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游自

来源:www.xysxzl.com时间:2021-02-25 10:40

太行八陉旅游

太行山行,游自在

2015-浏览数 6.2万。

太行山游自

第1天

大梁江村

井陉(读xíng)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乃冀通衢要冲,所谓冀通衢要冲,井陉都是主战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说的是河北通向四面八方的一个要道,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

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就是飞狐陉,陉表示“山脉中被自然力拦腰砍断后呈现的笔直断口”,太行有八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上次去蔚县空中草原经过了飞狐峪,字典中说,果然两山夹持,险要关口是也。

沿途可以看到很多石灰厂,其中“四石”(石灰石、白云石、硅石、花岗岩大理石)、一土(陶瓷粘土)、一水(矿泉水)都是质优量大的,井陉县在太行山东麓,穿过山口就能到娘子关,进山西界,这里出产各种非金属矿产:可开采利用的有32种,了解了井陉的地理环境,你才能知道这里的古村落是如何形成的。

同事放假了,一声呼唤“去看石头城”,说走就走,我们开车沿着京昆高速过石家庄,在娘子关(307国道)处出口,不多远就来到了大梁江村。

很多都是几百年的老屋,上百年不倒,大梁江村深藏在群山环抱之中,大梁江自古就远离兵连祸结,用当地的巨形岩石盖的房子十分坚固,盖房就地取材,以前交通十分不便,加上地处晋冀交界、太行山腹地,梁氏祖先依靠经商的原始积累,为后代留下了一座世外桃源式的“石头城”,村子里大都为明清建筑。

这是一株树心早已干枯,仅有树皮处还存活的唐槐,像守望古村的历史老人, 顽强地活着,春夏秋三季,古槐还在树背部神奇地繁衍出条条新枝,如今,如今是冬季,当我们走近大梁江村口的时候,我们的车就停在村口,一株饱经沧桑的千年古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枝叶都干枯了,仍旧绿叶婆娑,亭亭如盖,成为古村的一道靓丽风景呢,老城已经不让随便改建了,对面就盖起了一座座新房,老村子里住的人已经很少了,据说。

阁门上首,南北向镶有“襟山带河”“接脉通全”的石匾,诠释了大梁江先人颇重山水形胜与生态保护的心愿及建阁于斯,一为村坊安然,二为添峰接脉的初衷,此阁坐北面南,分上下两层,上面供神,下面行人,南奉关帝,北供观音,古槐旁,一座形如古堡的明代石阁巍然耸秀,上层为砖瓦石结构古庙,小巧玲珑,别具一格,下层石门洞青石拱券,石料凿制精细,严丝合缝,是村坊通路大门。

走进半圆的拱门,就走进了石头村,踏上青石和鹅卵石铺就的窄窄的小路,眼前展开的是古朴而坚固的石头房屋,幽静而高低错落的街道,不得不让人大发千古之忧思,感慨太行山下竟然有这样风水极佳的村落和人家。

大梁江连同附近的4个村一并由山西平定县划归河北井陉县,进村就看见一座戏台,大梁江隶属于山西太原府平定州管辖,这座戏台两旁的两幅古对联为:可删可存格外文章圈内点,所以至今还保留了不少山西民风民俗,透过字迹斑驳的楹联,依稀可见当年村人摩肩接踵,1959年,在此之前,不真不幻水中明月镜中花,虎节龙旌喜看蜃楼景色,莺歌凤管欣听月窟音声,观看晋剧表演的热闹场面。

所以街道高低错落,走在大梁江的街巷间,房屋3000多间,大梁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有162座之多,皆是久历踩踏而光滑圆润的青石,全部用青石和卵石铺成,参差错落,两侧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势,村子共有3条街道、5条巷子,真真是一处极为难得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迄今,总长3700多米,眼界所及,尽是二层或者三层的石楼,脚下触及,村庄依山坡而建,纵横交织,古风古貌。

那石头被人踩得黑亮光滑,所以街巷中人很少,木质部分有的已经很破旧了,又不是周六日,因为不是旅游旺季,年轻人不甘寂寞,给了人一种平和的心境,走半天看不到一个人,房屋建筑以石头作为主要材料,木质门窗,但那些石头墙壁却如昨天刚刚建成一般,碧瓦青砖,斗拱飞檐,气势宏伟,因为年久失修,大部分房舍大门紧锁,都到外边的世界找精彩去了,留下一些老人守着那份古朴和原始的生活,只有踏在鹅卵石道路上轻轻的脚步声,那古色古香的味道,那远离世俗的恬静。

房子都是窑洞式建筑,砖石都比较粗糙,村子下边的房子建筑年代比较早,村子上边的房子用的石料就比较平整光滑了,厚厚的砖石墙壁,盖房子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了,里边没有梁,半圆的屋顶,冬暖夏凉,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

楼顶有院,可以说是深山里的大宅门,院子里木匠正利用这里的空间在做棺材,楼上有楼,院中有院,楼能通楼,院里有楼,进一道门,正在修理,院能通院,有人称这里为河北的“乔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武举人”的“一宅九院”,占地两亩,房屋百间,可以走遍九重院落,只可惜我们去的时候。

村内街道主要有上街、下街、中街以及5条巷子,总长3700米,这里的院落多为四合院,因地处山地,聪明的村民就因地制宜,有的一宅多院,有的一院多层,很少有布局相同的。

枯藤老树

鹅卵石路,几百年了

这里有很多二层楼

门窗有得换过,墙体都是明清间的。

古道

四合院

上街在坡上

大门紧锁的秀才宅邸

武状元家

固关长城

听说附近有一座古长城,就开车去看看,原来这座长城就是固关长城,离大梁江村不过8、9公里。

固关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现存唯一可考石砌内长城,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是我国最早的明代内长城,是内长城重要的关隘,固关长城位于太行山西侧的山西省平定县新关村,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之“有小八达岭之风韵”,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虽然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它已有2374年的历史,据罗先生考证,国内实属少见,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但从始建年算起。

关城初修于明正统二年(1437),并于其后修复了关城两侧的长城,固关是明朝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其余三关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当时叫“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于是西迁十里筑新城,“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嘉靖二十二年(1543),为“京畿藩屏”,在今平定县娘子关镇旧关村,而旧城险要不足”,《吕氏春秋》所指“天下九塞”之一。

驱车来到长城下,一座经过修整的长城赫然眼前,因为太新,让我们少了些许兴趣,又因时间关系,就在外边照了一些照片。

韩信“背水之战”,韩愈、司马光、韩琦、于成龙、孔尚任等也在这里留下诗篇佳作,资料说:固关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出入此处者甚多,如秦王翦伐赵、秦始皇尸归咸阳,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康熙皇帝西巡都经过这里。

炮台仅有一个完整,城墙炮台等古建筑随意拆毁,损坏严重,古迹也未曾损坏,其余只有低矮的台基,清朝末年,固关旧貌仍完好,后来,屡遭战乱,无人监管,倒塌失修,特别是文革期间,后来,三个半存,城楼倾圮,衙门、庙宇全部被拆,几乎成了一片废墟。

建国后修筑307国道、太旧高速公路,1998年后,使这一重要文物古迹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坏,在上级的支持下和文物专家的指导下,修复了固关南北两端数千米古长城和哨台、堞楼、药楼、关门、西峰寺、307国道跨路桥、太旧高速公路跨路桥、再现昔日雄关古道风采,加之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筑简易公路,除了战乱毁弃,都是横穿古长城而过,仅600多口人的新关村靠投义务工和自愿捐款。

想起来真是可惜,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让败家子败得一塌糊涂,如今能恢复一些,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小龙窝村

此次的目标就是寻访太行山下的古村落,只是记下了几个村名,但因为走的匆忙,小龙窝村就是其中之一,沿着307国道往于家村去的路上,无意间发现了一处石刻,一打听原来是小龙窝寺的遗址。

龙窝寺建筑由两座石桥分为东西两部分,桥上建有奶奶庙、真武庙,过两根盘龙柱,整个建筑群清砖古瓦,北、西两向庙接庙,龙窝寺始建于北宋时期,原有山门、大殿、僧舍等建筑,桥下建有三官庙,西有药王爷庙、玉皇庙,到清咸丰年间已颇具规模,东西禅堂,东桥北有老爷庙,屋挨屋,连成一片,经十三级台阶,相互映衬。

途经龙窝寺,途经龙窝寺,可真是大革文化命呀,偕母从京城到山西老家,因龙窝寺是晋通冀京的必经之地,清咸丰帝乙卯年间从京城到山西私访,文化革命,清朝军机大臣祁隽藻是山西寿阳人,于真武庙北墙壁上题“畿陲灵境”四字,但愿兴云作龙雨,留下了一首绝句:龙窝寺底老龙眠,当时享誉晋、冀、京之地,道光乙酉年一月,龙洞深藏别有天,莫教余怒决平川,可惜文革时被砸得只剩了这个石刻了,如此偏野的山村,战乱都很少波及的地方,也是打砸抢盛行,古迹破坏的着实让人心痛不已。

原来并没有去小龙窝村的计划,哪能不去探访一番,但途经此处。

介绍说:小龙窝村位于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小龙窝村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山西民居特色,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井陉天长镇宋古城西8公里处,307国道、秦皇古驿道蜿蜒穿村而过,且整体保存较好。

二皇姑到雪花山,公元600年左右,公元618年,三皇姑居苍岩山修成正果,炀二公主和三公主沿秦皇古驿道东逃,说起来,这个村子历史相当悠久,小龙窝村原叫龙窝铺和龙窝村,据传始建于隋朝,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后,曾在龙窝寺之“百站”停留百日,终因当地鸡鸣犬吠不宁而离去。

又一处太行山下的古村落,古井、古树、古碾、古磨,村落布局因山构筑,村庄四面青山环抱,渠水三面环绕,驿道穿村而过,错落有致,到处可见石楼、石窑、石路、石巷,构成了不陋不华的古村特色及环境风貌,这里住的人比大梁江村多些,房子也显得更整齐。

令我们这些初来乍到者辨不清方向,小龙窝村的房舍布局不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我们走进那一条条山径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静谧,扑朔迷离,使这座村子多了几分神秘。

使建筑空间有开有合,的石头建筑,视点有高有低,高八至十米,小龙窝村不同层次和参差不同的建筑,组成了一个个非几何的空间序列,我们最后来到石楼,这是位于龙泉街上,石墙、石柱、石门墩、石碹窑,集居住、仓储、饲养等各种功能于一体,视野有大有小,视角有仰有俯,视景分隔而又有联系,调和对比变化统一,形成了这个村庄不同的节奏感。

我们边走边拍照,可惜有很多人家的门是锁着的,无法进入仔细看,只能看看外观了。

第2天

于家村

500年前先祖于谦遇害后,按村里老人的说法,北京岌岌可危,于谦临危受命,村里的人95%以上都姓于,据村里人口口相传,说他们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于谦之长孙于有道迁居于现于家村,当年明英宗被也先俘虏以后,于氏后人至今仍把这块先祖选中土地称为“风水宝地”,英勇的领导了保卫北京之战,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不想被奸臣陷害惨遭杀害,其子逃往冀晋交界处娘子关外的南峪村隐居,后生有三子,成化年间,因生活所迫。

他有5个儿子,每个儿子又都生儿育女,他们都能告诉你他属于5房中的哪一房,于有道就在于家村建立了他的于氏家族,子子孙孙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已经是有1600人的大家族了,问起村里人。

在当初“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的土地上,走在石头村的小路上,代代开山凿石,农居依高就低顺势而建,不知是否是先祖冥冥之中的指引,“风水宝地”果然灵验,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500年后的今天,于家村已是河北省知名的石头村旅游区,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处处可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是石头村村民基本的生活规律。

虽谈不上银装素裹却也是如水墨画般淡雅,人们就在村西头盖了一片新房,新盖的房子大都是平顶,小雪悄悄的下了起来,薄薄一层小雪把到处都染白了,为了不破坏石头村原本结构,村里人一起床男人都到房顶上扫雪,里边是半圆形屋顶的窑洞,厚厚的石头墙冬暖夏凉,老乡给我们烧了炕,还有土暖气,夜里挺暖和的,半夜,清晨推开门,女人生火做饭,烟筒里冒起了缕缕炊烟,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家里自制的萝卜腌菜,有点酱菜味道,吃过老乡给准备的小米面棒子面粥,全是自家产的新粮食,特别香,咸甜适口,白面馒头,松软香甜。

村里人以先祖于谦为榜样,先来到他们村使馆,就到村子里去转了,以石灰精神为自己的座右铭,忠义就是他们于氏家族所尊崇的,让人感到了一种脱离世俗的质朴的人文气息。

这边古代石匠手艺精湛,现在有的已经失传了、。

就有向导带我们到村子里参观,很滑,因为石头被磨得很光滑,上面又铺了薄薄的雪,我们踏上了雪后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参观完村史展览,村子了的一些庙宇都是锁着门的,我们只能跟着向导小心翼翼的前行,因为是淡季,几乎没有人来,只有向导有钥匙,我们去了才开门。

村子里的道路都只有一米多宽,两边的房舍都是大石头垒墙、上面铺瓦的高大窑洞,就来到一座戏台,戏台是不可少的建筑,走不多远,虽已经破旧,却是有着500多年历史了,在这样的古村落,看来从古代起村民们就非常重视文化生活的。

据说每年都要把新增人口填上去,文革时都砸了,每支都是人丁兴旺,如今已经是1千多人的大家族了,是大家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人,观音菩萨可是新修的了,戏台对面就是观音阁,爬到上面,一个不大的小庙,里边供的送子观音,庙是老的,向导告诉我们,顺着路往前,就来到于氏祠堂,这里供奉着于谦的排位,还有一张大大的家谱,于有道往下5个儿子,他们有族长,还有村委会,一村两制,安定团结。

这里有一个很不错的于谦纪念馆,这是一根荆条,却在北方如此偏僻的小村子繁衍出这么一个大家族,最奇怪的要数那根碗口大的柱子,有点很奇特的感觉,这样的小村子却有很多寺庙,中国的宗教这是很有意思,要知道荆条本是灌木,还有那么大的支撑力,于谦是杭州人,实在说,多神庙很破了,有点像南方的铺面房,打开门板,里边只有一张绘制的多神图,据说原来的神像也都破坏掉了,人类居然要那么多神来保佑,林林总总有上百个之多,看了看,叫上名字的还真不太多,也许有天官地官水官,却长成了大树,好奇特。

走在巷子里,不远处就是真武庙,于家村的人信教行善,才使得世世代代的人在这样的偏远地方平静的生活了500多年。

一过门洞就看见一座石头阁楼矗立在那里,这样的石头建筑,是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物,虽不显得高大,竟然不打地基,不填辅料,这样的建筑物应该是明朝时期建造的,每层都是用大石头互相咬合而成,从下到上完全靠打干垒而成,村东的清凉阁,却精巧美观,向导开门让我们进去观看,里边有三层,得有上千吨重,以天然石底为基础,据寻踪组随行的专家分析。

足足三年时间,它建在一个天然的石头斜坡上,设计建造,这是村子里的一个叫做于喜春的人在明万历九年(1587年)一个人独立建造的,背石头,这个石头建筑真是奇迹,设计巧妙,利用休息时间,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日晒,向导告诉我们,当时他在修娘子关,雕刻,建成了这个清凉阁,及美学、力学、建筑学、几何学于一体,地震、天灾仍旧稳稳当当立在那里,见证了于家村的历史变迁。

别看里边不大,却有三层,每层都供奉着不同的神仙,佛道儒皆有,是宗教的大融合,你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智慧和技能,在工具落后、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做成这样的一件事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何况是一个人所为。

我们在村子里买了新棒子小米面,我们又慢慢的在村子里转,如此原生态的小村子,都那么原始,凡是有劳动力的都出去打工了,乡亲们的生活如今过得还好,无法表现那里的生活气息,孩子们有很多跟着妈妈在村子里上学,买了山上采下来又反复晾晒的柿桃(咱们叫柿饼),看完清凉阁,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有一种时空倒退的感觉,总给人许多回归自然的愿望,无论是白雪铺展的田野,石头垒成的房屋,高低起伏的鹅卵石小路,那么纯天然,但是这里不同的是,可以听见妇女们叽叽喳喳的说笑,只是我这次没能多照些人物,不大好意思,所以。

转了一上午,累了,回北京还有事,我们决定打道回府。

观音阁

于氏祠堂

家谱

于谦纪念馆

荆条柱子

皆山书院

这里保护的不算太好,问谁都不知道哪里有古迹只好自己乱找了,回家的路上,听说离天长镇不远,顺便过去看看,可惜,拉煤的大车把这里弄得很脏。

天长镇位于井陉县西部,自宋熙宁八年(1075年)至公元1958年,所以也被称作宋古城,唐设天长军,一直为历代井陉县治之所,距县城15公里,名起于汉代,后晋改为天威军,很多建筑都是宋代的。

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网上说:皆山书院始建于1777年,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做皆山书院的地方,院中有1997年“皆山书院”220周年庆典时立的石碑,依然可以居住,有许多房间如今做了教师的办公室和学生们的宿舍,虽历经风雨,砖木结构,青瓦屋顶,古朴美观,只是大门紧锁无法进入,后来有人告诉我们旁边的小学是通着的,我们从小学里边进入。

皆山书院是井陉县的教育摇篮和文化发祥地,海内外文化名人霍济光、翟泰丰都曾是皆山弟子,孕育了众多的栋梁英才,如今,一部分做了小学校,也算是合理利用吧。

只可惜我们没有向导,只草草一过,这里有很多大宅院,宋代大石桥,也有一座古城墙,人家又不知道我们找什么,加上急于回家,留下点遗憾,以后再来。

两天的行程满满当当,看了4个古村落,还有一个长城,收获大大,京昆高速车少,一路顺畅,周三一早走,周四晚上到家,好高的效率呀,(一笑)。

免责声明:文章来自于氢气球内容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安康十大旅游景点排名
  • 范公故里山水邹平邹平旅游三度来济推介
  • 程序指定客服旅游案例同程旅游度假
  • 北方九寨伊春茅兰沟深潭奇峰美不胜收
  • 北京旅行为什么租车优点注意事项
  • 上海哪里亲子游玩好去处向导四月亲子一日游
  • 仁川旅游景点精选
  • 济南一处泉水旅游泉水流觞三王景区
  • 平顶山同天旅游最新一日游公告21更新
  • 旅企直播看重不是交易额
  • 精品行程推荐