影响而设置的指标,表 3 各地旅游资源总丰度,其次是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如宁夏、 西藏等,一般来说集中指数在 50 以下为相对分散5060 为分布比较平衡7080 为相当集中90 以上为高度集中,国家级森林公园,A、C 和 F 值见表 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计算公式为 C100 H/T ×100,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资源丰度优势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和西南地区,2 旅游资源组合状况的地区比较,这些资源分布密集、丰度较高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表 3 可知地区旅游资源总丰度居于前 10 位的省区依次为山西、云南、浙江、陕西、辽宁、福建、广东、河南、山东、江苏,F 值 省份 ───────── A 值 C 值 F 值 位次 北京 0.584 12 0.393 0.869 天津 0.370 26 0.193 0.710 河北 0.519 16 0.621 0.434 山西 0.814 1 0.807 0.821 内蒙古 0.223 28 0.400 0.124 辽宁 0.689 5 0.710 0.669 吉林 0.405 23 0.441 0.400 黑龙江 0.394 25 0.524 0.297 上海 0.342 27 0.179 0.593 江苏 0.600 10 0.607 0.593 浙江 0.707 3 0.690 0.724 安徽 0.589 11 0.662 0.524 福建 0.641 6 0.634 0.648 江西 0.455 18 0.469 0.441 山东 0.603 9 0.752 0.483 河南 0.615 8 0.772 0.490 湖北 0.567 13 0.655 0.490 湖南 0.563 15 0.676 0.469 广东 0.616 7 0.724 0.524 广西 0.397 24 0.497 0.317 海南 0.440 19 0.290 0.669 四川 0.565 14 0.924 0.345 贵州 0.435 20 0.490 0.386 云南 0.721 2 0.821 0.634 西藏 0.420 21 0.400 0.441 陕西 0.696 4 0.731 0.662 甘肃 0.456 17 0.559 0.372 青海 0.192 30 0.234 0.159 宁夏 0.417 22 0.290 0.600 新疆 0.206 29 0.386 0.110 注A、C 均可采用下列公式求得 附图{图} 式中 P[,i]为第 i 地区旅游资源综合指数m为对比的区数取 30 n 为资源种类数 附图{图} 为第 i 个地区 m种资源占全国名次之和,总丰度较小的省区为青海、新疆、内蒙古、上海、天津等。

组合指数低说明一个地区旅游资源门类比较齐全、数量较多区内差异明显区域内旅游资源组合状况较好有利于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如果组合指数高说明各项旅游资源占全国的比重畸重畸轻区域内旅游资源组合较差配套能力弱,由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 上述各类重要旅游资源的地区组合状况也各有特点,3 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比较 由上述可知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劣与资源丰度成正比与资源组合指数成反比这两个指标组合起来即可得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表 5,为了比较各地区资源组合的协调程度笔者利用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在全国比重的标准差系数计算出一套配合指数用来近似地反映各地区内部的资源组合状况表 4,区域旅游资源条件及其经济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丰度大小还取决于其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组合优势的空间分布相对平衡华中、华南、东北、西南及其邻近省区尤为突出,2 均方差系数 附图{图} 式中x[,i]指各类资源占全国的比重x 表示各项资源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n 为资源种类数,从表 4 可知只有北京、海南、上海 3 省市由于情况特殊配合指数在 80 以上主旅游资源配合很不协调,文中规定配合指数在 50 以下说明各项资源配合较好5080 说明配合较不协调80 以上说明配合很不协调,其次是宁夏、贵州、黑龙江等省区配合指数也接近 80资源配合较不协调,而资源配合较好配合指数在 50 以下的省区达 15 个即山西、辽宁、吉林、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表 5 各地区的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度 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名次 23 21 18 3 29 11 19 整体优 64 66 99 239 33 150 90 势度,表 4 各地区主要旅游资源配合指数 省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配合 91 56 52 34 67 46 45 指数 省份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配合 36 34 45 27 26 101 22 指数 省份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配合 75 94 60 54 57 59 29 44 指数 省份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配合 79 30 65 44 25 24 79 74 指数 注 1 配合指数是各地区内部几项主要旅游资源在全国比重的标准差系数。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的相互穿插、交相辉映有的相互叠加、融为一体更增加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密度和数量[4],c.旅游资源区域赋存所存在的差异性必然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仅从资源角度而论我国东部沿海省区、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中部省区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大、丰度高、地域组合好便于组织高密度的旅游产业形成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的旅游经济带和旅游经济区,也有部分旅游资源总丰度并不高但组合状况良好的省区位次提升较快如四川、甘肃、江西等,旅游资源的这一分布特点客观上为我们针对资源特色集中力量进行整体开发围绕优势资源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连片连线的经济规模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同时 一些主要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省区或因组合条件好如甘肃、江西 、或因资源外在因素的优越集合如北京、天津、上海、海南等而不程度上弥补了旅游资源的部分不足 具备了较高的资源总体优势度和开发利用价值,b.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我国主要旅游资源又往往以某一类或几类为主集中连片或呈带状分布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4 结语 纵览我国主要旅游资源区域赋存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 a.较之于我国其它自然资源分布明显呈现出的高度集中、偏集一隅的特点来看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综合优势在各地区则相对均衡,其次西南的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等西部省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拥有形成旅游优势产业的市场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区域经,从全国角度来看西南及其邻近的中、西部省区以及东部沿海大部分省区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较大,几乎各省市区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上述省区理应作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和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基地,这一首尾相连的地带无论是资源的丰度还是整体优势度都在全国位居前列,省份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名次 6 7 14 4 10 27 1 整体优 171 167 125 228 153 44 257 势度 省份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名次 26 28 17 13 16 15 9 12 整体优 52 36 100 131 103 109 157 137 势度 省份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名次 24 2 22 8 5 20 25 30 整体优 55 240 65 158 182 80 53 28 势度 注自然资源优势度自然资源丰度资源组合指数 从表 5 可以看出 我国主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度居前 10 位的省区依次为四川、 云南、山西、广东、甘肃、河南、湖北、陕西、江西、广西与旅游资源总丰度的排序基本一致,从西南的四川、云南、沿黄河、长江向东北延伸到与之毗邻的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再沿海向南延伸到福建、广东、广西向北延伸到辽宁,这对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地区协调发展、 建立合理的结构布局、 促进旅游产业市场一体化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济发展的“增长点” 对于振兴地区经济、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实现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 旅游开发是一项涉及社会、 经济、 环境各部门 多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5] 旅游资源的赋存条件并不是决定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唯一因子,区域旅游业现有的基础 区域经济社会条件 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区域区位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区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度、功能发挥度以及开发模式、开发等级与序列,关于这些因素在区域旅游资源由潜在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笔者将在以后进行探讨,承蒙鲁西奇副教授和导师王克陵副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因此有关部门在进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布局时应当从资金、政策上向这些省区有所倾斜,参考书目 1 刘再兴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2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室国民经济成长阶段的区域问题管理世界19894 2640 3 韦伟等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分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4 李永文中国旅游资源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开发研究旅游学刊19952 4548 5 [美]Walter Isard陈宗兴等译区域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成功点赞+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00 积分

  • 北京:国庆假期最后一天 自驾游进返京人员主动
  • 初秋打卡地!湖北这十条风景绝美的公路,都是
  • 从卖特产到拼创意 乡村旅游越来越好玩
  • 老君山两日自由行攻略,不报团,自己做大巴或
  • 中国“福”城,一座能让人安心住下的城,去一
  • “黄金周”遇见福建宁德:自驾游、乡村游成为
  • 自驾游独库旅游新体验
  • 中国的14处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人类宝藏旅行目的
  • 徐州,不够江苏?
  • 横跨加拿大自驾游行程明细 (A方案)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