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助推西部乡村振兴思考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3-04 10:57

西部生态旅游

原标题:全域旅游 助推西部乡村振兴的思考。

图片来源网络

全域旅游助推西部乡村振兴思考

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全域旅游探讨开始于2008年一些旅游城市的规划探索,有专家在2013首次提出“四新理念、八全结构”(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的较为完整的全域旅游概念,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2016年则提出更为清晰、全面的理论阐释,即。

2、全域旅游理论基础

即“点-轴-域面”区域发展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学者们认为全域旅游是将区域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将重大旅游项目、重要旅游城镇等培育成为全域旅游增长极,如:产业融合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增长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等,继而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区域经济理论提供的支撑更多一些,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2016年,综合看。

3、全域旅游内涵

2016年,有关专家提出的对全域旅游内涵的“新、全”认识,是学界较有代表性的认识。

“新”包括:一是区域发展新模式,全域旅游新空间是生态、生产、生活的融合空间,这个空间内的产业、生态、文化以及建设等附加了旅游功能,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实施,由此实现旅游、区域综合立体发展,全域旅游目的地是在“旅游+”“+旅游”要求下形成的新型旅游目的地,涉及区域经济社会方方面面,传统旅游目的关注的是特定区域的旅游产业和相关部门对旅游的保障,二是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没有涵盖区域其他经济社会领域,在新模式下,三是综合改革新载体,还需要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予以支持,使同一个区域成为多功能叠加、多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四是新的空间,抓区域旅游就是抓区域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旅游自身的改革创新,在资源、空间、产业、产品、服务等方面更综合、更开放、更全面,该模式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结合,与传统目的地相比,以及民生保障、特色产业培育,需要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

全域旅游是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四是产业、产品全域联动,“全”包括:一是景观全域优化,五是建设全域共享,体现在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三是治理全域覆盖,即将过去以条为主的旅游治理模式转化为综合性以块治理的方式,二是服务全域配套,服务配置形成全空间、全行业、全主体格局,大旅游发展需要综合性治理,促进旅游产业链条全域化,区域各类空间的开发建设按照“+旅游”要求打造,形成处处是景观,推进各类产业扩展旅游要素,将旅游服务纳入地区提供的各类服务中,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处处可欣赏的优美环境,挖掘区域各种元素向旅游吸引物转化的潜力,形成旅游功能。

“乡村振兴”涵盖内容广泛,把乡村全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是必要、可行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鉴于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全域旅游对区域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对于拓展农业功能、增加附加值、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找好抓手极为重要,为农村发展描绘了美丽宏伟蓝图。

二、西部地区乡村全域旅游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缺乏体现“乡味”、引领全域的规划。

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乡”,乡村旅游规划重点轻面、重条轻块,避免乡村旅游开发城市化,而且在乡村旅游建设中,贪大求洋的现象不少,就旅游谈旅游,需要有精心、精准的规划,从一些地区相关规划看,一方面存在同质化现象,如何保留“乡土、乡景、乡情、乡风”,另一方面“乡味”不足,此外,无法统领全域发展。

2、乡村旅游服务能力不强、环境不优。

以及旅游厕所、游客服务点、旅游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但是与农村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虽然全国上下近年一直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均难以满足大众旅游时代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不论是交通服务设施,从农村地区看,还是垃圾污水收集管网以及燃气、供水等生活服务设施,同时。

3、乡村旅游层次不高、产品跟不上需求。

乡村旅游多数是采摘、观光形式,农家乐依然是接待主要主体,对乡村文化的内涵开发、对农村生态等其它资源全面开发和利用不够,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农耕文化传承等深度体验服务产品不多。

4、缺乏乡村旅游经营组织及人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缺少相关经营及服务人员,农村专业合作社中乡村旅游领域的合作组织较少,农村相关经营组织建设不足,留守人员缺少经营能力以及接待服务技能,从事乡村旅游的大多数是外来投资人,经营主体“本土化”程度低,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受限。

5、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不够

使得农民土地收入提高困难,在业主项目区打工,使得项目区内的经营与农民无关,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方式主要是土地参与、劳动参与,往往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由于土地流转形式单一,即土地流转给业主,在引进大业主后,主要是租赁,且一般租期较长,同时,原房屋被拆迁或交与拆迁人。

6、乡村旅游用地难

使得属于经营性用地的建设用地存量很小,乡村非农产业的建设用地需求很难通过获得建设用地指标方式解决,建设用地指标重城轻乡现象依然显著,其中只有乡镇企业用地具有经营用途,可以流转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十分有限,农村建设用地包括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用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国家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入市流转的客体明确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从《土地管理法》规定看,而西部地区由于过去乡镇企业发展远不如东部沿海地区。

三、西部地区乡村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

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就地脱贫致富,用全域旅游理念谋划乡村振兴、用全域旅游举措推进乡村振兴、用全域旅游成果反哺乡村振兴,百业旺”的带动作用,把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旅游业“一业兴,以问题为导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

1、规划引领,突出融合发展

二是将规划编制、管理真正下沉到基层,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基层规划管理机构,通过规划编制及管理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快村建设规划等编制全覆盖,融合进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建设、生态环保、文化建设、乡村治理等环节,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20字要求成为一体,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中,保障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地,把全域旅游发展的各项要求,一是将全域旅游融入乡村振兴规划之中。

改善乡村环境,2、着力提升乡村服务功能。

建立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环境整治的集中投入机制,在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中,注重旅游服务功能的建设培育,推动燃气、给排水环卫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乡,一是集中资金投入,在项目建设中体现旅游需求,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以及旅游资金,紧密对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等,如村庄景观建设、居民房屋风貌改造等,二是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大力推进乡村美化,按照“+旅游”要求。

3、提高农民参与能力和参与程度

鼓励农民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通过农房包装打造为乡村酒店和特色民宿、农民在项目区继续农业生产、通过合作社参与经营或直接经营、到企业务工等方式,推进农民土地流转、农房处置方式多样化,培育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才队伍,培育农村新型经营组织,重点是乡村旅游导游技能以及住宿接待、餐饮服务等培训,引导懂经营、会管理、善营销的综合性人才流向乡村旅游领域,加强对农民的从业技能培训,农民可获得财产、生产、经营、工资等多种收入,土地从单一的出租转为入股、联营等并举,农房从简单拆迁转为改造,推进农民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通过构建“基地(园区)+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鼓励外出能人回乡创业。

4、以旅游镇、旅游村为重点,培育全域乡村旅游增长极。

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打造成为乡村全域旅游的载体、平台,培育特色旅游镇、旅游村,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并不是都适合搞全域旅游,乡村地域广阔,选择有条件的镇村,不同地区情况不同,依据增长极理论,示范带动其他区域发展。

5、做优农业本底促进产业立体融合,打造乡村全域旅游链条。

农村产业融合离不开农业本底产业支撑,以乡土特色餐饮为主的农村创意饮食体验游,以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融合、与科普教育融合的农业文化体验游,如:以乡土产品加工体验为主的农产品创意加工体验游,做优农业本底重点在于挖掘地区特色农业产业,丰富乡村旅游形态和服务产品,突出休闲、参与体验、创意,依托优良的农业本底,推动乡村“项目旅游”向“目的地旅游”转变,观光、采摘游向乡村旅居转变,以农作物、田园、农村以及乡风民俗形成的“美丽乡愁”休闲度假游等,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农旅文商工融合,突出绿色、生态,围绕“品种、品质、品牌”的提升。

6、多元途径保障乡村旅游用地

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与投资者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将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发展乡村旅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地方政府在农村地区探索点状布局、点状征地、点状供应乡村旅游用地,直接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离”,吸引返乡及城市下乡人员到农村开展农家乐、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创业创新活动,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

(文/杨玲 作者系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区域所研究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阿拉善左旗定远一日游
  • 甘肃玉门
  • 云南陆良彩色沙林旅游区导游词
  • 会议营销赢定天下
  • 深圳旅游值得十大免费景点推荐
  • 鱼游游旅游
  • 四日探访边境核试验大家习以为常
  • 四川周边旅游
  • 浙江旅游景点大全介绍详细
  • 深圳布吉老街游玩攻略
  • 精品行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